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 古诗三首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81881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 古诗三首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81881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 古诗三首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81881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 古诗三首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 古诗三首教案,共7页。
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3.了解三首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通过领会诗句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感受乡村生活的温馨和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养成积累的习惯。教学准备教师 多媒体课件学生 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师生对诗,激趣导入1.教师谈话:学习语文,离不开古诗词,我们小学生不光要把课文知识掌握好,更要多积累一些古诗词。今天,我们先来对对诗,看看大家的诗词积累情况。2.师生对诗。教师: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学生: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教师: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学生: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教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学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教师: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学生: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3.教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刚才对的诗都是描写的哪里的生活?乡村,还是城市?(这些都是描写乡村生活的诗。)小结:像这样,描写乡村生活的诗,我们叫作田园诗。今天,我们再来积累一首古诗,它就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中的第三十一首。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老师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正音“兴”)教师:大家请看(课件:杂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解释为“兴致”,在这里应读xìng。看来,对于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它在句子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教师伸出食指,示意学生)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手指诗题)来,齐读!二、师生谈话,知人解题(知人,了解作者;解题,理解题目含义)1.对于范成大,你了解他吗?你知道关于他的哪些事情?(1)学生介绍作者,教师适时补充。(2)介绍田园诗。 田园诗: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乡村和农民的生活为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乡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较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乡村的劳动者;还留下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2.释题。教师:《四时田园杂兴》这组诗一共有六十首,描写了乡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看来,“四时”是指——(示意学生答),“田园”的意思是——(示意学生答),“杂兴”指的是——(示意学生答)(四时: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田园:乡村生活;杂兴:随兴而写的诗。)教师:谁来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随兴而写的诗。)三、初读诗句,读出诗味1.初读,正音: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两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学生读,教师正音。2.再读,读出节奏。试着给诗划分节奏,并按划分的节奏读给大家听。(1)指名读。(2)齐读。3.三读,读出诗韵。教师:我们都知道,古诗要押韵,你知道本诗中押的是哪个韵吗?哪几个字押韵?怎么才能读出这个韵味呢?谁来试着读一读?(1)指名读。(2)大家一起来试着读一读。四、再读诗句,读懂诗意1.学习古诗,光会读还不行,还要明白诗句的含义。谁知道理解古诗文的方法都有哪些?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补充。(看注释,联系上下文,问别人,查字典,看插图。)3.教师:现在就让我们用上这些方法,和同桌合作学习,试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吧!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举手问老师,也可以做上记号,一会儿一块交流。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5.质疑: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6.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7.指名同桌两个人同时汇报(一人两句)。(1)第一、二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理解是:(白天在田地里除草,夜里还要再把麻搓成线,村里的男人和女人都能担当起家庭的责任。)你从哪些词句知道村里人白天、晚上都能担当起家庭的责任?(“昼出耘田”“夜绩麻”)(2)第三、四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理解是:(小孩子不懂耕田织布的方法,却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未解”,你的理解是——?“桑阴”指——?“童孙”指的是——?五、想象朗读,体会情感1.教师:当我们理解了诗句的含义后,老师想考考大家,注意要用诗中的词语来回答。(1)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儿女、童孙) ①教师:从“儿女”“童孙”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是什么年龄的人才可以称成年的男子和女子为“儿女”,称小孩子为“孙子”?(上了年纪的老翁)②指导朗读:正是如此。写这首诗时范成大已经六十多岁了,确实是一位老翁了。那诗中的人物真是范成大的儿女、子孙吗?他这样称呼,可以看出一种什么感情?(亲人,亲切,赞扬,称赞)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遍诗句。③朗读诗句。(2)他们分别在干什么?(耘田、绩麻、学种瓜)①教师:什么时候耘田?什么时候绩麻?(白天耘田,晚上绩麻)②乡村生活,不光是耘田、绩麻,还有很多的活计。结合你生活中看到的、电视上看到的、书中读到的,想象一下,他们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施肥……)③朗读诗句。(3)童孙——在哪里,干什么?(傍桑阴,学种瓜)①从“桑阴”一词,你知道诗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吗?(初夏)②诗中有一个字,写出了幼童的可爱,你知道是哪个字吗?(学)你从这个字中,还读出了什么?(像爸爸妈妈一样是一个勤劳的孩子;孩子对劳动的喜爱;孩子的天真等。)③指导朗读。教师:如果这几个孩子就在你面前,你会对他们说什么?从你们的交流中,老师看出了你们对这些儿童的喜爱。将这份喜爱带入诗句中,读读后两句吧!④朗读后两句诗。2.总结全诗。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劳动画面;体会到大人的辛苦、勤劳,孩子的天真、可爱。)3.体会情感。教师:人们常说,文字是情感的外在流露,你知道范成大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首诗的吗?(对辛苦、勤劳的劳动者的赞美,对儿童童趣的喜爱和对他们勤劳懂事的赞美,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六、熟读成诵,拓展阅读1.教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将这首诗完全理解了。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么好的诗,赶紧试着背诵下来吧,一会儿老师要让男女生比赛。2.学生背诵诗句。3.检查背诵。4.拓展阅读。教师:老师这儿还有一首范成大写的诗,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教师总结: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通俗浅显,富有泥土气息。诗句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文笔清新轻巧,生动自然,犹如信手拈来。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美好的田园生活,犹如一幅生动的乡村风俗长卷,充溢着江南乡村浓郁的乡土气息。七、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2.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将一年四季的乡村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课下找找组诗里的其他古诗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办一份田园诗手抄小报。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谈话激趣1.指名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2.谈话:童年是最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正经历着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一切都是新奇有趣的。在诗人范成大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古代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和勤劳懂事,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穿越时光隧道,去体会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稚子弄冰》和《村晚》。(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二、初读诗文,了解作者教师:在学习古诗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1.介绍诗人。指名介绍,教师适时指导。2.指名朗读,齐读。三、再读古诗,展现画面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正音,尤其注意“稚”“漪”的读音。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3.交流古诗的大意。4.自由朗读古诗,选择其中一首,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呈现的情景,把诗句化为同样优美的散文诗化的句子。5.指名配乐朗读,想象画面。课件播放钢琴曲《童年》。四、品读《稚子弄冰》,领悟诗境让我们跟随杨万里,在寒冬的清晨,走到农家,再去感受童趣。(课件出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1.学生自读古诗《稚子弄冰》,思考:诗句中何处让你觉得有趣?2.交流对古诗的解读。课件出示诗句。(1)抓住“脱”“穿”“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2)想象声音,感受儿童的快乐。(3)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到“当银钲”再到“敲玉磬”至最后的“忽作玻璃碎地声”各个环节的心理状态,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4)理解“银钲”“玉磬”的意思。3.假设你们就是那个稚子,表演出当时的情景,有对话,有动作。4.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情绪的变化。教师: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对这样的生活的向往。(学生自由读,指名读。)5.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顽童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我们也把顽童的形象记在心里吧!(学生自由背诵古诗。)6.教师小结: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盆“彩”丝穿“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声音上,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悦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五、对比阅读,自学《村晚》教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处美丽风光。这处风光是一位名叫雷震的诗人带给我们的。(板书课题:村晚)1.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课件出示古诗。2.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指名读,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点评一下朗读情况。)3.学生自由朗读《村晚》,对比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诗人有这样的感受?4.学生自学。5.理解诗句,全班交流。(1)学习第一句诗。①指名读第一句诗。②理解这一句诗中的“池塘”和“陂”,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通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岸两部分。③(课件出示配图)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④指出这一句诗写出了草绿水清的样子,显示出夏日的勃勃生机。(2)学习第二句诗。①指名读。②这一句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③(课件出示配图)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呈现出落日挂在山头的画面。)④找出图上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⑤理解“漪”的意思。(指的是水中的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⑥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⑦齐读第一、二句诗。(3)学习第三、四句诗。①指名读第三、四句诗。②说说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 (牧童 归去 横牛背 吹短笛)③“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④“归去”是指去哪里?(回家。)⑤“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词句的意思:“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出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也表现出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⑥(课件出示配图)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诗的意思: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4)教师总结: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呢,则是“无腔信口吹”,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滚滚红尘”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6.指导朗读。(1)要求把这首诗的韵脚“陂、背、吹”读得清晰、响亮。(2)划分这首诗的节奏:村 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练读。(4)教师分句领读,学生跟读。(5)指名读。7.背诵古诗。(1)学生自由背诵这首古诗。(2)分组背诵。(3)指名背诵古诗。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教师:四季童趣皆成诗,瞧:(课件出示相关诗句)春天,可去放风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夏天,还可以去田野放牧。“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秋天,可去捉蟋蟀。“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冬天,可以玩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杨万里《稚子弄冰》)2.引导学生齐读诗句。3.教师总结,布置作业。教师: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古代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请同学们课下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一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 晚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课的古诗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引导学生用品味诗句、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深入理解古诗,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又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之美。不足之处:由于生活的时代不同,学生对诗中儿童生活的快乐与其中体现的童趣体会不深。教学建议:学习完古诗,可以布置学生进行诗歌改写,联系课文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3.了解三首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通过领会诗句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感受乡村生活的温馨和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养成积累的习惯。教学准备教师 多媒体课件学生 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师生对诗,激趣导入1.教师谈话:学习语文,离不开古诗词,我们小学生不光要把课文知识掌握好,更要多积累一些古诗词。今天,我们先来对对诗,看看大家的诗词积累情况。2.师生对诗。教师: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学生: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教师: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学生: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教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学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教师: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学生: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3.教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刚才对的诗都是描写的哪里的生活?乡村,还是城市?(这些都是描写乡村生活的诗。)小结:像这样,描写乡村生活的诗,我们叫作田园诗。今天,我们再来积累一首古诗,它就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中的第三十一首。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老师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正音“兴”)教师:大家请看(课件:杂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解释为“兴致”,在这里应读xìng。看来,对于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它在句子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教师伸出食指,示意学生)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手指诗题)来,齐读!二、师生谈话,知人解题(知人,了解作者;解题,理解题目含义)1.对于范成大,你了解他吗?你知道关于他的哪些事情?(1)学生介绍作者,教师适时补充。(2)介绍田园诗。 田园诗: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乡村和农民的生活为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乡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较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乡村的劳动者;还留下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2.释题。教师:《四时田园杂兴》这组诗一共有六十首,描写了乡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看来,“四时”是指——(示意学生答),“田园”的意思是——(示意学生答),“杂兴”指的是——(示意学生答)(四时: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田园:乡村生活;杂兴:随兴而写的诗。)教师:谁来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随兴而写的诗。)三、初读诗句,读出诗味1.初读,正音: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两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学生读,教师正音。2.再读,读出节奏。试着给诗划分节奏,并按划分的节奏读给大家听。(1)指名读。(2)齐读。3.三读,读出诗韵。教师:我们都知道,古诗要押韵,你知道本诗中押的是哪个韵吗?哪几个字押韵?怎么才能读出这个韵味呢?谁来试着读一读?(1)指名读。(2)大家一起来试着读一读。四、再读诗句,读懂诗意1.学习古诗,光会读还不行,还要明白诗句的含义。谁知道理解古诗文的方法都有哪些?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补充。(看注释,联系上下文,问别人,查字典,看插图。)3.教师:现在就让我们用上这些方法,和同桌合作学习,试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吧!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举手问老师,也可以做上记号,一会儿一块交流。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5.质疑: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6.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7.指名同桌两个人同时汇报(一人两句)。(1)第一、二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理解是:(白天在田地里除草,夜里还要再把麻搓成线,村里的男人和女人都能担当起家庭的责任。)你从哪些词句知道村里人白天、晚上都能担当起家庭的责任?(“昼出耘田”“夜绩麻”)(2)第三、四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理解是:(小孩子不懂耕田织布的方法,却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未解”,你的理解是——?“桑阴”指——?“童孙”指的是——?五、想象朗读,体会情感1.教师:当我们理解了诗句的含义后,老师想考考大家,注意要用诗中的词语来回答。(1)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儿女、童孙) ①教师:从“儿女”“童孙”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是什么年龄的人才可以称成年的男子和女子为“儿女”,称小孩子为“孙子”?(上了年纪的老翁)②指导朗读:正是如此。写这首诗时范成大已经六十多岁了,确实是一位老翁了。那诗中的人物真是范成大的儿女、子孙吗?他这样称呼,可以看出一种什么感情?(亲人,亲切,赞扬,称赞)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遍诗句。③朗读诗句。(2)他们分别在干什么?(耘田、绩麻、学种瓜)①教师:什么时候耘田?什么时候绩麻?(白天耘田,晚上绩麻)②乡村生活,不光是耘田、绩麻,还有很多的活计。结合你生活中看到的、电视上看到的、书中读到的,想象一下,他们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施肥……)③朗读诗句。(3)童孙——在哪里,干什么?(傍桑阴,学种瓜)①从“桑阴”一词,你知道诗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吗?(初夏)②诗中有一个字,写出了幼童的可爱,你知道是哪个字吗?(学)你从这个字中,还读出了什么?(像爸爸妈妈一样是一个勤劳的孩子;孩子对劳动的喜爱;孩子的天真等。)③指导朗读。教师:如果这几个孩子就在你面前,你会对他们说什么?从你们的交流中,老师看出了你们对这些儿童的喜爱。将这份喜爱带入诗句中,读读后两句吧!④朗读后两句诗。2.总结全诗。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劳动画面;体会到大人的辛苦、勤劳,孩子的天真、可爱。)3.体会情感。教师:人们常说,文字是情感的外在流露,你知道范成大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首诗的吗?(对辛苦、勤劳的劳动者的赞美,对儿童童趣的喜爱和对他们勤劳懂事的赞美,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六、熟读成诵,拓展阅读1.教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将这首诗完全理解了。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么好的诗,赶紧试着背诵下来吧,一会儿老师要让男女生比赛。2.学生背诵诗句。3.检查背诵。4.拓展阅读。教师:老师这儿还有一首范成大写的诗,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教师总结: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通俗浅显,富有泥土气息。诗句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文笔清新轻巧,生动自然,犹如信手拈来。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美好的田园生活,犹如一幅生动的乡村风俗长卷,充溢着江南乡村浓郁的乡土气息。七、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2.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将一年四季的乡村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课下找找组诗里的其他古诗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办一份田园诗手抄小报。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谈话激趣1.指名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2.谈话:童年是最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正经历着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一切都是新奇有趣的。在诗人范成大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古代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和勤劳懂事,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穿越时光隧道,去体会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稚子弄冰》和《村晚》。(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二、初读诗文,了解作者教师:在学习古诗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1.介绍诗人。指名介绍,教师适时指导。2.指名朗读,齐读。三、再读古诗,展现画面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正音,尤其注意“稚”“漪”的读音。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3.交流古诗的大意。4.自由朗读古诗,选择其中一首,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呈现的情景,把诗句化为同样优美的散文诗化的句子。5.指名配乐朗读,想象画面。课件播放钢琴曲《童年》。四、品读《稚子弄冰》,领悟诗境让我们跟随杨万里,在寒冬的清晨,走到农家,再去感受童趣。(课件出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1.学生自读古诗《稚子弄冰》,思考:诗句中何处让你觉得有趣?2.交流对古诗的解读。课件出示诗句。(1)抓住“脱”“穿”“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2)想象声音,感受儿童的快乐。(3)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到“当银钲”再到“敲玉磬”至最后的“忽作玻璃碎地声”各个环节的心理状态,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4)理解“银钲”“玉磬”的意思。3.假设你们就是那个稚子,表演出当时的情景,有对话,有动作。4.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情绪的变化。教师: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对这样的生活的向往。(学生自由读,指名读。)5.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顽童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我们也把顽童的形象记在心里吧!(学生自由背诵古诗。)6.教师小结: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盆“彩”丝穿“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声音上,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悦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五、对比阅读,自学《村晚》教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处美丽风光。这处风光是一位名叫雷震的诗人带给我们的。(板书课题:村晚)1.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课件出示古诗。2.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指名读,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点评一下朗读情况。)3.学生自由朗读《村晚》,对比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诗人有这样的感受?4.学生自学。5.理解诗句,全班交流。(1)学习第一句诗。①指名读第一句诗。②理解这一句诗中的“池塘”和“陂”,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通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岸两部分。③(课件出示配图)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④指出这一句诗写出了草绿水清的样子,显示出夏日的勃勃生机。(2)学习第二句诗。①指名读。②这一句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③(课件出示配图)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呈现出落日挂在山头的画面。)④找出图上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⑤理解“漪”的意思。(指的是水中的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⑥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⑦齐读第一、二句诗。(3)学习第三、四句诗。①指名读第三、四句诗。②说说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 (牧童 归去 横牛背 吹短笛)③“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④“归去”是指去哪里?(回家。)⑤“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词句的意思:“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出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也表现出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⑥(课件出示配图)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诗的意思: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4)教师总结: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呢,则是“无腔信口吹”,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滚滚红尘”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6.指导朗读。(1)要求把这首诗的韵脚“陂、背、吹”读得清晰、响亮。(2)划分这首诗的节奏:村 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练读。(4)教师分句领读,学生跟读。(5)指名读。7.背诵古诗。(1)学生自由背诵这首古诗。(2)分组背诵。(3)指名背诵古诗。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教师:四季童趣皆成诗,瞧:(课件出示相关诗句)春天,可去放风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夏天,还可以去田野放牧。“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秋天,可去捉蟋蟀。“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冬天,可以玩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杨万里《稚子弄冰》)2.引导学生齐读诗句。3.教师总结,布置作业。教师: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古代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请同学们课下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一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 晚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课的古诗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引导学生用品味诗句、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深入理解古诗,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又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之美。不足之处:由于生活的时代不同,学生对诗中儿童生活的快乐与其中体现的童趣体会不深。教学建议:学习完古诗,可以布置学生进行诗歌改写,联系课文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