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9.1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9.1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奇文探究共赏析,拾遗物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情分析: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分析此课的学情,高二的学生有一定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有一定的语感完成基本的课文解读,有一定的自主思维能力,能比较分析概括文学形象,但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上,学生有时会有一定的懈怠,心理和行动上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比如理解苏轼在理想与现实矛盾面前依然旷达超脱的情怀,学生往往不能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综合考量,因而反映到诗词的朗读上,就显得没有激情,没有抑扬顿挫,自然更不能从审美情感上真正理解苏轼。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诵读,感悟词的意境,感受豪放词的恢弘气势。
分析词作在选景上的特点,掌握豪放词在情景结合方面的方法。
知人论世走进苏轼,理解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分析词中的“江月”意象,感受苏轼的旷达。
教学难点:
理解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人生观。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导入
(展示苏轼图片)这位老者是谁呢?(苏轼)因为他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曾说“竹杖芒鞋轻胜马”,他的眼里有束光,心里有片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读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诵读指导
1、全班齐读,感受苏轼词的气势。
2、清代词评家徐轨说苏轼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有英雄本色”,首推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那么,我们就再请一位同学来诵读本词,其他学生可作点评。注意朗读的时候注意语速、轻重缓急、停顿等等。
二、奇文探究共赏析
(一)1082年,被贬黄州三年的苏轼来到了古战场赤壁,他看到了
(边诵读,边概括。)
明确:苏轼看到了赤壁雄景,如画的江山。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朗读时,“大江”“浪”语调较高,显出其气势,“东去”“淘尽”语调教低,显出流水与历史的流逝,“风流人物”语调应由半高到高,表示赞美与强调。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陡峭的崖壁,像一把利剑直插云霄,汹涌的波涛迅猛地搏击江岸,发出轰鸣,那卷起的巨浪令人眼花缭乱。朗读时应高昂,突出不可阻挡的气势。
苏轼想到了
(边诵读,边概括。)
明确:苏轼想到了三国英雄周瑜。
下阙开头六句,词人怀古,描写周瑜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英姿,用“小乔出嫁了”衬托周瑜的青春年少,志得意满。朗读应轻快热烈。苏轼在与周瑜的对比中,感慨自己的年老、壮志未酬。
苏轼悟到了
面对现实中自己的种种不得志,苏轼是苟且度日,或郁郁寡欢,或牢骚满腹的吗?(学生答)那本词中,又是如何来体现他的这种洒脱旷达呢——一尊还酹江月。
析“酹”。(ppt上展示)酹: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苏轼祭奠的是什么呢?(也许祭奠的是他年发花白、壮志未酬、无人相知的苦闷抑郁之情。)课文注释为“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情感”。江月这个意象,在古诗词中数见不鲜,但因为诗人的不同或者诗人心境的不同,呈现不同的情感。
析“江月”。引入苏轼词和李清照词中“月亮”意象的诗句,讨论分析意象的含义,思考“江月”里的旷达超脱。
明确:①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
(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相思情愁萦绕在词人心头。)
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酒醒后,晓风残冷,残月破碎,写出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
③钟鼓江南岸,归来梦自惊。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
(世间事像浮云一般变幻不定,我这颗心却像孤月高悬般洁净明亮,不为外物所扰。孤月是苏轼的自我孤独。这是苏轼对理想孤独而又坦然的坚守,更显出胸襟之坦荡。)
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人何必斤斤计较于成败得失,苏轼从大自然中获得慰藉与启迪,消释了人生烦恼,回归理性的冷静。)
小结:相同的景,因诗人和诗人心境的不同呈现不同的情感。这就是意象和意境。婉约词人笔下江月满含离愁和相思,苏轼豪放词中的江月不仅仅是他对于理想坦然的坚守,也有人生大悲怆之后的哲思冷静。
3、针对“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话,请想象画面,补写文字,突出苏轼的感悟。
暮色四合,皓月当空,面对滔滔江水,苏轼 (动作、表情),他心想 。
(写完后,学生交流修改,推举出最好的文段全班朗读。)
所以,我们在苏轼最后的这一个动作中悟到了苏轼在抒发人生大悲怆之后回归到冷静的旷达。就像哲学家海德格尔说的“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变成‘诗性的存在’ 。”
万水千山总是情
(迁移拓展,感受苏轼在无奈的现实面前依然旷达自由的情怀。引入苏轼其他词作,分组讨论其中一首词作的主旨思想,并推荐一人朗读。)
1、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2、定风波·三月七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ú)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4、赤壁赋(选段)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四、拾遗物语
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潇洒。希望同学们也能让生活恬淡成一汪平静的水!然后告诉自己,水穷之处待云起,危崖旁侧觅坦途。
作业设计:
有人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也有人说,生活不只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还要有眼前的苟且。结合这两个观点,以“苏轼,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看——赤壁雄壮之景
苏 想——英雄豪迈之事 诗心
轼 悟——人生旷达之意
补充资料:
苏轼履历表
乌台诗案
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激烈。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神宗,请求尽快制止变法。请求未果,于是希望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获准后,先后任杭州通判等。在此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本是例行公事之为,新党人士却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给苏轼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 苏轼也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3、苏轼词作
(1)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2)定风波·三月七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ú)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4)赤壁赋(选段)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年份
事迹
1037-1056
好交友,好美食,好品茗
1056-1070
名重京师,“百年第一”
1071-1079
因政见不同,自请出京,任密州知州、杭州通判
1080-1084
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1085-1090
因党争,自求外调
1091-1100
被贬颍州、惠州、儋州
1101
北返途中,逝世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9.1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9.1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作者简介,文题释义及写作背景,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堂小结,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