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上册21.4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设计
展开二次函数的应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
2.会运用二次函数求实际生活中的最值问题。
3.体会二次函数是一类最优化问题的重要数学模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二次函数在最优化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从现实问题中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学生较难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由课文中的问题1引入。
例1:在问题1中,要使围成的水面面积最大,那么它的长应是多少?它的最大面积是多少?
问题分析:这是一个求最值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首先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二、讲授新课。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S=-x2+20x,这个问题中的水面长x与面积S之间的满足函数关系式。通过配方,得到S=-(x-10)2+100。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函数的图像是一条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其定点坐标是(10,100)。所以,当x=10m时,函数取得最大值,为S最大值=100(m²)。
所以,当围成的矩形水面长为10m,宽为10m时,它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100m²。
总结得出解这类题的一般步骤:
(一)列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并根据自变量的实际意义,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二)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运用公式法或通过配方求出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三、例题讲解。
例3:上抛物体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有如下关系式:,其中h是物体上升的高度,v0是物体被上抛时的初始速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通常取g=10m/s²,t是舞台抛出后经过的时间。在一次排球比赛中,球从靠近地面处被垫起时竖直向上的初始速度为10m/s。
(一)问排球上升的最大高度是多少?
(二)已知某运动员在2.5m高度是扣球效果最佳,如果她要打快攻,问该运动员在排球被垫起后多长时间扣球最佳?(精确到0.1s)。
分析:学生容易把这个问题中排球的运动路线想象成抛物线,这一点需要首先说明,球是竖直上抛,在球上升或下降的过程中运动员完成击球。第一个问题,配方得到,抛物线开口向下,顶点坐标(1,5),所以最大高度为5米。第二个问题只要令h=2.5,求出方程h=10t-5t2的解,t1≈0.3(s),t2≈1.7(s)。在结合实际情况,要快攻,所以最后确定选择较小的根。
四、课堂练习。
课本练习2的1、2。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最值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图形之间的关系列出函数解析式。
2.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抛物线型问题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抛物线型问题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图形之间的关系列出函数解析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欣赏生活中抛物线的图片,回忆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挂图展示)
(二)新课教学。
例题讲解:
1.例2:如图,悬索桥两端主塔塔顶之间的主悬钢索,其形状可近似的看做抛物线,水平桥面与主悬钢索之间用垂直钢索连接。若两端主塔之间水平距离为900m,两主塔塔顶距桥面的高度为81.5m,主悬钢索最低点离桥面的高度为0.5m。
(1)若以桥面所在直线为x轴,抛物线的对称轴为y轴,如图,求这条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2)计算距离桥两端主塔分别为100m、50m处垂直钢索的长。(精确到0.1m)
分析:第(1)题的关键是设立合适的函数解析式,根据题意可知抛物线的顶点为(0,0.5),且关于y轴对称,则可以设函数关系式为y=ax²+0.5,再将(450,81.5)带入解析式中,即可求出a的值。第(2)题要注意不能直接将100、50当作横坐标代入。
解:(1)设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为y=ax²+0.5,将(450,81.5)代入,得
81.5=a·4502+0.5
解方程,得
因而,所求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为(-450≤x≤450)。
(2)当x=450-100=350(m)时,得
;
当x=450-50=400(m)时,得
。
因而,距离桥两端主塔分别为100m、50m处垂直钢索的长分别约为49.5m、64.5m。
2.例:卢浦大桥拱形可以近似看作抛物线的一部分。在大桥截面1:11000的比例图上,跨度AB=5cm,拱高OC=0.9cm,线段DE表示大桥拱内桥长,DE∥AB。如图(一)在比例图上,以直线AB为x轴、抛物线的对称轴为y轴,以1cm作为数轴的单位长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二)。
(1)求出图(一)上的这一部分抛物线的图象的函数表达式,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2)如果DE与AB的距离OM=0.45cm,求卢浦大桥拱内实际桥长。
(备用数据:≈1.4,结果精确到1米)
解:(1)由图(二)建立坐标系,可知C(0,0.9),A(2.5,0),B(2.5,0)。
设函数表达式为y=a(x2.5)(x+2.5),将(0,0.9)代入,得
0.9=6.25a
a=
因而,所求函数关系式为y=(x-2.5)(x+2.5)=-x²+(-2.5≤x≤2.5)
(2)∵D、E的纵坐标为0.45=,
∴=-x²+得x=±。
∴点D的坐标为(-,),点E的坐标为(,)。
∴DE=-(-)=。
因此卢浦大桥拱内实际桥长为×11000×0.01=275≈385(米)。
(三)课堂练习。
课本练习1的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图形之间的关系列出函数解析式,以及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抛物线型问题的实际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图形之间的关系求函数解析式,以及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抛物线型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利用二次函数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例题讲解。
例4:行驶中的汽车,在制动后由于惯性作用,还要继续往前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止,这段距离称为“制动距离”。为了测定某型号汽车的制动性能,对其进行了测试,测得数据如下表:
制动时车速/km·h-1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制动距离/m | 0 | 0.3 | 1.0 | 2.1 | 3.6 | 5.5 |
现有一辆该型号汽车在公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现场测得制动距离为46.5m。则交通事故发生时车速是多少?是否因超速(该段公路最高限速为110km/h)行驶导致了交通事故?
分析:要解答这个问题,就是要解决在知道了制动距离时,如何求得相应的制动时车速。题中给出了几组制动距离与制动时车速有关系的数据,为此,求出制动距离与制动时车速的函数关系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以制动时车速的数据为横坐标(x值)、制动距离的数据为纵坐标(y值),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这些数据的点,如图:
观察图中描点处的整体分布,它们基本上是在一条抛物线附近,因此y(制动距离)与x(制动时车速)的关系可以近似地以二次函数来模拟,即设:
y=ax²+bx+c
在已知数据中,任选三组,如取(0,0)、(10,0.3)、(20,1.0)分别代入所设函数关系式,得,解方程组,得
因而,所求函数关系式为y=0.002x²+0.01x。
把y=46.5m代入函数关系式,得:
46.5=0.002x²+0.01x。
解方程,得x1=150(km/h),x²=155(km/h)(舍去)。
因而,制动时车速为150km/h(>110km/h),即在事故发生时,该车属超速行驶。
三、课堂练习。
习题21.4的3、4、5。
四、课堂小结。
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运用函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十分普遍和重要的。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21.1 二次函数获奖第3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沪科版九年级上册21.1 二次函数获奖第3课时教学设计,共6页。
初中沪科版21.1 二次函数优质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沪科版21.1 二次函数优质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共7页。
初中数学21.1 二次函数一等奖第4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21.1 二次函数一等奖第4课时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题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