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沪教版第二单元 感受民间艺术3 捏塑人物教案及反思
展开陶瓷文化 陶艺制作教案
一、教目学标:
1.简单了解我国制陶历史,感受陶艺不同的艺术特征;了解陶艺的工具材料及一般制作工序,熟悉陶艺成型的常规的四种简单技法,并掌握一种技法制作一件陶艺作品。
2.探究学习不同材质、造型的陶艺艺术及成型方法,培养对陶艺作品的审美能力,提高立体造型能力。
3.感受陶艺之美,培养对中国陶瓷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陶艺文化及简单技法,培养立体造型能力。
难点:学习掌握一种技法制作一件陶艺作品。
三、课前准备:
陶艺制作主要工具材料 ,课件(包括陶艺欣赏、制陶历史、材料工具、制作工序、成型技法),不同陶土,陶瓶、瓷碗、茶杯、茶壶壶等生活或艺术陶制实物。
四、教学过程:
1.欣赏作品,感受中国悠久制陶历史和古代陶艺作品之美,培养热爱中国传统陶艺,激发学习兴趣。
(1)欣赏更多陶艺作品,深入了解陶瓷文化,提高审美,激发学习兴趣。
(2)出示陶器实物,进行触摸、敲打、视觉等感受。
(3)课件欣赏更多不同质地的陶土作品,区分古代与现代陶艺作品功能、审美的不同:实用与艺术审美。激发制作兴趣。
2、介绍陶艺准备需要的用具
(1)帆布或麻布。作用:这些材料与粘土不会粘连,在泥板成形时很实用。
(2)刮刀。作用:一种实用性工具三角形刮刀用于切割泥板。
(3)修形刀。作用:通常为木制,也可用塑料或其它材料制成,是手工成形的基本工具。这些工具考虑到功能的多样性而有各种形状的刀头。
(4)雕塑刀。作用:用于挖空实心器皿,亦可平整表面,用作雕植物、动物、图腾等。
(5)坯料:陶艺泥.
(6)笔筒:用来制作一些线条,
3、制作方法介绍
学习手工成形的技法,研究各种成形方法的特点。通过学习,学会制作生活中常见的器物,体验制陶的乐趣,并在制作过程中思考陶瓷作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为今后的陶艺教学打下基础。
学生陶艺塑造的形式不外乎这几种:(配合图片介绍)
(1)手捏成型。
A、首先取一块适量的黏土,将其搓成泥团。
B、然后将泥团挤压展开成泥板状,用力要均匀,泥板厚薄要一致。
C、将泥板随意翻转做成理想的形状。
D、对已捏成的造型进行装饰加工,使造型更完善。
(2)泥板成型。
A、首先取一块适量的黏土用手掌或拍板打平压扁,做成泥板。
B、然后用擀泥板从中间向两端碾平,使泥板厚薄一致。
C、用木刀切取所需要形状的泥板。
D、用泥板构成自己的作品并加以适当的装饰,体现创意。
(3)泥条盘筑成型。
A、首先取一块适量的黏土,利用双手掌心之力均匀的将其搓成粗细一致的泥条。
B、然后用泥板制作容器底部。
C、接着将泥条依自己设计好的样式依次紧密的盘筑衔接好。
D、最后再根据需要修整外形。
(4)拉坯成型。
A、首先取一块适量的黏土,充分揉搓使泥团没有气泡。
B、把揉搓好的泥团置于转盘中央,使重心稳定。
C、然后启动拉坯机转盘,用拇指从中心往下开洞定中心。
D、通过右手的拇指和四指向上提土,同时左手扶住坯体的外沿,将黏土从底部逐渐向上,向外扩大。
E、 坯体成型后用双手挤压或提升继续向上造型。
F、 拉到所需高度后,再逐渐收口,并将口沿调整,抹平。并可乘湿软在坯体局部造型,最后切离下来。
因此,学生的陶艺作品造型简洁,表面粗糙,形象简单化,表面装饰往往采用粘粘泥球、泥条、泥块或刻、挖、镂、刮。
制作时,应该胆子很大,无拘无束,塑造的形象比较随意,不考虑形象的特征与比例,更不会想到成型的技巧与泥面的厚薄,因而造型比较稚拙和随心所欲,不注意表面的装饰。。
4、用所学的方法制作一个小物品
制作过程
(1) 一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
(2) 分工合作(盘泥条、泥板、粘接的、造型设计、装饰设计等)
(3) 先想清楚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作品
(4) 用什么成型的方法来做
(5) 做多大,放在那里用
(6) 作品要做什么装饰图案
5、作品取名
作品的名字,好名相伴响天下,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一样。一处景点、一个小区、一条路、一部汽车一件作品我们都要给他们取一个好名字。
6、小结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3 捏塑人物优秀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沪教版五年级上册3 捏塑人物优秀教案设计,共3页。
小学美术沪教版五年级上册3 捏塑人物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美术沪教版五年级上册3 捏塑人物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主题来源,设计意图,单元内容,主要校本化实施方式,单元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美术沪教版五年级上册3 捏塑人物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美术沪教版五年级上册3 捏塑人物教案及反思,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