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0章 轴对称、平移与旋转10.3 旋转2 旋转的特征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过程与操作设计:
知识回顾
问:目前我们学习的三种基本图形变换是什么?分别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回答)
投影:
[明确轴对称、平移的特征是从整体、对应点、对应线段和对应角上探索得到的,从而导入课题——《旋转的特征》是什么,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用图形、文字、符号三种语言规范描述,培养学生严谨性,三种变换知识比较学习,渗透新旧知识间类比的数学思想。]
(二)探究新课
1.探索旋转特征1: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一个三角形的旋转过程,引导学生比较旋转前后两三角形的位置、形状、大小间关系, 由学生总结得出]:
(1)文字表述:图形变换前后 不变, 只是 变了。
对应边 ,对应角 。
(2)符号表述:∵△A1B1C1是△ABC旋转后得到的图形
(AB与 是对应边,BC与 是对应边,AC与 是对应边)
∴AB = ,BC= ,AC= 。
∵△A1B1C1是△ABC旋转后得到的图形(∠A与 是对应边角,∠B与 是对应角,∠C与 是对应角)
∴ ∠A= ,∠B= ,∠C= 。
[此特征较为简单,学生通过观察图形能很快得出,特别使用几何画板使结论更为直观,有助于培养学生几何直观。]
2.探索旋转特征2:
[旋转角相等这一特征学生不好发现,是旋转特征的一个难点所在,教师可从旋转的定义出发,进行引导,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旋转角?可由同学讨论交流,最终归纳完成。借助几何画板的测量功能,请学生观察角度的变化情况并得出结论]
(1)文字表述: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度都是 ,且 相等。
(2)符号表述:∵△A1B1C1是△ABC旋转后得到的图形( 都是旋转角)。
∴∠ =∠ =∠ 。
3.探索旋转特征3:
[借助几何画板的测量功能,请学生观察线段长度的变化情况并得出结论]
(1)文字表述: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 。
(2)符号表述:
∵△A1B1C1是△ABC旋转后得到的图形(点 A与点 是对应点,点 B与点 是对应点,点 C与点 是对应点)
∴OA= ,OB= ,OC= 。
[在探索的全过程中,教师始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学生既有独立思考时间,又有自主交流发现规律过程,所有的特征总结都是学生自己观察,体会、归纳得出的作品.这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合作交流的必要性,体会获得新知后的喜悦,同时探索的过程还让学生体验用运动的观点去感受客观世界的变化,变中也有不变量,激发学生对图形问题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巩固应用
1.快速回答:图中△ABC绕O点旋转后得到△A1B1C1,你能尽可能多的找出其中的相等关系吗?
[此题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应用所学知识作图:课本P122,习题第2,3题
练习2.如图,△ACD、AEB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AD=∠EAB=90,画出△ACE以点A为旋转中心、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三角形,并说出对应线段和对应角。
练习3.如图,画出△ABC绕点C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三角形。
(练习2) (练习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图形是由最小的点构成的,因此关键是做点的旋转图形。练习2提示学生找出点E、C旋转后的对应点是解题的关键。学生在书上作图,师生投影共同订正]
(四)拓展应用
如图,点D是等边△ABC内一点,若将△ABD绕点A旋转到△ACP位置,
(1)则旋转中心是 ; 旋转角是 = 度;
(2)连结DP,则△ADP是 三角形.
(3)已知AD=4, BD=3, 又连结CD, 且∠DPC=900, 则△DCP的面积是 。(你能书写全过程吗)
[此题是一个综合问题,涉及旋转、等边三角形(已介绍)、直角三角形面积等知识的考察,分开同学较易把握,但合起来将难倒不少,因此采用三个问题循序渐进进行,符合学生的认知展,最后要求学生规范书写过程是一大难点,教师示范。学生可小组讨论完成]
(五)小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从知识点和数学方法两方面上进行总结)
。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除了归纳知识要点、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外,还可以谈谈个人的情感体验, 这样有助于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作业布置:1.练习一张2.请同学们收集一些利用旋转设计的图案,试着说一说它的构图方法.
10.3《旋转的特征》导学案
(一)知识回顾
1.目前我们学习的三种基本图形变换是什么?分别有什么特征呢?
(二)探索新知
探索旋转特征1:
(1)文字表述:图形变换前后 不变,但 变了。对应边 ,对应角 。
(2)符号表述:
∵AB与 是对应边,BC与 是对应边,AC与 是对应边。
∴AB = ,BC= ,AC= 。
∵∠A与 是对应边角,∠B与 是对应角,∠C与 是对应角。
∴ ∠A= ,∠B= ,∠C= 。
探索旋转特征2:
(1)文字表述: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度都是 ,且 相等。
(2)符号表述:
∵ 都是旋转角。
∴∠ =∠ =∠ 。
探索旋转特征3:
(1)文字表述: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 。
(2)符号表述:
∵点 A与点 是对应点,点 B与点 是对应点,点 C与点 是对应点,
∴OA= ,OB= ,OC= 。
(三)巩固应用
1,快速回答:图中△ABC与△A1B1C1可绕某点旋转后得到重合,你能尽可能多的找出其中的相等关系吗?
2.应用所学知识作图:课本P122,习题第2,3题
(四)拓展应用
例1 如图,点D是等边△ABC内一点,若将△ABD绕点A旋转到△ACP位置, 则旋转中心是 ;
旋转角是 = 度;
连结DP,则△ADP是 三角形.
⑵已知AD=4, BD=3, 又连结CD, 且∠DPC=900, 则△DCP的面积是 。
(五)小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从知识点和数学方法两方面上进行总结)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旋转变换与前期所学的两种全等变换的共性与特性,从而掌握旋转变换的特征,初步学会利用其特征解决简单的图形问题,掌握画简单旋转图的技能 。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感受旋转过程,继而观察、猜想、归纳出旋转的特征。体会类比思想、迁移思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通过思考、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并体验用运动的观点去感受客观世界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图形问题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探索旋转的特征及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图形中每一点都绕旋转中心旋转了同样大小的角度。2. 利用旋转的基本性质识图与作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平移两种图形变换的基础上,学习第三种变换——旋转,教学内容及学习方法较前两种都有类似之处,可类比的教学.教材都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实例图片引入概念,接着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旋转后所得图形与原图形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并要求学生会根据这些关系处理图形的旋转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 了轴对称、平移知识,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探索、总结旋转现象的特征,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体验到数学活动的乐趣,以促进学生对旋转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媒体分析】
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完成探究,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合作交流
启发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旋转后所得图形与原图形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分析并做出猜想、归纳,从而对旋转本质内涵有深刻理解。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来完成,让学生通过各种图形的旋转体会到旋转的特征。
【教学环节设计流程图或思维导图】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知识回顾---探究新课---巩固应用---拓展应用---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0章 轴对称、平移与旋转10.3 旋转2 旋转的特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0章 轴对称、平移与旋转10.3 旋转2 旋转的特征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新知,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第10章 轴对称、平移与旋转10.3 旋转2 旋转的特征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第10章 轴对称、平移与旋转10.3 旋转2 旋转的特征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说明,归纳结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2 旋转的特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2 旋转的特征教学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