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人教版 (五四制)课题2 溶解度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溶解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含义。
2.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能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取相关的图示信息。
3.能运用溶解度曲线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能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通过探究实验活动,体验实验条件的控制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3.初步学会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认识事物并体会其中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学会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 认识数型结合法在体现事物变化规律中的作用。
- 通过师生互动、语言激励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现象,培养科学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建立;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三、教学分析
本节课运用的主要教学法有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对比法等。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溶解限度”的影响因素,为溶解度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材料,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控制变量思想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溶解限度限定因素的认识细化、对溶解限度实质的讨论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通过对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的两种表示方法——表格法、曲线法的对比,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感悟数形结合思想的精妙。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观看视频---查尔汗盐湖的报道
提出问题:同学们,产生如此美妙绝伦的自然景观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够提出大胆的猜想。(同时播放幻灯片,查尔汗盐湖的照片)
教师讲述:事实上,大多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都会有一个限度。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限度的因素有哪些,影响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做出大胆的猜想。
2.探究活动(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限度的因素有哪些?)
(1)学生猜想
影响因素 影响结果
溶质的种类 溶质不同,溶解限度不同
溶剂的多少 溶剂越多,溶解限度越大
温度的高低 温度越高,溶解限度越大
(2)教师讲述:溶剂越多,溶解限度越大的猜想,通过生活经验就是可以说明的。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另外两个猜想是否正确呢?
学生回答:用实验验证
教师讲述:影响溶解限度的因素可能有多种,我们在设计实验验证某一因素的影响结果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注意变量的控制
教师讲述:控制变量法是开展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影响因素 控制变量
溶质的种类 溶剂的质量和温度不变
温度变化 溶质的种类和溶剂质量不变
(3)学生设计探究实验1、2的方案(探究实验1中,提供的药品是硝酸钾和熟石灰各2g;探究实验2中,提供给学生的硝酸钾有三小袋——2g一袋,5g的两袋;两个实验中每次用到的水都是10mL)。
(4)实验方案汇报交流(教师做简要的点评)。
(5)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学生汇报:
实验1:2g硝酸钾在10mL水中全部溶解,2g熟石灰未能在10mL水中全部溶解,说明了溶解限度受溶质种类的影响;
实验2:5g硝酸钾在10mL水中未能全溶,在10mL热水中全部溶解,说明了溶质的溶解限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限度越大)。
(6)反思评价
教师提问:刚才完成探究实验2的过程中有没有同学将所提供的三袋硝酸钾全用完的?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回答:7g硝酸钾在10g热水中也能全部溶解
教师提问:由此,你们有了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思考后回答:硝酸钾的溶解限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增幅较大
(7)教师总结:生活经验的感悟,加上刚才的实验探究使我们认识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的确受溶质种类、溶剂多少、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过渡语:溶剂的多少是影响物质溶解限度的因素之一,因此,要确定某种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限度,必须确定好溶剂的种类和质量,为了便于研究问题,通常情况下,人为地将溶剂确定为100gH2O
3.探究活动(认识溶解限度)
(1)组织学生讨论“溶解限度”的实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老师提问:学生通过添加适当词语的方法,将溶解限度的限定因素与溶解限度的实质串联起来,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3)理解、巩固溶解度的概念。
分析溶解度概念的“四个要素”: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质量。
(4)溶解度概念引入的目的——准确衡量物质的溶解性。
20℃物质的溶解度/g | >10 | 10-1 | 1-0.01 | <0.01 |
溶解性 | 易溶 | 可溶 | 微溶 | 难溶 |
过渡语:在溶质和溶剂都已确定的情况下,影响其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温度)我们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来表示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4.探究活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表示方法)
(1)溶解度曲线的第一种表示方法——列表法
(2)老师提问:让学生利用表格查找不同物质不同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让学生感受到列表法的优点,同时领悟到此方法的不足。
老师讲述:列表法的优点是以实验为基础,数据准确,但是温度是一个连续的量,无法在任意温度下都测定溶解度,故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有没有一种既可以形象直观的表示溶解度,还可以查找任意一个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方法?
(3)溶解度曲线的第二种表示方法——曲线法
(4)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任意点的意义:某种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在学生查找几种不同溶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基础上得出)
②交点的意义:表示在某一温度下两种溶质的溶解度相等;
(通过硝酸钠和硝酸钾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的意义得出)
③线的意义: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对溶解度曲线进行分类分析)
过渡语:留心一下几位同学在探究实验2中所做的“多余实验”,我们会发现,在被加热的这支试管里,原先溶解了的7g硝酸钾中,现在已经有部分析出了,带着这个发现,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使硝酸钾晶体析出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
老师提问:解释查尔汗盐湖如此美妙景观的原因
学生思考:
结束语: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表明,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是积极的、主动的、认真的,而且本节课同学们都高效的学习。最后,我想送同学们几句话:物质的溶解能力要受到其溶解度的限制,与此不同的是,我们的化学学习潜力、学习能力是无限的,同学们化学学习的道路好似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愿同学们沿着这条上坡路,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勇攀高峰!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思考:怎样除去硝酸钾晶体中含有的少量氯化钠?
板书: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1).溶解限量的影响因素:
溶质种类、溶剂质量、温度。
(2).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1.定义
2.要素
一定的温度;100g溶剂;
饱和状态;溶质质量。
3.应用
4.表示方式
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基本能够完成,使学生们能够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享受学习的快乐,感受到化学源于生活,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学中留给学生足够的四维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概念,理解和应用溶解度。通过设计与评价实验方案,认识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利用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存在的差异性,可以进行物质的鉴别。学生资料、分析信息处理数据、整合信息的能力提升。讲课过程中教学进程的把握不是很好,探究的时间过于太长。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还可以更能能够恰到好处一些,这样就会更利于学生的思考。
化学九年级全册课题3 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全册课题3 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九年级全册课题2 化学肥料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全册课题2 化学肥料教案设计,共4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课题2 化学肥料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课题2 化学肥料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三两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