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轻与重 ▏沪教版 (1)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96468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轻与重 ▏沪教版 (1)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96468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学年轻与重教学设计
展开课 题轻与重课型新授执教者教材分析“轻与重”一课是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的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内容的选取都是学生身边的、常见的、感兴趣的事物,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体验。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借助生活中的经验来帮助自己学习,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有一些生活经验,比如生活中能用手掂物体的重量、两手提重物等平衡活动感知物体的轻重。由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大部分能够积极参与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乐于动脑,有个别学生懒于动脑,懒于思考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本节课,我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创设为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在因素,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感悟出比较轻与重的几种不同的方法,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感和发展。学习目标1.在比较的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物体的轻与重,能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轻与重。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比较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能选择合理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与重。3.通过比较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渐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学习重点会对物体的轻重进行直接比较。学习难点会使用逻辑推理比较物体的轻与重。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器材教 学环 节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实物操作 体验不同的比较方法三、观察实验,比较轻与重四、总结与延伸【比高矮】 师:小胖和小巧正在玩比高矮的游戏,能谁能用屏幕上的三句话说一说比较的结果?( )和( )比,( )比( )高,( )比( )矮。【比轻重】 师:那他们除了比高矮之外,还能比什么?(比体重)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较物体的轻与重的方法。 板书:轻与重。 用三句话说结果:( )和( )比,( )比( )重,( )比( )轻。师:那你们是怎么比较出他们的轻与重的?【看一看】 引导学生说出比较小胖和小巧的轻与重的方法。 板书:看一看。【同桌合作:看一看】 同桌合作:任选两种水果,利用“看一看”的方法比较轻重,并用三句话说出比较的结果。 2、全班交流。【掂一掂】 师出示2个盒子让学生猜一猜哪个盒子重。 师:不能通过看一看比较出轻重,用什么方法?板书:掂一掂 师:物体的轻重和大小没有关系【小组合作:掂一掂】 小组合作:任选两种文具,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一本数学书、一块橡皮、一个铅笔盒的轻重,并用三句话说说比较的结果。 全班交流。 【拎一拎】 师:比较3个生梨和6本新华字典的轻与重用掂一掂的方法行不行?谁帮助他想个好办法? 板书:拎一拎 【学生体验:拎一拎】 1、让生上前拎一拎两个袋子。 2、用三句话说说结果。 【同桌合作:拎一拎】 1、同桌合作:利用“拎一拎”的方法比较同桌之间书包的轻重,并用三句话说出比较的结果。 2、全班交流。【吊一吊】 回顾所学的几种比较物体的轻与重的方法。师:比较一瓶矿泉水和苹果用什么方法?师:在同一水平线上,可以利用两根长度、粗细相同的橡皮筋,吊一吊。 板书:吊一吊让生说说比较的结果和原因。 【学生体验观察:吊一吊】 将这些物品从轻到重排一排,说说比较的结果和原因。 小练习【选择合适的方法】回顾所学的几种比较物体的轻与重的方法。 气球和足球。排球和足球。五样物品。 【跷跷板】师:比较小巧和小亚的轻与重,引出跷跷板板书:跷跷板 让生比较小巧和小亚的轻与重,并说原因。 师:跷跷板两端是一样平的,表示一样重让生比较小丁丁和小亚的轻与重,并说原因。 师:跷跷板一端往下,说明这边重,一端往上,说明轻。【天平】 师:人们根据跷跷板比较轻重的方法,发明了一种专门比较轻重的工具,叫做天平。板书:天平1、让生比较语文书和数学书的轻与重,并说原因。 2、让生比较语文书和英语书、数学书和英语书的轻与重,并说原因。 3、让生比较三本书的轻与重,并说原因( )最重,( )较重,( )最轻。 ,并说原因【巩固练习】 1、选一选: (1)比一比哪个重? (2)比一比哪个轻? 2、辨一辨:判断对错 3、比一比: 等量代换的题目。(机动)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说一说观察、交流、说一说猜一猜交流说一说体验说一说讨论交流说一说观察说一说说一说观察、交流说一说练习通过目测常理的推断或者是实际生活经验就能判断出来谁轻谁重,感知轻重问题。目测发现大的不一定重,突显出目测有时候不准确,现有经验与新问题之间的矛盾充分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进行从用眼看到用手操作比轻重的转变。在“拎一拎”这一环节中,层层推进:两堆物品又如何比较轻与重,在物体的数量比较多或者比较重的情况下,是不是也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得出结论呢?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人人参与,通过拎一拎同桌的书包来体验“拎”的感觉当两个物体重量比较接近无法用手感觉时(掂不出)又该如何来判断,在实践中又对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当2个物体的重量差不多时,还可以用手边的工具——橡皮筋来“吊一吊”,但前提条件是橡皮筋的长度粗细是一样的。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指出该看橡皮筋哪一段的长度。回归生活应用新知跷跷板生活中常见的常玩的,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同时引出与跷跷板类似工具--天平最后的练习,就是为了巩固学生课堂所接受的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轻与重的认识。
小学轻与重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轻与重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1学年轻与重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轻与重教案
小学数学沪教版 (五四制)二年级下册轻与重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沪教版 (五四制)二年级下册轻与重教案设计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