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
展开《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臀”等生字,会写“浙”等生字,写好“肩、臀、鹃、郁”等带有月字旁的字, 通过结合实物,联系上下文理解“突兀森郁”等词语的意思。
2.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景点的特点,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并有感情地朗读。
3.结合课文内容, 理清游览顺序, 掌握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具体、清楚的,并通过感知、深化、运用,学习“景物特点+具体解释”的描写景物方法。
重点重点
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导课,点明文体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美,你们曾去过哪些地方游览?
2. 今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齐读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3.课题中的“记”就是游记,是一种文体。透过课题,你知道哪些信息呢?
二、任务驱动,初步感知
1.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给课文划分段落。
2.出示两组生词:“一簇、臀部、漆黑、盘曲”“石钟乳、石笋、蜿蜒、突兀森郁”,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 出示图片认识“石钟乳”“石笋”。
(2)结合工具书理解“蜿蜒”的意思。
出示字典词语的解释: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引导学生结合文中“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这一语句,理解“蜿蜒”在句子中的意思是第一个选项。
(3) 想象画面, 理解“突兀森郁”。
教师出示文中的语句:“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想象画面,说出脑海中的山势以及树木的样子,进而理解词语,读好词语所在的语句。
3.教师出示本课带有“月”的要求会写的字。
(1)整体观察,发现规律:都带有“月”字。
(2)细致观察,发现变化:月的大小和位置不同,“鹃”和“郁”中的月靠左站立, 较瘦长。而“肩”和“臀”中的月位于下方,写得稍扁。
(3)仿照例子,认真书写。
4.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出介绍作者行踪的语句,并说说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三、再读课文,理清游踪
1.快速默读课文, 画出描写“我”游览行踪的语句,理清游双龙洞的顺序,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2.生交流写行踪的句子,试着圈出“我”游览的地点,完成路线图。
路 上———洞 口———外 洞———孔隙———内洞———出洞
教师讲解:像这样一边游览,
一边描写所见所闻的写作手法,就叫作移步换景。
3.通读全文,找出泉水流经的景点,将泉水的来路与作者的游览路线对照,你发现了什么?
对照后我发现,游览的每一处景点,作者都写到了泉水的来路。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与泉水流出的方向相反,泉水的来路是本文的另一条线索。
4.学以致用。引导学生按照边读边画图的方法, 找出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 绘制一张溪水流经图。
预设: 溪水的流经路线: 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生发现溪水流经路线是与
“我”游览路线完全相反的,这也巧妙地告诉了我们游览的路线。
四、想象画面,练习表达
1.课件出示重点语句:“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 引导学生初步想象画面,结合山势,进一步想象溪流流经哪里变宽,流经哪里变窄……山势怎样时溪流缓, 山势怎样时溪流急,并把语句说具体。
(2) 播放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激发学生想象:溪水可能流经什么地方?用上“时而”说一说自己想象的内容。
2.结合画面,感情朗读。
教师渲染:这里连用四个“时而”,让我们感受到水声不断变化,像一首动听的乐曲。下面,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溪流的变化、溪声的动听。
教师提示:通过语气、语速的变化,表现溪流的变化,并让其他人听出“我”的欢喜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路线,导入新课
1.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一路上,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在文中圈一圈。
2.把图中的地点和课文对照,在地点旁标注出在哪些自然段写的。
二、聚焦景物,领悟写法
(一)教学外洞,示例方法
1.出示重点语句:“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1)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外洞有什么特点,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可以从文中圈画词语,也可以用关键词的形式在旁边写感受。
(2) “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中的“贴”字能换成“挨”或“靠”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贴”是“靠近,紧挨”的意思,表明作者是紧靠着船底的,更能衬托出孔隙的窄小。若换成“挨”或“靠”则达不到这一效果。
2.关注形式,学习表达。
师:文章通过抓住外洞特点,采用了写感受、举例子的方法,把外洞的特点写具体了。
顺势板书:特点+具体解释。
(二)教学内洞,迁移学习
过渡:那内洞呢? 同学们默读描写内洞的段落, 采用刚才的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先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或给你的感受,然后再找找依据,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内洞写
具体的?
1.生默读说说内洞特点:黑、奇、大。
2.找到文中具体解释的语句,
读一读。
“提着汽油灯”感受内洞的漆黑,“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体现了内洞之奇特,“十来进”体现内洞的大。
3.结合图片,想象画面朗读。
(三)教学孔隙,深化写法
1.观看视频,初步感知孔隙特点。
2.朗读第五自然段,说说孔隙的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这个特点的? 圈画相关语句,再用关键词的形式做好批注。
3.全班交流。
预设重点语句一:“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 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1)初步感知孔隙窄小的特点。
(2)具体解释怎样小:那船到底有多小呢?文中用了四个“小”字来形容小船, 小到只能躺下两个人,小到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通过对比洞和船的大小,我们感受到了孔隙的狭小。预设重点语句二:“船两头都系着绳子, 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1) 通过行船拉绳子感知孔隙特点。
(2)具体解释:抓住关键词“系”“拉”感受进洞、出洞都需要管理处的工人帮忙拉绳子。这种特别的出入洞方式,感受到孔隙窄小。
预设重点语句三:“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1) 通过坐船的动作和感受,体会孔隙狭小的特点。
(2)具体解释:抓住关键词“仰卧”“没有一处”“贴着”, 从这几个关键词可感受到只能一人躺在船里才能进去, 体会孔隙特别狭小,很惊险。
(3) 联系生活体验: 生活中被
“挤压”的感受是很不舒服的。文中用了“要是、准会”的关联词,假设自己一抬头,就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仿佛亲身感受当时的场景,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身临其境”。从这里又可以看出孔隙非常低矮、狭小。
4.交流发现:写孔隙的窄小,也是采用了“特点+具体解释”的方法写的。具体解释没有像前面那样直接解释,而是通过写坐船及感受等间接进行解释的。
三、迁移运用,拓展阅读
出示选文: 朱自清《松堂游记》。
1.出示学生学习任务。
任务一:默读文章,画出文中表示作者行踪的语句,尝试绘制游览路线图。
任务二:画出重点段落中“景物特点+具体解释”的有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具体、清楚的?
2.学生自主学习后汇报交流。
四、读写结合,情境练写
下面我们用“景物特点+具体解释”的方法,写一写图片中“一线天” 的景点或是你去过的一处景点,进行一个小片段的练写。(出示“一线天”图片)展示学生练笔内容,教师点评指导。
五、布置作业,推荐阅读
1.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的情况,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之情。
2.推荐大家阅读游记:叶圣陶
《记游洞庭西山》、老舍的《趵突泉》、朱自清的《梅雨潭》。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字词,了解洞名,沿途春色,感悟匠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自学课文,认读生字词,初读课文,交流讨论,对照示意图,找出相关语句朗读,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课文,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初读课文,交流,布置课外语文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