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学,课中导读, ,课后导练, D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唐诗三首》导学案(学生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
    2.运用已掌握的诗歌鉴赏技巧鉴赏诗歌。
    3.学习杜甫的济世情怀,关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学习重点、难点:
    1.在诵读中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重点)
    2.感悟诗人博大胸襟和济世情怀。(难点)
    学法指导:
    1.先朗读(读音要准确)后诵读。(停顿恰当、重读突出、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2.译读。(读诗句,结合注释口述大意,划出疑难)
    3.品读。(读出诗人的愁苦,读出诗人的潦倒,读出诗人的痛心、痛惜、痛苦,读出诗人发自肺腑的祈盼,读出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 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茅草房,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两年后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们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明确诗歌大意。说说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试抓关键词拟写各段小标题。
    三、预习检测
    1.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______诗。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__________”,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_______”。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当时人称“_____”。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______” 。
    1. 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1)风怒号(  ) (2)高者挂罥(  ) (3)沉塘坳(  ) (4)倚杖(   )   
    (4) 俄顷(   ) (6)布衾(  ) (7)大庇(  ) (8)突兀(  )
    3.解释加粗的词。
    (1)八月秋高风怒号(   )(2)卷我屋上三重茅(  )(3)忍能对面为盗贼(    )  
    (4)归来倚杖自叹息(    )(5)俄顷风定云墨色(   )(6)秋天漠漠向昏黑(  )
    4.翻译句子。
    (1)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5.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6.本诗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有哪些?(2分)

    【课中导读】
    一、 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语气、情感(文中标出停顿)
    二、疏通文意
    结合文中注释,小组合作讨论,理解诗意,教师指导。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挂罥(juàn):______________________。罥,____。
    沉塘坳:__________________。塘坳,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池塘)。
    译文:(口译,下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忍能对面为盗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
    呼不得: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俄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漠漠:___________________。向,________。
    布衾:____________。
    恶卧:__________________。
    丧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由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_____________。
    大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xiàn):同“____”,___________。
    译文:
    三、质疑问难
    说说你从这首诗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或者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预设: 1.作为古代诗歌,句子长短不一,还不工整,看起来没有条理。
    2.茅屋都被风吹破了,为何还歌?
    3.孩子们只是抱走了茅草而已,杜甫为啥说他们是盗贼?是不是太严重了点?
    4.杜甫自己穷困潦倒,为何还想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呢?
      ……
    四、赏读,品诗语言
    (一)诗歌的结构
    可以从事件、场景、表达方式三个角度梳理层次,然后给每一层拟写一个凝练的小标题。
    事件:
    1._____________(风吹屋破,秋风卷茅,茅草散失……)
    2._____________(群童抱茅,抱茅入竹,呼唤不得……)
    3.______________(夜雨屋漏,屋破雨漏,娇儿受冻……)
    4._____________(广厦庇寒,祈求广厦,思得广厦……)
    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方式:_____________
    (二)诗歌的语言
    1.既然是秋风把茅屋吹破了,那我们就来先看看这个肇事者是怎样一种情形。
    明确:抓住“怒号”“卷”“三重”感受秋风的气势和威力。
    怒号:
    卷:
    三重:
    2.威力如此之大,造成了哪些后果?
    明确:

    3.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
    4.原本茅草捡回来还可以修补,可是被群童抢了,有同学提出盗贼的问题,那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明确:盗贼:何谓“盗贼”?劫掠和偷窃财物的人。那群天真烂漫的孩童抱走茅草的行为算得上“盗贼”么?群童为什么趁火打劫“为盗贼”?仅仅是因为他们调皮、淘气么?大家想想,也许孩子家的茅屋也被刮破了,也许他们家正需要茅草做别的事情。要不是因为穷,谁会去抢茅草呢?这种看似“盗贼”的天真淘气背后,隐藏的是生活的心酸和悲苦啊!所以诗人才“叹息”。
    同学们认为杜甫在叹息什么呢?
    5.“归来倚杖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
    明确:


    6.第三节哪两句属于环境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

    7.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


    8.杜甫在当时的社会是拥有特权,享有尊严的,他享受免赋税、免兵役的待遇。为什么会穷困如此呢?
    明确:战乱给整个社会的影响。
    《旧唐书》记载: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
       城邑之内,不满千户。
       方圆百里,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社会陷入混乱,无数苦难百姓流离失所。
       战乱死伤众多,劳动力不足,社会农业生产停滞,各地饥荒严重。
       战争迫使官府大量增加税收, 导致民不聊生!
    9.第三节中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痛苦难眠的心情?
    明确:
    10.“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
    明确:
    11.“长夜沾湿何由彻”中“何由”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
    (三)诗人的情怀
    1.齐读第四层。
    明确:

    2.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明确:


    3.“安得……安如山”三句句式有何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三个句式,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读来铿锵有力,果断坚决。准确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体验中迸发出来的无奈的呐喊和深切的期盼。
    这里,诗人跳出个人的圈子,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4.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啊!
    让我们通过全诗,来看看杜甫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在秋风破屋之时,他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
    在群童抢茅之时,他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
    在屋漏难眠之时,他是一个 ___________的人;
    在呼唤广厦之时,他是一个 __________的人!
    5.这样一个诗人,让我们感受到他怎样的高尚情怀呢?
    明确:

    五、合作探究
    1.诗人的理想你们看来,在当时可以实现吗?那为何还要如此不切实际?
    明确:

    2.说说前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 最后一节诗人集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
    六、拓展延伸
    1.读诗歌----《致杜甫》
    当席卷风声的马蹄湮没长安的街道
    当病疲的人群背着饥饿的行囊亡命天涯
    你的梦境
    是关于黎民寒士的主题
    谁说你是诗人
    诗人是洒脱飘逸之神
    而你
    衣衫褴褛
    饱含着太多的泪水
    你的眼泪
    是上帝的泪水
    2.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首》
    七、随堂练习
    1.本诗作者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 ,尊称他为 。
    2.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 )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
    3.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 八月 ,事件是 ,从诗中的一个词语 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 。
    4.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 的情思,发出了 的呼唤。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用现代汉语把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记叙文。题目另拟,不少于600字。

    【课后导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顷/风定/云墨色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C.八月秋高/风怒号 D.风雨不动/安如山
    2.填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_______(体裁)的古诗。诗中的“茅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诗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忧国忧民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C.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D.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也愿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寄托了企盼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4.诗歌最后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有什么作用?



    5.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6.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唐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
    2.运用已掌握的诗歌鉴赏技巧鉴赏诗歌。
    3.学习杜甫的济世情怀,关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学习重点、难点:
    1.在诵读中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重点)
    2.感悟诗人博大胸襟和济世情怀。(难点)
    学法指导:
    1.先朗读(读音要准确)后诵读。(停顿恰当、重读突出、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2.译读。(读诗句,结合注释口述大意,划出疑难)
    3.品读。(读出诗人的愁苦,读出诗人的潦倒,读出诗人的痛心、痛惜、痛苦,读出诗人发自肺腑的祈盼,读出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2.杜甫(712-770),字子美,是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3.“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 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茅草房,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两年后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们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明确诗歌大意。说说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试抓关键词拟写各段小标题。
    三、预习检测
    1.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______诗。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__________”,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_______”。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当时人称“_____”。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______” 。
    答案:古体诗;少陵野老;杜工部;现实;诗圣;诗史
    2.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1)风怒号(  ) (2)高者挂罥(  ) (3)沉塘坳(  ) (4)倚杖(   )   
    (5) 俄顷(   ) (6)布衾(  ) (7)大庇(  ) (8)突兀(  )
    3.解释加粗的词。
    (1)八月秋高风怒号(   )(2)卷我屋上三重茅(  )(3)忍能对面为盗贼(    )  
    (4)归来倚杖自叹息(    )(5)俄顷风定云墨色(   )(6)秋天漠漠向昏黑(  )
    答案:2.(1)háo(2)juàn(3)ào(4)yǐ(5)qǐng(6)qīn(7)bì(8)wù  
    3.(1)秋深(2)几层茅草(3)竟忍心如此(4)拄着拐杖(5)一会儿(6)黑下来  
    4.翻译句子。
    (1)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节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答案:(1)①秋风破屋图②群童抱茅图③屋漏无干图④遥想广厦图
    (2)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艰难度日。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入睡。
    6.本诗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有哪些?(2分)
    答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课中导读】

    一、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语气、情感
    八月秋高/风怒号(haó),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qǐng)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g)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shà)/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第一节:深沉,悲痛;第二节:无赖,悲伤;第三节:难过、凄凉;第四节:希望,决心
    二、疏通文意
    结合文中注释,小组合作讨论,理解诗意,教师指导。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挂罥(juàn):挂着,挂住,缠绕。罥,挂。
    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江水,散落在江的对岸。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能,如此,这样。
    呼不得:喝止不住。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口干舌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俄顷: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近。
    布衾:棉被。
    恶卧,睡相不好。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如何能得到。
    大庇: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寒士: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见(xiàn):同“现”,出现。
    译文: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三、质疑问难
    说说你从这首诗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或者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预设: 1.作为古代诗歌,句子长短不一,还不工整,看起来没有条理。
    2.茅屋都被风吹破了,为何还歌?
    3.孩子们只是抱走了茅草而已,杜甫为啥说他们是盗贼?是不是太严重了点?
    4.杜甫自己穷困潦倒,为何还想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呢?
      ……
    四、赏读,品诗语言
    (一)诗歌的结构
    可以从事件、场景、表达方式三个角度梳理层次,然后给每一层拟写一个凝练的小标题。
    事件:
    1.秋风破屋(风吹屋破,秋风卷茅,茅草散失……)
    2.群童抢茅(群童抱茅,抱茅入竹,呼唤不得……)
    3.屋漏难眠(夜雨屋漏,屋破雨漏,娇儿受冻……)
    4.期盼广厦(广厦庇寒,祈求广厦,思得广厦……)
    场景:屋外、屋内、心中
    表达方式:记叙、抒情
    (二)诗歌的语言
    1.既然是秋风把茅屋吹破了,那我们就来先看看这个肇事者是怎样一种情形。
    明确:抓住“怒号”“卷”“三重”感受秋风的气势和威力。
    怒号:怒吼,表现出风的猛烈气势。
    卷:写出了风之劲。换成吹,则轻描淡写,不能表现风的力量强劲。
    三重:多重。
    2.威力如此之大,造成了哪些后果?
    明确:抓住“洒、挂罥、飘、沉”这些动词,联想风中茅草乱飞的景象,强调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的“破”。
    3.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4.原本茅草捡回来还可以修补,可是被群童抢了,有同学提出盗贼的问题,那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明确:盗贼:何谓“盗贼”?劫掠和偷窃财物的人。那群天真烂漫的孩童抱走茅草的行为算得上“盗贼”么?群童为什么趁火打劫“为盗贼”?仅仅是因为他们调皮、淘气么?大家想想,也许孩子家的茅屋也被刮破了,也许他们家正需要茅草做别的事情。要不是因为穷,谁会去抢茅草呢?这种看似“盗贼”的天真淘气背后,隐藏的是生活的心酸和悲苦啊!所以诗人才“叹息”。
    同学们认为杜甫在叹息什么呢?
    5.“归来倚杖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
    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6.第三节哪两句属于环境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描写了天气情况,渲染出暗淡悲惨的氛围,也烘托出诗人暗淡悲惨的心境。
    7.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境遇很困窘。
    8.杜甫在当时的社会是拥有特权,享有尊严的,他享受免赋税、免兵役的待遇。为什么会穷困如此呢?
    明确:战乱给整个社会的影响。
    《旧唐书》记载: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
       城邑之内,不满千户。
       方圆百里,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社会陷入混乱,无数苦难百姓流离失所。
       战乱死伤众多,劳动力不足,社会农业生产停滞,各地饥荒严重。
       战争迫使官府大量增加税收, 导致民不聊生!
    9.第三节中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痛苦难眠的心情?
    明确: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0.“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
    明确:“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11.“长夜沾湿何由彻”中“何由”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何由”两字作诘问式的慨叹,表达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急切心情。
    (三)诗人的情怀
    1.齐读第四层。
    明确:抓住“广厦、千万、大庇、安如山、独破”感受他的悲悯情怀。
    广厦:宽敞的大屋;千万:特别多;大庇:全部都庇护;安如山:安稳如山。
    诗人推己及人,由自己的眼前遭遇想到了千千万万的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寒士”,情不自禁地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唤。
    2.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3.“安得……安如山”三句句式有何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三个句式,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读来铿锵有力,果断坚决。准确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体验中迸发出来的无奈的呐喊和深切的期盼。
    这里,诗人跳出个人的圈子,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4.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啊!
    让我们通过全诗,来看看杜甫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在秋风破屋之时,他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无可奈何,心情愁苦……)
    在群童抢茅之时,他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无助叹息,万般无助,内心痛苦……)
    在屋漏难眠之时,他是一个 ___________的人;(穷困交集,寒湿交迫,心中悲苦……)
    在呼唤广厦之时,他是一个 __________的人!(胸怀博大,激情奔放,忧国忧民,情怀高尚,希望崇高……)
    5.这样一个诗人,让我们感受到他怎样的高尚情怀呢?
    明确: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这是一种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这是一种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面对国破家破的潦倒生活,诗人心中想的不是自己,却是普天下的穷苦人,只要他们能得庇护,哪怕是唯独自己的屋子破败被冻死也值得。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才会被称为“诗史”。
    其实,从古到今,家国情怀是渗透在中国文人血脉里的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世代传承。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杜甫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呐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艾青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而杜甫,无疑是这种文化精神史上最耀眼的一颗珍珠,最宏伟的一座丰碑。
    五、合作探究
    1.诗人的理想你们看来,在当时可以实现吗?那为何还要如此不切实际?
    明确:诗人的理想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即使他甘愿自我牺牲也是一样。
    “人文关怀”的意识;“兼济天下”的情怀
    2.说说前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 最后一节诗人集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节为最后一节做铺垫,由写景记事到直抒胸臆。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六、拓展延伸
    1.读诗歌----《致杜甫》
    当席卷风声的马蹄湮没长安的街道
    当病疲的人群背着饥饿的行囊亡命天涯
    你的梦境
    是关于黎民寒士的主题
    谁说你是诗人
    诗人是洒脱飘逸之神
    而你
    衣衫褴褛
    饱含着太多的泪水
    你的眼泪
    是上帝的泪水
    2.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首》
    七、本课小结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
    (板书):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的光芒千秋永照。
    八、随堂练习
    1.本诗作者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 ,尊称他为 。
    2.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 )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
    3.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 八月 ,事件是 ,从诗中的一个词语 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 。
    4.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 的情思,发出了 的呼唤。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九、作业布置
    1.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用现代汉语把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记叙文。题目另拟,不少于600字。

    【课后导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俄顷/风定/云墨色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C.八月秋高/风怒号 D.风雨不动/安如山
    (解析:B项“突兀”不能断开读,朗读停顿应划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2.填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歌行体(体裁)的古诗。诗中的“茅屋”指的是成都近郊的草堂。诗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表现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忧国忧民情怀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C.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D.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也愿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寄托了企盼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解析:A项“倚杖”与“老无力”相照应。)
    4.诗歌最后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有什么作用?
    直抒胸臆,情感由前三段的记叙一家之苦升华到最后的大抒忧国忧民之情。
    5.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6.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答案:(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任意写出三处即可)


    相关学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及答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明确目标,自学交流,整体感知,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合作探究,把握主旨,拓展延伸,小结反思,达标检测,巩固提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及答案,共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主学习,课后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及答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