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教学课件ppt
展开《孟子》,《四书 》之一。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本课所选的《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点析】 从生活常理出发,自然引出在在生与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结论。
【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查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可以同时得到,(那么我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生命而选择道义了。
【思考】 为什么不 直接提出论点?
由生活中“鱼”和“熊掌”不能“得兼”为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类推出“生”与“义”的论题,继而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显得更加自然、明晓。
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wù, 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 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 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有甚于】:“于”,比;“甚”,重要。“有甚于”,有比……还重要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指苟且偷生。
【辟】:同“避”,躲避。
【如使/使】:假如,假使。
【何不用/为】:什么(手段)不可用/做。
【……则】:(用某种手段)就……。
【由是】【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不只是
【译文】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也是我所讨厌的,所讨厌的还有比死更厉害的,所以灾祸有 我所不躲避的。 假如人们所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假如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灾祸的(坏事),什么不可以做呢? 因此(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因此(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用来躲避灾祸,却有人也不肯采用。因此,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义) 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鱼,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wù, 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 一豆羹gēng , 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蹴cù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豆:羹:尔:蹴:不屑:
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踩踏了(之后)给他吃,乞丐也认为不值得(接受)。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wèi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 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 今为wèi妻妾之奉为wéi之; 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 今为wèi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wéi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美就接受了它;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就接受了它;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为了所认识有穷困的人感激我就接受了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他的本性。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里运用了类比论证加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用课文中原句就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类比论证、比喻论证: 文章一开始用“鱼”和“熊掌”来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以此引出本文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
本文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一箪食,乞人不屑也”形象证明了“义”重于“生”的观点 。不辩礼义受万钟俸禄,失其本心。
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①喜欢使用类比论证加比喻论证 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②大量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 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③喜欢使用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形式整齐,富于文采和气势。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①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②如何处理好“舍生取义”和“珍爱生命”的关系?
②生命诚可贵,正义价更高。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我们应该舍生取义。如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决不吐露党的秘密,用青春传承了舍生取义,用无畏谱写了英雄赞歌。
①在面临人生利益抉择时,要舍生取义,摒弃利己的私心。
下面均是孟子的言论,从中提炼出成语
(1)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 水深火热 )
(2)出乎尔者,反乎尔者。 ( 出尔反尔 )
(3)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 心悦诚服 )
(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 怨天尤人 )
(5)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 与人为善 )
[三] (15分)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过零丁洋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鱼、熊掌→生、义→舍生取义 生、欲→甚于生→不为苟得 正 死、恶→甚于死→不避祸患 欲→莫甚于生→何不为 反 恶→莫甚于死→何不用 正 行道之人、乞人→弗受、不屑 反 不辨礼义→受万钟→失本心
1、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2、归纳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 3、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和论证思路。4、深入体会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
孟子的“性善论”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四种“本心”:侧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礼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只要不丧失这些“善心”,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基础鱼我所欲也教学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基础鱼我所欲也教学课件,共5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讨厌憎恨,祸患灾难,假如假使,优厚的俸禄,有什么益处,超过胜过,能够用来,因为这样因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九18鱼我所欲也教学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九18鱼我所欲也教学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讨厌憎恨,祸患灾难,假如假使,优厚的俸禄,有什么益处,超过胜过,能够用来,因为这样因此,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鱼我所欲也教学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鱼我所欲也教学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讨厌憎恨,祸患灾难,假如假使,优厚的俸禄,有什么益处,超过胜过,能够用来,因为这样因此,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