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走进异彩纷呈的数学建模世界 教案 高中数学新湘教版必修第二册(2022学年)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3/1293346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6.1走进异彩纷呈的数学建模世界 教案 高中数学新湘教版必修第二册(2022学年)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3/1293346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6.1走进异彩纷呈的数学建模世界 教案 高中数学新湘教版必修第二册(2022学年)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3/1293346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湘教版(2019)必修 第二册6.1 走进异彩纷呈的数学建模世界教案及反思
展开1. 了解经典数学建模历史故事
2. 学会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数学的发现、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教学手段】 计算机、投影仪.
【核心素养】 数学建模,数据分析,数学抽象.
【教学过程】
实际出发,揭示课题
实例1:
在雨中行走的时候,人们通常会选择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行走,以减少淋雨的时间
思考:对于同一段路程,在雨中行走速度越快(淋雨时间越少),淋雨量(人在雨中行走时全身所接受到的雨的体积)一定越少么?
问题梳理:
(1)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走的越快,淋雨量越小么?
(2)数学目标是什么?——给定降雨量条件下,人在雨中行走总的淋雨量最小。
(3)相关因素是什么?——淋雨量与哪些因素有关?(雨的大小和方向,行走速度和行走方向,行人与雨的接触面积,行人在雨中行走的时间等)
总结:看问题不能表面化,行走速度看似越快,淋雨面积越小,实则未必,需要通过严格的数学建模过程和数据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串,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实例2:人们注意到,蜜蜂在构筑巢穴时,蜂房结构为六角柱体,它的开口端是正六边形面,底端是封闭的六角棱锥体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底端菱形的所有锐角均为70°32′,所有钝角均为109°28′。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解释蜜蜂采用上述几何体作为巢穴的原因么?
(1)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采用该几何体作为巢穴?
(2)数学目标是什么?——如何建巢穴用料最少,容积最大?
(3)相关因素是什么?——二面角的夹角,线段长度等。
总结: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需要通过数学建模,通过一定的几何知识,这样设计下的蜂房容积最大,材料最省。
利用数学建模,人们不仅可以认识自然,有时还会从中受到启发来改造自然,以蜂房构造为例,当认识到蜂房结构具有容积最大,材料最省等一系列优点后,人们将蜂房构造原理借鉴到人力的生产生活实际中。例如,在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中, 通常把移动电话的服务区按照正六边形区域分成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设一个基站,形成了形状酷似 “蜂窝”的结构,从而达到节省资源的目的。这种移动通信方式称为蜂窝移动通信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模型案例介绍数学应用的重要。
案例分析,明晰数学建模
案例1(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万有引力是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牛顿提出来的,它是指:任意两个指点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引力相互吸引。
该引力大小与他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与两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其数学表达式为:
上式中,F表示两个物体间的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数,和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两个物体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经历了较为漫长的数学建模与求解过程。经历长达20年的思考,牛顿才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以及牛顿第二定律,从离心力定律和自己独自发明的微积分方法,最终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模型。本案例让学生体会公式是一种数学模型。
案例2(马尔萨斯人口模型)
人口增长问题是一个深受社会学家关注的问题。英国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尔萨斯最先研究了这个问题,他发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一个常数。人口的变化率和当前的人口数目成正比。
根据马尔萨斯的观点,我们来建立一个可用来描述人口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
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现实问题是什么?——刻画人口变化规律
(2)数学目标是什么?——建立可以描述人口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
(3)相关影响因素有哪些?——人口增长率,当前人口数等
解析:假设某地区在时刻t时的人口总数为,经过时间后该地区人口的变化率与人口数成正比,比例系数为,则人口总数的增长可以用下列数学模型来描述:
数学模型:
借助微积分的知识,在足够小的时候,可以得到马尔萨斯方程的人口增长模型:
,其中为开始时刻该地区的人口总数。
总结:我们从现实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进行一些假设,进行建模,最后根据数据,求解模型的参数,比如增长率,最终确定模型,以刻画人口增长规律,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
马尔萨斯人口增长模型是一个指数型函数,因此又被称为指数增长模型。大量数据表明,在自然状态下,上述模型既可以用来描述某种生长过程,如人口等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某人在银行存款数量的变化等,也可以用来描述某种传播过程,例如疾病传染,信息的传播等。
马尔萨斯模型在一个种群的发展初期是合理的,其结论对人类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它提醒人们要防止人口的过快增长,注意人口与生活资源比例协调。即图中红线与蓝线的交点位置,人口数量超过危机点之后,资源无法满足人口发展。当然这个模型也有缺陷:由于没有考虑自然条件与生存环境对人口的制约,人口可以无限制增长,用该模型来预测是不合理的,需要进一步修改。马尔萨斯人口模型是人口理论研究的开创性模型。
〖设计意图〗以马尔萨斯人口增长模型的建立,感受数学建模过程。在一般情况下,马尔萨斯人口模型中的参数——增长率是未知的。如何求解增长率,则是求解数学模型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案例3(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18世纪时的哥尼斯堡是东普鲁士的一座风景优美的小城,穿过该小城的普雷格尔河的中心有一座美丽的小岛,河流及其两条支流把包含岛区在内的哥尼斯堡城分为四个区域:东区(A)北区(B)岛区(C)以及南区(D)。架在河流上的七座桥将这四个区域连接起来。市民在哥尼斯堡城行走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否能一次走遍这七座桥,每座桥只允许走一次,最后回到原出发点?这就是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当地人热衷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尝试了各种不同的行走路线都不得其解。该问题引入了瑞士数学家欧拉的强烈兴趣。开始时,欧拉试图将所有的走法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对这些走法进行验证,经过计算后欧拉发现不同的走法5040中,这样既浪费时间,而方法也没有通用性。经过大约一年时间的思考,欧拉将该实际问题抽象成一个数学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一起通过几个问题,感受一下欧拉建模的过程:
(1)现实问题是什么
答:是否能一次走遍这七座桥,每座桥只允许走一次,最后回到原出发点?
(2)数学目标是什么?
答:欧拉就把陆地和岛都抽象成“点”,把连接陆地的桥抽象成“点之间的连线”。这时由河流分割的四块陆地抽象为四个点,连接四块陆地七座桥抽象为连接这四个点的七条线。实际问题中的陆地、河流和桥梁的景观都不见了。剩下的是纯数学的,只有点和线相互连接的“图”。
欧拉就是利用这幅简单的“图”问题转化为:是否可以笔尖不离开纸面,一笔(不重复经过任何一条路线)画出下图的图形。
(3)相关因素是什么?——岛和桥,将岛抽象成点,将桥抽象成线。
如何解决呢?
问题就转化为数学的一笔画问题,除了公式,图也是一种数学模型。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解析:由图,每个点都是某些曲线的端点,欧拉将连接点的曲线为偶(奇)数条时命名为偶(奇)顶点。容易看出,除去起点和终点外,对于其余的每一个点,如果笔沿某条线进入该点的话,则它必须沿着另一条线出来,从而该顶点一定是偶顶点。从而得到 “一笔画”的充分必要条件为:奇顶点个数为0或2.其中奇顶点个数为0,意味着任意一点都可以作为起点、终点以及中间点,而奇顶点个数为2时,其中一个奇顶点为起点(即只有出线),另一个奇顶点为终点(即只有入线)。
由于七桥问题对应的图形中有4个奇顶点,不满足 “一笔画”的要求,如此说来人们希望找到的不重复路线根本不存在。
〖设计意图〗图也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用适当的数学语言,模型描述问题,并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生活中的趣味问题有效的解决了,体现数学建模的威力。
归纳总结,明确要求
观察案例,我们发现,数学模型:对于现实世界的一个特定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目的,根据其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并运用合适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而数学建模过程,则是应用数学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课后作业:测量学校某建筑物的高度
测量本校的一座教学楼的高度
测量本校的旗杆的高度
测量学校墙外一座不可及,但在学校操场上可以看得见的高大写字楼(或其他可见的高大建筑)的高度。
要求同学们组成2~3人的测量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际测量,获取相应的数据,每人分别填写测量报告表(含测量方法、计算过程、计算的数据和结果,一周后交)
测量课题报告表
项目名称: 完成时间:
1、成员与分工
姓名
2、测量对象
3、测量方法(说明测量的原理、测量工具、创新点等)
4、测量数据、计算过程与结果(另附图或附页)
5、研究结果(含误差分析)
6、简述工作感受
湘教版(2019)必修 第二册6.1 走进异彩纷呈的数学建模世界优秀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湘教版(2019)必修 第二册6.1 走进异彩纷呈的数学建模世界优秀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湘教版(2019)6.1 走进异彩纷呈的数学建模世界优秀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湘教版(2019)6.1 走进异彩纷呈的数学建模世界优秀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能根据两角和与差的正,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数学湘教版(2019)必修 第二册6.1 走进异彩纷呈的数学建模世界一等奖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湘教版(2019)必修 第二册6.1 走进异彩纷呈的数学建模世界一等奖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