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教案)- 2021-2022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96181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5《自相矛盾》(教案)- 2021-2022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96181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5《自相矛盾》(教案)- 2021-2022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96181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第六单元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第六单元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共7页。
1、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2、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弄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标:
凭借课文和歌诀体诵读法,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言文的“五读法”。
2、理解古文的意思,故事的寓意。
教学过程:
模块一:复习成语,引入课文题目
1.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这节课,我们首先来玩个小游戏-看图猜成语。请大家看仔细喽,谁会的话迅速站起来回答,然后坐下!课件出示:狐假虎威刻舟求剑亡羊补牢掩耳盗铃
(1)指名学生说说这些词语的特点。(它们都是四个字的成语)
(2)教师引导:一个成语讲了一个短小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成语叫什么成语呢?(寓言故事成语)
(3)寓言故事成语有什么特点呢?(故事短小,寓意深刻)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自相矛盾)
3.认识一下什么是“矛”和“盾”。(实物展示矛和盾)
4.观察矛和盾各有什么特点。(矛的前面尖尖的,是用于攻击敌人的一种兵器。盾是圆圆的,或者是方形的,是用于防御敌人的一种兵器)
5.认读“矛、盾”并指导书写,展示“矛”“盾”两个生字从金文到楷体的演变过程,师范写,学生黑板仿写,展评。
6.简介作者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又称“韩非子”。代表作品《韩非子》。
7.课件出示课文全文,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1)指名学生回答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是一篇文言文)
(2)回忆一下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文言文学习的?(结合注释、插图、上下文理解,猜读等)
8.课件出示课文全文,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1)指名学生回答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是一篇文言文)
(2)回忆一下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文言文学习的?(结合注释、插图、上下文理解,猜读等)
9、出示“五读法”初读、解读、悟读、延读、诵读。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出示图片,让学生猜“狐假虎威”“刻舟求剑”“亡羊补牢”“掩耳盗铃”等成语,这样的教学不仅富有趣味,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通过观察成语特点,引出寓言故事成语,达到引出课题的目的。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为理解课文的意思做好铺垫。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本课汉字,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板块二读一读,理清文章脉络。
1、初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断句。
(2).讲解停顿,老师示范读。
预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班级同学齐声读。
2、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1).教师引导: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瞧,
这个楚国人在干什么呢?(这个楚国人在卖盾与矛)课件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① 多种形式朗读这两句含有“誉”的句子。
② 联系上下文理解“誉”。教师:小组交流句子意思,展示联系上下文推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出示课件。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楚国人说,他的矛和盾各有什么特点?理解“利、坚”,交流方法。教师:小组交流句子意思,展示组词法、借助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角色扮演:谁来帮帮这个楚人,帮他吆喝吆喝生意。(指名学生上台表演读,老师表演,再全班齐读)
(4).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没有)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课件出示: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读好问句。假如你是一顾客,你会说:老板——(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5).听了围观者的话,楚国人是怎样的反应?借助插图体会楚国人的内心情感,朗读句子?课件出示:其人弗能应也。
教师:小组交流句子意思,展示结合插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6).这件事引发了人们什么样的议论?课件出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借助工具书认读“夫”。
教师:小组交流句子意思,展示借助工具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节奏,为更好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通过品读课文,逐句理解,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掌握了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表演这一环节能帮助学生深化对寓意的理解。指导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把方法渗透在整节课的教学之中,为今后学生自学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模块三:故事寓意说一说读书就像品茶,应细细品,慢慢品,下面让我们进行第三步,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品读课文,并完成以下要求:思考“弗能应也”的原因。
出示假设:如果“矛”戳穿了“盾”,就说明:“矛”很_________,“盾”不_____。如果“矛”不能戳穿“盾”,就说明:“矛”________,“盾”_______。还会出现其它情况吗?
总结: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片面的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前后互相抵触的尴尬局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白不管任何假设,楚人的话总有一句是假的,不成立的。楚人在夸矛的时候忽略了盾的坚固,夸盾的时候,忽略了矛的锋利,片面的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所以才闹出了不能自圆其说的笑话】
模块四:感悟寓意,收获道理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相互抵触)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引导学生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指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揭示的道理】
板块五联系实际,明理导思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例子或楚人的影子?
预设:学生自由表达。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学生自由畅谈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加深对课文寓意的理解。】板块
六、反复诵读,熟记于心
【设计意图:采用歌诀体诵读法更利于我们对文言文的记忆,轻松做到熟读成诵】
板块七 拓展阅读 ,课后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韩非子》的书,了解更多寓言故事,感受那穿越古今的思维的火花
作业:
1.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课外搜集、整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然后用自己的话讲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15.自相矛盾
联系上下文推测
借助注释结合插图
《自相矛盾》同步练习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夫:A.丈夫,跟“妻”、“妇”相对;B.成年男子的通称;C.读作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我的姐夫是一位医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2.立:A.竖着,竖起来;B.做出,定出;C.存在,生存;D.站。他的话让我坐立不安。( ) 爸爸把梯子立起来。( )陈洁立志长大后当一名宇航员。(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二、猜一猜,写出加点字词的含义,再写出句子的大致意思。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 )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人弗( )能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
A.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B.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C.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以下名言中,与本文蕴含的道理相似的一句是(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B.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C.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缁衣》
D.誉人不增其美。——《论衡·艺增篇》
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卖矛和盾的人,听了别人的话后,会有怎样的表现?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相矛盾》课后反思
课文《自相矛盾》简短易懂,对于这样的课文如何教学?我的想法是成语故事只不过是个引子,目的是通过该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引导学生走进浩瀚的成语故事世界之中,了解祖国的文化,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感受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无穷魅力。为此,我是这样进行计教学设的:
一、首先猜成语故事导入,这样的教学不仅富有趣味,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通过观察成语特点,引出寓言故事成语,达到引出课题的目的,这样可以让学生以很高的热情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去。
二、接着进行第二项的学习—读一读,理清文章脉络。首先,初读课文,理解大意。让学生带着开头的激情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在这一环节中,老师教给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指导学生怎样去读好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不要让学生注意停顿,还要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通过联系上下文推测的方法、借助课文注释、结合插图的方法去理解寓言的大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寓言的大意。
三、然后再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寓意。结合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重点句。经过这一步的学习,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的了解。
四、感悟寓意,收获道理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以提问的方式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的内容当中去,后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后再设计一个一个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样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入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去。让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读、说、问、演等环节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寓言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深刻的明白寓言里面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五、结合课文,熟读成诵。结合教学课文的重点句,尤其是人物的语言时,我创设了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人物说话时的表情、语气、动作,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其所表现出的人物的心理、性格,进而理解文章寓意,采用歌诀体诵读法更利于我们对文言文的记忆,轻松做到熟读成诵。这节课的教学,从总体上说,达到了课前的预期目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基本掌握。字、词、句理解得比较透彻,寓意每一位同学都基本明白,从中也懂得了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课堂上布置的作业也能完成得不错。
由于课堂中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所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学得也很轻松,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学以致用,举一反三,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启发学生更深一层的理解故事的寓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最后,文言文的教学应切实做好朗读指导,使学生能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理解课文内容,我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同学们多种诵读形式的培养,争取使自己的语文课生动有趣,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学习方法,为以后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共5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自相矛盾教案设计,共8页。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猜寓言,读课文,明意思,导演说戏,明确寓意,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