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12《石钟山记》课件23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2《石钟山记》课件23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页
    12《石钟山记》课件23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2页
    12《石钟山记》课件23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页
    12《石钟山记》课件23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页
    12《石钟山记》课件23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5页
    12《石钟山记》课件23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6页
    12《石钟山记》课件23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7页
    12《石钟山记》课件23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8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课内容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课内容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小试牛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今天我们要走近苏东坡,跟随他姿态横生的笔触,去领悟游览名山大川引发的人生思考。这类富含生活哲理的思考和感悟,在苏轼的诗歌中也有表现,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两起三落,再三遭贬”的坎坷人生。以此调动学生的语文知识积淀,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为深刻理解课文的丰富哲理做铺垫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读一篇苏轼的游记散文——《石钟山记》。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正如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苏轼平生最讲究求实,早年他针对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边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即使遭贬,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石钟山记》就是在深入调査后总结的事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记“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通过叙事、写景、状物、写人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主要分为以下几类: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如《五人墓碑记》。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石钟山记》等。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如《核舟记》《病梅馆记》。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如《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第二部分: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探明其得名由来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的感想,点名写作意图。
    1、作者是如何描绘月夜绝壁之景的?为什么要着力描写这绝壁之景?特点:作者在发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之前,先写大石、栖、鹳鹤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状形、摹声和绘态。观察的角度:由上(视觉)到下(听觉)。着重描写石钟山月夜的阴森恐怖,说明一般人在平常情况下不敢涉足。原因:①使议论不显乏味,引人入胜,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②说明石钟山得名的原因长期未被弄清楚,就是因为环境艰险。③营造阴森可怖的气氛,和下文“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相呼应。
    2、“噌味”与“窾坎镗鞯”有什么不同?作者反复写声源有何意图?“噌昡”出自绝壁下,有共鸣,显得雄浑;“窾坎镗鞯”出自大石中,风来时则有,一吞一吐,节奏鲜明。作者反复写声源是为了证实郦道元的说法,推翻李渤的“谬论”。
    3、本文中作者有三次笑,他在笑什么?试分析。①“余笑而不信也”这里的“笑”是作者对李渤说法的“尤疑”的笑,正因为作者不相信李渤的说法,所以他对寺僧的做法、对小童的举动都到好笑。因为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这根本就不能说明石钟山何以得名,李渤说法的漏洞是显而易见的(“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这里的笑,还含有作者对李渤说法的清醒认识。他知道李渤的说法已近乎“权威”。而他却不盲从,不迷信前人的说法,故他“笑而不信”。②“因笑谓迈曰”这里的“笑”是作者会心的笑、得意的笑。苏轼夜乘小舟至绝璧下”后亲身探访、考察,了解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由来,为自己的巨大收获而感到由衷的高兴。更重要的是,他对酃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的怀疑,经过实地探寻终于得到了正确的解释。他没有主观想象,他的有疑必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终于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③“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这里的“笑”,是对李渤浅陋的说法和做法的嘲笑。李渤曾实地去考察过,但他的考察是肤浅的、机械的。他“忽遇双石,欹枕潭际,影沧波中”,即问“水滨”之人,得知其有“铜铁之异”,又“扣而聆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李渤《辨石钟山记》),即由此断定,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石声如钟。李渤的这种考察本身是不全面的,这种结论的得出过程是一种简单的逻辑推理。正因为如此,苏轼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经过实地考察,苏轼解开了石钟山命名之谜,为他对李渤的嘲笑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4、苏轼自己实地考察发现了石钟山得名的由来,认为这证明了“古之人不余欺也”,为什么?请分析这一论断内在的逻辑思路。苏轼实地考察发现:“大声发于水上,噌呔如钟鼓不绝”“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褡之声”。并且两者相应,“如乐作焉”,这说明了水声如钟,符合人们对钟声的共识,所以,石钟山应是以声得名。这与古人郦道元的说法“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相合,所以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钟山记》不是一般的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与议论的关系的?《石钟山记》不是一般游记,不重山川景物的描写,而重因事说理,通过具体记游来阐发道理。关于石钟山的命名,无论是北魏郦道元的“水搏论”,还是唐代李渤的“扣石论”,苏轼都持怀疑的态度,并提出了怀疑的依据。而且带着疑问,在送子赴任途经石钟山时,亲临绝壁实地考察,他不拘成说,不畏险阻,泛舟绝壁之下,亲眼看到了石钟山阴森恐怖、惊心动魄的夜景,亲耳聆听了江水冲击石洞岩缝而发出的像钟一样的响声,从而弄清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心中的疑团涣然冰释。于是欣然命笔,用一个反问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来阐发强调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臆断这一见解,给读者以丰富的教益和哲理的启迪,可谓水到渠成。由此看来,苏轼是有疑而来,释疑而返。苏轼心中先有辩论的对象,是有意于考据。
    6、苏轼写《石钟山记》的意图是“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这说明“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但后人考证认为,苏轼的说法也不正确。那么,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是什么呢?观点一:不轻信前人的说法。苏轼的说法也许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观点二:实践出真知。作者在文中强调耳闻目见进行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反对主观臆断,草率盲从,这是科学的、重调查研究的态度。我们强调实践出真知,就应该像苏轼一样勇于实践。
    ①因事说理,叙议结合②笔墨集中,结构紧凑③行文波澜起伏,有缓有急
    本文写的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作者先考察历史文献对郦道元的说法表示怀疑,对李渤的说法表示“尤疑”。得到机会后亲自实地考察,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否定了李渤的说法。得出“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的结论,表现出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一.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2.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答案:1.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有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鸣响,何况是山石呢!2.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响。3.郦道元的所见所闻,大概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因而别人不能理解)。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今:如果。鸣:使……发出声响。而况:何况。2.扣:敲,击。硿硿焉:硿硿地响。3.殆:大概。而:连词,表转折,却。言:说。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自以为得其实2.将入港口3.空中而多窍4.有大石当中流5.余方心动欲还
    答案:1.那事情的真相。2.支流入口处。3.中间是空的。4.江河水流中央。5.内心惊恐。
    三.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语。1.而此独以钟名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3.大石侧立千尺4.事不目见耳闻5.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6.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答案:1.名:名词作动词,命名。2.舟:名词作状语,乘着船。3.侧:名词作状语,在侧面。4.目、耳: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用耳朵。5.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6.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4.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石之铿然有声者2.磔磔云霄间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4.大声发于水上5.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6.古之人不余欺也
    答案:1.定语后置句。2.省略句,状语后置句。3.状语后置句。4.状语后置句。5.判断句。6.宾语前置句解析:1.按现代汉语的表述,应为“铿然有声之石”。2.按现代汉语的表述,应为“(于)云霄间磔磔”。3.按现代汉语的表述,应为“又有若老人于山谷中咳且笑者”。4.按现代汉语的表述,应为“大声于水上发”。5.“……者……也”表判断。6.按现代汉语的表述,应为“古之人不欺余也”。

    相关课件

    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评课ppt课件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学课件ppt,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石钟山记,文本理解,一词多义,定语后置,学霸笔记学霸总结,学案答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12 *石钟山记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2 *石钟山记图文课件ppt,共1页。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