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 人口复习学历案学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06694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第一章 人口复习学历案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章 人口复习学历案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1、整理必备考点,加强记忆,形成知识系统。2、运用例题强化关键能力的训练,提高应试水平。【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部分:必备知识点整理 (要求20分钟朗读背诵)1.1 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特点 从纬度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是在北纬20°-60°地带最为集中。 从距海远近来看,60%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世界人口分布趋向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减少。 2.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北美东北部 东亚稠密区包括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南部等地; 南亚人口稠密区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 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区包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 北美东部人口稠密区包括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南部3.大洲及国家人口分布特点 亚洲(59.6%)、非洲(16.9%)、拉丁美洲(8.5%)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国家 4.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自然条件 过于寒冷的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例如高纬度地带,严寒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人类的生活和生产。 过于干旱的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由于降水量极少,生存环境恶劣,往往成为无人区或人口稀少区。 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也不适宜人类居住。5.热带多雨地区人口分布特点 热带多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而在高原和山地。 原因:热带高原和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通畅。此外,这一海拔超出疟蚊分布上限,人们可免受疟疾等疾病袭扰。6.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因素(基本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资源、矿产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最显著)、历史、政府政策以及军事、文化等。 7.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提出人:胡焕庸线 连接城市:黑龙江瑷珲(今黑河市爱辉区)和云南腾冲。“胡焕庸线”与我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以及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界线具有关联性。这说明我国人口分布主要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1.2 人口迁移1.区别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涉及人口居住地长期或永久性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暂时性离开原居住地而外出的人口移动现象。2.人口机械增长的定义 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入区;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出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3.人口迁移理论—人口推拉理论 推力:原定居地的不良环境,如气候恶劣、人口过多、食品供应短缺、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 拉力:吸引人们迁往新定居地的因素,如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多样的文化等。4.影响人口迁移的具体因素 自然因素(差异和变化):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则促使人口迁出。 人文因素(经济因素为主导):各地区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人们会为了工作、收入、前途等迁往经济发达或就业机会多的地区,政治、军事、文化等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题5.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总特点是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迁移人群是欧洲殖民者,非洲黑奴;方向是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欧洲人口继续迁移至美洲和大洋洲等地。 二战之后,人口迁移方向为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劳工逐渐成为主体,欧洲由净迁出变为净迁入,拉丁美洲由净迁入变为净迁出。人口主要流向欧洲、北美、西亚和北非等石油输出国。6.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国内人口迁移) 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政策移民(退伍军人、产业工人等),满足国家发展需要,方向是从内陆迁往边疆地区。 改革开放后:进城农民工;提高经济收入;从农村到城市、沿海1.3 人口容量1.区别“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衡量指标均为人口规模,前者为最多,后者为最适宜。2.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自然因素:自然条件与资源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基础。 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和科技发展,资源利用的效率提高或者发现新的资源,从而扩大资源环境承载力;科技推动交通运输发展,还能提高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通过贸易获取外地资源,提高本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均消费水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消费水平常分为三档:温饱、小康、富裕型。3.各因素与人口容量的相关性 第二部分 例题评析读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图,回答。1.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数字代表的因素分别是( )A.资源环境承载力 B.科学技术C.人口合理容量 D.突发性事件(例如战争、地震等)第三部分 课堂检测26.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材料二据2014年1月23日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已发出通知,要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招收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1)材料一、二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2)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A.由城市到乡村B.由城市到城市C.由乡村到城市D.由乡村到乡村(3)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本地企业无“工”可用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27.读下图回答问题。(1)简述左图所示地区二战后主要的人口迁移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比较说明B、C所在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28.读我国人口漫画图,完成下列问题。(1)该人口漫画图(左图)反映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国东北三省和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候鸟老人”组团“迁徙”的现象日渐普遍。(2)说明现象对“迁入地”海南省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课总结与反思: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节 人口容量导学案及答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口增长,资源环境的限制性,人口合理容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人口迁移学案及答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国际人口迁移,我国人口迁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第一节 人口分布学案及答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世界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