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 渔舟唱晚教案
展开《渔舟唱晚》
一、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课以《渔舟唱晚》为主题,从听觉入手,运用知识可视化学习资料,初步认识古筝,激发学生探索民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引导学生运用数字化工具体验演奏古筝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历史起源、古筝构造、演奏技法、演奏风格去认识、了解我国民族乐器—古筝。
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图谱可视法、器乐辅助法、律动参与法等欣赏教学方法,感受乐曲中的速度变化,感悟乐曲所表达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渔舟唱晚》感受古筝演奏的魅力,加深对民族乐器的认识,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三、教材分析
《渔舟唱晚》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典《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下、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第一部分用慢板奏出韵致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优美而舒缓,抒发了对湖滨晚景赞赏的情怀,仿佛人们置身于夕阳余晖尽染、碧波涟漪的湖面,沉浸在微风轻拂,渔舟缓缓而行的诗情画意之中;第二部分活跃欢快,通过下行旋律形象模仿了夕阳西下的情景;第三部分通过复式递升递降的旋律发展手法使旋律线循环往复、跌宕起伏,表现了渔船破浪疾驰的场面,音乐进入反复后,力度增强,速度更快,宛如渔舟飞快地扬帆前进,流水声、渔歌声交织在一起,表现了百舟竟归的情景和一派欢畅热烈的气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我国民族乐器—古筝。
2.教学难点:通过聆听乐曲,大胆的表达自己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贴图 平板电脑 碰铃 古筝 钢琴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结合课前微课,进行师生交流
问题:1.古筝是哪个国家的乐器?
2.你对古筝有了怎样的了解?
(二)课中探究
1.聆听《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1)老师用古筝演奏《渔舟唱晚》片段,感受古筝的音色特点。
(2)老师再次用古筝演奏《渔舟唱晚》片段,说说这段旋律的情绪如何?揭示课题《渔舟唱晚》,提问:何谓“唱晚”?引导学生想象。
(3)听《渔舟唱晚》主题旋律,师在黑板画图形谱。熟唱唱主题旋律,感受“滑音”的韵味,并用碰铃为主题旋律伴奏。引导学生感受第一部分渔民歌唱夕阳以及对夕阳美景的赞赏。(出示小标题“唱赏夕阳”)
2.聆听《渔舟唱晚》第二部分
(1)聆听音频《渔舟唱晚》第二部分,师继续在黑板画出第二部分的图形谱。学生说说第二部分的速度、情绪变化,感受乐曲欢乐的情绪变化。
(2)出示《渔舟唱晚》第二部分片段旋律,让学生找出每小节第一个音--3 2 1 6 5 3,老师在图形谱中标出,学生能直观的发现下行旋律,感受乐曲描绘夕阳西下的情景,从而想象渔夫荡桨归舟、乘风波浪前进的欢乐情绪。(出示小标题“夕阳西下”)
3.聆听《渔舟唱晚》第三部分
(1)聆听音频《渔舟唱晚》第三部分,师继续在黑板画出第三部分的图形谱。学生说说第三部分的速度、情绪变化,感受乐曲通过花指的特殊技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出人意外又耐人寻味。
(2)老师古筝演奏《渔舟唱晚》第三部分花指片段,学生想象 “花指”演奏下的流水声描绘的画面,并观察其演奏方法,用正确的演奏方法通过平板电脑与老师合奏“花指”部分,从而切身体会渔民激动的心情。(出示小标题“归家心切”)
4.观看视频《渔舟唱晚》,再次完整感受乐曲。
5.分享本节课上的收获。
(三)课后延伸
1.布置课后作业,通过网络认识更多的民族乐器。
2.小结下课。
七、板书设计
接力版五年级上册(演唱)渔舟唱晚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接力版五年级上册(演唱)渔舟唱晚教案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接力版五年级上册(演唱)渔舟唱晚获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接力版五年级上册(演唱)渔舟唱晚获奖教学设计,共2页。
2021学年欣赏 渔舟唱晚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欣赏 渔舟唱晚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教学过程,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