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表教案第1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表教案第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表教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表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表教案,共19页。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记录
    主持人:
    时间

    参加人员

    地点
    四楼办公室
    主备人

    课题
    1.草原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绿毯、渲染、勾勒、拘束、羞涩、摔跤”等词语。
    2.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5.背诵第一自然段。
    重、难点即考点分析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2.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学 情分 析









    课时
    安排
    2
    教具
    使用
    PPT课件

    教 学 环 节 安 排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草原)学生齐读课题“草原”。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
    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生词:
    “(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2)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3)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无拘无束。
    (4)迂回:回旋,环绕。
    (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
    (8)羞涩: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9)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10)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四、细读课文,品味美景
    1.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后写产生的感想。)作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板书:风光美)
    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图片”,用草原歌曲《请到草原来》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辽阔的草原》等配乐,学生用感官来感受草原的美景。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道欣赏了草原上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3)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赛一赛。
    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
    4.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板书:人情美)
    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热情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3)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板书:热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的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不仅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还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在说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4)尽情联欢:
    ①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①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
    ②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要分别了。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③这正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作业布置
    当堂检测
    一、读拼音,写汉字。
    “那达慕”大会上,赛马的骑手们手执马biān( ),一字排开,个个身穿华丽衣shang( ),扎着彩色腰带,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一声令下,只听见马tí( )声响,一群人jīn( )飘带舞,如一道彩hóng( )一般从绿tǎn( )上飞向远方。
    射箭、摔jiāo( )等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许多漂亮的蒙古族姑娘也rěn( )不住要来看一看。羞sè( )的面庞,婀娜的身姿,悦耳的笑声,为赛场平添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草原》是著名作家 写的一篇散文,通过具体的记叙与描写,表现了草原秀美的 和蒙古族人民的 。最后,作者以“
    ”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热爱草原、赞美草原人民的真挚情感。

    教学反思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记录
    主持人:
    时间

    参加人员

    地点
    四楼办公室
    主备人

    课题
    2.丁香结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
    2.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3.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重、难点即考点分析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3.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学 情分 析







    课时
    安排
    2课时
    教具
    使用
    PPT课件

    教 学 环 节 安 排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2】(出示图片梅花、菊花、牡丹等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2.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板书:丁香结)
    3.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认读生字、新词。
    出示字词:缀 窥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薄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断断续续 模糊
    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
    师指导书写“幽、薄、缀、雅”。
    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 理解词语。
    (4)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动作难看的。
    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
    愁怨:忧愁怨恨。
    断断续续:不连续的。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这篇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总结如下:
    第一部分(1-3):分别从花的气味、形状、颜色描写了丁香花。
    第二部分(4-6):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我们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指名回答,师适时指导。
    四、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总结感悟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2.布置作业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谈话导入新课: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又赋予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
    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学生汇报。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师适时呈现: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2)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这是丁香。
    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5.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学生回答。
    师梳理: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视觉、嗅觉)
    (板书: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划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6.再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 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
    师适时呈现:在细雨迷蒙中······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2)师适时呈现两首完整古诗
    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指名回答。
    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1)交流。
    (2)师指名朗读:今年一次春雨······果然是丁香结!
    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3)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研读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交流,师适时点拨: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
    师适时呈现: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师: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2)指名读,全班齐读。“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师: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师总结: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3)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学生发言。
    (5) 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
    (6)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揭示主题。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3.布置作业
    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作业
    布置
    当堂检测
    一、读拼音,写汉字。
    zhuì mǎn yōu yǎ fú àn bèn zhuō dān bó mó hu ( )( ) ( ) ( ) ( ) (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潇洒(   ) 参差(   ) 莹白(   ) 妩媚(   ) 朦胧(   )
    三、仔细阅读文章,从中找出丁香在形状、颜色、气味方面的特征。并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教 学反 思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记录
    主持人:刘菊
    时间

    参加人员

    地点
    四楼办公室
    主备人

    课题
    3.古诗词三首
    教学
    目标
    1.识记本课3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重、难点即考点分析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
    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3.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学 情分 析






    课时
    安排
    2课时
    教具
    使用

    PPT课件
    教 学 环 节 安 排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还有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1.认识生字:德、鹊、蝉、稻。学会正确读写。
    2.认识诗歌的作者,简介。
    3.读出节奏。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4】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1.总结学习方法:
    (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课件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2.再读全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你能准确地感受全诗的意境吗?
    3.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感悟遣词用句的技巧:
    (1)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
    (2)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3)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4.提问后,明确:
    这首诗的大意是:黑色的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入船中。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望湖楼下的湖面平静得好似蓝天。
    七、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感情朗读,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描写月色的《宿建德江》,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月色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题)
    二、思考质疑,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指名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3.课题有两部分,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词牌名,我们学过的词还有哪些词牌名?
    后一部分是题目,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间:夜里。地点:黄沙道。事情:行。)
    4、说说题目的意思。
    (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三、初读词作,初步感悟
    (一)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悟。
    1.自己放声读一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通,读顺。
    2.指名朗读,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课件出示配乐范读。
    4.女生男生赛读。
    5.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
    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又闻到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
    (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
    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3.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学生尝试,教师进行引导。
    四、合作探究,反馈交流。
    (一)全班交流,自由读词,思考下列问题:
    1.你从词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3.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由“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句词,你想到了哪一句有名的诗?
    (二)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1.听到了风的声音,蝉和青蛙的叫声。看到了明月、惊鹊、风吹稻田、天外疏星。想到了农民丰收时的情景。(板书:看 明月,惊鹊 听 清风,鸣蝉,蛙声 闻 稻花香 想 说丰年)
    2.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
    3.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的思想感情。(板书:热爱大自然 关心人民生活)
    4.我想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





































    作业
    布置
    当堂检测
    1.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①
    ,②江清月近人。
    2.写出所填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回答问题。
    (1)诗中前两句中的“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雨下得很急,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蹿入船中的情景。
    (2)诗中的“翻墨”“水如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 学反 思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记录
    主持人:
    时间

    参加人员

    地点
    四楼办公室
    主备人

    课题
    4.花之歌
    教学
    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花的作用及其神韵和品格,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
    重、难点即考点分析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
    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
    3.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奇特的想象。

    学 情分 析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具
    使用

    PPT课件
    教 学 环 节 安 排
    二次备课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人们都喜欢花,那五颜六色、清香四溢的鲜花装点了人们的生活。我们随时随地可见那些美丽的鲜花:生日宴会上的康乃馨,婚礼现场的红玫瑰,校园花坛里的白牡丹……人们赋予鲜花许许多多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加深对花的认识,让我们来看看黎巴嫩的纪伯伦是怎样看待鲜花的。(板书课题:花之歌)
    2. 纪伯伦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苍穹 坠落 孕育 冠冕 赠予 祭献
    摇曳 旖旎 馥郁 凝视 琼浆 婆娑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
    1.在文中,作者将花比作了什么?
    (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板书: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诸元素之女 礼品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同学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教师范读课文。
    【出示课件3】
    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变黄,冬天枯萎。等到春天来临,鲜花又重新开放。在自然界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出示课件4】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我”是野地里的花,“我”在晨风中看着太阳升起来,光明降临;傍晚时分,群鸟归林,我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从西山头落下去。“我”是属于自然的,我享有和自然界其他生命同样的生活。)
    【出示课件5-7】本文想象奇特,综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说一说。
    (文中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
    预设:“我是大自然的话语”“我是星星”“我是诸元素之女”“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这些句子都是拟人句。
    “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这组句子是排比句。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板书:仰望高空 对光明心驰神往)
    五、对比阅读,学会想象。
    1.自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一说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想象奇特)
    2.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习在叙述中加上奇特的想象,让文章更加生动,耐人寻味。) 





































    作业
    布置
    当堂检测
    一、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坠(duò zhuì)落 祭(sì jì)献 凝(yí níng)视朝(cháo zhāo)露 仰(yǎng yáng)望 哲(zhé zhè)理
    二、按要求写句子。
    1.我是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缩句)

    2.芳草为我优美的舞姿鼓掌。(改为反问句)




    教 学反 思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