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练习卷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word版 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80772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单元练习卷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word版 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80772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单元练习卷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word版 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80772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单元练习卷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word版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三单元练习卷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word版 含答案),共18页。
2021-2022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对《卖油翁》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主要写了射箭和酌油两个场面。
B.《卖油翁》的故事篇幅不长,但叙事清楚,说的是熟能生巧的道理。
C.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
D.文中运用先抑后扬手法刻画出陈尧咨善射但骄傲自矜、不可一世之性情,卖油翁虽然技高一筹,但并不以此自夸,表现出智者超然物外之态。
2.下列文言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自/以为/大/有所益
C.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D.徐/以杓/酌油/沥之
3.文章《卖油翁》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 )
A.为后文写陈尧咨埋下伏笔。
B.为后文写陈尧咨笑而遣之埋下伏笔。
C.为后文写陈尧咨忿然责问做铺垫。
D.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二人对话。
4.下列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如果说命运是那破旧的花架,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______;如果说命运是那漆黑的夜空,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______;如果说命运是那贫瘠的土地,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______。
①沃壤千里 ②繁花似锦 ③星光灿烂。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不能怨天尤人,更不能妄自菲薄。
B.《白杨礼赞》一文语言流畅,文笔优美,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
C.中华民族在任何内忧外患、艰难险阻面前,都表现出了坚韧不拔、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
D.一提到环城河这几年的变化,管委会的老余就夸夸其谈,充满了建设者的自豪之情。
二.语言运用(共2小题)
6.辩题:学了《卖油翁》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那么,是不是做事情、干工作时,“熟”就一定能“生巧”,一定能提高效率,达到目的呢?
正方观点:做任何事情、干任何工作都可以“熟能生巧”。
(1)请你仿照“正方观点”的形式写出反方观点。
(2)如果你是反方一辩,请你阐述你方的理由。 。
7.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1)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2)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3)他……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4)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
三.名著阅读(共2小题)
8.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里有不少与读书有关的叙述。请写出下面两段文字所属的篇名。
①“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
②“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
(2)请用一句话,写出你读《朝花夕拾》的感受。 。
9.名著阅读。
A.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着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些不尽合自己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
B.祥子的车卖了!他像傻了一般,看着大家忙乱,他只管往外掏钱。他的眼红得可怕,眼角堆着一团黄白的眵目糊;耳朵发聋,愣愣瞌瞌地随着大家乱转,可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他连哭都哭不出声来!
A.段中祥子“几乎要哭出来”的原因是 ;
B.段中祥子“连哭都哭不出声来”的原因是 。
四.解答题(共1小题)
10.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中,在鲁迅眼里,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怎样理解作者对她的感情的?
五.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卖油翁
[宋]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睨之久而不去
②但微颔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在写法上详略得当,略写了康肃公的射箭技艺,而对卖油翁的精湛技艺做了比较详细的描写。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这句话仅用了十二个字,便将卖油翁当时的表情和心理活动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C.康肃公对卖油翁的态度由开始的“忿然”,到最后的“笑而遣之”,体现了他严于律己、和蔼可亲的性格特征。
D.作者借卖油翁对康肃公说的“无他,但手熟尔”,以及卖油翁对自己的评价“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意在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4)康肃公由“忿然”到“笑而遣之”说明了什么?
六.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2.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当“我”听到阿长买了《山海经》后,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状态?请用原文回答并指出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方法。
(2)“我”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我”对阿长的评价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4)结尾一句是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别人不肯做”中“别人”指?
(6)“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在内。”这里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7)概括选文中“我”对阿长思想感情的变化?
13.阅读下面的课文《老王》选段,回答问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2)“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话中的“镶嵌”一词能否换成“站立”?
(3)为什么老王在病危之际,还要给作者一家送香油和鸡蛋呢?
(4)从上文哪段可以看出作者一家曾经给予过老王帮助?
(5)对课文结尾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培优篇)2021-2022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对《卖油翁》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主要写了射箭和酌油两个场面。
B.《卖油翁》的故事篇幅不长,但叙事清楚,说的是熟能生巧的道理。
C.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
D.文中运用先抑后扬手法刻画出陈尧咨善射但骄傲自矜、不可一世之性情,卖油翁虽然技高一筹,但并不以此自夸,表现出智者超然物外之态。
【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分清层次,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作答。
【解答】ABC.理解正确。
D.理解不正确,“文中运用先抑后扬手法刻画出陈尧咨”一句中的“先抑后扬”应为“对比”。
故选:D。
【点评】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
2.下列文言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自/以为/大/有所益
C.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D.徐/以杓/酌油/沥之
【分析】本题考查句子正确停顿的辨析能力。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句意为:自己觉得获益很多;故断句为:自/以为/大有所益。
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3.文章《卖油翁》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 )
A.为后文写陈尧咨埋下伏笔。
B.为后文写陈尧咨笑而遣之埋下伏笔。
C.为后文写陈尧咨忿然责问做铺垫。
D.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二人对话。
【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阅读全文,可知陈尧咨因箭术精湛而自我炫耀,趾高气扬,但他的射击之术却遭到卖油翁的轻视,他自然反感,由此引出二人对话。一方因“善射”自满,另一方身怀绝技却谦虚沉着,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关键。
4.下列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如果说命运是那破旧的花架,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______;如果说命运是那漆黑的夜空,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______;如果说命运是那贫瘠的土地,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______。
①沃壤千里 ②繁花似锦 ③星光灿烂。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词语的运用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要注意近义词的辨析。注要学会结合语境仔细辨析,选择合适的词语。
【解答】本题要结合词语的意思分析。解答此类题目,注意结合语境和词语原意进行辨析。整体阅读掌握大意,根据原文“破旧的花架、漆黑的夜空、贫瘠的土地”横线处应对应的是“繁花似锦、星光灿烂、沃壤千里”。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做好积累,对一些近义词的细微区别进行归纳。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不能怨天尤人,更不能妄自菲薄。
B.《白杨礼赞》一文语言流畅,文笔优美,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
C.中华民族在任何内忧外患、艰难险阻面前,都表现出了坚韧不拔、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
D.一提到环城河这几年的变化,管委会的老余就夸夸其谈,充满了建设者的自豪之情。
【分析】本题考查对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总之,做好该题,理解词义是最关键的。
【解答】A.使用正确,怨天尤人: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B.使用正确,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
C.使用正确,坚韧不拔: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D.使用有误,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该成语是贬义词,用在句中不合适。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二.语言运用(共2小题)
6.辩题:学了《卖油翁》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那么,是不是做事情、干工作时,“熟”就一定能“生巧”,一定能提高效率,达到目的呢?
正方观点:做任何事情、干任何工作都可以“熟能生巧”。
(1)请你仿照“正方观点”的形式写出反方观点。 做事情、干工作不一定“熟能生巧”。
(2)如果你是反方一辩,请你阐述你方的理由。 各位老师,同学,对方辩友,我方的观点是:做事情、干工作不一定“熟能生巧”。勤学苦练固然可以“熟”,却不一定能达到“巧”的境地。如果一条道路跑到黑,一味死学,死做,势必造成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在做事时,要善于动脑,善于变通,善于怀疑,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试问,古今中外有成就者,哪一个不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佳途径、最佳方式而成功的呢? 。
【分析】第一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第二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正方观点“做任何事情、干任何工作都可以“熟能生巧”。“可知反方观点是做事情、干工作不一定“熟能生巧”。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作答本题,先是称呼,然后表明自身观点,接着陈述理由,观点要明确,理由要充分,可采用适当的论证方法。本题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做事情、干工作不一定“熟能生巧”。
(2)各位老师,同学,对方辩友,我方的观点是:做事情、干工作不一定“熟能生巧”。勤学苦练固然可以“熟”,却不一定能达到“巧”的境地。如果一条道路跑到黑,一味死学,死做,势必造成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在做事时,要善于动脑,善于变通,善于怀疑,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试问,古今中外有成就者,哪一个不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佳途径、最佳方式而成功的呢?
【点评】综合读写即给出一段材料(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大家熟悉的),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皆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简单地说,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7.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1)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外貌描写
(2)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语言描写
(3)他……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动作描写
(4)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心理描写 。
【分析】考查描写人物的方法。
【解答】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外貌描写﹣﹣体现人物性格的特征,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 语言描写﹣﹣能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心理描写﹣﹣直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1)描写老王的外貌,属于外貌描写。(2)“我”和老王的对话,属于语言描写。(3)用了动词“走、伸”,属于动作描写。(4)“想到老王、心上不安”属于心理描写。
答案:
(1)外貌描写
(2)语言描写
(3)动作描写
(4)心理描写。
【点评】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三.名著阅读(共2小题)
8.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里有不少与读书有关的叙述。请写出下面两段文字所属的篇名。
①“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阿长与<山海经> 》 鲁迅
②“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五猖会 》
(2)请用一句话,写出你读《朝花夕拾》的感受。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 。
【分析】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1)①由名著“《朝花夕拾》”,“有画儿的‘三哼经’”和“人面的兽,九头的蛇”等内容,可以判定是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
②由名著“《朝花夕拾》”,“不准去看会”等内容,可以判定这是鲁迅和父亲要求去看五猖会的情景。所以答案是:五猖会。
(2)《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
答案:
(1)《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2)五猖会;《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
【点评】做本题时要明确《朝花夕拾》的具体篇章和篇章的具体内容。
9.名著阅读。
A.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着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些不尽合自己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
B.祥子的车卖了!他像傻了一般,看着大家忙乱,他只管往外掏钱。他的眼红得可怕,眼角堆着一团黄白的眵目糊;耳朵发聋,愣愣瞌瞌地随着大家乱转,可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他连哭都哭不出声来!
A.段中祥子“几乎要哭出来”的原因是 祥子因买上了第一辆自己的车,高兴得要哭 ;
B.段中祥子“连哭都哭不出声来”的原因是 祥子因虎妞难产而死卖车,难过得哭不出声来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的理解,以及对语句效果的分析。解答此题需要明确语句出现的特定环境,具体分析其效果。
【解答】祥子有了自己的车,心中激动,是高兴地想要哭出来;祥子因为虎妞办丧事没钱,把车卖了,心中难过,难过到了极点,哭都哭不出声。据此解答。
答案:A.祥子因买上了第一辆自己的车,高兴得要哭;
B.祥子因虎妞难产而死卖车,难过得哭不出声来。
【点评】这道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名著中故事情节识记以及对特定环境下人物心理的分析。我们要在平时认真阅读名著,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经典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
四.解答题(共1小题)
10.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中,在鲁迅眼里,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怎样理解作者对她的感情的?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人物的理解。《阿长与<山海经>》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此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书《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全文语言平实形象、处处流露着真情,在丝毫不带造作的叙述中,将读者带入到了儿时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觉得特别可亲。
【解答】答案:
长妈妈是一个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人。作者对她给自己买来渴求已久的《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
【点评】做此类题目一定要牢牢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对重点人物重点内容要有意识地去记忆,平时多温习,以免遗忘。
五.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卖油翁
[宋]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睨之久而不去 斜着眼看
②但微颔之 点头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本文在写法上详略得当,略写了康肃公的射箭技艺,而对卖油翁的精湛技艺做了比较详细的描写。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这句话仅用了十二个字,便将卖油翁当时的表情和心理活动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C.康肃公对卖油翁的态度由开始的“忿然”,到最后的“笑而遣之”,体现了他严于律己、和蔼可亲的性格特征。
D.作者借卖油翁对康肃公说的“无他,但手熟尔”,以及卖油翁对自己的评价“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意在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4)康肃公由“忿然”到“笑而遣之”说明了什么?
【分析】【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的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站在那里不在意的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睨:斜着眼看。
②句意:只是微微点点头。颔:点头。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忿,生气。尔,你。安,怎么。轻,轻视。句意: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ABD.正确;
C.有误,“自矜”表明康肃公骄傲;“忿然”刻画出康肃公暴躁的性格和恼怒的情态;“笑”是不自然的笑,写出了康肃公的尴尬。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由文章内容可以知道,陈尧咨看到卖油翁轻视他的箭术,忿然质问。卖油翁用酌油之事教育他,陈尧咨看了卖油翁的表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答案:
(1)①斜着眼看;②点头。
(2)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3)C
(4)看了过卖油翁的表演,使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六.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2.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当“我”听到阿长买了《山海经》后,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状态?请用原文回答并指出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方法。
(2)“我”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我”对阿长的评价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4)结尾一句是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别人不肯做”中“别人”指?
(6)“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在内。”这里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7)概括选文中“我”对阿长思想感情的变化?
【分析】略
【解答】(1)“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比喻。
(2)因为“别人不肯做……她却能够做成功”,所以对她产生新的敬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3)朴实,善良,关爱孩子。
(4)抒情 抒发了对阿长真挚的感激、敬爱之情。
(5)远房叔祖和家里除阿长以外的人。
(6)列举省略
(7)由鄙视到敬意。
【点评】略
13.阅读下面的课文《老王》选段,回答问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2)“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话中的“镶嵌”一词能否换成“站立”?
(3)为什么老王在病危之际,还要给作者一家送香油和鸡蛋呢?
(4)从上文哪段可以看出作者一家曾经给予过老王帮助?
(5)对课文结尾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分析】本阅读语段节选自杨绛先生的文章《老王》,选段主要描述出老王在临终前为我送香油鸡蛋的事,表现老王善良的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弱者的同情与关心。选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省略号前的内容,描述老王来我家送香油鸡蛋的事;省略号后的内容,写我在得知老王已死多日的消息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自己对一个弱者关心的还远远不够。文章不仅仅写了一个人的善良,而是写一个异常善良的人对另一个异常善良的人的怀念,是写善良的人们在恶的年代里的相互取暖,表现了作者善良的品格。
【解答】(1)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文段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省略号前的内容,描述老王来我家送香油鸡蛋的事;省略号后的内容,写我在得知老王已死多日的消息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自己对一个弱者关心的还远远不够。用一句话将这两层意思表述出来即可。
(2)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去分析。“镶嵌”本指将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中,使二者固定。这里用“镶嵌”,意在表现老王站在门框里,无法动弹,表现了他病重的厉害,行动十分的不方便;如果使用“站立”,只能交代老王的行为,但是病情的严重是无法表现出来的,就无法为后文“我”的愧怍作铺垫。
(3)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前文内容以及人物的行为作出判断。从前文可以知道,我一家都很关心并帮助老王,老王这一次来送香油鸡蛋后,他就离开了人世,可见他的目的是想在临终前报答恩人,我们也从这一举动中看出了老王的善良与知恩图报。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选文写老王送来香油鸡蛋,“我”对他表示感谢,“然后转身进屋去”,这时老王说他来并不是为了要钱,文中表述“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可见我们给老王钱,请人捎钱给老王已不是第一次了,所以老王一看到“我”的这个动作就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5)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语境去思考,答出其表面义与深层含义。这里画线的句子处于文章的末段,还应从文章的主旨去思考,去理解。作者一家已经很关心老王了,但她依旧感到“愧怍”,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发自内心的去关爱他,去帮助他,以至于老王最后一次来家里,自己只是被他的病态吓倒,却没有想到送他上医院。根据这一理解整理作答即可。
答案:
(1)老王在临死前送来香油鸡蛋,我得知他的死讯后反思自己的行为,深感愧怍。
(2)不能,“镶嵌”在门框里,用了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如果换成“站立”无法突出老王的病重,也无法为后文“我”内心的惭愧作铺垫。
(3)老王受了“我”一家的帮助,总觉得欠了人情,于是拖着病体硬撑着拿了鸡蛋、香油上门感谢。
(4)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5)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运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所以感到“愧怍”。(意思对即可给分)
【点评】理解句子含义可以入手的角度有:
(1)句子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意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2)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写文章时,为了突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2/3/11 19:10:03;用户:体验;邮箱:ysan@qq.com;学号:42668771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