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课题3 制取氧气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实验室用氯酸钾、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文字表达式
再次练习药品的去用、物质的加热固体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了解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学习利用加热固体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
通过氧气制取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与态度
通过感知制氧气解决生活中实际制问题的情境,初步体会运用化学方法制备物质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过程,体验实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
操作注意事项及其原因
教 学 内 容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虽然学生都已经知道氧气对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但是在学习之前还是非常有必要介绍氧气在生产、生活当中的重要性。并且还要说明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初中化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实验,也是中考的必考点。
问题:那么我们怎样能够制得氧气呢?用哪些物质可以制取氧气?用什么样的实验仪器?组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讲解:在实验室经常用加热固体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教师演示:
1、选择实验仪器: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橡皮塞、导管、酒精灯、集气瓶、玻璃片等。
2、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组装仪器(将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后, 先将导管一端浸没在水中,再用双手紧握试管外壁,观察浸没在水中的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或松开手后看导管中是否有一小段水柱)。
3、装入药品,塞紧塞子:用药匙或小纸槽将高锰酸钾加入试管中,并且在试管口塞上一小团棉花。(注意先将试管平放、再送入药品、最后慢慢将试管直立)。
4、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铁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试管口要稍向下倾斜,为什么?)
5、加热试管里的高锰酸钾 (先来回移动酒精灯进行预热,然后给有药品的地方集中加热。)
6、收集氧气(提供两种方案,向上排空气时插入集气瓶内的导管为什么尽量伸入瓶底?怎样确定氧气是否收集满了?收集满的一瓶氧气重要放置?玻璃片怎样盖在集气瓶上?排水法收集时注意当观察到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产生时再开始收集,为什么不是刚有气泡就收集?什么时候认为氧气已收集满?怎样从水槽里将集气瓶拿出来?)可以多收集几瓶氧气让学生多观察几次。
7、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将导管移出水面。
8、熄灭酒精灯。(为什么先移导管,再灭酒精灯)
展示问题:将问题投影在屏幕上
(1)固定在铁架台上的试管口为什么稍向下倾斜?
(2)在加热固体时,为什么先来回移动酒精灯进行预热,然后给有药品的地方集中加热?
(3)向上排空气时插入集气瓶内的导管为什么尽量伸入瓶底?
(4)排水法收集时,为什么不是刚有气泡就收集?
(5)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为什么先将导管从水槽里移出,而后熄灭酒精等?
(6)为什么在试管口塞上一小团棉花?
(7)该实验中哪些地方体现热胀冷缩原理?
(8)伸入在试管口内的导管是长点好,还是短点好?
学生实验:每六人一组,每组各用两种方法各收集一瓶氧气。教师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遇到操作上的错误,随时纠正。
总结实验操作:把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一一再次呈现出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是错误的?
总结归纳: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基本操作要点。
2、固体物质加热制气体时发生装置的选择和收集装置的选择。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相关问题
分六人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演示实验时提出的问题。
交流汇报:分组口头汇报讨论结果,组内互相补充,组与组之间互相纠错。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正确的结论。
设计意图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制取氧气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制取氧气导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例6—1,例6—2,例7—1,例7—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原子的结构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原子的结构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提问,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新课,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课堂小结,练习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