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下语文 3 古诗三首(课件+教案)
展开3 古诗三首
1.会写“御、侯”等9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交流资料 想象画面 体会意境 合作学习 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学单。 3课时 | ||||||||||||||||||||||
第1课时 | ||||||||||||||||||||||
课型:新授 | 执行时间: 月 日 | 执教: | ||||||||||||||||||||
1.会写“御、侯”2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寒食》。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寒食节所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板块一 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吧!(出示课件,指生读。)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十多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在重耳饥饿难耐之际,割自己大腿上的肉来给重耳做汤。后来重耳回到晋国成为国君,封赏有功之臣,但介子推不慕名利,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逼其下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其忠臣之志,不仅改山名、建庙宇,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师:听完这个故事,大家知道这个故事讲的是哪个节日的由来吗? 生:寒食节。 师:对,这就是寒食节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寒食节的古诗。(板书:寒食)请大家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课前通过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出示课前预学单第3题《寒食》部分) 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等风俗。 寒食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师:同学们课前搜集的资料很全面!老师也来补充一点(出示答案)。寒食节熄灭旧火,重取新火。在唐代,人们常在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把新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里所描绘的景象。 师:同学们也都搜集了诗人的资料吧,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诗人?(指名说) 师:下面来看下老师总结的。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754)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师:注意“翃”的读音是hónɡ,请大家齐读诗人的名字。(生读) 板块二 初读古诗,理解大意 师:请大家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给我们听听?(指名读) 师:读得不错。不过这首诗中有一些字的读音要注意,如“春城”的“城”是后鼻音,“散入”的“散”是平舌音,读第四声。谁还想读读?(再指名读) 师:很好!这首古诗里有2个需要会写的字(师范写“御”,生书空),大家看看“侯”与“时候”的“候”有什么区别? 生:“侯”字中间少一竖。 师:对,“侯”字书写时不要多写一竖。请大家看老师怎么写,然后在学习单上多写几遍。(教师范写,出示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学生临写。) 师:看看下面的几个词语,大家知道它们的意思吗?可以查看注释或者工具书完成。(出示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二) 生:“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生:“御柳”指皇城里的柳树。 生:“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生:“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生:“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师:很好,那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呢?同桌间互相交流,等会儿找同学来说。 师:谁能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意思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课件出示诗意) 师:不错!谁能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生:“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课件出示诗意)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再仔细品味下这首诗吧! 板块三 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师:读“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说说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出示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三) 生:“春城”点明了描写的季节是春天。 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长安城内,柳絮在空中到处飞舞,柳枝随着春风摇曳的画面。 师:诗人站在高处远看,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这两句诗写出了柳絮轻盈而美丽的特点。此外,按古时的风俗,寒食日要折柳插门,取的新火还往往是榆柳之火,因此写“御柳斜”又暗中呼应了节日习俗。 师: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种说法有什么异同。 生:“无处不飞花”,“无”和“不”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 师:那用双重否定有什么好处呢? 生: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让人感觉全城都沉浸在春意中。 师:说得不错。从哪里可以体会出柳絮的轻盈、美丽呢?又从哪里能体会到柳条的轻盈、柔软呢? 生:从“飞”字可以体会到柳絮的轻盈、美丽。 生:从“斜”字可以体会到柳条的轻盈、柔软。 师:不错,“飞”和“斜”两个字极具动感,表面是写柳絮、柳条,其实写的是春风,这两个字写出了春日美景的灵动。(板书:柳絮飞舞 柳枝摇曳) 师:谁知道《寒食》这首诗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时间顺序。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诗的前半部分写白天柳絮在飞,柳条在摇,后半部分就写日暮了,所以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说得非常好!诗中除了描写柳絮飞舞、柳枝摇曳,还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仔细读读后两句诗,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通过你的描述,老师似乎也看到了。(板书:传赐蜡烛 轻烟四散)你们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字最传神? 生:“传”字,它让我感觉到了镜头的移动。 生:“散”字,我仿佛真的看到了轻烟飘散的场景。 师:说得很好。那从这“传烛图”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我想诗人可能是想赞颂皇帝把自己的福泽传递给臣子们,展现了一派承平气象。 生:我认为有讽刺的意思,举国上下都在禁火,但是王公贵族却正忙着传赐新火。 师:同学们的体会虽然不同,但是都是有道理的。同学们能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独立思考十分可贵。下面请大家带着不同的体会再读一读这首诗吧!整首诗可以读得舒缓、平和。(全班齐读) 板块四 熟读成诵,拓展积累 师:学完了这首诗,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它快速背诵下来吗? 生:可以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背诵。 师:说得不错。那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支架试着背诵古诗。 (生自由背诵,再指生背诵,最后去掉课件提示全班齐背。) 师:课后,同学们记得背诵巩固哟。 教学这首诗时,我先以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分享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有助于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良好学习习惯。最后,我引导学生品读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由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诗人寄托的情思。总的来说,这节课课堂氛围良好,学生的参与度较高。 |
设计意图 用介子推的故事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为他们对诗的初步学习作了铺垫。
设计意图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查找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以交流为主的方式完成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仅省时高效,还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内容的能力。
设计意图 以提问的形式导学,让学生围绕给出的问题去学习诗句,可以较好地抓住学习重点,不跑偏,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我仿佛看到了暮色中,烛光点点,在皇宫和王侯贵戚的府第间流动,轻烟袅袅,飘散在皇宫和各府第之间的画面。
设计意图 这个板块通过提供背诵支架,以辅助学生达到快速背诵的目的。
| |||||||||||||||||||||
第2课时 | ||||||||||||||||||||||
课型:新授 | 执行时间: 月 日 | 执教: | ||||||||||||||||||||
1.会写“皎、章、泣、盈、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迢迢牵牛星》。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4.能了解七夕节所涉及的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诗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寒食》,大家一起来背一背。(生背) 师:《寒食》所写的内容与中国的传统节日寒食节有关,今天我们要学习与另一首与传统节日七夕有关的古诗。(板书:迢迢牵牛星) 师:“迢迢”是什么意思? 生:遥远。 师: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什么? 生:千里迢迢。 师:那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生:遥远的牵牛星。 师:不错!课前大家都搜集了七夕的相关资料,谁来说说?(生汇报) 师:你们真会找资料!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补充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前预学单第3题《迢迢牵牛星》部分,生齐读。) 板块二 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师:请大家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师:这首诗中有许多易读错的字,谁来说一说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纤”这里读xiān,不要读成qiān;“脉”这里读mò,不要读成mài。 生:“涕”不要读成了dì。 师:你们说得很好!课前预学单的第2题都做了吧?大家可以拿出来核对一下答案,填错的字音自己多读几遍。(出示课前预学单第2题答案,学生核对。) 师:字音读准了,节奏上也要多注意。听老师读一遍。(课件出示原诗带停顿符) 师:谁来学着老师刚才读的节奏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看屏幕上古诗的朗读停顿。(指名读) 师: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俗话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再一起来读读。(生齐读) 师:本诗中要求会写的字,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生:“盈”的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画要出头;“又”最后一笔要变点,书写时要小一些;“皎”左边的“白”要写得长而细。(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师:得太好了,那我们来写一写这几个字吧!(出示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生练写。) 板块三 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师: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细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借助课本上的注释,通读全诗,理解整首诗的大意,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生自由读诗,指名答。) 生:这首诗写的是织女思念牛郎,表达了相思之情。 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这份相思的呢?回答时先说诗意,再说自己的理解。(先自己思考,再四人一组进行交流。) 生:我从“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中体会到相思之情。这句诗的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相望却不得相会,所以能体会到相思之情。 师:说得很好。谁再继续交流? 生:我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中体会到织女的相思之情。这句诗的意思是织女伸出白皙修长的手织着布,织布机发出札札的声音。一个“弄”字就透露了织女此时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师:织女的心思不在织布上,那么她在想些什么? 生:想自己与牛郎在人间的幸福生活。 生:想何时可以再和牛郎见面。 生:想自己的两个孩子。 师: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这两句诗令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突出了织女的勤劳形象,更表现了织女因牛郎、儿女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谁来继续交流? 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直接写出了织女对牛郎的思念。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一整天也织不成纹样,眼泪如同雨水般掉落。 师:“章”字有多种含义,大家都清楚吗?做一做下面这道题吧! 活动二:字义理解。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章”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章:①诗歌文辞的段落;②条理;③条目;④戳记。 出口成章( ① ) 约法三章( ③ ) 杂乱无章( ② ) 2.“章”在古诗文中还有不同的含义,“终日不成章”中“章”的意思是__花纹__。 师:大家都做对了吗?请核对一下答案吧!(出示答案,相机指导。) 师:织女“札札弄机杼”,结果却是“终日不成章”,这是为什么呢? 生:织女思念牛郎,泪如雨下,心里十分痛苦而无心织布,所以没有织成。 师:你很会分析人物心理。谁能来读一读这几句诗?注意读“纤纤擢素手”时,语调放得轻柔一点,读出柔美之感,读“札札”时,读得稍微短促一点。(指名读) 师:看看最后四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是什么意思? 生:清澈的样子。 师:“脉脉”是什么意思? 生:相视无言的样子。 师:谁能试着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意思是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可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两人之间只隔着这一条银河,却只能相顾无言。 师:如此可望而不可即,即便咫尺也是天涯,更加有力地突出了织女的失落之感、哀怨之情。(板书:相隔之状 相思之情)大家体会出相思之情了吗? 生:体会出来了。 师:谁来读一读后四句诗?注意读得舒缓一点,“脉脉不得语”这一句适当拖长语调,读出望眼欲穿的感觉。(指名读) 板块四 叠词妙用,熟读成诵 师: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让我们再读古诗,体会一下这首诗“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 师:叠词是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这首诗里有哪几个叠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三) 生:“这首诗中的叠词有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 生:“叠词的运用展示了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和音乐美。 师:说得不错。这些叠词的运用,细腻、传神地描绘了种种情态,让人浮想联翩;同时,叠词都用在句首,使诗歌节奏鲜明,韵律优美舒缓。 师:抓住这些叠词,我们来试着背诵古诗。(学生自由背诵,再全班齐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迢迢牵牛星》,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木兰诗》(节选),进一步体会叠词的妙用。(出示第2课时课后拓学单) 1.研读古诗大意,体会“相思”之苦。诗歌的教学重点在于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紧扣人物感情,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2.体会叠词韵味,感受古文之美。叠词的运用是本诗的一大特点,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和音乐美,而且使诗歌表达的情感更加动人。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后面的背诵奠定基础。最后拓展《木兰诗》(节选),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叠词的韵味。 |
设计意图 让学生查阅七夕的传说,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且这些资料为后面学习古诗打下了基础。
设计意图 识字作为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基础目标,在每节课都应该有所体现。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识字的方法,也掌握了一些写字的技巧,因此课堂上在进行写字指导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有侧重地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生字练习书写,把更多的写字时间放到课后。
设计意图 此板块的学习,以引导学生自主品悟诗中蕴含的感情为主,并在全班汇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恰当的引导也让学生顺“藤”觅“瓜”,较为轻松地达到学习的目的。
设计意图 叠词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叠词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提升学生的语感。
| |||||||||||||||||||||
第2课时 | ||||||||||||||||||||||
课型:新授 | 执行时间: 月 日 | 执教: | ||||||||||||||||||||
1.会写“栖、鸦”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十五夜望月》。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念之情。 4.能了解中秋节的节日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板块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上课前,我们来听一首歌。(课件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 师:这首歌写的是什么节日? 生:中秋节。 师:回答得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十五夜望月 中秋节) 师:大家看诗题,“十五夜”是什么意思? 生: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生:在中秋节的夜晚赏月。 师:大家都搜集了一些中秋节的资料,谁来分享一下?(生汇报) 师:谁来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王建呢?(生汇报) 师:老师也搜集了资料。(出示课前预学单第3题《十五夜望月》部分,指名读。) 板块二 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生自由读古诗,然后指名读。) 师:读得不错,但是要记住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千万不要读成了xī。课前预学单里面第2题的这个字注音都注对了吗?大家核对一下。“栖”在这里指乌鸦在树上休息,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西”,不要写成了“酉”。(再指名读)“鸦”字大家一般都不会读错,但书写的时候注意不要少写一点哦!好,现在我们来写一下这两个字。(出示第3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学生临写生字。) 师:这首诗中还有一些易读错的字,哪位同学来提醒一下大家? 生:“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师:说得非常好,看来大家都已经掌握字音啦!不过,读诗不光要把字音读准,还要读出节奏。(课件出示原诗带停顿符)请参照老师划分的节奏,男女生比赛读,看哪个组读得既准确又有感情。(男、女生比赛读) 师:(出示第3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二)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说说词语的意思。 生:“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师:“尽”采用换词法来理解,可以换成什么? 生:可以换“全、都”。 师:说得非常好。那谁来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呢? 生: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抬头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课件出示学生说的诗意) 师:非常棒,连细节都说出来了。下面我们一起读一遍这首古诗。(生齐读) 板块三 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师:弄清了古诗的大意,那大家知道诗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吗?带着下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这首诗。 活动三:读古诗,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师: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庭院、地、树、乌鸦、露珠、桂花、明月。 师:读前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幅画面带给了你什么感受?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月光笼罩下的庭院,地面被月光照得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露水悄然降临,打湿了院中的桂花的画面。这幅画面带给我的感受是寂寥、冷清、沉静。 师:不错,“地白”给人以积水空明的清冷之感。鸦鹊已经栖息在树上,暗示夜已经深了,周围一片寂静。“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被浸润的时间久。这两句诗处处透露出一种寂寥、冷清、沉静的氛围。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诗的前半部分,注意读得轻柔一些,读出其中的静寂、幽美之意。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清冷月夜的画面。(指名读) 师:大家想想平时的中秋节,你们会做什么? 生:中秋时,我和家人会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 生:中秋时,我家门前的桂花开了,大家一起赏桂花。 师:中秋节本该和家人一起赏月,共享团圆,而此时的王建却独自面对一轮圆月,满腹的思念,他在思念谁呢? 生:思念朋友。 师:读诗的后半部分,“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生: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都在赏月的情景。 师:“人尽望”三个字,写诗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因自己的孤独想到天下人的孤独,因自己的怀人之情想到天下人的怀人之情,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而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明是诗人思念友人,他却偏偏说“落谁家”,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诗人想将感情表达得更含蓄。 师:不错,这样写,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达得含蓄蕴藉。(板书:望月怀远 思念友人) 师:这首诗有另外一个版本,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为什么? 生:“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显出月夜的静。而“在”字则显得平淡寡味,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师:说得太棒了!跟着老师读一下这两句诗,读的时候“人尽望”可以适当加重语气,“不知秋思落谁家”要读得悠远、绵长一些。(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指名读,齐读。) 师:好,现在大家会做上面的题目了吧。(学生做题,出示答案核对。) 板块四 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师:谁能试着背背这首诗?可以采用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来记忆。(指名背诵,全班背诵。) 师:《十五夜望月》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借月抒怀的诗句? 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选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选自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生:“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选自袁枚的《随园诗话》。 师:说得很好。最后,请同学们对比一下三首诗,把表格填写完整。填完后,同桌之间交流答案。(出示第3课时课末固学单,生答题,师相机指导。) 我会填。
师: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搜集一些写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古诗,填一填下面的表格。(出示第3课时课后拓学单) 1.读中想象,体会意境。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2.借助资料,理解诗句。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本诗中蕴含的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要从相关资料和这首诗的原诗题才能看出,所以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诗句就显得尤为重要。 |
设计意图 以歌曲导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设计意图 由读准字音,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出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 拓展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