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2 认识厘米》教案教学设计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2 认识厘米》教案教学设计第1页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2 认识厘米》教案教学设计第2页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2 认识厘米》教案教学设计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小学数学冀教版二年级下册一 厘米、分米、米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冀教版二年级下册一 厘米、分米、米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引入,揭示课题,合作交流,展示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内容
    教科书 3、4 页,认识厘米并测量。
    教学提示
    “厘米”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本节课“认识厘米”是在上一节“要得到统一的结果,就要用统一的测量单位”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中要借助直尺和实际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经历体会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做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在估测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组直尺和实际物品,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在直尺上找出 1 厘米,几厘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图钉学生准备:直尺、橡皮、铅笔、图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回答问题:要想准确表示物体的长度,获得统
    一的结果,应该怎么办?
    观察直尺,你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知识的回顾,引入这节课的统一的长度单位, 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对直尺产生初步的印象。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能用到数学知识,比如有这样的问题: 我们想知道这支笔有多长?操场的跑道一圈有多长?拿笔时手离笔尖的距离有多长?……
    2、像这样的问题你能说吗?试试
    3、我们说了这么多问题,都和什么有关呢?对,都和长度有关,实际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树有多高?水有多深?房间有多宽?这些问题实际上也都是在说一个物体的长度呢。
    4、你们想知道它们究竟有多长吗?该怎么解决呢?用什么量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尺子:
    你们都有吗?拿出来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
    课件展示尺子刻度、数字、0 刻度、cm 1 厘米=1cm
    师:厘米是一个表示长度的单位,是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认识厘米)
    3、 认识 1 厘米的长度:
    在国际上我们就规定从 0 到 1 之间这么长的距离为 1 厘米,仔细看这个长度,记住它!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回顾,同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1 厘米有多长,学生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比
    如,图钉的长是 1 厘米,我的拇指宽是 1 厘米等,帮助学生对 1 厘米形成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4、在你自己的尺子中找一找从哪到哪也是 1 厘米?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的说从哪到哪就是一厘米?
    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尺子中的秘密了。
    用你的手在尺子上比划出一厘米的长,看一看,举起手来,这是多长? 闭上眼睛,用心体会一下,把这个长度记在脑子里!
    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在身边或自己的身上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大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差不多)
    大家用大约这个词用的很好,当我们量出的长度不是非常准确的时候, 多一点,少一点的我们都要说大约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发现,让学生找到测量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测量中有效的规避这种错误的做法。4、 认识几厘米
    ① 在我们的尺子上,大家能很快的找到了 1 厘米,那么除了 1 厘米, 你还能找到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反馈:你找的是几厘米,谁愿意到前面来指着说一说。
    别的同学找出的 2 厘米在哪呢?不管是从 1—2 还是从 3—5,
    这些都是 2 厘米长。
    ② 我来说几个,请你看一看这是几厘米:0—3、0—5、0—6,这么快,你们是一厘米 1 厘米数出来的吗?那用什么好方法?
    ③ 这就是尺子上标有数字的目的,0 刻度是起跑线,从 0 开始,跑到几就是几厘米。(真是一个好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直观的讲授,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牢固的认识, 并对厘米这个概念印象深刻,然后拓展延伸,教会学生找到 2、3、4 厘米,用手比一比,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对长度有一个自我的感受和体会,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厘米。
    三、展示点拨
    如果给你一个物品,你能准确的量出它的长度吗?试一试。学生测量自己的橡皮有多长
    师巡视
    有多长,你是怎么量的?(投影演示)
    反馈:你们看她量的好吗?好在哪?你们量的这么准,这么快,是因为你们找到了一个好的测量起点。
    小结:看来,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首先都要找到一个便于我们测量的起点。
    看来你们已经能运用尺子准确的测量出线段的长度了,学生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
    汇报结果,并展示自己是怎么测量的。
    (三)巩固新知
    教材 4 页,练一练 1、2、3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四)达标反馈
    习题:1.要准确表示物品的长度,就要使用统一的()测量。 2.生活中有很多长度为 1 厘米的物体,比如()、()。
    厘米 1 厘米的数,数()次是 5 厘米。4.你的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
    5.量物体的长度,如果物体的一端对着直尺的 1 厘米处,另一端对着 8 厘米处,那么,这个物体的长度是()厘米。
    答案:1.长度单位
    2.橡皮的厚度、图钉的长度。(答案不唯一)
    3.5
    4. 1 厘米5.7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1 厘米是多长?
    那么 2 厘米,3 厘米,4 厘米呢? 如何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布置作业
    计算
    13 厘米-9 厘米=()厘米
    38 厘米-7 厘米=()厘米
    20 厘米+9 厘米=()厘米
    15 厘米+8 厘米=()厘米
    先估算,再测量
    数学书厚约()厘米,实际厚是()厘米。 你的手掌宽约()厘米,实际宽是()厘米。3.判断
    一块橡皮的厚度是 10 厘米。() 一张桌子的高度是 16 厘米() 4.解决问题
    一条彩带长 26 厘米,第一次用去 4 厘米,第二次用去 14 厘米,一共用去多少厘米?
    答案:
    1. 4、31、29、23
    答案不唯一
    错、错
    4. 4+14=18(厘米)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1 厘米1cm
    教学资料包
    长度单位的由来
    本来我国采用市制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用丈、尺、寸,重量单位用斤、两、钱,面积单位用亩等,这些单位在 1990 年已废除。现在法定计量单位和国际上通用的计量单位是一致的,便于国际交流。
    我国已经统一使用米制作为长度单位.人类为了找到一个适用的长度单位,费了不少周折.人们很早就想找到一种可靠的,不变的尺度,作为量度距离大小的统一标准.最初是以人体作为标准.从 3000 多年前古埃及的纸草书中,发现了人前臂的图形.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位叫”腕尺”.
    埃及著名的胡夫的前臂作为腕尺建造的,塔高为 280 腕尺.公元 9 世纪撒克逊王朝亨利一世规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从鼻尖到指尖的距离定为”1 码”.10 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把他的拇指关节之间的长度定为”1 寸”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
    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以他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步”.并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一里;后来又规定把人手中指的当中一节定为”1 寸”。到了公元 18 世纪,人们开始感受到这种用人身体作为长度标准缺点很多,由于人的高矮不同,形成长度单位的长短不同,非常混乱.人们迫切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的度量单位,终于想起了地球.当时认为地球的大小和长度不会变化, 如果用地球上的一段距离作为长度单位,就可以得到固定不变的度量
    单位。我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于 1709-1710 年在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测量.由于当时的长度单位不统一,康熙皇帝规定去地球子午线 1 度为 200 里,每里为 1800 尺.
    1789 年,法国科学院的著名数学家达兰贝尔和海谢茵进行实地
    测量,得出 1 米等于 0.512074 督亚士(法国古尺).米尺采用十进制, 长度固定,使用方便,因此很快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1875 年,17 个国家的代表在法国签署了<米制公约>,正式确定米尺为国际公用尺,并用铂金做成长 1020 毫米,宽和高各为 20 毫米的X 型标准尺, 在尺的中间面的两端各刻三条线,在 0 摄氏度时,其中两条线的距离
    恰好为 1 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也在变化,因此米尺也不够准确;另外,国际米尺原型在刻画上也存在着缺陷,影响了米尺的准确性.1960 年第十一届国际大会上,决议废除 1889 年以来所沿用的国际米尺原型,把同位素气体放电时产生
    的一种橙色光谱波长的 1650763.73 倍作为米.这种光米.尺精确度很高,误差只有十亿分之二,如果用它来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误差不超过 1。
    很早以前,人们以人体作为标准确定度量长度的单位。三千多年前,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位叫“腕尺”。
    公元前 6 世纪将一个人向两侧伸展手臂,两个中指尖的距离定为
    长度单位 1 呎。
    古罗马凯撒大帝时代规定,把罗马士兵行军时的 1000 双步定为
    1 哩。
    公元 8 世纪末,罗马帝国的查理曼大帝把他一只脚长定为 1 呎。
    世纪,撒克逊王朝亨利一世规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从鼻尖
    到指尖的距离定为 1 码。
    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把他的拇指关节之间的长度定为 1 呎。
    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标准, 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以他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走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步,并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一里。后来又规定把人手中指的当中的一节定为 1 寸。
    到了 18 世纪,人们开始感到这种用人体作为长度标准缺点很多, 迫切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不变的度量单位,终于想到了地球。
    我国清朝康熙皇帝规定取地球子午线 1 度为 200 里,每里为 1800 尺。
    1789 年,法国科学院的著名数学家达兰贝尔和梅谢茵通过实地
    测量,得出 1 米等于 0.513074 督亚士(法国古尺)。
    1875 年,17 个国家的外交代表在法国巴黎签署了“米制公约”,正式确定米尺为国际通用尺。
    1960 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决议废除 1889 年以来所沿
    用的国际米尺原型,把同位素氪 86 气体放电时产生的一种橙色光谱
    波长的 1650763.73 倍作为 1 米。这种光尺精确度很高,误差只有十亿分之二。
    最初是以具体实物测量,如国王的手跨长、脚长等,所以英寸叫
    ft。在 19 世纪法国人制作了一把标准米尺,铂铱合金制成,以子
    午线长度的 4 千万分之一订为一米,但标准尺会有热胀冷缩现象,也会被腐蚀。故现在采用激光测距,科学上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较精确工具。

    相关教案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认识厘米_苏教版:

    这是一份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认识厘米_苏教版,共5页。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一 厘米、分米、米教案:

    这是一份冀教版二年级下册一 厘米、分米、米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一 厘米、分米、米教案:

    这是一份冀教版二年级下册一 厘米、分米、米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出示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师友互助,小组交流,展示点评,师生互动,回顾目标,当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