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3
展开第一单元
1、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生疏厘米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生疏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同学的观看、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同学在亲身经受的制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育同学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同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同学预备同学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同学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二、探究新知
5) 巩固新知
四、小结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用法长度单位。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创造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看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老师小结。师生量课桌。
沟通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
老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老师小结:
(二)整体感知,生疏厘米。
1.观看尺子,生疏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预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老师指出刻度线、O刻度、长度单位 “厘米”并明确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生疏1厘米。
老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头。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我们发觉了什么
师: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老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生疏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生疏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预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
老师边讲解边示范:
(2)假如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量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量得是否精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需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生疏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生回答
生按要求比一比
说一说
引导同学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同学自由发言
生1:5拃。生2:5拃半。
让同学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同学: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同学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刻度1……)
同学活动
(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很短。)
(让同学自由发言。)
同学主动发言。
同学自主学习。
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沟通。
(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让同学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通过师生用各自的一拃量课桌的长度,体会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测量同一长度所得的结果也就不同,引起同学的认知冲突,在解决这种冲突中体会把握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终的开放练习,让同学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强化练习,加深1厘米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力量,增加空间观念。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生疏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学反思:
2、课题:生疏米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在活动中生疏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忧虑同学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培育同学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预备: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生:长的绳子、同学尺、铅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同学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二、探究新知
三.积累运用
四、小结
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学问?
2.引入。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
这么长的布料,假如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
老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连续生疏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1.生疏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情愿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老师出示米尺)试试,
老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观看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拿出预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留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同学分小组合作量,沟通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老师指出:通常状况下,我们不行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老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生疏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老师出示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沟通。
今日我们生疏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小结:这节课我们又生疏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觉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生1:上节课我们生疏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不合适。)
(同学举手,老师让一位生来量。)
(让同学说。)
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10个10 厘米。)
让同学数并作答。(100个)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同学测量时建议同学取整厘米数。)
同学生疏卷尺和皮尺。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在复习厘米的基础上,提出让同学感受用厘米量较长的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引导同学主动主动去生疏米。
通过对米尺的生疏忧虑同学理解,米尺一共是100厘米,就得出1米=100厘米。这时再进行一些简洁的米和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加深对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理解。
练习通过不断引导同学参与看、指、比划、量、找等大量的操作,促进他们对米的生疏,并培育良好的数感。
板书设计:
生疏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3、课题:生疏线段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通过操作、观看,初步生疏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同学观看、探究线段的特征,培育同学的探究力量。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在同学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同学认真、精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育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把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预备: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同学:同学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同学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二、互动新授
三、巩固新知
3、 总结
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争辩这个问题。
1.教学例6(生疏线段)。
(l)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谁能想个方法比比它们的长度?
指名两个同学比较线的长短。
追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
老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2)老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板书课题。)
(3)生疏线段是直的。
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 拉直,现在呢?(
老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推断?
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3)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可进行疼惜书本的训练:假如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确定要疼惜书本。)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4)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教学例7(画线段)。
(1)学画线段。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
老师演示:从刻度O开头,画到刻度3的地方。
设疑:假如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怎么画?
(2)做一做。教材第6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二样长的线段。)
老师点评同学所画的线段,强调: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②画出的线段确定要直。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1题。
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缘由。)
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3.巩固应用。
(l)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出示图形,先估量,再用尺量。
量长方形,你发觉了什么?(对边相等。)
量正方形,你发觉了什么?(四条边相等。)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7题。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这节课我们生疏了什么?
(比较快。)
引导同学观看说出: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
(不是。)
(一下子看不出长短。)
(同学拉直毛线。)
(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
是线段。)
(同学在作业纸上画。)
(同学演示。)
引导同学操作:从刻度2开头,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头,画到刻度8的地方。
同学练习画,老师巡察指导。
同学独立练习,集体沟通。
引导同学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问,从而体现数学的现实性,激发了同学学习的爱好。
用手把线拉着,使同学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生疏,再组织同学观看比较,突出线段“直”的特点,接着动手量出线段的长度,巩固长度单位的学问。
使同学的探究活动空间变大。创设“尺子坏了怎么量”的环节,开拓同学的思维,培育初步的实践力量和想象力。
板书设计: 生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教学反思:
4、课题: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通过类比、观看,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同学依据已有的学问阅历,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想、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培育同学的推理力量。
教学预备: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同学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
二、探究新知
三.练习拓展
四、小结
前面我们生疏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老师口头出题,同学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1.教学例8。
老师谈话: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降低难度:这样猜想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相互说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解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行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伴侣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百鸟馆,观察了这样一只小鸟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同学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行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同学争辩: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同学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高90( )
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量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同学观看。
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生疏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生疏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同学用手比划。)
(让同学猜想。)
指名回答,说想法。
(同学沟通。)
同学推断,并说明理由。
让同学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同学提问题,再解答。)
复习厘米和米,用手进行比划,为后面估测、推算长度作好铺垫。
创设情境,在生活情境中发觉数学问题,引导同学在合作互动中分析、沟通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课件的演示为同学供应充分观看思考的思维空间,老师再适当指导,并开展小组合作沟通学习,在沟通中感受数学的思维和方法。
练习题形式多样,通过合作推理、空间想象,培育同学的创新思维力量和制造想象力量。
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教学反思:
其次单元
课题一: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P12 — P13例1、例2。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究并把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把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娴熟计算。
3、培育同学认真、认真、书写工整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经受去博物馆参观的过程,从中提出相应的问题,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由来与其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把握笔算的法则,并能娴熟地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对位”问题。
教学预备: 小木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引导
同学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供应参与博物馆场景,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预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认真观看这幅图,你发觉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觉。二(1)班同学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同学小组沟通汇报。
列出式子后有没特殊的方法算呢?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
同学思考并争辩,各说出不同的方法与见解。
通过观看情境图,从而使同学发觉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情趣。
二、合作沟通,把握算法
一、依据同学的沟通状况组织教学例1。
师:例1问题的解答式子我们刚才已写出来了,你是怎么算的,尝试做做看。
师:到底谁做得对呢?那我们用小木棒摆摆看。(老师在黑板上演示,同学认真听)
师:从摆小木棒的过程,你发觉那个结果是正确的?是怎么算得?
师:除了那种方法还有没别的方法呢?谁来说下。怎样列?能否把它算出来,等会并说说你的算法。
师:从刚才的同学陈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在用竖式计算加法时,应该要留意哪些问题?
总结:
1、个位和个位确定要对齐。
2、个位和个位数字相加。
完成P12做一做同学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二、教学例2
师:刚才问题我们已解决了,要是老师换一个问题,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怎样解决?谁来?
师:能否能用竖式来计算?(请同学上黑板完成)
师:写竖式时应该留意什么问题?计算又要留意什么问题呢?一般从哪位起呢?
师:总体来说,在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应该怎样做?要留意什么问题?
总结: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起,相同数位相加。
师:是否会自己做了呢?试试看……
(让几个同学上黑板完成)
有同学用口算的方法算,有做对的,也有做不多的。有的可以马上用竖式计算,同学说想法及理由。
同学回答用竖式。
同学回答是个位的5与2相加得到的。
同学观察课本的竖式就会告知你怎么列。并说出算法。
同学边练边说自己计算方法。
同学认真做,有部分同学上黑板做。
同学回答怎样列竖式。
同学回答: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起,相同数位相加。
让同学学会总结做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自己独立思考与语言表达等力量。
用小木棒摆,便利同学列竖式并计算。
了解同学刚才学问的理解并运用力量。
再次巩固同学独立列竖式和竖式计算的力量。
三、巩固练习
P13第1、2题
巩固学问
三课堂小结、
今日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说: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起,相同数位相加。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例1、 例2、
十 个 十 个
3 5 3 5
+ 2 + 3 2
———— ————
3 7 6 7
留意: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起,相同数位相加。
教学反思:
课题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教材14页
教学目标:
1、 学问与技能:
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能够选择自己宠爱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在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中,经受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法。
3、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在用多种方法计算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
1、通过同学的沟通,发觉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娴熟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同学理解并把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预备:小木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引导
同学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情景导入,激发爱好
出示第11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合乘一辆车,这辆车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
怎样列竖式计算?当个位数字相加满十时,怎么办?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同学回答怎样列竖式,而且说出要留意什么问题。
通过观看情景图,从而使同学自己发觉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爱好
二、合作沟通,把握算法
教学例3
师:两位数加两位数怎样加?我们先看老师在黑板摆的小木棒,观看应该怎样算?(老师在黑板摆出像教材一样的小木棒让同学观看图思考)
当个位两个数字加后满十怎么办?
怎样列竖式计算?应该怎样算?
从刚才的计算中,我们知道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要留意哪些问题?
总结: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是否会做了?一起试试看。
独立思考,小组争辩沟通
同学回答:5根小木棒+7根小木棒=12根小木棒,12根小木棒有一个十和2
同学列出竖式并说出算法。
同学说出:当个位两个数字加后满十应向十位进1.
通过摆小木棒让同学更形象地观看出算法。
让同学学会总结做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自己独立思考与语言表达等力量。
三、巩固练习
教材14页做一做,练习二第1、2题
(让同学说出整个计算过程,当,满十时怎么做?)
同学一一回答
充分巩固刚才学习的学问
三课堂小结、
今日你学到了什么?
同学回答: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例3:
3 5
+ 31 7
—————
7 2
留意: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老师反思:
课题三: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例1。
教学目标:
1、 学问与技能:
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能够选择自己宠爱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在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中,经受探究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法。
3、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在用多种方法计算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把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预备:两种不同颜色的圆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引导
同学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新闻导入,激发爱好
师:请同学们先看教材17页的表,可以知道什么信息?你还可以提出那些减法的数学问题呢?
师:你们都提得不错,那老师也提一个: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谁能帮老师列式,并用竖式计算?怎么算呢?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同学提出不同的问题。
同学观看表,以此地回答
让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信任力量。
通过观看情景图,从而使同学自己发觉减法问题,激发同学探讨笔算减法的爱好。
二、合作沟通,把握算法
1、教学例1.
师:前面学习了加法的笔算方法,假如遇到减法怎样列竖式?还要留意什么问题?还要怎样算呢?
师:下面我们用圆形来画画看。减去我们就划走就好。看看我们36-23最终得多少?笔算怎么做?(请三个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并汇报)
师:同学们很聪慧,能从加法的方法中来推出减法的算法,那你们说,老师来写,一起来算算看。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计算笔算减法的方法呢?
2、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头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同桌沟通算法
同学回答留意:
1、 相同数位要对齐。
2、 从个位起。
同学依据自己的想法汇报自己的运算方法。
同学什么状况都会说一些。
同学汇报: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头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在尝试、沟通中把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明确、把握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教材18页做一做,练习三第1、2题
(提示同学先看图,再列出竖式,划走表示减的意思)
充分巩固刚才学习的学问
三课堂小结、
今日你学到了什么?
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应该留意什么问题?
我们要留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头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例3:
4 6
- 2 3
—————
1 3
留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头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教学反思:
课题四: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2。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学会计算百以内的两位数退位的减法运算。
(2)能运用百以内的减法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让同学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同学的计算力量和估算。
(2)在把握百以内减法的基础上培育他们从生活中发觉数学问题的意识和力量。
(3)在运用减法学问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基础上培育同学分析对比的力量和自主探究学问的力量。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让同学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亲密联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内容对同学进行爱国主义训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把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学会退位的书写。
教学预备:红色和蓝色小纸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引导
同学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师:课本19页例2表,可以提出什么减法问题?
师:“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这个问题 怎样列式?
列式51-36=
师:个位1-6减不了怎么办?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同学提出: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这个问题
同学回答:51-36
遇上个位1-6可能不会减
当同学遇上个位1-6不会减时,想方法“借”来减,引起思考,解决问题
二、授课
师:下们我拿小木棒来摆摆看。(组织学习小组用摆小棒的方式理清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
师:旁边单个1根不能减去6根怎么办?我们是否可以拿一扎来打开后变成了10根,10根加1根就11根够减了吗?
师:列竖式怎样列呢?应该怎样算?
个位不够应向哪里退1?具体怎么算?那老师跟大家一起算算看吧!
师:想一想,从十位
减起便利吗?那笔算减法时应该从哪里算起?
师:今日学习的例2与例1有什么不同?
谁能说说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小结: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头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再减。
让同学尝试列竖式计算,体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同学跟着一起算。
同学回答:例2的个位不够减。
同学汇报: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头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再减。
让同学通过列竖式感受退位减法的方法,当同学遇到不够减时,借助摆小棒的过程可以从十位退一就够减了,最终说明竖式的写法。例1是不退位减,例2是退位减。
三、巩固练习
指导同学练习教材19页做一做,练习三第4、5、6题
充分巩固刚才学习的学问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了什么?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计算?算时要留意什么?
同学回答: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假如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再减。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例2:
5 1
— 3 6
—————
1 5
留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头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再减。
教学反思:
课题五:不进位加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23、24页例4.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1)把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2)能用所学的学问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求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的情景教学来把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数学思考:学会依据问题独立思考,并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看、比较后的想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觉数学问题,并能用语言表达观看、概括数学问题与方法。
情感看法:培育同学合作意识和学习爱好,使同学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把握用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把握用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与解决步骤。
教学预备:小木棒
课件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老师引导
同学活动
执教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课题
出示14 + 3
12 + 5
用竖式计算:
师:这些不进位的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我们都会算了,关于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对应解决问题你们会做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不进位加法解决问题。
同学在草稿纸上列竖式算。
复习引入,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主题图问题(1)
师:观看教材23页例4上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2)怎样解决?
师:你会解决吗?谁来告知大家你是怎样解答这个问题的?
师:解答了问题,下一步做什么?
3)解答正确吗?
师:检查解答是否正确主要检查那方面的?(检查同学的检查思路)
师:这道题是不是这样就完成了呢?
谁能总结下,解决问题的解决步骤?
总结:在解决问题时先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答,最终检查是不是正确,再口答。
1)同学观看后口答:知道了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3面。
要解决的问题是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
2)同学汇报:用加法,12+3=15
同学汇报:检查解答是否正确。检查数字是否写对?检查结果算对了吗?还要检查单位是否写了!
同学总结:在解决问题时先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答,最终检查是不是正确,再口答。
让同学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观看,培育同学的动手操作与语言表达力量。
培育同学解决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与练习十八第三题。
四、课堂小结
今日你学到了什么?
同学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知道了什么?
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
2、 怎样解决:12 + 3 = 15 (面)
3、 检查解答是否正确
4、 口答:二班得了15面小红旗.
教学反思:
课题六: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争辩主题:探究培育同学解决实际问题力量的有效方法.
争辩设想:本节课拟通过开展嘉奖式的活动,营造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氛围,以激发同学学习新知的欲望与爱好及自主学习的力量,从而探究出培育同学解决实际问题力量的有效方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的例4(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使同学理解和把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
过程与方法:通过同学观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育同学收集、处理信息的力量,以及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方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觉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情感看法: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增加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观看、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依据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
教学预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引导
同学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1)请一名同学回答:什么是同样多?
(2)有5只小兔,萝卜的个数和小兔同样多,萝卜有几个?
(3)有4个茶杯,茶杯盖和茶杯同样多,茶杯有几个?
(4)五角星有10个,圆和五角星同样多时,圆应是( )个?
同学口答
复习引入使同学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4(2)
1、出示主题图。
1)、师:依据题意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三班得了多少面?怎么解决?
3)、按题意摆学具
摆学具时要求一一对应
4) 怎么列式?
要求三班得了多少面,只要用一班的小红旗减去三班比一班少的4面,就是三班的小红旗数。 12-4=8(面)
6) 解答正确吗?
7) 小结
比较一下,今日学习的学问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分和联系?
同学观看,思考后汇报。
同学小组合作摆一摆,然后汇报。
同学争辩后回答。
二、巩固练习
1、完成24页做一做。
2、练习五第1题
3、练习五第2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通过练习巩固两位数的连加、连减。
三课堂小结、
今日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谈收获。
板书设计:
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例4(2)一班有12面小红旗,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
12-4=8(面)
答:三班得了8面。
教学反思:
课题七:连加 连减
争辩主题:探究培育同学解决实际问题力量的有效方法
争辩设想:本节课拟通过开展嘉奖式的活动,营造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氛围,以激发同学学习新知的欲望与爱好及自主学习的力量,从而探究出培育同学解决实际问题力量的有效方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的例1、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把握连加、连减的运算挨次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同学观看、争辩,让同学把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简便写法。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把握连加、连减的运算挨次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觉数学。
情感看法:培育同学认真计算、书写洁净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同学把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进位与退位、口算与笔算相结合算式题的正确计算。
教学预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引导
同学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7+6+5= 8+9-13= 24-10-7= 20+30+10= 17-3-4=
同学口答
复习引入使同学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
师:请你认真观看这幅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依据你获得的数学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2、算一算
1)、师:求一共有多少个南瓜,怎么列算式?
2)、28+34+22=?你会算吗?试一试。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3、 优化算法
这几种方法你比较宠爱那种算法,为什么?
二)、教学例2
师:南瓜收回来了,要把它运的市场去卖,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
1)、师:求还剩多少个怎么列算式?
2)、84-40-26=?你会算吗?试一试。
3)、师:求还剩多少个还可以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怎么列式呢?
同学自主观看、查找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同学口答:28+34+22
同学动手试算,小组沟通算法,老师巡察指导。
同学汇报并呈现算法。
同学说一说。
同学口答:84-40-26=
同学在草稿本上列竖式计算。并汇报
通过沟通使同学把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连加、连减。
二、巩固练习
1、完成27页做一做。
2、练习五第1题
3、练习五第2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通过练习巩固两位数的连加、连减。
三课堂小结、
今日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谈收获。
板书设计:
连加 连减
例1 28+34+22=84(个)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 8 6 2 2 8 2 8
+3 4 +2 2 +3 4 3 4
6 2 8 4 6 2 +2 2
+2 2 8 4
8 4
例2、84-40-26=18(个) 84-(40+26)=
8 4 4 4
-4 0 -2 6
4 4 1 8
教学反思:
课题八:加减混合
争辩主题:探究培育同学解决实际问题力量的有效方法
争辩设想:本节课拟通过开展嘉奖式的活动,营造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氛围,以激发同学学习新知的欲望与爱好及自主学习的力量,从而探究出培育同学解决实际问题力量的有效方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的例3、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使同学把握加减混合的运算挨次,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算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同学观看、争辩、比较,让同学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竖式的简便写法,并能正确计算。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把握加减混合运算挨次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觉数学。
情感看法:培育同学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把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挨次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用法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试题。
教学预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引导
同学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觉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同学口答
激发学习的爱好。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
师:请你认真观看这幅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
2、算一算
1)、师:求现在有多少人,怎么列算式?
2)、67-25+28=?你会算吗?试一试。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 、教学例4
1、出示例4
1)、争辩本题与上题的区分。
2)、争辩小括号的作用及本题的运算挨次。
3)、师:这题有简便方法吗?为什么?
三)、小结
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留意什么问题?
同学自主观看、查找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同学口答:67-25+28
同学动手试算,小组沟通算法,老师巡察指导。
同学汇报并呈现算法。
同学在草稿本上列竖式计算,并说过程。
同学归纳、总结。
让同学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把握方法。
进展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二、巩固练习
1、完成28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五第5题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同学巩固100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今日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谈收获。
板书设计:
连加 连减
例1 67-25+28=70(人)
方法一: 方法二:
6 7 4 2 6 7
-2 5 +2 8 -2 5
4 2 7 0 4 2
+2 8
7 0
例2、72-(47+16)=9(人)
4 7 7 2
+1 6 -6 3
6 3 9
教学反思:
课题九:简洁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争辩主题:探究培育同学解决实际问题力量的有效方法
争辩设想:本节课拟通过开展嘉奖式的活动,营造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氛围,以激发同学学习新知的欲望与爱好及自主学习的力量,从而探究出培育同学解决实际问题力量的有效方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32页的例5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使同学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觉问题,把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觉问题,把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把握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觉数学。
情感看法:培育同学初步的应用意识和宠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使同学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觉问题,把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培育同学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教学预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引导
同学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谈话导入
同学口答
激发学习的爱好。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
1)、师:请大家算一算男生有多少人?美术爱好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2)、归纳争辩结果,明确解法。
我们知道美术爱好小组有14名女生,又知道男生比女生少5人,就只要用女生的人数减去5人就得到男生的人数了。
14-5=9(人)
要求美术爱好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只要把知道的女生人数加上刚才算出来的男生人数就可以了。
14+9=23(人
3) 、小结
要解决第2个问题就必需先解决第1个问题。
4) 、你能不通过第1个竖式挺直解决第2个算式吗?
板书:14-5+14=23(人)
小组争辩
小组派代表汇报争辩结果。
小组争辩、汇报。
新学问和新问题是通过具体的情境呈现的,使同学在问题情境中发觉问题,在相互协作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对培育同学的问题意识、探究力量,合作意识与沟通力量有确定的作用。简洁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32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六第1题
3、完成练习六第2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今日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谈收获。
板书设计:
简洁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男生人数: 美术爱好小组人数:
14-5=9(人) 14+9=23(人)
14-5+14=23(人)
答:男生有9人,美术爱好小组一共有23人。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1、课题:角的初步生疏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同学初步生疏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结合生活情景能辨别角。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操作等数学活动,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实践力量、抽象力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进展同学的形象思维。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同学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念,让同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依据角的特征辨别角。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预备:情景图,剪刀、纸张、吸管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同学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生活引入、揭示课题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三、实践操作,丰富生疏
五、归纳总结,拓展延长
1、 感知生活中的角
(1) 呈现实物(剪刀、钟面、吸管、手帕、三角尺)
(2) 找找生活中的角
老师交代收集的场地范围(教室)和沟通时间(2分钟)
2、 揭示课题
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日我们就一块儿去生疏角。(板书:角的初步生疏)
1、 刚才大家找到的这些是否都是角呢?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接着争辩好不好?(演示,从实物中中抽象出的角)
2、 你认为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3、 我们把这个尖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从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边),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4、 谁来指出这个三角板的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5、 现在,谁再说一下,角到底是什么样的?
小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6、闭眼想一想角的样子,可以用宠爱的方式比画比画。
1、推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了?(出示图一)
2、 考考你的眼里:数角(出示图二)
师:分组沟通:每个图形的角在哪里?每个图形有几个角?
(抓住第三个图形这个契机以辩论的形式得出正确的结果。)
1、 学习用尺子画角。
师:那怎样才能画出一个秀丽的角呢?老师给每个小组供应各种材料(直尺、三角尺、剪刀、积木)
要求:在以上材料中选择自己宠爱的工具在纸上画出角。看哪个小组想出的画角方法既快又好?(师巡察)
集体沟通,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老师也来画一个。你们能再画一个开口方向和这个不同的角吗?能标上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2、 做角。
(1)、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一个小巧手的玩耍,好不好?你面前有很多材料,除了图形中原有的角,你还能做出其它的角吗?
(2)、哪个小组情愿沟通一下你们做出的角?
3、争辩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看来角有大有小,老师这儿也做了两个角,猜一下,哪个大?为什么?能想个方法验证一下吗?
(2)、这位同学说用重叠的方法验证一下,试一试,你发觉了什么?
(3)、角的两边还可以怎样转变。留意看(演示角的两边变长和变短的过程),你又发觉了什么?
1、 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找一找以上实物中的角分别在哪里,引导同学把角画出来。(随着同学的发言,演示,抽象出角)
同学收集、沟通信息。
反馈(引导同学边说边比画出角)
生观看
生汇报
生指出三角板的角、顶点和两条边。生举起三角板,给同桌指出一个角的顶点和边。摸一摸它的顶点,什么感觉?再摸一摸它的两条边,又有什么感觉?
同学自行选择工具,实施活动。
找三生板演,余生在下面画,并相互观赏
生出示用线绳拉出的角,用圆形纸片折出的角,以及用硬纸壳做成的活动角等等。
生想方法,汇报
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让同学感受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生活中的物品抽取中数学所要争辩的角。
通过制作角的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学问。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生疏
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教学反思:
2、课题:直角的初步生疏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1、使同学初步生疏直角,会用三角板推断直角和画直角
2、培育同学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力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同学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忧虑同学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培育同学的实践操作力量,分析推断力量。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让同学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沟通,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生疏直角,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推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预备:直角三角尺、课件、活动角、纸片。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同学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动手感知
二、探究新知
三.积累运用
四、小结
1、 同学们,我们已经生疏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做一个角?
2、 感知生活中的直角
出示:国旗、椅子、单杠
找出以上实物中共同具有的角,
谁能说说,你制作的角和刚才画出的角有什么区分?
3、 揭题:我们就把这样的角叫直角,今日我们就来生疏直角。(板书)
1、 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
(2)、刚才我们生疏了直角,我这里有一张纸,大家想一想,用这张纸能不能制作出一个直角?
(3)、同学动手操作
(4)成果呈现:
(5)、小结: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 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2)、同学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3、 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留意什么问题?引导同学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1、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2、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老师指导同学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问?
老师引导同学梳理学问。
呈现所制作的角,并说说制作的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引导同学把角比画出来。
把发觉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同学小组沟通发觉。
汇报发觉。
小组争辩沟通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同学观看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同学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四周的角中哪些是直角。汇报。
同学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沟通画直角的方法。
同学分小组查找直角并沟通。
同学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通过对生活中物品的观看,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同学充分生疏直角的特点,加深同学对直角的理解。
通过推断直角、画角等活动,使同学进一步生疏直角,会正确推断直角。
板书设计:
直角的初步生疏
1、 画顶点
2、 点对点
3、过顶点画两条边
教学反思:
3、课题:锐角和钝角
教学目标:
1、 (一)学问与技能:让同学能在生疏直角的基础上辨别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精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 在生疏角的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三种角的大小,培育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经受观看、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实践力量、分析力量和抽象力量,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同学的形象思维。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同学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念;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会辨别直角、锐角、钝角。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预备:直尺、三角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同学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二、互动新授
三、实践运用、深化进展
四、课堂小结
1、出示游乐场图片,谈话激趣
2、观看图片,并与同桌说说你发觉了什么?
4、 上节课我们已经生疏了角,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有关角的学问?
1、请小伴侣画一个你宠爱的角
2、这么多的角娃娃在黑板上可真有点乱,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合作沟通
四人小组争辩: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3、 汇报,说明分的理由
4、 引导同学开放争辩
分类验证、渗透方法
(1) 验证直角
师:我们怎样来验证这些角是不是直角呢?
(2) 验证其他两类角
师:你还能用这种方法来验证其他的角吗?
(3)给角取名
师1: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吗?
在很久以前数学家就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锐角。(板书)快找一个锐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师2:你能给比直角大的角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吗?
数学家也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钝角。(板书)快找一个钝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4)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几类?(补充板书:锐角<直角<钝角)
1、做角:请小伴侣快速地做一个自己宠爱的角,并给身边的同学说说:它是什么角?
2、举例:小伴侣们做出了这么多的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也随处可见,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也见过这些角?
3、其有用我们人体四肢也可以表示角,谁情愿给大家呈现一下、
4、找角(五角星)
你能发觉这个五角星上有几个角吗?它们分别是什么角?
5、 你们宠爱这些角伴侣吗?可是它们迷路了,你们情愿忧虑它们吗?(书第41页做一做2)
这节课我们生疏了什么?
同学汇报引入“角”。
(直角、画角、做角、找角)
小组争辩,合作沟通、就地取材。(同学画、师巡察,把同学画的不同外形、大小的角贴在黑板上)
(肉眼挺直能看出的就挺直推断,如模棱两可的就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同学的爱好。
通过推断,加深同学对锐角和钝角的生疏。
板书设计:
锐角和钝角
直角 锐角(比直角小) 钝角(比直角大)
教学反思:
4、课题:活动课——用三角尺拼角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通过操作活动,使同学会用三角尺拼角。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拼一副三角尺、两幅三角尺,使同学更进一步辨别直角、锐角、钝角。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培育同学用数学进行沟通、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用两个三角尺、三个三角尺拼出直角、钝角和锐角。
教学难点:培育学习的空间想象力量。
教学预备: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同学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
二、进展活动
三.练习拓展
四、小结
我们前一节课学了哪些角?什么叫钝角?什么叫锐角?什么推断一个角是直角、钝角还是锐角?【举例说明】用什么可以忧虑我们推断一个角是直角、钝角还是锐角?
出示教材42页例6的情境图(用两个三角尺拼一拼)
1、 用两个三角尺可以拼成什么角?
那么你们能不能用两个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分组操作,指名到前面边讲解边演示。
2、 你们还可以拼出其他的角吗?期望你们多动脑筋、多动手拼一拼,看谁拼的角多。
分组操作,呈现同学拼的各种角。(可能消灭)
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确定是钝角。
用锐角和锐角拼出的还是锐角。
用锐角和锐角拼出了钝角。
等等
1、书P42做一做,用两幅三角尺拼出锐角、直角、钝角。
2、争辩:一副三角尺和两幅三角尺拼出来的角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3、练习八第13题
(1)说一说七巧板中的每一块板是什么外形,上面各有哪些角?
(2)比一比5块三角形板的各个角的大小,你有什么收获?
(3)用两块三角尺拼直角,你能拼出几个?拼钝角呢?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汇报:
我们学习了直角、钝角和锐角。
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叫钝角。
(同学可能会说:可以拼成一个钝角、两个直角、一个锐角)
同学小组操作,汇报呈现
同学小组合作沟通、操作、汇报、订正。
巩固对所学的角的生疏。
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同学的理解。
通过变式练习,加强同学对角和直角的生疏。
板书设计:
活动课——用三角尺拼角
三角尺都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课题一:乘法的初步生疏
教学内容:P46— P48例1、例2。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 创设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2、 生疏乘号,初步把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列连加算式的过程中,引导同学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忧虑同学体验乘法的发生、进展和形成的过程。
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生疏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预备: 小棒,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引导
同学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1、活动引入
伸出你的小手,一只手有五根手指,数一数,四个同学的小手合起来是几根,老师有意识的说:5根,5根,5根,5根,有4个5.
2、 初步感知相同加数。
老师出示算式:
2+4+5= 4+4+4=
6+6+6+6= 6+5+8=
5+8+1= 2+2+2+2+2=
提出要求:观看黑板上这些加法算式,谁能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引导:加数一样的分一类,加数不一样的分一类。
老师拿走加数不一样的算式,将加数一样的排成一列。
说一说,数一数,几个4相加?几个6相加?几个2相加?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加数相同的例子,今日老师跟大家进游乐园来找一找。
同学回答:加数一样的分一类,加数不一样的分一类。
同学回答:三个4相加,四个6相加,五个2相加。
从谈话入手,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从身边的加数相同的实例谈起,再通过分类,找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忧虑同学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含义,体会乘法学问的生长点,为学习乘法扫除了障碍。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 整体感知,初步生疏乘法。
(1)(出示教材第46页游乐园图)
师:认真观看,他们在玩什么?
课件出示旋转小飞机图。问:每架小飞机里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在玩旋转小飞机?
同学回答:他们在玩旋转小飞机、过山车、小火车,每架小飞机有3人一共有15个同学在玩。
A、 课件出示小火车图
师:每个车厢有多少人?有几个这样的车厢?那就是几个6?你们能列出加法算式吗?
B、 课件出示过山车图。
师: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你能写出加法算式吗?
(2)观看这几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的共同的特点?
师:数一数它们分别是几个几相加?它们都是好几个数连续相加写起来便利吗?为了更简便地表示像这样的连加算式,今日我们来学习另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板出课题)
提问:2+2+2+2+2+2+2=14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
指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说明:乘号与读法,并板书。其他依次提示指出。
(二)教学例2
1、(出示第46页游乐场图)
师:观看,你还能找到那些物体的数量也是相同加数的,能用乘法列示的。
2、 出示例2气球图。
(1) 认真看图,一组气球有几个?有几个5?你能连起来说一句话吗?那么一共有多少个气球?相同加数是几?列出乘法算式……
(2)分别介绍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回答:每个车厢有6个同学,有四个这样的车厢,列加法算式6+6+6+6
同学回答:过山车共14人,加法算式:2+2+2+2+2+2+2,表示7个2相加。
同学回答:一组有5个气球,有5个5.
每组有5个气球一共有3组。共15个气球,相同加数是5,5乘3或3乘5.
引导同学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进一步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联系和区分,间接经受一次学问,“再制造”过程,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
让同学在猜想、读、辨析等活动中把握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同时巩固乘法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P48做一做
通过练习分析,加深了对能挺直改成乘法算式的加法算式的认知。
三课堂小结、
今日你有什么收获?
知道:几个相同相同加数可以用乘法表示。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生疏
2+2+2+2+2+2+2=14 5+5+5=15
7×2=14 读作:7乘2等于14 3 × 5 =15
或2×7=14 读作:2乘7等于14 5 × 3 =15
乘号 乘数 乘数 积
教学反思:
课题三: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P54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经受2、3、4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把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计算有关乘法计算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同学看图列式,由易到难,层层深化,自主探究乘法口诀,突破重点。
教学重点: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比较娴熟地进行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学预备: 常规教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引导
同学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开火车对口令:5的乘法口诀
一五( ) 三五( )
五五( ) 二五( )
四五( )
请同学对口令
引入:这节课我们连续学习乘法口诀。
同学回答: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通过对口令复习5的乘法口诀,巩固上节课所学学问,为学习新学问做预备。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学习2的乘法口诀)
(出示乒乓球拍图)
这是一副乒乓球拍,每副有几个?一副表示几个2?用乘法怎样列式?你能编出口诀吗?
两副球拍有几个?用乘法怎样列式?你能编出口诀吗?
2学习三的乘法口诀)
(出示气球图)这里每束气球有几个?有几束?应该用几个几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怎样编口诀?
3、完成P54页做一做
4、让同学自主学习例4.
(出示豆沙汤圆图)说说豆沙汤圆是怎样排列的?自己对比图形写出乘法算式,编出四的乘法口诀。把书上的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
提示:积是十几时把“得”字去掉。
从刚才的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由此可以知道一一得几?
观看1—4的乘法口诀,你发觉了什么?
同学回答:每副有2个,一副表示1个2.1×2=2或2×1=2口诀:一二得二。
两副有2个2,2×2=4口诀:二二得四
同学回答:,1束3个,应该用1个3表示,1×3=3,口诀:一三得三。
……
同学回答: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通过合作沟通,对比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对口诀进行说明,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实行提问,对口令等形式进行记忆,熟记把握口诀。
三、巩固练习
P55做一做P56练习十一1、2
运用新颖好玩的练习形式让同学在开心的练习活动中熟记2、3、4口诀,提高计算力量。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同学回答:学习了1、2、3、4的乘法口诀。
板书设计: 2、3、4的乘法口诀
1×1=1 一一得一
1×2=2 一二得二 2×1=2
2×2=4 二二得四
1×3=3 一三得三 3×1=3
2×3=6 二三得六 3×2=6
3×3=9 三三得九
教学反思:
课题四: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P58例5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 学会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 能正确地进行乘加乘减的运算。
3、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洁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动好玩的动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让同学依据问题去查找信息,再依据乘法的含义列式计算。
教学重点: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挨次。
4、 教学难点: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洁实际问题。
教学预备:小棒,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引导
同学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老师谈话: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的才智游乐园吗?在这个游乐园里我们解决了一些数学问题,还有很多问题我们还没解决,这节课我们连续来解决这些问题。
(出示三匹小木马,每匹小木马有三个人)
认真观看,每匹小木马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人?你能列算式解答吗?加数相同的我们可以挺直用乘法来计算。
同学回答:每匹小木马有3人,一共有9人:3+3+3=9,乘法算式:
3×3=9
新课一开头,复习旧知,把同学带入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使同学的身心快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练习
1、教学例5
(1)过渡:小木马可好玩了,你瞧!又来了两个小伴侣,它们也坐上了小木马,现在一共有多少人?能挺直列乘法算式来计算吗?请同学们争辩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汇报沟通
(3)引导观看算式。
老师指出:像3×3+2,3×4-1这样的算式有乘又有加减的,我们称为乘加、乘减。
这两个算式怎么算呢?3×3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2?
3×4-1中,3×4求的是什么?为什么减1?
同学小组争辩回答
老师总结: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P58做一做与P59练习十二第4、5题
同学回答:现在一共11个人,不能挺直用乘法算式。
同学回答:3×3求的是三个三人的小木马一共多少人,多两个再加2.
3×4求的是四个三人的小木马一共多少人,有一个木马比三人少1,所以要减1.
同学依据老师的提示,呈现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白乘加、乘减的运算挨次。这样,既给同学供应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同学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究,使同学成为数学学习的仆人。
引导同学探究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呈现自己的解决的方法,培育同学从不同角度观看和思考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计算乘加、乘减时按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的挨次。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3+3+3+2=11
3×3+2=11
3×4—1=11
教学反思:
课题五: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P60例6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借助已有的学问和阅历编出6的乘法口诀,知道口诀的来源,熟记口诀,比较生疏地运用口诀进行运算。
过程与方法
运用列表,引导同学分析思考、查找思路,解决问题,清楚明白地呈现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便于同学整理数据,编出口诀。
教学重点: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用口诀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探究发觉口诀的内在规律。
教学预备: 小棒,每小组一张表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引导
同学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对口令:2—5的乘法口诀
过渡:今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6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同学对口诀
。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6
(1)(出示6个豆荚图)这是6个豆荚,每个豆荚里面有6颗豆,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个数
1
2
3
4
5
6
颗数
6
12
先知道同学看懂表格,再填写。
说说为什么1下面填6?2下面填12?
(2) 小组活动,探究口诀。
依据上面的表格,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吗?
汇报沟通,老师板书:
……
让同学说说每句口诀的含义。
(3)读记口诀,哪一句口诀记得最牢?哪一句记不住简洁忘?你想怎样记住它?
想一想相邻的口诀相差几?
(4)熟记口诀
同学回答:1个豆荚里有6颗豆,所以写6.
两个豆荚里共有12颗豆,所以在2下面填12.
同学依据以往的阅历编出6的乘法口诀
放手让同学独立探究、自由验证,尽可能地使全体的同学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经受编口诀和识记口诀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P60做一做P61练习十三1、2、3
把同学易错的口诀变成趣味题,以同学宠爱的形式进行辨析,使同学娴熟把握口诀,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同学回答:我们亲自体验了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学会了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的积。
板书设计:
6的乘法口诀
豆荚个数
1
2
3
4
5
6
豆子颗数
6
12
18
24
30
36
1×6=6 一六得六 6×1=6
2×6=12 二六十二 6×2=12
3×6=18 三六十八 6×3=18
4×6=24 四六二十四 6×4=24
5×6=30 五六三十 6×5=30
6×6=36 六六三十六
教学反思:
课题六: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63例7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明确求几个加数的和要用乘法计算,不同加数相加用加法计算,会依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乘法或加法算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启发谈话等教学手段,创设确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让同学经受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区分用乘法和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预备: 常规教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引导
同学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1、列式计算
依据加法算式来写乘法算式。
3+3+3+3 4+4+4
2+2+2+2+3
2、挺直列式
5个3相加是多少?
一个加数是三,另一个加数是五,和是多少?
同学依次列式写题
通过复习乘法的意义,理解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为新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1)出示例题题目
认真观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这两道题都有4和5它们在这两道题里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2)汇报沟通。
老师依据同学的回答板书:
第(1)小题的4表示有4排,每一排是5,表示4个5.我们用图形表示,你能画出4个5吗?
这是几个几相加?用什么方法计算?
第(2)小题也请用这样的方法画出来,再思考解决的方法。
引导:这一题里的5表示一排的数量,4表示另一排的数量,只有两排,一排是5,一排是4,求两排合来,用什么方法计算?
(3)我们的解答正确吗?
先检查图画得对不对,再看算式是不是正确地表示图的意思。
同学自行检验,师生共同沟通,说说想法。
3、 对比小结。
观看这两道题目的解决方法,为什么第(1)小题用乘法,第(2)小题用加法?
在解决问题时,要分析数量关系。第(1)小题其实就是求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假如求几个不同加数的和就用加法。
同学回答:都有4和5
同学回答:这是4个5相加用乘法
同学回答:求两排不同数量合起来用加法。
通过对比练习,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区分加法和乘法应用题的不同,有效地忧虑同学正确解题,还能提高同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三、巩固练习
P64练习十四1、2、4
举一反三,有效地组织练习,从而提高练习的效率。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同学回答: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求不同加数的和只能用加法计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7、(1)4×5=20(张)
(2)5+4=9 (张)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1、课题:观看物体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看物体所看到的外形可能是不同的。同学会辨别简洁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到的外形,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同学经受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外形、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丰富同学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生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进展形象思维。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感受数同学活的联系,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看物体所看到的外形可能是不同的。 辨别简洁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到的外形,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看物体所看到的外形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预备:实物,不同角度观看到的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同学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新知
四、小结
老师:小伴侣你们宠爱听故事吗?今日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老师讲故事。讲完后问: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的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忧虑他们想个方法吗?
老师揭示课题:观看物体
1、老师:小伴侣刚才你们都说的格外好,每个小组都发给你们玩具,赶快打开看看吧。(有玩具小熊、闹钟、模型等)
认真观看你们桌上的奖品,你看到了玩具的哪一部分?跟你小组的同学说说。
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组的同学看到的各是玩具的哪一部分?
2、各小组轮番说一说,说完之后,让同学把奖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认真观看一次,然后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3、引导探究,深化理解
出示P67页上的恐龙图:这是小亮、小红、小明三个小伴侣看到的奖品的部分。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并说说理由。
1 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完成“做一做”中的活动。
2、出示不同的物体,请同学分别说一说从前、后、左、右看可以看到哪一面?
3、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哪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沟通。
同学观看沟通
全班沟通汇报。
同学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用故事引入,引发同学的争辩,从而使同学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激发学习的爱好。
同学通过亲身感受、小组合作沟通,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看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推断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同学很简洁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育了同学的空间想象力。
板书设计:
观看物体
侧面 正面 后面
教学反思:
2、课题:观看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1、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看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
2、能识别简洁物体的三视图,体会物体三视图的合理性;
3、会画立方体及其简洁组合的三视图;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忧虑同学形成空间观念,进展形象思维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培育同学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
教学难点:能画立方体及简洁组合的三视图.
教学预备:各种物体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同学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二、探究新
三.学画简洁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四、小结
1. 从同学生疏的古诗入手,观看庐山;
2. 揭示课题:观看立体图形
1、给同学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模型,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看物体,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着几何体,分别得到什么平面图形?
2、你看到了什么图形?
给出由4个小正方体形成的组合图形, 从正面、左面、上面观看并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形。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3、小结:从不同的位置观看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外形可能不同。为什么说可能不同呢?因为,有特殊的立体图形,即使在不同的位置观看,所看到的图形也可能相同。
1、演示用小立方体块搭出的几何体,从正面、左面、上面观看得到的平面图形。看谁画的图最标准。
2、同学自己用4个小立方体块搭出几何体,从正面、左面、上面观看得到的平面图形。看谁画的图最标准。
3、用小立方块搭出符合下列三视图的几何体:
4、做一做:
用5个小立方体块搭出不同的几何体,然后依据搭建的几何体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观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并在小组内沟通验证,看谁画的图最标准.而后,全班同学依据某小组画的三视图来组合立体图形.
.本节课争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节课数学学问对平常的学习生活有何作用?
倾听老师的谈话
观看物体,用老师提示的语言说一说,再给同组同学说说。
倾听老师小结。
(在方格纸中画一画)
初步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同一物体,调动同学的学习热忱。
体会从不同位置观看同一物体的外形是不同的。
加深对学问的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板书设计:
观看立体
观看物体时,从不同的角度观看,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1课题: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2材第73页的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经受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把握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同学观看、操作等实践活动,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生疏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把握7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觉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情感看法: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培育初步的推理力量。
教学重点:把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
教学难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
教学预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引导
同学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生疏他们吗?他们是童话王国里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小礼物。瞧,小矮人们带来了秀丽的气球。
每个小矮人今日穿了一件秀丽的球服,每件衣服都编了号,第一是7,其次件是14,第三件21,你知道第四件、第五件、第六件、第7件球衣上分别是什么数字吗?找规律,填一填。
同学接着填,填完说说是怎么想的,每个数字差几,7、14、21、28、35、42、49,同学读一读。
创设情境,发觉连续加7的规律,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引入:小矮人们可宠爱摆七巧板了,你们看这是他们摆出的图案, 请你们帮他们数一数,每个图案用了几块图形?
出示图片,让同学数一数,再填下表
图案个数
1
2
3
4
5
6
7
拼版个数
7
指导同学填写1、2格,让同学说:一个图案用了7块版,1个7是7.
板书:1×7=7,7×1=7
你能编出口诀吗?
2个图案用了2个7块。列式:2×7=14,7×2=14。口诀:二七十四
2) 认真观看统计表里的数据,说说你发觉了什么?
小结:每多摆一个图案就多用7块板,1个7是7,2个7是14……,7个7是49,这是我们学过的“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方法
3) 四人一组合作探究完善7的乘法口诀。
引导同学把口诀补充完整:你还能编出7的其他口诀吗?
结合表格,填算式并编口诀。让同学依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学习方式,开放自主学习。
1个7 一七得七 1×7=7
2个7相加 二七十四 2×7=14
……
7个7相加 七七四十九 7×7=49
5) 齐读口诀
2、沟通编口诀的方法。
这么简练的口诀,你是怎么编的?
师:看乘法算式,读乘法口诀。比较乘法算式和口诀,你有什么发觉?
引导同学发觉:
(1)7的乘法口诀有7句:
(2) 每句口诀的第一个字依次是“一、二、三、四、五、六、七”;
(3) 其次个数字都是“七”;
(4) 从上往下看,得数依次多7,从下往上看,得数依次少7,反映了“是几的口诀相邻之间的积就差几”的规律。
3、熟记口诀
同学们编得很好,现在老师给大家一点时间,比一比看谁先记住7的全部口诀。
同学填完剩下的。
同学齐读7的乘法口诀。
同学汇报
同学记忆口诀
引导同学在已有的学问阅历的基础上,自主编制7的乘法口诀,进一步把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巩固练习
1、完成72页“做一做”。
同学说得数
老师追问: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2、 我们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小矮人们有问题要同学们帮忙算一算。
1个小矮人1张床,7个小矮人( )张床.
1个小矮人2个碗,7个小矮人( )个碗.
1个小矮人3块糖,7个小矮人( )块糖.
同学计算,填写,并说说想法。
练习设计有层次,从易到难,形式多样,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忧虑同学记忆7的乘法口诀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跟随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脚步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一共有7句,每相邻两句的积都相差7.
同学谈收获。
板书设计:
7的乘法口诀
图案个数
1
2
3
4
5
6
7
拼版个数
7
14
21
28
35
42
49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七三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2课题:8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2材第75页的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同学经受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能自主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过程与方法:通过同学观看,把握8的乘法口诀编制方法。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把握8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觉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情感看法: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培育初步的推理力量。
教学重点:自主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自主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教学预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引导
同学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吃过螃蟹吗?听过一首儿歌是这样唱的吗?螃蟹一呀爪八个,两头尖尖这么大的个。那你知道一只螃蟹几条腿?提示:螃蟹最上面的大脚不是腿,叫螃鳌。
3只呢?4只,5只呢?你是怎么想的?
2、今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8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设计唱儿歌的情境,激趣引入,让同学在快活的气氛中争辩新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老师出示情境图。
让我们走进校乐队,去探寻里面的数学学问。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首先我们先看第一排,第一排有几个人?
一排有8人,列式是1×8=8或8×1=8,口诀是什么呢?我们在学7的乘法口诀时是怎么学的?
同学回忆方法,老师总结规律。
今日我们也这样的方法来学习8的口诀。
(3)尝试编口诀。
老师出示线段图:0、8、16、接着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那3排有几个人?4排几个人?5排、6排呢?
沟通反馈。
同学完成较差第75页填空,老师随机抽一组同学的作业,版演。
1个8 1×8=8 一八得八 8×1=8
2个8相加 2×8=16 二八十六 8×2=16
3个8相加 3×8=24 三八二十四 8×3=24
……
8个8相加 8×8=64 八八六十四
2、查找口诀内部规律,忧虑记忆。
(1)老师把你们编的口诀记录下来,请同学们来读一读。
(2)提问: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8的乘法口诀?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这里面又有什么规律?
引导同学找规律:
①第一个乘数:按1—8的挨次排列;
②其次个乘数:都是8;
③每个积都比前一个多8;
④积的个位数是按:8、6、4、2、0、8、6、4、排列的。
老师板书9×8,追问:接下去编的话,积的个位会是几呢?几是多少?怎么得来的?10×8呢?
3、 识记口诀
(1) 先自己读一读。
(2) 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觉得哪句比较难记?重点记一记。
(3) 沟通:你觉得哪句比较难记?我们一起想想怎么记?
如依据每句递增8来记,怎样记住7个8是几,只要记住6个8是48,再加上一个8就是48+8=56;或者 8个8是64,再减去一个8就是64-8=56。
也可以依据拆分的方法来记,7个8就是3个8加4个8的和等。
老师指出:我们可以想各种方法来记口诀
小组合作,写出算式编出口诀。同桌相互说一说。
同学齐读
同学齐读7的乘法口诀。
同学汇报
同学记忆口诀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合作编写8的乘法口诀,同学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经受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在探究的规律中识记口诀,培育了同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二、巩固练习
1、完成75页“做一做”。
2、老师快速出示口算卡片,同学抢答。
知道答案的同学快速说出得数,并说说口算时用的是哪句口诀,反复练习
3、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的第1题。
4、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的第6题。
同学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让同学在快活中学习,在玩耍中强化对8的乘法口诀的记忆。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日我们用“找规律,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的方法来学习8的乘法口诀,期望同学们能机敏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乘法口诀。
同学谈收获。
板书设计:
8的乘法口诀
一八得八 二八十六 三七二十四 四八三十二
五八四十 六八四十八 七八五十六 八八六十四
3课题:简洁的乘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的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学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会列乘法算式解答。
过程与方法:通过同学观看、争辩,让同学把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觉数学。
情感看法:培育同学在情境中学会质疑、思考、应用。。
教学重点:把握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预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引导
同学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列式计算
將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3+3+3+3 4+4+4 2+2+2+2+3
2、 挺直列式
5个3相加是多少?
2个4相加是多少?
同学口答
复习“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看图弄清题意。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超市,去解决超市里的数学问题。你瞧,这是超市的一角,认真观看,从图中你发觉了哪些数学信息?
同学看图说出图的信息。
老师指出:文具盒一个8元,铅笔一支3元,橡皮一块2元,日记本一本4元。
明明给我们题出了什么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追问:你能找到1个文具盒的价钱吗?
让同学完整的叙述题意。
依据同学的回答,老师板书:文具盒一个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引导:文具盒一个8元,3个文具盒,可以用括线图这样表示:
8元 8元 8元
共?元
老师指出:1个文具盒8元,3个文具盒就是3个8.可以怎样计算?
列式:8×3=24元
老师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
小结:因为每个文具盒8元,要求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元,就是求3个8相加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来解决。求3个文具乘买的个数
老师指出: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4) 想一想:买7块橡皮,一共要多少元?引导:要求7块橡皮的价钱,必需知道什么条件?
1块橡皮是2元,7块橡皮是几个2
相加?用什么方法计算?
小结:求7块橡皮的总钱数,可以用1块橡皮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4) 看图,你还能提出 其它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让同学看图,题出数学问题,让其他同学解答,说说解答的方法和理由。
3、 比较总结
提问: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只要是求几个几的和的实际问题,都可以用乘法计算。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同学口答
同学:1块橡皮的价钱
同学:7个2相加
列式:7×2=14(元)
同学:求几个相同的和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舞同学独立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同学供应独立思考的机会,并通过解决同学自己提出的问题,达到逐步巩固应用乘法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巩固练习
1、完成27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十九”的第3题.
3、完成教材”练习十九”的第4题.
4、完成教材”练习十九”的第5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同学谈收获。
板书设计:
简洁的乘法应用题
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按
8×3=24
口答:一共24元。
4课题:9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2材第80页的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初步把握9的乘法口诀,会用9的口诀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同学观看,把握9的乘法口诀编制方法。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把握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觉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情感看法: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培育初步的推理力量。
教学重点:把握9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自主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教学预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引导
同学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开门见山
1 老师出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9的乘法口诀。请你猜一猜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2、 你知道哪些有关9的乘法口诀?
同学们知道了很多,但不全面,这节课我们
要一起学习9的乘法口诀。
同学自由发言
从同学已有的学问阅历动身,开门见山地引出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老师出示情境图。
引入:同学们知道端午节吗?端午节有哪些活动?
看,划龙舟竞赛喀什了,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能很快地说出得数呢?
师: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同学已经基本把握编口诀的方法了,现在我们要用我们编口诀的方法来编9的乘法口诀,有信念吗?
(2)运用类推,编出口诀
出示教材第84页例4的线段图
小袋鼠正在联系跳远,一跳跳了9,其次跳跳到了18,接着数,第三跳跳到几,第四跳、第五跳呢?在线段图空白的方框中填上相应的数字。
(3)汇报沟通。
老师随机选一小组的作业版演。
方框接着填什么?
27是几个9相加得来的?
45是几个9相加得来的?
81是几个9相加得来的?
依据小袋鼠每次跳的结果写出算式,编出口诀。
(4) 呈现同学的完成状况,请个别同学介绍,全班沟通。
1×9=9 一九得九 9×1=9
2×9=18 二九十八 9×2=16
3×9=27 三九二十七 9×3=24
……
9×9=81 九九八十一
老师提问:
①你是怎样相出得数的?;
②“七九六十三”表示什么?“五九四十五”表示什么?
让同学把“三九二十七”这句口诀的意思用算式或者图画表示出来。
老师小结这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③让同学任凭选择其中的一句口诀说出它的意思,并说出可以忧虑我们计算哪些乘法算式。
8) 找规律,记口诀。
(1)尝试背口诀
谈话:在背的过程中你觉得哪句口诀比较难
记?
引导:这些口诀有的比较难记,那么,认真观看,9的乘法口诀里藏着哪些规律呢?让我们一起争辩一下。
(2)找规律。
(3)利用规律记忆9的乘法口诀
让同学用自己宠爱的方法记忆口诀
(4)师生对口令,检查同学的记忆状况。
生:吃粽子和划龙舟。
生:每艘船上由于9个人,有9艘船。
生:乘法,用乘法口诀
生:27、36、45、54、63、72、81.
同学小组争辩,找规律。
经受探究口诀的规律、背口诀、记忆口诀的过程,同学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加深对口诀的理解。
二、巩固练习
1、完成8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的第1题。
同学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习巩固加深对口诀的理解和应用。
三课堂小结、
小结:今日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谈收获。
板书设计:
8的乘法口诀
一九得九 二九十八 三九二十七 四八三十六 五九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 七九六十三 八九七十二 九九八十一
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84页的例5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综合应用乘法解决“两种数量相比,够不够”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觉问题,把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把握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觉数学。
情感看法:培育同学初步的应用意识和 解决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点:將所学学问机敏应用具体的问题中,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將所学学问机敏应用具体的问题中,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预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引导
同学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列式计算。
(1)一件衬衣用9个口子,6件用多少个扣子?
同学列式,沟通:这里的“6件用多少个扣子?”指的是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三) 二班级(1)班有50个小伴侣,老师预备了42本笔记本,每人发 一本,够吗?
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3)1号厅有60个座位能坐得下
吗?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老师指出:这个问题只有一个条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缺少什么条件?
老师再出示:56个小伴侣去看电影,1号厅有60个座位能坐得下吗?
现在这个问题你能回答吗?
因此,我们要比较两种数量,首先要知道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这节课,我们连续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同学:6×9=54(个)
生:不够。
同学争辩
同学:给多少人坐
复习求乘法的实际问题及两数相比的实际问题,让同学感受问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5
1、出示例题。
①、师:先读题,读懂题目意思,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有2名老师和30名同学,租下面的客车。
设疑:知道有2名老师和30名同学,你能求“租这辆车能不能坐下”这个问题吗?
依据题目里的有2名老师和30名同学,你能求出什么?
你能口算吗?
老师指出:现在能挺直求“坐得下吗?”缺什么条件?
老师说明:对了,只要知道客车有多少个座位,和总人数进行比较,就知道能不能坐得下,那么,客车有多少个座位。
②出示主题图
认真观看座位示意图,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前面每排4个座位,最终一排有5个,一共有33个座位。
4×7=28(个)28+5=33(个)
方法二:分别算出左边和右边各有多少个座位,再加上最终一列的座位
2×7=14(个)2×7=14(个)
14+14+5=33(个)
……
③通过刚才的解答,我们知道同学和老师一共有32个人,客车有33个座位,现在你知道客车能坐得下吗?
引导同学比较32个<33个,能坐得下吗?
同学读题
小组派代表汇报争辩结果。
同学:一共有多人?
同学:一共32人。
小组争辩、汇报。
同学争辩,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以“独立思考和尝试——小组沟通和共享——集体争辩和反思——对比小结和内化” 方式进行教学,让同学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中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巩固练习
1、完成84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4题
3、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4、完成“练习二十一”第6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通过练习,沟通对所学知道的联系,加深同学对问题的理解,忧虑同学形成整体认知结构,提高同学对学问的把握水平。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日的学习你知道怎样比较两种数量了吗?学会了怎样分析问题了吗?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可以先从问题入手,也可以先从条件入手,依据实际状况机敏用法方法。
同学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方法一:4×7=28(个)28+5=33(个)
方法二:2×7=14(个)2×7=14(个)14+14+5=33(个)
第七单元:生疏时间
1、课题:生疏时间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1.使同学会读、写几时几分。2.使同学知道1时=60分。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操作、思考、争辩等活动,初步培育同学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培育同学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培育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把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预备:钟表模型、手表。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同学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二、互动新授
三、巩固新知
四、教学效果测评
5、 总结
1、猜谜引入。 “我有一个好伴侣,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可以告知我们什么?你能说出你自已的一些作息时间吗?(老师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时半表示时间,还有些同学能用8:10的形式来表示时间。 师: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出示现在的时间钟面),师:今日,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生疏时间。(板书课题)
2、生疏钟面。观看钟面,通过上学期的学习, 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大家沟通沟通,说一说。
1、生疏时间:分
(1)、引导同学观看分针。(演示分针走1小格)
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2)、一边演示,一边提问:
A、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
B、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
C、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
D、分针指着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几分呢?为什么?这里刚好是经过了几个时呢?
2、生疏时。
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同学说出走到几时了,要留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 生疏:1时=60分。
3、生疏时间。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写9时25分时,9:25)
(2)看钟面写时间。(在此让同学留意在写9时2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写作:“3:05”)。
1、老师拔钟
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拔钟,另一个同 学说时间。
3、老师说时间
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一连
3、完成练习二十三1、2
这节课我们生疏了什么?
(时间)
(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同学观看并汇报。
同学说时间
同学拔钟
同学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由猜谜引入,提高同学的爱好。
通过实物观看,加深同学对时间的理解。
进一步巩固同学的学问。
板书设计:
生疏时间
钟面上有60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是1分
1时=60分
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
教学反思:
2、课题:生疏时间2----用数学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1、结合生活情景,体会和推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二)过程与方法:巩固所学的学问,综合运用所学的学问。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合理支配时间。
教学重点:推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教学难点:推断时间的合理性。
教学预备: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同学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
二、探究新知
三.练习拓展
四、小结
1、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 ( )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 )个小格。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 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 ),是( )小时。( )分=( )时。
3、填一 填
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小时。
4、依据“小公鸡和小猪的故事”写时间
1、谈话揭示课题:让我们运用这些时间的学问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2、出示例3,主题图
1) 7:15----明明和小伙伴在熬炼身体;
明明说:我做完作业才去踢球。 小伙伴说:10:30,我们还要一起去看木偶剧。
9:00----明明说:做完作业啦!
提问:明明可能在下面的哪个时间去踢球?(7:45 9:15 10:50)
2)验证答案。
3)小结:解决这类问题要先看知道了什么,再思考怎样解答,最终验证解答是否正确。
1、完成练习二十三4、5、6,逐题分析,集体订正。
2、按要求解答。
小红周六的作息表:
1:40—2:10 看书 2:10—2:50做数学作业 2:50—3:30做语文作业
3:30—5:00 熬炼 5:00—6:10看电视
1)2:3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2)4:0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3)5:2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4)小红做什么的时间最长?做什么的时间最短?
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完成练习
沟通汇报
1)同学认真的看钟面上的时间,写一写;
2)汇报,集体订正。
小组争辩后,集体分析。
同学倾听老师谈话。
同学独立完成
汇报沟通
集体订正
组织复习,进一步生疏时间,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时间问题,使同学易于理解,同时也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巩固所学的学问。
板书设计:
生疏时间2----用数学
9:00 9:15 10:30
做完作业 踢球 看木偶剧
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这是一份最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119页。
2022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这是一份2022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共86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这是一份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共14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旧知回顾,做好铺垫,合作探究,获得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总结提升,二六十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