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年级下册八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教案设计
展开目标预设:
1.使学生在数据随机出现的情境中,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在简单的统计表中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
2.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相关的数据,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3.让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尊重事实的理性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不同标准分类记录、整理数据。
难点:分类标准和记录方法。
设计理念: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数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及以后普遍使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能够利用数据和对数据进行处理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必备的素质。本节课通过学生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以及能够按要求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类排序。本节课的教学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上,还体现了学生在收集数据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设计思路:
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和分析都是孩子的亲身体验。这节课中,怎样才能帮他们解决问题呢,很自然地引入统计,然后孩子们又根据不同的需求分类整理数据,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得出不同的统计结果。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孩子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讨感受到,要解决老师提的问题必须调查,体会到调查的必要性,收集数据的方法老师不作出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同样整理的方法也是由学生自己探讨得出,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为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设充分展示,表述自己见解的机会。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开始提问:“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小动物吗?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设计意图:这样的问题, 贴近学生的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用什么记录呢?用什么方式能让我们一眼看出喜欢那种小动物的人最多,哪种最少呢?引出课题。
师:你有办法帮老师快速地了解到结果吗?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参观校园的一角。
(学生如果能举手回答,就听听他们的方法;如果没人举手,就告诉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帮老师想到一种快速了解结果的方法。)
二、交流共享
1、出示情境图。
提问:图中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生1:图中有老师和学生。
生2:他们有的做游戏,有的看书,有的下棋。
师:他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而且还非常有意义,我们大家在课后也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师:你想知道些什么?(如果学生未能想到,教师可以先示范:我想知道老师比学生多多少人?)
生:思考交流。
师指出: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他们的人数.
怎样才能知道图中的人数呢?引导:可以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设计意图: 这一段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先说说“图中有哪些人,分别在做什么”,再说一说“还想知道些什么”,进而提出不同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要弄清这些问题,可以把图中的人先分类整理”,揭示主题。)
2.提问:你打算怎样分类?
提问:你想怎样表示人数呢?学生回答:可以画√表示;可以用表示;有一个人就画一个人……。
小组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
小组展开活动。
指名说:
(1)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太棒了!(板书:按老师和学生分类。如果学生答不上来,可以说按老师和学生 可以怎么分呢?)
师:可以分成几类?
生:可分成两类。
追问:哪两类?
生:分成老师、学生两类。你真厉害(板书:老师 学生)
师:如果按老师和学生来分类会分吗?
师:你喜欢用什么符号来表示一个老师呢?
生:三角、圆……
师:会用更简单的符号吗?
生: 用勾√很棒!
师:一个勾表示一个……。(一个勾表示一个老师)
师:两个老师用几个勾表示?
生:2个
师:一个学生也可以用一个勾表示吗?
生:可以
师:三个学生用……5个呢……。
师:同学们听懂了吗?请你完成这张统计表。
(2) 师:(指着按老师和学生分类的统计表)这是按什么分类的?
师:统计表中的一个“√”表示什么?统计表中的一个“√”表示……。也表示……。
小结:刚才我们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了两类,还可以按什么标准分类呢?
生2:可以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板书:看书、下棋、做游戏。
师:你会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人,完成这张统计表吗?(学生操作,老师巡视)
师:(指着按参加活动分类的统计表)这个统计表中的一个“□”表示什么?
提问:你认为分类整理时最关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最关键的是确定分类标准。(板书:分类标准)
师:现在我们已经把图上的人物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得到了这两张统计表,小组交流:你知道些什么?
生1:老师和学生一共15人。
生2:老师比学生少9人。
生3:做游戏的人最多,下棋的人最少。
生4:看书、下棋和做游戏的一共15人……。
师:你还知道些什么?和同桌交流交流(同桌交流后集体交流)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还知道些什么?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现在仔细观察这两个统计表,你发现两次分类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人的总数是一样的)
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生:分类的标准和结果不一样)
师:说得真好,而且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师:我们除了可以按这两个标准分类,还可以按什么标准分类?(生:男生和女生两类)课后可以按这种标准分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数据。
师: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分类整理的过程,你觉得分类有什么好处?
学生交流:
(1)分类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图中哪些人,各有多少。
(2)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说清楚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整理的,从中认识到:对同一事物进行分类整理,分类标准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3)小结:通过分类整理,可以获得多方面的信息,用自己的方法将结果表示出来。
我们可以利用简单的符号来记录数据。这样的方法记录结果既清楚又方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提问:可以怎样分类?生答:按颜色和形状分。出示图下的表格,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整理结果。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了解题意。
提问:这些邮票可以怎样分类整理?分小组选择一种标准分类整理。
交流整理结果,说说各用什么方法表示分类结果的。
3、谈话:老师在课前收集了大家带来的一些照片,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先逐一出示然后出示全部)。
这些照片,可以怎样分类整理?引导学生从照片上的人数多少分成两类;个人照和合照;从照片的横拍和竖拍分成两类;从照片上男生和女生分成两类…。
4、谈话:最后,老师想把我们班的同学分一分。先请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组的人数,你是怎么知道人数的?引导学生说出:是数出来的,这是一种简单的方法。
提问:你能按不同的标准分一分吗?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集体交流其中一个组的分法。
四、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归纳: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时候需要分类整理,才能回答有关的问题。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板书设计: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按老师和学生分类 按参加的活动分类
老师 学生 看书 □□□□□
√√√ √√√√√ 下棋 □□□□
√√√√√ 做游戏 □□□□□□
√√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分类的结果不同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五 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五 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认识毫米,认识分米,实践应用,拓展练习,全课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五 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五 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八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八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引入,探索新知,练习巩固,分享,课后实践,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