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44练)第1页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44练)第2页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44练)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44练)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44练),共9页。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44练) 【基础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刀耕火种的年代,野生动物的确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不少的动物也在漫长的驯化过程中成为家畜。但自从进入农耕文明,尤其是现代,大部分人已经不吃野味,更不会千方百计花大钱去买野味。支持吃野味的人中,卖家的心态很容易      ,无非是“利字头上一把刀”,但买家为什么就是视生命于尘芥, “吃”心不改呢?说好吃肯定是牵强的。我们的先祖把能够驯化的物种进行      、培育,势必是依照口味进行的选择和淘汰,没道理把难吃的养起来、好吃的放生。至于营养价值,更是没有数据支撑,尤其是野生动物身上有多种寄生虫,长期吃下去,就算吃不出大病,用它养生肯定是无稽之谈。但为什么要吃呢?基本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缺,二是玄。吃野味,某种程度上就在于它稀缺。如果穿山甲、猕猴窜得满街都是,在很多小区泛滥成灾,要靠爱心人士救助“流浪穿山甲”、“流浪猕猴”,猪和羊生活在深山老林,恐怕吃猪和羊也会成为“时尚”。另一种原因就更显得荒谬,纯粹是因为“玄”。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      强调看重“天然”,在传播的过程中甚至异化为一种“玄学”。典型代表就是“药引子”,“童子尿”都是最简单易得的,难度大者如《杨家将》中六郎昏迷,大师开出的药引子居然是太后鬓角的三根头发。小说毕竟是小说,但现实中偏偏就有人信这个邪,相信虎骨去风湿,相信吃狼能壮胆,相信“以形补形”。所以,基于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却像-种仪式感,好味补身先不说,心理满足在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最后,我们还要再引用梁从诫先生的告诫:“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犹如一张大网,每个物种都是网上的一道经纬,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会使这个大网上出现孔洞,(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茹毛饮血    揣度    筛选    过于 B. 筚路蓝缕    揣测    删选    过于C. 茹毛饮血    揣测    筛选    仅仅 D. 筚路蓝缕    揣度    删选    仅仅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于是,根据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更像一种仪式感,好味补身没人管,心理满足在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B. 于是,根据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却像一种仪式感,好味补身没人管,心理满足在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C. 总之,基于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更像一种仪式感,好味补身不敢说,心理满足在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D. 总之,基于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却像一种仪式感,好味补身不敢说,心理满足在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3. 下列各句的引号和文中的“药引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无非是“利字头上一把刀”。B. 猪和羊生活在深山老林,恐怕吃猪和羊也会成为“时尚”。C.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D. 科学家发现鲸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Copyleft 指著作权,意为著作权方允许二次创作者使用,传播,修改,但二次 创作出来的作品需要以相同方式回馈社会。通俗地讲,就是创造性抄袭。从综艺节 目、电影、电视剧、歌曲、网络小说等大众文化,到新闻稿件、绘画、学术论文等 专业领域,创造性抄袭几乎无处不在。 你对于“创造性抄袭”持什么观点?请扼要表达,并通过举例(或比喻、引用、 因果分析等)阐述理由。 所持观点:                                                                                                                                  (50 字以内) 阐述理由:                                                                                                                                   (50 字以内)  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暑旱苦热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道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6.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屠”字用得新奇,此处由“杀”引申为驱除的意思,突出了作者对酷热的极度怨恨。B. 第三、四句写实,从人间忧惧江海枯竭到天上怜惜河汉将干,表现了当前暑旱之严重。C. “昆仑”“蓬莱”两句写清凉世界虽遥不可及,但对饱尝酷热的作者却有无穷的吸引力。D. 诗的最后两句直抒胸臆,与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写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7.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的理想怀抱。    三、古诗词情景默写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商隐《锦瑟》中,诗人从“追梦”中醒来,知道梦已远去,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绪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君子广泛学习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行为就会没有过错。(3)陆游《游山西村》中,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训练】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什么才是好的文物保护状态?不是把文物锁在库房里面,死看硬守,而是应该把这些文物藏品细心地进行修复保养,让它们保持健康的状态,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这些文物的魅力,才会精心地呵护这些文物,这些文物才有尊严,有尊严的文物才能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当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都有尊严地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之后,文化遗产才能惠及更多民众,让更多民众感受到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人们才能共同保护文化遗产。一座好的博物馆不是盖高大的馆舍,而是要不断深挖馆内藏品的内涵,凝聚力量,不断举办人们喜欢的好的展览,不断举办人们喜欢的好的活动,这样才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让人们感受到博物馆对于自身生活的意义,人们休闲的时候才愿意走进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人们流连忘返,不愿回去;回去之后,人们还能再来的博物馆才是一座好的博物馆。中国对文化遗址、文物古迹的尊重和保护,良好地和城市发展融合的做法,感动了世界。不断在世界遗产大会上申遗成功,在文化领域,这是大事件。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真正在中国普及,始于2004年在中国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我们和国际组织有了更密切的沟通,也把过去的“文物保护”推进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层面。比如这些年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像澳门历史城区、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福建土楼、嵩山“天地之中”古建筑群、山西五台山、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元上都遗址等,开拓了我们保护的眼界。过去的文物保护,往往保护的是那些有文化要素的文物,比如泰山的摩崖石刻等,而文化遗产保护还要保护文化和自然共同生成的文化景观。过去的文物保护,我们注意保护那些宫殿建筑、考古遗址、纪念性建筑,但今天的文化遗产保护强调还要保护人们正生活在其中的古村落、正在使用的工业遗产。过去的文物保护,保护的是点、面,今天的文化遗产保护还要保护一些文化线路,保护大运河、丝绸之路。这些提高了我们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认识。真正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核心理念有两条,第一条是世代传承性,第二条是公众参与性。世代传承性,表明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历史过程,每一代人都有他的责任,任何一代人都不能用现实的优势来随意处置遗产,因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也有保护、享受文化遗产的权利。过去我们经常争论保护重要还是利用重要,今天看来保护不是最重要的,利用也不是最重要的,传承最重要,把今天的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给下一代才是最重要的。公众参与性,表明文化遗产保护不是政府的专利,不是一个系统、部门的行业工作,它是全民的事业,每个人都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权利,也都有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要更多地把文化遗产保护的知情权等赋予一般民众,这样文化遗产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尤其是宏阔的文化遗产,比如丝绸之路,它串联起那么多的遗址,仅靠政府力量还不够,必须要通过教育、展示,使人们热爱文化遗产,它才能得到真正的、更好的保护。(摘编自单霁翔《城市文化与文明传承》)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让保持健康状态的文物藏品重新回到人们生活中才是好的文物保护状态。B. 泰山的摩崖石刻、山西五台山属于文物保护,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元上都遗址属于文化遗产保护。C. 文化遗产保护虽然不是政府专利,但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全民的共同参与也不可少。D.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都不重要,把它真实地、完整地传给下一代才重要。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述了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两方面的问题,开拓了我们保护的眼界。B. 文章深入浅出,呼吁让文物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尊重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权利。C. 文章先提及中国不断申遗成功的事实,再过渡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上。D. 文章末段在论证文化遗产保护的两点核心理念时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不断更新理念,要和国际组织密切沟通,提高认识。B. 文化遗产有尊严地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后才能惠及更多民众,民众感受到其现实意义才能共同保护它。C. 既讲究外部构建更重视内在品质的博物馆才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D. 我国已经走上从文物保护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道路,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B.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C.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D.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5.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衡,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各大国为拉拢各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B. 从子,即父之兄弟之子。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那么乙是甲的从子。C. 质子,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等尊贵的人。燕太子丹曾经做过质子。D. 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掌握军政大权,但要听从王命。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代承袭苏秦旧业,巧获燕王信任。苏代也学习纵横之术,希望自己能够成就像苏秦那样的功业,最后通过为燕王献策,取得燕王信任。B. 苏代分析齐国形势,计赂齐王亲信。苏代认为齐国虽有清济、长城等,但是他们君臣都贪图眼前利益,只要能收买齐王亲信,就能灭掉齐国。C. 苏代暗助子之夺权,误导燕王视听。苏代与子之是是姻亲关系,所以他力助子之夺取燕国的政权,暗中说服燕王将王位禅让给子之,导致了燕国的混乱。D. 苏代回燕终败齐国,联各国再合纵。燕昭王召回苏代,苏代尽力策划攻打齐国,完成了燕国的夙愿。苏代在燕王的支持下联络各国建立合纵联盟,名声显扬。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  (2)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答案与解析(第744练)【基础训练】1. 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本题:茹毛饮血,用来描绘原始人不会用火,茹,吃。   筚路蓝缕,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第一空:语境是“在……的年代”,应该选择“茹毛饮血”;揣度,推测忖度。   揣测,推想,估计,是对事物的发展及结局的判断和猜想。  第二空:语境是形容“卖家的心态很容易……”,应该选择“揣度”;筛选,利用筛子进行选拣,现泛指通过淘汰的方式挑选。删选,删除,挑选。第三空:结合语境“我们的先祖把能够驯化的物种进行”和“势必是依照口味进行的选择和淘汰”,应该选择“筛选”;过于,表示程度或数量过分。  仅仅,形容数量少,或表示、强调限于某个范围。第四空:结合语境“另一种原因就更显得荒谬,纯粹是因为‘玄’……在传播的过程中甚至异化为一种‘玄学’”,此处应该是一种“过分”的做法,应该选择“过于”。故选A。    2. 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画线句“所以,基于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却像一种仪式感,好味补身先不说,心理满足在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结合语境“相信虎骨去风湿,相信吃狼能壮胆”和“基于这两种心态”,此句是总结句,总结上文的分析,“所以”关联词语使用错误,改为“总之”;再结合语境是强调仪式感和心理满足的,所以“却”关联词语使用错误,应该改为“更”表递进关系;因此正确的表达是:总之,基于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更像一种仪式感,好味补身不敢说,心理满足在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故选C。    3.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的引号和文中的‘药引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然后根据自己的识记,浏览选项,排除有错误的句子即可。本题:例句:文中“药引子”的引号是专有名词、特定称谓。A项,“利字头上一把刀”是引用;B项,“时尚”是反语、讽刺;C项,“之”表示强调;D项,“流线型”是专有名词、特定称谓;故选D。4.【答案】②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③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5.答案(1)创造型抄袭,要依著作权方的要求,做好合理借鉴演绎,回馈社会。(2)创造型抄袭,不是照搬复制,是有条件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借鉴,要以诚信为镜,激发新灵感,完成超越。6.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B项,“ 第三、四句写实”错误,原诗“人固已惧江海竭”一句是实写,“天岂不惜河汉干”一句是想象,诗人从人间忧惧江海枯竭,联想到天上也该怜惜河汉将干。故选B。   7. 这首诗采用对比(衬托)、比拟、反问和虚实结合等手法,写清风无力消除酷热,白日迟迟不尽;作者面对天下人的暑旱之苦,即使有清凉的世界,如果不能提携天下人同往,自己也不忍独游其间——诗人自恨不能拯天下人脱离火坑,不愿独自一个人去昆仑、蓬莱享受清凉世界。全诗充分表现了作者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胸襟抱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此题考查了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答题模式: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有表达技巧的一定要回答出来;抒发了什么情感,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理想怀抱。首联“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这两句借助景物来具体写“热”,用衬托的手法,展现出天气的苦热;颔联“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前一句写人面对“苦热”的心境,人们担心连江海也将枯竭,这是实写,后一句“天岂不惜河汉干”,“河汉”指“银河”,难道老天就不怕耿耿银河被晒干,这是诗人的想象,属于虚写;颈联“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现实中既然没有可以躲避的清凉世界,诗人的思绪便飞向了虚幻的神仙世界,他想到神仙居住的昆仑山顶常年有雪,那海上仙山蓬莱岛,四季阴凉,由冰雪而进一步扩展到神仙所居地的高寒,这属于想象,是虚写;尾联“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直接展示诗人广大的胸怀,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完全一致,也是他“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助于天下”的品质的表现,同时,“手提天下”,又展现了诗人勃勃壮志,及睥睨天下的豪情。8.答案:(1)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综合训练】1.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B项,“山西五台山”属于文化遗产保护。C项,“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表述不当,原文是“文化遗产保护不是政府的专利,不是一个系统、部门的行业工作,它是全民的事业,每个人都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权利,也都有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D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都不重要”表述错误,原文是“今天看来保护不是最重要的,利用也不是最重要的,传承最重要”,保护和利用不是不重要,只是不是最重要的。故选A。    2.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文章末段在结构上是总分形式,不是总分总形式。先提出两个核心理念,一是世代传承性,二是公众参与性,然后分别论述。故选D。3. 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D项,“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表述错误,文章末段“真正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核心理念有两条”,这句话说明文化遗产保护这条道路任重而道远。故选D。4. 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本题句意为:燕昭王认为他写的这封信很好,就说:“先王曾对苏家有恩德,后来因为子之的乱子,所以苏氏才离开了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得苏氏不可。”于是就召回苏代,又很好地对待他,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本题中,“先人尝有德苏氏”“先人”是主语,“有德”是谓语,“苏氏”是宾语,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排除CD;“乃召苏代”,“苏代”是“召”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    5. B【解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那么乙是甲的从子”说法错误。从子,旧义是父之兄弟之孙,应该是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孙子,那么乙是甲的从子。故选B。    6.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C项,“苏代暗助子之夺权,误导燕王视听。苏代与子之是姻亲关系,所以他力助子之夺取燕国的政权,暗中说服燕王将王位禅让给子之,导致了燕国的混乱”说法错误。原文“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这时苏代并不在燕国,文中没有苏代暗助子之夺权,误导燕王视听以及暗中说服燕王将王位禅让给子之的事情。故选C。    7. (1)我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不聪敏)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2)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的得分点:(1)窃:私下。敏:聪敏。释:放下。干:求,这里是求见。(耨nòu)(2)罢:通“疲”,疲累。罢敝:疲劳困乏。虽:即使。恶:怎么。塞:要塞。【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苏秦的弟弟叫苏代,代的弟弟叫苏厉,他们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苏秦因反间计而死,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泄露出来。后来,齐国听到这些秘密,就恼恨燕国,燕王很害怕。苏代就去求见燕王哙,打算承袭苏秦的旧业。他对燕王说:“我,是东周学识浅陋的人。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到了赵国邯郸,看到的情况和我在东周听到的相差很远,我暗暗地认为有负于我的一片期望之心。等到了燕国朝廷,看到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国君啊。”燕王说:“凭什么认为我是贤明的国君呢?”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一定愿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请允许让我列举一下大王的过失。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后援国家。如今,大王却去帮着仇敌去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国家,这对燕国是没有好处的。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让您听到的人,就不是忠臣。”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据有清济可以用来固守,长城足以作为要塞,果真是这样吗?”苏代回答说:“天时不给他有利的机会,即使有清济怎么能够固守呢?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骄横的国君只贪图眼前利益,亡国的臣子定贪婪。大王如果能够不以侄儿、弟弟做人质感到羞耻,用宝珠、玉、布帛去贿赂齐王的亲信,那么,就可以灭掉齐国了。”燕王说:“我终于凭借您而可以从天那里接受意旨灭亡齐国了。”燕国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充当人质。燕国的宰相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做人质的那位公子。齐王派遣苏代回复燕国,燕王哙问道:“齐王可能要称霸了吧?”苏代回答说:“不可能。”燕王说:“为什么呢?”苏代回答说:“齐王不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专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禅让给子之,燕国因此大乱。齐国趁机攻打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燕国拥立昭王即位,因此苏代就再不敢回到燕国,后都归附了齐国,齐王友好地对待他们。苏代经过魏国,魏国替燕国拘捕了苏代。后来魏国释放了苏代,苏代到了宋国,宋王友好地对待他。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危急,苏代就写了一封信给燕昭王。燕昭王认为他写的这封信很好,就说:“先王曾对苏家有恩德,后来因为子之的乱子,所以苏氏才离开了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得苏氏不可。”于是就召回苏代,又很好地对待他,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终于打败了齐国,迫使齐湣王逃离齐国。燕王派苏代联络各国合纵相亲,就如同苏秦在世时一样,诸侯们有的加入了联盟,有的没加入联盟,而各国人士从此都尊崇苏秦所倡导的合纵联盟。苏代、苏厉都得终天年,他们的名声在各诸侯国显扬。

    相关试卷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73练):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73练),共7页。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 第778练: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 第778练,共7页。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63练):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63练),共7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