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5 诫子书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展开1.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2、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3、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
教法:三疑三探。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复习导入,自学检查。
背默课文,以小组自检(或同桌自检)。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熟读成颂;
2、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引导学生体会这篇文章的朗读基调。
(学生朗读,师生评价)
三、再次走进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
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明确: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 志等方面的关系。
四、研读品味
1、自主探究
(1)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
何关系?
2、组内交流
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探究以上两个题目
、班上展示
各组派一人展示,之后讲评。允许听者质疑。
师通过白板展示参考答案:
探究(1)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探究(2)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五、达标测试
1、学生做“当堂达标检测题”,教师监考。
2、学生做完后,组内相互批改,多媒体课件展示答案
3、各组汇报批改情况,尤其是错得比较多的题。
六、总结反思
1.学后反思
从课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由此你联想到哪些名人名言?
2.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学习重点,目标达成,学生表现等。
七.板书设计
诫子书
诸葛亮
修身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静 躁(危害性)
治学 (正)(反)
八.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5 诫子书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5 诫子书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小结,板书设计,拓展延伸,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旧知,唤起记忆,学习新课,理解内容,深入探究,讨论写法,课堂训练,指导朗读,布置作业,巩固加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第一课时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开篇激趣,导入课题,预习课文,扫清障碍,课堂训练,熟读课文,布置作业,加深巩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