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及其类型学案设计
展开第一节 区域及其类型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素养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基本含义,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2.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主要类型,比较不同区域的差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知识导引
一、区域的特征
1.区域:是地球表面一定的________范围。
2.基本特征
(1)区域整体性
①含义:指区域内各要素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构成一个整体,所占据的空间就是该区域的范围。
②区域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地质地貌、________、水文、生物、土壤等。
人文地理要素:居民生产生活、制度组织、意识形态、________等。
(2)区域差异性
①含义:指区域之间的差异,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________,既来自区域内各要素,也来自区域整体。
②特点:区域之间的差异是________的,共性是相对的。
(3)区域开放性
①含义:指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生的________。
②特点:区域的开放性不断________,与外界的交流联系日益________。
(4)区域动态性
①含义:指区域的类型和范围是可以________的。
②特点:区域种类日益________,区域的范围和边界随之发生________。
[思维拓展] 比较区域和地域的异同。
提示:它们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空间。但“区域\”是泛指,其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工业地域。
二、区域的类型
1.区域类型的划分
(1)按指标划分
①________指标:自然区域有高原区、雨林区、季风区等;人文区域有人口密集区、经济发达区、稻作农业区等。
②多重指标:东亚文化区、欧美文化区。
(2)按某种内在关联特点划分——功能区:如国际自由贸易区、大都市。
2.其他划分区域的方式
(1)按空间尺度大小划分
①大尺度的区域:如________、大洋;
②中小尺度不同层次的区域:市、县、乡、村。
(2)按区域性质划分
主要有________、行政区域、经济区域和文化区域等。
[思维拓展] 区域特征与地表环境特征的描述角度
①区域特征: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自然带)、社会经济特征(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人口、城市、旅游业等)。
②地表环境特征:气候(湿热冷干)、植被情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
探究点一 区域的特征
[核心归纳]
1.区域的内涵剖析
2.区域特征及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3.区域特征分析五步法
[应用体验]
读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见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箭头A不能表示的是 ( )
A.资金 B.信息 C.劳动力 D.产品
2.图中箭头体现的区域基本特征是 (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动态性
湖南湘江新区是国家在中部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位于湘江西岸,包括长沙市岳麓区、望城区和宁乡县部分区域,面积490 km2。下图为湘江新区范围和产业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湘江新区( )
A.界线是模糊的 B.内部发展方向相同
C.具有一定的特色 D.与周边地区气候特征不同
4.设立并建设好湖南湘江新区( )
A.是实施沿海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
B.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
C.有利于促进内陆地区成为外向型为主的经济区
D.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探究点二 区域的类型
[核心归纳]
1.区域类型
2.分析区域要素特征
(1)地理位置特征
(2)主要自然要素特征
(3)主要人文要素特征
eq \x(状元随笔) 在我国,政府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区域,如下表:
[应用体验]
读“我国文化区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中文化区( )
A.可以划分次一级区域 B.是根据单一指标划分的
C.之间有明确的界线 D.内部特征完全一致
2.以下文化区与自然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青藏高原文化区——地表崎岖
B.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气候干旱
C.云贵高原文化区——雪山连绵
D.华北平原文化区——伏旱多发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3~5题。
3.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4.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5.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
2.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开放性
黄土高原位于32°N~41°N,107°E~114°E,总面积为64.6万km2。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千沟万壑,地形破碎。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分区。据此完成3~4题。
3.划分图示区域的主要地理要素是 ( )
A.降水 B.植被
C.地貌 D.热量
4.图示区域( )
A.具有一定的面积 B.具有明确的边界
C.各区域形状规则 D.区域间过渡不明显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澳大利亚是一个神奇的国度,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面积769万平方公里,拥有很多独特的动植物和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地形分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三部分。东部的大分水岭是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如图示意澳大利亚的地形和气候。
(1)请指出澳大利亚西南端气候的类型和主要成因。
(2)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而澳大利亚东北部有一片狭长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请解释其成因。
(3)分析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分布面积广大的主要原因。
(4)指出澳大利亚西北部一月的盛行风向,并简要说明该盛行风的形成过程。
(5)指出大分水岭东西两侧的降水差异及原因。
第一章 认识区域
第一节 区域及其类型
知识梳理·自主探究
一、
1.空间
2.(1)作用 影响 气候 文化 (2)特性 绝对 (3)各种联系 提高 广泛 (4)变动 丰富 变化
二、
1.(1)单一
2.(1)大洲 (2)自然区域
课堂互动·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应用体验
1~2.解析:第1题,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主要是劳动力、资源等,发达地区流向落后地区的多为资金、技术、信息和产品,故A箭头不能表示的是劳动力。第2题,区域的整体性体现在内部的统一性上;差异性是区域间的不同;开放性是指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动态性是随人们认知和发展需要,范围和边界也会发生变化;图中是不同区域要素的流动,故体现的是区域开放性特征。
答案:1.C 2. C
3~4.解析:第3题,湘江新区是中部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具有一定的特色,故C项正确。第4题,湘江新区是国家在中部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范围主要是长沙市的部分区县。设立并建设好湖南湘江新区,是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加快内陆地区开放发展,故D项正确。湘江新区位于中部经济地带,不属于沿海经济地带、也不属于西部大开发范围,中部地区也不可能成为外向型为主的经济区,故A、B、C项错误。
答案:3.C 4.D
探究点二
应用体验
1~2.解析:第1题,结合区域的特征可知,图中都为文化区,且区域面积较大,可以结合其他特征划分为次一级区域,如省级文化区,A正确;图中文化区是根据多重指标划分的,B错;图中的文化区具有过渡性,没有明确的界线,C错;其内部特征相对一致,D错。第2题,青藏高原文化区——雪山连绵,A错;云贵高原文化区——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C错;江南水乡文化区——伏旱天气,D错;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B正确。
答案:1.A 2.B
3~5.解析:本组题目主要考查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第3题,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后黄河改由山东入海,淮河故道淤塞,因此作为南北方分界的标志,在洪泽湖以东部分缺少明显的自然地物标志。第4题,由于长江的阻隔作用,造成苏南苏北地域联系不便,自然和人文地理地域分异明显。第5题,当代背景下,促使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政策等;本区域南北经济发展差异显著,进入21世纪,交通是促使本区域经济广泛合作、协调发展的主导因素。
答案:3.C 4.D 5.D
随堂集训·学业达标
1~2.解析:第1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第2题,由图知湖泊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发生的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导致整个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故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1.D 2.B
3~4.解析:第3题,图例显示,图示区域划分为丘陵沟壑区、土石山区、沟谷平原区、风沙区、高原沟壑区等区域,根据内部区域的名称判断,划分图示区域的主要地理要素是地貌;区域名称中没有主要体现降水、植被和热量等地理特征差异性,因此这些要素不是划分图示区域的指标。第4题,图示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因此具有一定的面积;图示区域为自然区,自然要素的变化具有过渡性,因此一般不具有明确的边界,边界往往是模糊的;图中显示,图示区域中各区域形状很不规则;图示区域各地貌区域间地貌变化具有过渡性,没有明显的边界,因此过渡性明显。
答案:3.C 4.A
5.解析:第(1)题,澳大利亚西南端位于30°S~40°S之间,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第(2)题,澳大利亚东北部东南信风从海洋吹来;位于高大的大分水岭的迎风坡;沿岸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了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中部面积广大,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的范围广;西岸西澳大利亚寒流降温减湿,加剧了干旱程度,故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分布面积广大。第(4)题,澳大利亚西北部位于20°S以北地区,一月,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逐渐向左偏转为西北风。第(5)题,大分水岭东侧紧邻太平洋沿岸,东南信风从海洋吹来,东侧位于迎风坡,降水多;西侧是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位于雨影区,降水少,故东侧降水多,西侧少。
答案:(1)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
(2)东南信风从海洋吹来;位于高大山脉的迎风坡;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3)南回归线横穿,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了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中部面积广大,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的范围广;西岸寒流降温减湿。(任答两点)
(4)西北风。一月,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逐渐向左偏转为西北风。
(5)差异:东侧降水多,西侧少。原因:东侧是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西侧是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内涵
说明
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是地表的一部分,占有一定空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如甘肃省占有一定空间
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范围有大有小,如东部经济地带的范围大于京津唐工业基地;界线往往有过渡性特征,如干湿地区;有的界线明确,如行政区
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每个区域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如甘肃省的干旱区位于该省西北部,湿润区位于该省的东南部
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如甘肃省的干旱区的内部年降水量大致为200 mm以下,湿润区的内部年降水量大致为800 mm以上
有一定的体系结构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分为大尺度的区域如东部沿海经济带;中等尺度的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更小尺度的区域如上海市浦东新区等
客观存在性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特征
含义
实践意义
区域特征图解
整体性
区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的一个整体
认识区域的整体性对于利用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表现为A内部、B内部各自的地理要素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差异性
区域之间的差异,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性,既来自区域内各要素,也来自区域整体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表现为A、B内部分别具有相对一致性,但A、B之间有差异性
开放性
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生的各种联系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表现为A、B之间的联系性,能提供彼此所需
动态性
区域的类型和范围是可以变动的
认识区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变动的,可以改造某些区域
表现为A、B两区域的变化
类型
概念
举例
自然区域
指一定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①各种综合自然区,如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区;②部门自然地理的各种分区,如地貌区、气候区、水文区、土壤区、植被区、动物区
行政区域
指国家为了进行行政分级管理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
①我国的基本行政区划主要是三级制,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②国家还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特别行政区
经济区域
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
①综合经济区,如关中—天水经济区;②部门经济区,如工业区、农业区、交通枢纽等
文化区域
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文化体系所覆盖或呈现的区域,由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创造,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
在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中,主要文化现象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如加拿大法裔文化区
位置
内容
绝对位置
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一个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
海陆位置
要从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地处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大洋东西岸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相
对
位
置
山河位置
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政治地理位置
根据本国、本地区轮廓或邻国、邻省轮廓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交通地理位置
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点、线的分布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自然要素
内容
地形特征
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起伏大小等方面来描述
气候特征
主要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
河流特征
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人文要素
内容
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作物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等方面分析
城市
主要从城镇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交通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环境
主要从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区域类型
划分目的
行政区、经济特区、保税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
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对口支援地区、国家扶贫地区
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
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区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促进经济发展,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
地理第一节 人口分布导学案: 这是一份地理第一节 人口分布导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区域的特征,区域的类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章 区域合作本章综合与测试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章 区域合作本章综合与测试学案设计,共8页。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导学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导学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