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3.古诗三首 课件.ppt
    • 教案
      3.古诗三首 教案.doc
    • 练习
      3.古诗三首 练习.doc
    3.古诗三首 课件第1页
    3.古诗三首 课件第2页
    3.古诗三首 课件第3页
    3.古诗三首 课件第4页
    3.古诗三首 课件第5页
    3.古诗三首 课件第6页
    3.古诗三首 课件第7页
    3.古诗三首 课件第8页
    3.古诗三首 教案第1页
    3.古诗三首 教案第2页
    3.古诗三首 教案第3页
    3.古诗三首 练习第1页
    3.古诗三首 练习第2页
    还剩3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3.古诗三首(课件+教案+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3.古诗三首(课件+教案+练习),文件包含3古诗三首课件ppt、3古诗三首教案doc、3古诗三首练习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3课《古诗三首》教教学目标1.会写侯、章等7个字。[来源:学.科.网Z.X.X.K]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重点难点重点: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看关键词猜节日,揭示课题《寒食》。2.《寒食》是我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二、学习《寒食》(一)理解诗题,走近作者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2)指名学生说。(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课件出示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2.了解作者韩翃。课件出示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3.指名学生读诗。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4.1)理解诗句的含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城一语,高度凝练而华美。是自然节候,是人的景观。第一句展示出寒食节长安迷人的风光。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白无数。无处不飞花,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第二句写皇宫园林的风光。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象了。句意:春风吹遍全城,然而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蜡烛,皇帝特许宠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轻烟散人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句意: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赐的蜡烛,燃烛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读到这里,我们就会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从而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5.悟诗情。(1)导入:寒食节,普天之下除了皇宫疑虑禁火,而皇帝的宠臣却可以得到传蜡烛的恩典。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吗?(作者采用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对宦官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了委婉的讽刺,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说一说:《寒食》这首诗写了什么传统习俗?(2)教师总结:春城无处不飞花仿佛把我们带进了长安城,那到处飞花的寒时节,寒食节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才可生火,作者将特赦街中许蜡烛那富有嘲讽意味的一句圣旨通过轻烟散入五侯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设计意图] 六年级学生对于理解诗意有一定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合适的方法自主理解诗意,在小组交流中、全班交流中解决心中的疑问,从而了解古诗大意。第二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一)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3.指名学生读字。重点强调: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mò”二、自主探究,了解大意1.齐读古诗,读准字音。2.再读诗歌,读出节奏。3.诗歌赏析。(1)找出对织女动作描写的句子,分析这里的动作描写有何作用?(2)织女是天上最能织布的人,而且那么忙碌,为什么却织不成一匹布?(3)银河很清很浅,应该能自由往来,那为什么两人却不能见面呢?表现了怎样的感情?(4)读了这句,你能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5)叠词的运用。A.找到诗中的叠音词,读一读,想一想词的意思是什么?B.叠词的使用有何好处?(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4.这首诗借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了什么感情?借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女子的离别相思之情。  教师小结天上的熠熠双星及其美丽的爱情传说,是容易使久居深闺的妇人彻夜难眠,触动她们满腔的离愁别绪的。虽然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分居两地的夫妻,无不因爱情思念而饱受折磨和痛苦。但愿世上的有情人都能厮守终生,情比金坚。[设计意图]选择较难体会的《迢迢牵牛星》这首古诗做范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学习古诗的过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注重方法的总结和归纳,从而为自学做好铺垫。[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由生字书写过渡到古诗书写,提高书写能力。布置查找资料的作业,为深入理解古诗打基础。第三课时一、激趣导入(一)理解诗题,简介诗人1.板书课题,读诗题。2.了解诗人王建。课件出示王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其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主要作品:《田家行》《羽林行》《射虎行》等。(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2.指导朗读,读准字音。(1)第一句中的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2)湿桂花湿是翘舌音,冷露是后鼻音,是前鼻音。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鹊、清冷的露珠、芳香的桂花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边读边译小组互相讨论:(1)根据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中秋月夜画,为秋思创造伤感、孤寂的氛围。)(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5.品读——品析诗味。(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哪些地方体现了月光?(2)树栖鸦是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的?写鸦鹊有什么作用?(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4)换成好吗?6.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律。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7.中秋月明之际正是万家团圆共庆佳节的幸福时刻,而诗人却在中秋之夜用无限哀婉的笔触,向我们描述了月明人远、别离思聚的情怀。诗人与家人离散令我们感到怅然,我们也应该珍惜同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刻。板书设计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