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 短诗五首断章教案及反思
展开课题 | 3.短诗五首—断章 | 单元 | 第一单元 | 学科 | 语文 | 年级 | 九年级 |
学习 目标 |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 ||||||
重点 | 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 ||||||
难点 | 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 准备课堂笔记 | 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
讲授新课 | 一、作家作品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 二、课文探究 1.听朗读初步感知。 都说优秀的诗歌都是心灵的歌唱,要真正地了解诗歌就必须要用嘴说出来,用耳朵去聆听并用脑去思考,这样才能全方位地了解一首诗它所发出的心声。请同学们按照下面这种断句来读一下!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 3.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的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 4.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整体感知 6.这首诗每个小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1小节:以“桥”为中心营造意境。将“你”与“风景”进行主客体转换,诗人巧妙地传达出对宇宙人生的整体性的哲学思考:在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但是又互为关联。 第2小节:以“夜”为中心营造意境,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还是不自觉,都有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内容探究】 7. 在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是什么? 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8..诗歌是如何凸显“美”的? 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9.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品味赏析 这是全诗的第一幅图画:“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但“风景”在此是一空框结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填充,由“桥”可以想象桥下的流水淙淙,河岸绿竹葱茏,野花摇曳,江上悠扬的船歌,林间清脆的鸟鸣等,画面明净和谐,静穆清澈。 10.诗句“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这是全诗的第二幅图画:“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在绿竹野花之间,你在欣赏着这如画美景,但是却有一双眼睛在小楼的窗内注视着“你”,“你”变成了“看风景的人”的欣赏对象,“你”成为了别人的风景。这一、二两幅画表面上似乎互不相关,但是“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的时候发生了联系。 11.诗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这是全诗的第三幅画面:静谧的夜晚,月色如水般从窗外流泻进来,如梦如幻,“你”的心也笼在盈盈的月色中,“你”从那扇被“明月装饰”的窗口,打量着深邃的夜空,如薄纱一般的月色给“你”一篇梦幻般的宁静与惬意。 12.诗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这是全诗的第四幅图画:“你”在欣赏着如梦幻的夜色,赏心悦目时,却不曾想这样的“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给别人带来愉悦。前三幅画面都是具体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事物,但是第四幅画面只能从想象中展开,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13.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是怎样表现出这种思想的? 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桥、景、人、窗、月、梦这几个典型意象,通过诗人的调度和安排,让这些毫不相干的事物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关联性,构成了既透明清晰又耐人寻味的风物素描,阐释了诗人智慧思考所获得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宇宙万物乃至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处处都存在“相对状态”,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写法探究】 1.语言美。这首诗歌句法相同,首尾相连;主客互换,语音回旋。在前后两句主语和宾语的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发生了互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到的主体或客体却发生了互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这种形式,不仅使诗句的首尾相联,加强了诗句的衔接和语言的密度,而且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和客体意象互换,增强了诗画意境的统一,可以在听觉上给人一种语音回旋的享受。 2.建筑美。第一节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一句包括标点符号在内是九个字,“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加上标点符号是十个字。第二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字数则正好颠倒过来,整首诗从形式上构成了两个对称的梯形图案,如一条中轴线两边排列着两栋复体建筑,完整而又协调,诗歌形式给人庄重统一的感觉。 3.画面美。诗人虽然开篇写了是在看风景,但是没有泼墨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桥、楼、看风景的人,让人联想桥下的流水、游船画舫、岸边的杨柳……将对人和物的的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勾勒出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留下若隐若现的虚化背景让读者自己想象,回味无穷。
| 了解作者,弄清写作背景
主动积极作答
重点字词补充 重点句子翻译
讨论交流
带疑阅读,感知文本内容
理清思路
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积极主动解决问题
| 简介作家作品
检查预习情况
补充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引导思考,激发兴趣
熟读课文
理清思路
板书归纳
引导思考,激发解题热情,主动完成课堂内容
|
课堂小结 | 《断章》通过几组意象营构了丰富的诗境、诗趣、诗思,又通过意象的顶真旋复在意象之间搭设了一架“天堑变通途”的飞桥,在其逻辑结构的贯联之下,意象的单薄骨架立即在人的视野中变得充盈与丰富,并不断膨胀链接,最终形成了无限丰富、完整、饱满的艺术世界。 主题归纳:这首诗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表现了陌生人之间因偶遇而产生的相知相惜的缘分。
|
|
|
板书设计 |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断章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断章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习目标,作者简介,朗读停顿,整体把握,合作探究,写作特色,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断章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断章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整体把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风雨吟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风雨吟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自主学习,阅读感知,合作探究,板书设计,知识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