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同步练习题
展开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河流发育到一定程度,随着流水冲刷与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再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下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地形区中,牛轭湖最多的是( )
A.云贵高原 B.东北平原 C.东南丘陵 D.塔里木盆地
(2)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 )
A.凹岸侵蚀 B.凹岸堆积 C.凸岸侵蚀 D.凸岸堆积
2.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之一的库车大峡谷,位于天山山脉南麓。这里地壳发生过剧烈的变动,岩层呈波状弯曲,山体呈红褐色,当地人称为“克孜利亚”,意思为“红色山崖”。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构成库车大峡谷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 )
A.侵入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喷出岩
(2)对该景观形成过程的推断,合理的是( )
A.沉积作用、地壳运动、侵蚀作用
B.岩浆活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D.变质作用、地壳上升、风化作用
3.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该沙丘位于( )
A.冲积扇 B.冲积平原 C.三角洲 D.河漫滩
(2)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图为我国江南地区某河谷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形成图中河流阶地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积作用 B.水蚀作用
C.冰川沉积作用 D.海蚀作用
(2)有关该河流地貌发育的说法,可信的是( )
A.因沉积作用强,南岸阶地地势高 B.平水期流量稳定,对河岸冲刷强
C.洪水期过后,河漫滩因淤积增高 D.河水向东流,造成北岸侵蚀后退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滋养着泱泱五千年华夏文明,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保护好这条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
(1)黄河两岸,分布着大片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分别说出甲、乙、丙三地沙质沉积物的成因。
(2)黄河下游的泥沙主要来自 (填“上”“中”或“下”)游的 (填“流水”或“风力”)侵蚀,黄河中游乙地的地貌特点表现为 。
(3)在黄河入海口处,因河流的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请描述其形成的过程。
二、提高训练
6.红柳沙包是分布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高度一般为3~10米。研究发现,红柳沙包由许多枯枝落叶层和风沙层组成,二者交替沉积,形成了清晰的层理构造。上图示意红柳沙包景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红柳沙包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A.植被 B.地形 C.土壤 D.水分
(2)与红柳沙包中枯枝落叶层厚度大小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气压 B.水分 C.气温 D.光照
7.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图1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砾石滩照片,图2是带队老师提供给学生参考的河流不同流速下搬运物质颗粒的大小。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A.河源 B.入海口 C.凸岸 D.凹岸
(2)使砾石变圆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搬运 C.流水沉积 D.物理风化
(3)根据图2推测,从河流下游到该砾石河滩,看到的沉积物顺序最可能是( )
A.粗砂、细砂、黏土 B.黏土、细砂、粗砂
C.石块、粗砂、黏土 D.鹅卵石、细砂、粗砂
8.饱含碳酸氢钙的地下水溢出地表,沿斜坡漫流时,遇到地表凸起部位,水流翻越阻隔流速加快,水体变薄,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在凸起部位发生碳酸钙淀积,形成边石坝。下图是某处边石坝景观及其纵向剖面图,剖面呈现黄白相间的纹理。进一步研究发现,白色是碳酸钙,黄色是泥土。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关于边石坝生长速度最快部位的判断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因为A处是边石坝最高凸起点,水体最薄,碳酸钙沉积最快
B.因为B处流速最快,碳酸钙沉积最快
C.因为C处受凸起阻挡,流速最慢,流水搬运的碳酸钙物质最易沉积
D.因为D处位于钙化池内,流速最慢,流水搬运的碳酸钙最易沉积
(2)根据边石坝黄白相间纹理,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①该边石坝可能形成于季风气候区 ②该边石坝可能形成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③雨季时,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泥沙不易沉积,纹理呈白色 ④雨季时,河流流量大,侵蚀能力强,含沙量大,钙化沉积物中混有泥沙,纹理呈黄色 ⑤黄宽白窄,说明暴雨次数多,雨季长
⑥白宽黄窄,说明暴雨次数多,雨季长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B
(2)A
【考点】外力作用与地貌
【解析】【分析】(1)地势平坦的地区河流以侧向侵蚀为主,因此会导致河流越来越弯曲,容易形成牛轭湖,B正确。(2)河流形成的早期,河岸比较平直,此时期的河流侧蚀作用比较明显。河流在侧蚀过程中可能遇到河流两岸岩石软硬不同,较软的一岸侵蚀严重,逐渐形成凹岸,另一岸则为凸岸。此后河流凹岸不断遭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河道向凹岸一侧不断弯曲),所以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凹岸侵蚀,A正确。
【点评】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2.【答案】(1)C
(2)A
【考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1)材料中“岩层层理构造明显,呈波状弯曲”提供了答案信息, 层理构造是沉积岩的主要特征,呈波状弯曲进一步说明成层的特点,故C正确。
(2)沉积岩是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物经过固结成岩而成,故先有沉积作用;沉积岩在形成时岩层一般是水平,现“呈波状弯曲”,说明因地壳运动受挤压而弯曲变形;大峡谷是地壳隆起流水侵蚀下切而成。故A正确。
故答案为:(1)C;(2)A。
【点评】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河流地貌的发育。地球表面的形态在不断地变化。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3.【答案】(1)D
(2)C
【考点】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冲积扇发育在山前,多位于河流上游;冲积平原多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平坦的地方;河漫滩一般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沉积形成;三角洲一般发育在河流下游入海口处。该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河床到河岸山地之间面积狭窄,可能形成规模较小的河漫滩,D正确。(2)沙丘形成主要受风力作用影响,迎风坡沙粒在顶部附近堆积,背风坡形成较陡峭的滑落面,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平缓,背风坡较陡,C正确。
【点评】河漫滩是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
4.【答案】(1)B
(2)C
【考点】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河流阶地主要是由河岸整体构造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由图可知,河流阶地的物质由河流沉积物组成,形成河流阶地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河流的侵蚀作用,B正确。(2)由图可知,南岸阶地地势高,主要是南岸地层抬升作用较强,且南岸阶地河流沉积物厚度略小于北岸,故南岸的沉积作用较弱,A错误。平水期流量稳定但流速较慢,对河岸冲刷相对较弱,B错误。洪水期过后,因大量泥沙淤积使得河漫滩增高,C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河水流向,且河水东流可能会造成南岸侵蚀后退,D错误。
【点评】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运动。阶地由阶地面、阶地陡坎、阶地的前缘、后缘组成。阶地按上下层次分级,级数自下而上按顺序确定,越向高处形成时间越早。阶地物质下部为砂砾石,上部为粉砂、黏土。河流阶地是在相对稳定堆积和迅速下切过程中形成的。由于下切侵蚀的条件不同,阶地的成因也不相同。主要成因有:气候的变化,形成气候阶地;构造运动,形成构造阶地;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基准面。
5.【答案】(1)甲|风积作用;乙:风积作用;丙:流水沉积作用
(2)中;流水;沟壑纵横
(3)三角洲;挟带着泥沙的河流,在河流入海口流速变慢,泥沙沉积。
【考点】河流地貌;风沙地貌
【解析】【分析】第(1)题,从甲地的地理位置看,此地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应该是沙漠,所以甲地的沙质沉积物应该是风积作用形成的。乙地位于黄河中游,处于黄土高原地区,因此乙地的沙质沉积物是风积作用形成的。丙地位于黄河下游,此处沙质沉积物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第(2)题,黄河下游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流水侵蚀,黄河中游乙地的地貌特点表现为沟壑纵横。第(3)题,在黄河入海口处,因河流的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三角洲,其形成的过程是挟带着泥沙的河流,在河流入海口流速变慢,泥沙沉积。
【点评】外力作用是来自地表以外的作用,主要有流水,冰川,海浪,潮汐,生物,风力等等形式。其能源主要来自于太阳能,但是地球重力作用下的地质作用也属于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是来自地表以内的作用,主要有岩浆活动,板块运动,变质作用等等形式。其能源主要是地球内能,地球内能的积累和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衰变有关。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总体的效果是使之更平坦,而内力作用的总体效果是使地表更加不平坦。目前以地质作用主要以内力作用为主。
6.【答案】(1)A
(2)B
【考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及图片可知,红柳沙包由枯枝落叶层和风沙层交替沉积形成。据此判断,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植被提供了枯枝落叶,同时,植被削弱了风速,使得沙粒沉积,形成了枯枝落叶层和风沙层交替沉积的层理结构,所以植被起了关键性的作用,A正确。(2)枯枝落叶层厚度的大小决定于红柳的生长状况,干旱地区决定植被状况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水分多的年份,植被生长良好,枯枝落叶多,枯枝落叶层厚度大,反之则小,B正确。
【点评】在罗布泊各水源河塔里木河、和田河、克里雅河、车尔臣河以及孔雀河等河流下游河道两岸、三角洲地带、古河道以及局部洼地中,红柳沙包均有分布。红柳以其独特的生理生态特性使它能适应严酷的生态环境,年降水量19.1mm左右、极端高温45℃和极端低温零下25℃、沙面最高温70-80℃、地下水含盐量每升10-20克的沙土环境都能正常生长发育。
7.【答案】(1)C
(2)A
(3)B
【考点】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砾石滩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不会出现在河流的源头,A错误;入海口处河流流速慢,沉积物主要是颗粒较小的物质,颗粒大的砾石不会出现在入海口,B错误;根据河流在凸岸沉积、凹岸侵蚀的原理,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凸岸,C正确,D错误。(2)河流的搬运作用是一个过程,与砾石的表面光滑变圆无关,B错误;物理风化是大块岩石变得细碎的过程,D错误;使砾石变圆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A正确,C错误。(3)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流速减慢,颗粒直径逐渐变小,从下游到该河滩,流速逐渐变快,故看到的沉积物的半径应从小到大,最可能是黏土、细砂、粗砂,B正确。
【点评】流水作用:
地区 | 特 点 | 典型地貌 | 示意图 |
河流 | 地形陡、落差大、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 | 峡谷、瀑布等流水侵蚀地貌 | |
河流 | 地形平坦、流速减慢,以堆积作用为主 | 河漫滩、冲积扇、三角洲等流水堆积地貌 |
8.【答案】(1)A
(2)B
【考点】喀斯特地貌
【解析】【分析】(1)仔细读题,注意关键信息“水体变薄,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在凸起部位发生碳酸钙淀积”,说明在水体最薄部位,碳酸钙沉积最快;图中四点中,A处是边石坝最高凸起点,水流到达后,迅速向B处流淌,不会在此处汇集,所以该处水体最薄,碳酸钙沉积最快,A正确。(2)剖面中黄白相间的纹理,白色是碳酸钙,黄色是泥土,由此可以推断当纹理呈白色时,说明河流含沙量小;呈黄色时,说明河流含沙量大,④正确;纹理黄白相间,说明该区域降水不均匀,季节变化大,可能形成于季风气候区,①正确;黄宽白窄,说明暴雨次数多,河流含沙量大,雨季长,⑤正确。B符合题意。
【点评】边石坝是由于凸起部位层流水流速加快,水中的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并逸出,从而导致在凸起处发生碳酸钙淀积。边坝呈弧形指向下游,内侧为灰化池,池内底部和边坝内侧常见快速结晶的珊瑚状方解石晶簇群,边石坝高度几厘米到2米不等,一般数十厘米,边坝厚度几厘米到20厘米,灰化池面积一般从不足1平方米到十数平方米,个别大型钙化池可达数十乃至上百平方米。
9.【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挟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或观点B: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地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考点】风沙地貌
【解析】【分析】第(1)题,沙源来自流水沉积和风力沉积作用,从这两方面思考即可。根据材料可知,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挟带的泥沙量大,在M处沉积;从图中来看,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且该地冬春季节风力强劲,此时河床裸露,风力挟带沙尘在此沉积。第(2)题,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从图中来看该县城位于河谷中,且河谷走向与冬春季节的风向一致,因此易于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故风力强劲。第(3)题为开放性试题,无论选择哪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论据能够支撑自己的观点即可。考虑的要点主要是该地的主要自然特征以及图文资料所提供的信息。沙丘形成源于流水沉积和风力沉积作用,沙丘规模扩大或缩小可从是否有利于流水沉积和风力沉积作用入手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植被覆盖状况、地形状况、河流流量季节变化、风力作用变化等。
【点评】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课后复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课时训练,共10页。
2021学年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同步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