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课前预习课件ppt
展开中国古代的诗论特别重视诗歌语言的这种启发性。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余的作品算不上其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一个懂得艺术的鉴赏者,可以从吟诵的诗句中看到图画,也可以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真意 ——袁行霈《言意与形神》
一、燃情木叶,激趣导新 师生同吟杜甫七律之冠《登高》。 想象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摹的画面。 老杜登高仰望,但见漫天落叶萧萧下,滚滚长江东逝水,不由感慨万端。 由此看来,“落木”就是飘落的树叶。那杜甫为何不用树叶、枯叶、落叶,而用落木呢? 还是有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为我们解开这一悬疑吧。
二、感知木叶, 提要钩玄 1.知人论世。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与季羡林等人并称清华园“四剑客”。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年事已高的先生决意退出讲坛,为学生最后一次讲屈原和李白。开讲那日,名流如云,燕园为之拥塞。整整一节课,先生只讲了一首诗,却讲得激情飞扬,贯通古今,出神入化。在先生的讲授中,长眠千古的屈子和诗仙神奇般地复活了。一堂课下来,听者皆感慨:诗歌竟然可以讲到如此境界!
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 《夜》《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
2.速读精思。 (1)正音释义。 袅袅(niǎ) 灼灼(zhuó) 亭皋(gā) 寒砧(zhēn) 涔阳(cén) 窸窣(xī sū) 言荃(quán) 照浦(pǔ) 初读文本,批注存疑。逐段标出序号,划出段中古诗句。
袅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人篇》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速读精思。 存疑1 这些诗句中都是用“叶”做意象吗? 有的是“木叶”,有的用“叶”,有的是“落木”,有的是“树”。 存疑2 对于“树叶”这个物象,融入诗歌后称呼最多的是什么? “木”字。 存疑3从课文看,“木”与“树”含意有别,你从中悟出什么?
(3)分组讨论,提取整合体现行文脉络的疑问句。 提炼各段关键句,理清文脉,把握文意。第一段:“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二段:“木叶”是什么?第三段:“木叶”与“树叶”“落叶”不同第四段:“木”艺术特征一第五段:“木”为何会有这个特点(诗歌语言暗示性)第六段:“木”艺术特征二第七段:艺术领域,一字千金
(3)分组讨论,提取整合体现行文脉络的疑问句。 提炼各段关键句,理清文脉,把握文意。第一部分(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 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 (关键在一个“木”字)第二部分(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特征及原因) 两个艺术特征: 1、含有落叶的因素; 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第三部分(7)“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三、美品木叶,知微见著(一)摆现象。 1.文题《说“木叶”》明确本文讨论的中心是“木叶”,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快速浏览第一段,筛选有效信息。 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2.过渡:一般来说,“木叶”可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使用“树叶”一词呢?
(二)析问题——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1)“树叶”与“木叶”。 “树叶”与“木叶”的差别在于“树”与“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快速浏览第3、4段,筛选有效信息,目标达成。 树——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叶繁密的 木——没有活力的,枯黄的,树叶落尽的朗读第四段最后两句,归纳要点。 “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本身含有落叶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2)“落叶”与“木叶”。 “树叶”会让人联想到饱满青翠的叶子,的确不适合秋风叶落的季节,改用“落叶”是不是就可以符合秋天的意境了呢?(快速浏览第5、6段) 落叶——强调的只是树叶落下的动态 木叶——不仅强调树叶落尽,树干光秃秃的样子,还暗含着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朗读第六段,归纳要点。 第一句:“木”让我们想起树干,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第三句:“木”可能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而不是湿润的。
(2)“落叶”与“木叶”。 第五句:“木”普遍潜在的暗示左右这一形象。“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过渡:“木叶”一词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秋天疏朗干燥的特点。古代诗人特别钟爱“木叶”一词,甚至推陈出新,运用“落木”一词。 比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比起“木叶”又有什么暗示性的信息呢?
(二)析问题——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3)“木叶”与“落木”。朗读第六段倒数三至六行,思考整合。 “木叶”属于风而不是雨,属于爽朗晴空而不是沉沉阴天,这是清秋的典型性格。 “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它把“叶”字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三)下结论—— “木叶”与“树叶”在艺术领域有巨大差别;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四、探究木叶,融会贯通(一)合作探究。 探究一 试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两句的不同。 将“木”与“树”相比较,突出各自特征。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给人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四、探究木叶,融会贯通 探究二 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探究三 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不是。写“木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探究四 文中大量引用古代诗句,作用何在? ①引出话题;②用以例证;③增添文化意味。
四、探究木叶,融会贯通 探究五 古代诗歌使用“落木”而不用“木叶”,比起“木叶”,“落木”又有什么暗示性的信息呢? (1)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愁绪,他们对“秋”有特殊的敏感。写“秋”,莫过于叶子凋零的树木。古人为了借秋景写愁绪,在诗中常用“木”(木叶)而不用“树”(树叶)。 (2)由于“木叶”一词更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秋天疏朗干燥的特点,古代诗人就特别钟爱“木叶”一词了, 但杜甫在《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却使用“落木”而不用“木叶”,比起“木叶”,“落木”又有什么暗示性的信息呢?
四、探究木叶,融会贯通 “木”有疏朗之意,“叶”有绵密之意。 屈原的“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衬托了湘夫人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性格形象。 杜甫的“落木”以“木”代“叶”,洗净了“叶”字的绵密之意,意境更显空阔,生动地描绘了三峡萧索的秋色,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感。 (3)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在概念上相差无几的词语,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诗歌语言运用上的暗示性问题,更是看到了诗歌语言独特的魅力,也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灿烂与博大精深,也为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所折服。
四、探究木叶,融会贯通 探究六 诗人钟爱“落红”“落英”而很少用“落花”的原因初探。 “树叶”与“木叶”不过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种一字千里的差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 “落英”“落红”也就是“落花”之意,在古诗歌中“落英”出现的情况不少,《全唐诗》约有16句,《全宋诗》中约有36句,而《全宋词》就约有26句,但其中也有个别句“落英”不是做“落花”的意思。 以“落红”表落花意的也不胜枚举,《全唐诗》中约26处,《全宋词》中约91处。
四、探究木叶,融会贯通 诗人们为何在当用“落花”时而弃之不用,却钟情于“落英”“落红”呢? ①花字出现的时间比英字晚,“英”在《诗经》中就有,如《有女同车》中“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而“花”字起于北朝(见《辞源》)。 ②“落英”“落红”与“落花”相比,前两者雅致,后者通俗。 ③意韵不同,“落英”状花瓣缤纷飘落之态,“落红”尽显花的明艳之色,这都是“落花”一词所不能勾画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
(二)融会贯通。 活动一 预设:赏“柳”诗 品柳之意象 咏柳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垂柳 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咏柳 曾 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分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自然的活力。 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 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二)融会贯通。 活动二 预设:感知下列诗句,请辨别“青”与 “绿”意味的不同。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绿”指具体的现实世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多样统一的典范。 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而松树因此被一律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解说呢? 木——空阔 黄色 树——饱满 绿色 梅——高洁 坚贞 柳——柔美 依恋
(三)课堂总结。 我国古代的诗歌可谓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其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我们应该像林庚先生那样,勤于钻研,探究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也应该像林庚先生那样,将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这样,方能使我们不知不觉地参悟蕴藏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感受诗歌的魅力。
五、涵泳木叶,迁移拓展 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感情色彩。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的精妙语言。请根据本节课所学的方法,任选一个意象,进行体味赏析。示例: 雨寒雨连江夜入吴/骤雨初歇/夜来风雨声/渭城朝雨浥轻尘/红雨随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后/叶上初阳千宿雨/山色空濛雨亦奇/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齐/天 街小雨润如酥
五、涵泳木叶,迁移拓展 烛何当共剪西窗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云母屏风烛影深/银烛秋光泛画屏/红烛自怜无好计/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洞房昨夜停红烛 月月上柳梢头/残月脸边明/杨柳岸晓风残月/别时茫茫江浸月/山高月小/烟笼寒水月笼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月是故乡明/举杯邀明月/床前明月光/近水楼台先得月/明月几时有/秦时明月汉时关 杜鹃杜鹃夜半犹啼血/杜鹃枝上杜鹃啼/望帝春心托杜鹃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完整版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完整版ppt课件,共60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9 说“木叶”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9 说“木叶”教学ppt课件,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了解作者,秋风叶落,春夏之交,脱尽叶子,枝叶繁茂,饱含水分,空阔疏朗,饱满绵密,密密层层浓阴满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背景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背景图ppt课件,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者简介,林庚先生,“木叶”为诗人钟爱,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