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2年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分类训练
专题07 咏物诗-备战2022年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分类训练
展开这是一份专题07 咏物诗-备战2022年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分类训练,共14页。
专题7咏物诗
【考点分析】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声音、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情感上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表现手法上常用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描写方法上,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咏物诗的五种类型。
⑴描摹情态类: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的咏物诗。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再如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表现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描写精致。
⑵托物言志类: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的咏物诗。如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⑶咏物抒怀类: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如初唐诗人虞世南,曾写过一首咏蝉的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蝉的外形和性情,后两句议论,揭示了蝉声传得远的原因。在这里,蝉的“垂緌”有点像古时的官帽,实际上是代指作者自己,“饮清露”则象征着作者像蝉一样的清廉。“非是藉秋风”表明他认为自己口碑好,声名远播,并不是由于自己位高权重,而实实在在是因为自己“德高”的缘故。
⑷以物喻人类: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如北宋宰相李纲所作的《病牛》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首“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
⑸托物言理类: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如苏轼的《琴诗》“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实写作者是想通过这首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以下三个角度:
其一,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如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其二,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如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其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分析托物言志的技巧,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整体构思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典型题析】
一、如何鉴赏咏物诗。
首先,“读清”全诗。其次,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第三,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最后,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兴等)
二、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诗中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其次找准答题模式:①通用: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②形象特点:环境特点+自身特点;③所抒感情:什么内容寄寓什么样的感情;④表现手法:所托之物+形象特点+表达作用+所言之志。最后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三、赏析古诗炼字。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四、理解诗歌主旨。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优选例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题。
归雁①(其一)
唐·杜甫
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双双瞻②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系书元浪语③,愁寂故山④薇。
【注】①杜甫晚年漂泊于湖北、湖南一带时,写下此诗。②瞻:往前看。③浪语:妄说。④故山:喻家乡。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点题,如今大雁又要从衡阳飞回万里之外的北方了,与范仲淹“衡阳雁去”四字意思相同。
B.颔联和颈联描写归雁一双双,一只只往北飞去,很少栖息,表现出大雁北归途中急切的心情。
C.尾联说大雁传书原来是一句空话,惶急的大雁不能代我问问家乡薇草采了没有,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农事的关心。
D.诗人采用比兴的手法,由雁及人,伤感自己年迈力衰,无法像归雁一样自由翱翔,施展抱负。
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一句用“万里”和“衡阳雁”写向南漂泊路途之远,为大雁的北归作了铺垫。
B.颔联中的“瞻”“背”前后呼应,更写出大雁北归时整齐的队形和浩大的阵势。
C.五六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动静结合地表现出大雁北归途中急切的心情。
D.诗人系在大雁脚上的书信里没有什么妄说乱言,字里行间都是自己一片衷情。
E.最后一句诗人将自己的万种愁绪遥寄于想象中故乡的山薇,这是作者的虚笔。
3.从内容上看,《归雁》属于什么类型的诗歌?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4. 细读,说说全诗塑造了大雁怎样的形象?有何寓意?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5-7题。
【甲】梅([宋]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①,惹得诗人说到今。
【乙】早梅([南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注释】①林和靖,即林道,以种梅养鹤自娱,人称“梅妻鹤子”。
5. 甲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特点?
6.赏析乙诗“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一句的表达效果。
7.两首诗都写“梅花”,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二者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8-9题。
窘况为许衡州①赋
郑燮
半缺柴门叩不开,石棱砖縫好苍苔。地偏竹径清于水,雨冷诗情瘦似梅。
山茗未赊将菊代,学钱无措唤儿回。塾师②亦复多情思,破点经书手送来。
【注】①许衡州:郑燮之友,生活困窘。②塾师:指郑燮。
8.联系郑燮人生经历,说说诗中“竹”“梅”“菊”等意象有何作用?
9.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0-11题。
绝句
吴嘉纪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注释】:灶户,指旧时以煮盐(煎盐)为业的人(即盐民)。
10.分析首句中诗人写“低草房”与“六月”,有哪几个作用?
11.说说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五、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12-14题。
【甲】春日
朱熹①
胜日寻芳泗水②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①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②泗水,水名,在今山东省泗水县,春秋时孔子曾在此弦歌讲学,教授弟子。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乙】春日 [南宋]吴锡畴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 ,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2.对甲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首句,点明了天气是“胜日”,地点是“泗水滨”,事情是“寻芳”。后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B.这是一首哲理诗,说明春天之所以很容易辨认,是因为春天具有焕然一新的面容和万紫千红的特征的道理。
C.细究朱熹其人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可见诗中的“泗水”应暗指孔门,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D.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用“万紫千红”比喻孔学的丰富多彩,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和美好景致的春风。
13.简要赏析乙诗颈联中“逆”“私”二字的妙处。
14. 两首诗歌题目都为《春日》。请分析两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7题。
雪
[唐]杜苟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①兼得一般平。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
【注释】①岐:同“歧”。
15.赏析首联中“寒”字的妙处?
16. 请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前三联不见“雪”字,却处处写“雪”?
17. 试分析尾联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七、诗词阅读。完成18-19题。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②陂:池。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18.请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19.“纵被春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一句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八、诗词阅读。完成20-21题。
【甲】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乙】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20.试析甲诗首句“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21.结合诗句,说说甲乙两首诗各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九、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22-23题。
【甲】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乙】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2.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3.甲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十、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24-25题。
【甲】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乙】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24.甲乙两诗都着一“望”字,它们所起作用有何不同?
25.甲乙两诗都写到了“山”,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
十一、下面是徐祯卿的一首诗,读后回答26-27题。
在武昌作
徐祯卿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26.有人说徐祯卿的诗“熔炼精警”,请以诗歌第一联或第二联为例,作简要分析。
27.尾句诗人为什么要问大雁“何事乐长征”?说说你的理解。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28-29题。
牡丹(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①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②朝霞。
【注释】①占断:独占。②破:超出、胜过。
28.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爱牡丹的两个原因。
29.诗人写牡丹为什么要联系洛川神女?
参考答案
一、1.B
2. BD,B项,颔联写出大雁北归时的苍凉与落魄;D项“系书”是虚写,不是实景。
3.羁旅怀乡诗(咏物诗);苦于漂泊羁旅的孤独凄凉之情和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愁绪。
4. 全诗塑造了大雁北归时苍凉与落魄、急迫与凄凉的形象,寄托着诗人无限感怀,表达了诗人苦于漂泊羁旅的孤独凄凉之情和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愁绪。
二、5. 写出了梅花一尘不染、圣洁高尚、甘于寂寞、不事张扬的特点。
6. 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梅花人的个性,承上联,继续抒写早梅的原因。用“疑”“畏”等极富于表现心理状态的字眼,生动描写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寄寓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情怀。
7.不同。甲诗描绘梅花“不染尘埃”和身处“竹篱茅舍”却“自甘心”的形象,表达诗人淡泊名利的志趣(写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与世无争等亦可)。乙诗描绘梅花“故早发”“不疑寒”“畏落众花后”的形象,表达诗人对梅花不畏严寒、不甘落后的精神品质的赞美(写渴望被人欣赏或怀才不遇亦可)。
【参考译文】:甲诗,高洁的梅花,不受尘埃半点侵蚀,甘心淡泊地生长在竹篱边、茅舍旁。只因错误地认识了酷爱梅花的林和靖,惹得诗人谈笑至今。
乙诗,早梅梅花早先开放,是因为它要迎接春天的来临。尽管冬季天气非常寒冷,但它还是傲然独立,毫不畏惧。它只是怕开花落在群芳众花之后,那时人们游春的意兴索然,再没有人会特别注意地观赏它了。
三、8.一方面用来表现许衡州生活的困窘,另一方面喻指困境中保持高洁情操的追求。
9.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体贴之情。
四、10.“低草房”写出盐民劳动的地点,“六月”写出盐民劳动的时间。这样写,揭示了盐民劳动的艰苦环境。
11.示例一:用对比手法写出了盐民的劳动更为艰苦,也表现了诗人对盐民的同情。
示例二:动静结合。前两句是静态的描述,是背景,后两句则是动态的展现,是人物特写,一层推进一层,活生生地表现了盐民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熬煎。
五、12.B.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所以,B项“说明春天之所以很容易辨认,是因为春天具有焕然一新的面容和万紫千红的特征的道理”来解释是哲理诗的原因是错误的。
13. 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14. 甲诗的情感是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乙诗一是伤春之情。一是忧国之情。盛春已经过去了,而南宋也是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故这“幽情”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
六、15.一个“寒”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表达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表达了对贫穷百姓的同情。
16.“窗明”是由于雪的映衬,“不见飞禽影”暗写雪大,“折竹声”暗写雪重,“巢穴”多相似、“路岐”一般平,暗写厚雪覆盖。
17.社会现实:贫富悬殊。 分析:同一朝代,有钱之人裹袍(屋内)喊着冷,贫困樵夫赤脚(担柴)雪中行。(意思对即可)
七、18.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19.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托物言志或象征)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或者是表达了诗人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或者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
八、20.“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1.甲诗对比、衬托的手法,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柳的衰落,表现出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乙诗托物寓意,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九、22.傍晚 西风
23.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十、24.甲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和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乙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出希望重回京城和怀念亲友的急切期待。
25.不同。甲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乙诗曰“尖山似剑铓”,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十一、26.示例:①第一联中用“叶未下”“秋欲生”,写出了树叶泛黄但还未落下的景象,渲染出秋天将至未至但秋意渐生的凄清氛围,衬托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②第二联用一个“独”字,突出偌大的武昌城里仿佛只有他一个人,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伤之情。
27.尾联以雁乐衬人悲,借问大雁为什么乐于远途跋涉,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漂泊他乡的倦怠之意,以及思归不得的无奈与惆怅。
十二、28.牡丹盛开之时,独占了城中的美景;牡丹盛开之时的娇媚姿态胜过灿烂的朝霞。
29.将牡丹与传说中的洛川神女类比,牡丹花放射着洛神的灵气,千娇百媚,胜过灿烂的朝霞。诗人以洛神喻牡丹,运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其诗法之精妙,自不待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1 散曲-备战2022年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分类训练,共12页。
这是一份专题10 婉约词-备战2022年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分类训练,共14页。
这是一份专题09 豪放词-备战2022年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分类训练,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