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五)生物含解析
展开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
生 物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细胞的分子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磷脂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
②脱氧核糖的组成元素有C、H、O、N、P
③不同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可能相同
④RNA具有信息传递、催化反应、物质转运等功能
⑤生物大分子彻底水解后的产物都是它的基本组成单位
⑥有的蛋白质必须与特定的无机盐结合才能具有相应的生物学功能
A. 二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组成细胞的有机物有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酸。蛋白质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可以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能催化细胞中的化学反应,能够调节生命活动,还具有运输和免疫的功能;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可能成千上万,氨基酸形成肽链时,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导致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极其多样。
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的酶是RNA。
核酸包括DNA和RNA两类,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糖类是细胞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具有保温、缓冲和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细胞膜和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①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①正确;
②糖类的组成元素有C、H、O,不含N和P,②错误;
③不同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可能相同,排列顺序不同,蛋白质也不同,③正确;
④RNA具有信息传递(如mRNA)、催化反应(酶)、物质转运(tRNA)等功能,④正确;
⑤生物大分子彻底水解后的产物不一定都是它的基本组成单位,如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但核酸彻底水解的产物是磷酸、五碳糖和碱基,并不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⑤错误;
⑥有的蛋白质如血红蛋白必须与特定的无机盐离子—Fe2+结合后才有相应的生物学功能,⑥正确。
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都有中心体
B. 有内质网的细胞不一定是真核细胞
C. 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细胞癌变不受基因控制
D.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不一定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有中心体,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
原核细胞只有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
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细胞间直接接触(如精卵结合)、化学物质的传递(如激素调节)和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详解】A、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A错误;
B、原核细胞只有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有内质网的细胞一定是真核细胞,B错误;
C、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细胞癌变后代谢加快、加强,有利于其本身的快速增殖,需要酶催化,酶的合成受基因的调节和控制,C错误;
D、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不一定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参与,如植物的胞间连丝的信息交流功能,D正确。
故选D。
3. 剑叶即水稻最后生长出的一片叶子,展开前不含叶绿素。研究人员用充满CO2的透明袋子完全包住某水稻的一片展开前的剑叶,并给予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短时间内袋中CO2浓度的变化情况和剑叶的叶肉细胞中增强的生理活动分别是()
A. 升高、无氧呼吸 B. 降低、光合作用
C. 升高、有氧呼吸 D. 降低、无氧呼吸
【答案】A
【解析】
【分析】剑叶即水稻最后生长出的一片叶子,展开前不含叶绿素,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呼吸作用。
【详解】在透明、密闭的小袋包住水稻植株上尚未展开的剑叶,由于此时展开前的叶片不含叶绿素,因此,尽管袋中充入CO2,并给予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也无法完成光合作用,但由于缺少氧气条件,因而此时叶片的无氧呼吸过程将增强,由于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叶肉细胞中会增强的生理活动、袋中CO2浓度的变化应该为无氧呼吸,进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升高,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高倍镜下可看到核糖体附着在粗面内质网上
B. 核孔是生物大分子物质进出的通道,它对物质的通过没有选择性
C. 分泌蛋白的形成与分泌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及线粒体协调配合的结果
D. 卵细胞体积较大有利于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为胚胎早期发育提供所需营养
【答案】C
【解析】
【分析】1、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细胞体积越大,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例小,不利于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详解】A、核糖体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A错误;
B、核孔是生物大分子物质进出的通道,但是它对物质的通过也具有选择性,如进入细胞核的大分子物质主要是蛋白质,从核孔出来的大分子是RNA,B错误;
C、分泌蛋白的形成与分泌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及线粒体相互合作的结果,C正确;
D、卵细胞体积大,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例小,不利于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故选C。
5. 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为控制蛋白质活性开关的两种关键酶,前者催化相应蛋白质发生磷酸化(即活化),后者催化磷酸化的蛋白质发生去磷酸化(即失活),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TP中的“A”表示腺嘌呤和核糖组成的化合物
B. 图中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反应是可逆反应
C. 蛋白激酶催化的反应可使靠近核糖的高能磷酸键断裂
D. 两种酶都能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1、分析图可知,蛋白质在蛋白激酶的催化下,发生磷酸化,从而被活化;相反在蛋白磷酸酶的催化下,发生去磷酸化,从而失活。
2、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详解】A、ATP中,A代表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A正确;
B、可逆反应指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图中两个反应条件不同,所以不是可逆反应,B错误;
C、蛋白激酶催化反应导致ATP水解,应是远离核糖的高能磷酸键断裂,C错误;
D、酶催化作用的机理是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所以图中两种酶都能降低相应反应所需的活化能,D错误。
故选A。
6. 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即M期),前者又可分为三个阶段:G1期(DNA复制前期)、S期(DNA复制期)、G2期(DNA复制后期)。细胞周期同步化是指自然发生或人工造成的使细胞群体处于同一细胞周期同一阶段的过程。胸腺嘧啶核苷(TdR)双阻断法是常用的同步方法,TdR是一种DNA合成可逆抑制剂,选择性阻断S期,去除后S期可继续进行,从而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如图为科研人员利用TdR双阻断法使宫颈癌细胞群细胞周期同步化的过程,①、②、③分别表示三次处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①处理的时间不能短于G1期、G2期和M期的时长总和
B. ②处理的时间应不能短于S期时长,不能长于G1期、G2期和M期的时长总和
C. ③处理的时间不能短于G1期、G2期和M期的时长总和
D. 三次处理后,所有细胞都应停滞在细胞周期的S/G2期交界处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周期的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1、G1期:DNA合前期,合成RNA和核糖体。
2、S期:DNA复制期,主要是遗传物质的复制,即DNA、组蛋白和复制所需要酶的合成。
3、G2期:DNA合成后期,有丝分裂的准备期,主要是RNA和蛋白质(包括微管蛋白等)的大量合成。
4、M期:细胞裂期,暂离细胞周期,停止细胞裂执行定物功能,细胞所处期G0期。
【详解】A、①处理目的是所有处于S期的细胞立即被抑制,从而使未受TdR影响的细胞继续进行细胞周期,使其他未受影响的细胞均停滞在G1/S交界实现同步化,培养时长至少要G1+G2+M,A正确;
B、②处理要保证刚进入S期的细胞离开S期,时间应不能短于S期时长,同时刚完成S期的细胞不能再次进入S期,时间不能长于G1期、G2期和M期的时长总和,B正确:
C、③处理的时间如果短于G1+G2+M,则可能有部分细胞达不到G1和S的交界处,无法实现同步化,C正确;
D、上述分析可知三次处理后,所有细胞都应停滞在细胞周期的G1/S期交界处,D错误。
故选D。
7. 线粒体疾病的发生机制往往是由于各种原因线粒体DNA发生基因突变,线粒体内酶功能缺陷,ATP合成障碍,不能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氧化应激,使氧自由基产生增加,从而诱导细胞凋亡。某线粒体疾病患者家族系谱如图所示(当个体携带含突变基因的线粒体数量达到一定比例后会表现出典型症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遗传病的遗传规律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B. 若Ⅱ-4与男性患者结婚,所生女儿不能把突变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C. 若Ⅲ-6与正常男性生一个女儿,该女儿是突变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1/4
D. 若Ⅲ-3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且生下一个孩子,无法推断所生孩子的患病概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质遗传的特点为,①母系遗传,不论正交还是反交,子代性状总是受母本(卵细胞)细胞质基因控制;②杂交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不均等分配。在受精作用进行时,通常是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
分析题图,该遗传病由线粒体在DNA控制,属于细胞质遗传。
【详解】A、该遗传病是由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的,属于细胞质遗传,而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故该遗传病的遗传规律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A错误;
B、Ⅱ-4是突变基因携带者,与男性患者结婚,有可能将突变基因传递给女儿,故所生女儿可能把突变基因传递给下一代,B错误;
C、Ⅲ-6形成卵细胞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不均等分配,若Ⅲ-6与正常男性生一个女儿,该女儿是突变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无法计算,C错误;
D、该遗传病由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并且当个体携带含突变基因的线粒体数量达到一定比例后才会表现出典型症状,则Ⅱ-3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且生下一个孩子,无法推断所生子女的患病概率,D正确。
故选D。
8. 油菜(2n=20)的种子可以榨取食用油(菜籽油),芥酸会降低菜籽油的品质。为了培育低芥酸油菜新品种,科学家诱导油菜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形成完整植株Mu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Mua成熟叶肉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 秋水仙素处理Mua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以培育出纯合植株
C. 自然状态下Mua植株自交可产生大量低芥酸油菜品种
D. 将植株Mua作为育种材料,能缩短育种年限
【答案】D
【解析】
【分析】秋水仙素作用的机理: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如低温处理,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将来可能发育成多倍体植株。
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与优点: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优点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原因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详解】A、油菜(2n=20)的种子,表明油菜属于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而Mua是通过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单倍体,其成熟叶肉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A错误;
B、Mua是通过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单倍体,高度不育,不能产生种子,B错误;
C、自然状态下,Mua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不能形成正常配子而高度不育,C错误。
D、Mua是通过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单倍体,秋水仙素处理Mua幼苗可以培育出纯合植株,此种方法为单倍体育种,能缩短育种年限,D正确。
故选D。
9. 某种二倍体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存在斑翅与正常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桃色眼与黑色眼(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为了研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机制,实验小组选择斑翅桃色眼雌性昆虫与正常翅黑色眼雄性昆虫杂交,得到F1代雌性昆虫为正常翅桃色眼∶正常翅黑色眼=1∶1,雄性昆虫为斑翅桃色眼∶斑翅黑色眼=1∶1,F1相互交配产生F2,得到F2中正常翅黑色眼∶正常翅桃色眼∶斑翅黑色眼∶斑翅桃色眼=2∶3∶2∶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根据杂交实验结果,可以确定翅型中的斑翅属于隐性性状
B. BB纯合时可能存在致死效应,且黑色眼昆虫的基因型是Bb
C. 昆虫种群中,正常翅黑色眼昆虫的基因型共有3种
D. F2中斑翅桃色眼昆虫的基因型是bbXaXa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亲代雌性斑翅桃色眼与雄性正常翅黑色眼杂交,F1雄性全为斑翅,与母本的翅型相同,雌性全为正常翅,与父本的翅型相同,说明翅型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且正常翅对斑翅为显性,斑翅属于隐性性状,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XAY;F1桃色眼:黑色眼=1:1,且在雌雄中比例相同,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为常染色体遗传;F2中黑色眼:桃色眼=4:6,即2:3,不符合1:1的比例,说明黑色眼为显性性状,且存在BB纯合致死现象,黑色眼基因型为Bb,桃色眼基因型为bb。
【详解】A、由分析可知,翅型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且正常翅对斑翅为显性,斑翅属于隐性性状,A正确;
B、由分析可知,BB纯合致死,则黑色眼昆虫的基因型是Bb,B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在该昆虫种群中,正常翅黑色眼昆虫的基因型共有3种:BbXAXA、BbXAXa、BbXAY,C正确;
D、由分析可知,亲本雌性斑翅桃色眼的基因型是bbXaXa,亲本雄性正常翅黑色眼的基因型是BbXAY,F1中雌性正常翅桃色眼、正常翅黑色眼的基因型分别为bbXAXa、BbXAXa,雄性斑翅桃色眼、斑翅黑色眼的基因型分别为bbXaY、BbXaY,F1相互交配产生的F2中斑翅桃色眼昆虫的基因型是bbXaXa、bbXaY,D错误。
故选D。
10. 许多抗癌药物通过干扰DNA合成及功能抑制癌细胞增殖。下表为某制药公司研发的三种抗癌新药(三种新药代号分别为RH-2208、YH-0501、CC-6868)的主要作用机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药物名称
作用机理
YH-0501
抑制DNA的模板功能
CC-6868
抑制DNA聚合酶活性
RH-2208
阻止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A. YH-0501处理癌细胞后,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受到抑制
B. CC-6868处理癌细胞后,DNA复制过程中子链无法正常延伸
C. RH-2208处理癌细胞后,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出现原料匮乏
D. 将上述三种药物精准导入癌细胞的技术可减小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表可知,RH-2208阻止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从而影响DNA复制过程中原料的供应;YH-0501通过抑制DNA的模板功能,可以影响DNA复制和转录,因为DNA复制和转录均需要DNA模板:CC-6868通过抑制DNA聚合酶活性而影响DNA复制过程。
【详解】A、由分析可知,YH-0501通过抑制DNA的模板功能,可以抑制DNA 复制和转录,因为DNA复制和转录均需要DNA模板,A正确;
B、CC-6868能抑制DNA聚合酶活性而影响DNA复制过程,DNA聚合酶活性受抑制后,会使癌细胞DNA复制过程中子链无法正常延伸,B正确;
C、由分析可知,RH-2208阻止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从而影响癌细胞中DNA复制过程,而转录过程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不会受到RH-2208的影响,C错误;
D、将三种药物精准导入癌细胞的技术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由于三种药物是精准导入癌细胞,因此,可以减弱它们对正常细胞的不利影响从而减小药物副作用,D正确。
故选C。
11. 图Ⅰ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图Ⅱ表示某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BC段中DNA稳定性较差,易出现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改变
B. 图Ⅱ中丙、丁细胞处于图Ⅰ中的CD段
C. 图Ⅱ中丁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如果丁细胞中的M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N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D. EF段中细胞内染色体数与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始终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图ⅠAC段属于间期,BC段染色体正在进行复制,CD段属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EF段属于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图Ⅱ甲-丁依次为有丝分裂后期、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详解】A、BC段表示间期,此时DNA的复制双链解开,其稳定性最差,易出现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改变,A正确;
B、由于CD段染色体与核DNA的比为1∶2,着丝点没有分裂,故图Ⅱ中丙、丁细胞位于图Ⅰ中的CD段,B正确;
C、由丙细胞细胞质均等分裂可知,该图为雄性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图,图Ⅱ中丁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故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若M基因在X染色体上,那么N基因所在染色体一定是常染色体,C正确;
D、EF段可表示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其中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D错误。
故选D。
12. 神经细胞间的突触联系往往非常复杂。图5为大鼠视网膜局部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示意图,其调节过程大致为:当视锥双极细胞(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神经节细胞(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可分别与甲膜、丙膜上的受体结合,调控视锥双极细胞(BC)和无长突细胞(AC)的生理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图可知,正常情况下,不会成为内环境成分的是谷氨酸、甘氨酸和内源性大麻素
B. 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Ca2﹢通道开放,使BC释放的谷氨酸增加
C. 由图可知,BC与G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甲膜,BC与A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丙膜
D. 上图中的正反馈调节机制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该调节过程与细胞膜的功能密切相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由图可知,谷氨酸、甘氨酸是神经递质,内源性大麻素也释放到突触间隙(组织液),正常情况下,会成为内环境成分,A错误;
B、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Ca2﹢通道开放,使BC释放的谷氨酸减少,B错误;
C、由图可知,谷氨酸、甘氨酸以胞吐的释放到突触间隙(内源性大麻素不是以胞吐形式释放,不是神经递质),通过扩散分别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传递信息,因此BC与G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甲膜,BC与A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丙膜,C正确;
D、上图中的负反馈调节机制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该调节过程与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两大功能密切相关,D错误。
故选C。
13.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以及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在寒冷环境中会表现出骨骼肌战栗,此过程属于条件反射
B. 肾上腺的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它的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
C. 饮酒过量的人表现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此现象分别与大脑和脑干有关
D. 冬季长跑过程中,随着跑步的进行人呼吸频率会加快,该过程只有神经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反射完成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的组成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
【详解】A、人在寒冷环境中会表现出骨骼肌战栗,此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
B、肾上腺的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它的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B正确;
C、人的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身体的平衡中枢位于小脑,因此,饮酒过量的人表现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此现象分别与大脑和小脑有关,C错误;
D、冬季长跑过程中,随着跑步的进行人呼吸频率会加快(由CO2通过体液运输到大脑刺激呼吸中枢引起),故该过程既有体液调节,又有神经调节,D错误。
故选B。
14. 下丘脑可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一种含41个氨基酸的神经肽),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进而促进肾上腺皮质合成、分泌糖皮质激素(GC,一种类固醇激素),该分泌过程的分级调节如图所示。此外GC还可做为药物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CRH的合成过程中至少会生成40个水分子,形成40个肽键
B. 推测GC可能具有减弱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可通过口服进行GC给药
C.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过程具有与GC分泌过程相同的分级调节
D. GC的分泌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下丘脑细胞、垂体细胞、肾上腺细胞均存在GC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从下丘脑到糖皮质激素的实线部分属于分级调节,从糖皮质激素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属于反馈调节。
【详解】A、41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多肽,至少脱40分子的水,形成40个肽键,A正确;
B、GC可作为药物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推测GC可能具有减弱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GC是一种类固醇激素,可口服,B正确;
C、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由下丘脑神经直接支配,不具有分级调节,C错误;
D、由图解可知,GC的分泌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下丘脑细胞、垂体细胞、肾上腺细胞均存在GC受体,D正确。
故选C。
15. 研究发现,S蛋白是新冠病毒识别并感染靶细胞重要蛋白,可作为抗原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并应答,因此S蛋白是新冠疫苗研发的重要靶点。目前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的疫苗:灭活疫苗,即新冠病毒经培养、增殖,用理化方法灭活后制成疫苗;核酸疫苗,即将编码S蛋白的核酸包裹在纳米颗粒中,制成疫苗,接种后,在人体内产生S蛋白;亚单位疫苗,即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在体外合成S蛋白,制成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即利用减毒流感病毒作为载体,携带S蛋白基因,并在载体病毒表面表达S蛋白,制成疫苗。以上4种疫苗中,自身不含S蛋白抗原的疫苗是()
A. 灭活疫苗 B. 核酸疫苗
C. 亚单位疫苗 D. 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
【答案】B
【解析】
【分析】疫苗属于抗原,进入机体后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常见的疫苗有减毒活疫苗、灭活病毒疫苗、重组蛋白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
【详解】A、灭活疫苗是新冠病毒经培养、增殖,用理化方法灭活后制成的疫苗,因此,其自身是含有S蛋白抗原的疫苗,A错误;
B、核酸疫苗是将编码S蛋白的核酸包裹在纳米颗粒中制成的疫苗,接种后,在人体内产生S蛋白,因此其自身是不含有S蛋白抗原的疫苗,B正确;
C、亚单位疫苗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在体外合成S蛋白制成的疫苗,因此,其自身是含有S蛋白抗原的疫苗,C错误;
D、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是利用减毒流感病毒作为载体,携带S蛋白基因,并在载体病毒表面表达S蛋白制成的疫苗,因此,其自身是含有S蛋白抗原的疫苗,D错误。
故选B。
16. 异戊烯基转移酶(IPT)是催化与细胞分裂素(CK)的合成关键酶之一,细胞分裂素氧化酶(CKX)是催化CK降解有关的酶,能使CK发生不可逆的失活。研究发现,在拟南芥突变体M腋芽部位中IPT基因表达增加,CK含量增加,突变体M株高异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IPT合成增加可能使植物的衰老延缓
B. CK合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可促进细胞分裂
C. 突变体M中CKX基因发生突变,不能合成CKX
D. 突变体M中IPT基因表达增加可能与某种负调控表达的因子减少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
【详解】A、随IPT含量增加,CK含量增加,而CK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故植物衰老将延缓,A正确;
B、CK主要由植物的根尖合成,可促进细胞分裂,B正确;
C、由题干无法得知拟南芥突变体M中CKX基因是否发生突变,仅知道CK含量较高,植株增高,C错误;
D、某种负调控表达的因子减少,能促进基因表达,D正确。
故选C。
17. 大山雀是一种林间留鸟,喜食多种昆虫。在人工纯松树林区,大山雀对防控松毛虫灾害有重要作用。如图中甲、乙两条曲线表示松毛虫和大山雀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P表示Nt+1=Nt。不考虑种群的迁入和迁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研究大山雀和松毛虫的关系属于种群水平的种间关系
B. 大山雀捕食松毛虫,图中甲曲线可表示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
C. 对于乙种群而言,C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
D. 当大山雀种群数量低于A点时,种群数量会逐年下降甚至灭绝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不同的生物会利用不同的策略来生存和繁衍,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r对策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扩散能力强,有较高的生殖率,以量取胜,如昆虫和杂草;K对策生物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扩散能力弱,生殖率低,但有较高的竞争力,以质立足,如乔木和大型肉食动物。K对策生物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和绝灭点。
分析题图可知,松毛虫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扩散能力强,有较高的生殖率,对应曲线乙;大山雀种群数量变化对应曲线甲。P表示当年的种群数量(N)等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根据曲线与P的交点可判断,K对策物种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B点)和绝灭点(A点)。当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B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当种群数量高于A点时,种群可以回升到B点,但是种群数量一旦低于A点就会走向绝灭。
【详解】A、研究大山雀和松毛虫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种间关系,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乙曲线可表示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B错误;
C、C点时Nt+1=Nt,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未增加,C错误;
D、由分析可知,A点为大山雀的绝灭点,当种群数量低于此点时,种群数量会逐年下降甚至灭绝,D正确。
故选D。
18. 水域中的重金属、杀虫剂含量过高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科研工作者对某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进行了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每千克体重污染物含量/mg
汞
某种杀虫剂
a
鱼(甲)
鱼(乙)
78
96
b
河蚌
水蚤、小球藻
25
57
c
小球藻
-
3
5
d
鱼(乙)
水蚤
10
31
e
水蚤
小球藻
5
X
A. 该湖泊中河蚌(b)和水蚤(e)的关系为捕食与竞争
B. 表中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含3条食物链,最高营养级为第四级
C. 若b的食物1/5来自e,其余来自c,则b体重每增加1kg,至少需消耗c21kg
D. 据表中数据推测,e的杀虫剂含量X的范围是每千克体重污染物含量5mg<X<31mg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表可知,小球藻是生产者,被水蚤和河蚌所捕食,而水蚤又是鱼(乙)和河蚌的食物,鱼(乙)又被鱼(甲)所捕食。这一湖泊中,各种生物体内汞和杀虫剂含量较高,原则上营养级越高,体内汞和杀虫剂含量就越高。
【详解】A、由表中消化道内食物组成一列可以看出,该湖泊中河蚌(b)和水蚤(e)的关系为捕食与竞争,A正确;
B、根据表中数据可画出下列食物网,含3条食物链,最高营养级(鱼甲)为第四级,B正确;
C、河蚌4/5食物来自小球藻,增重1kg至少需小球藻4/5÷20%=4,1/5食物来自水蚤,至少需小球藻1/5÷20%÷20%=5,共9kg,C错误;
D、原则上营养级越高,体内汞和杀虫剂含量就越高,据表中数据推测,e的杀虫剂含量X的范围是每千克体重污染物含量5mg<X<31mg,D正确。
故选C。
19. 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叶绿体中素分离的原理是色素能够溶解于有机溶剂中
B. 温特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C. 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方法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
D. 设置有氧与无氧两种条件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两组实验为对比实验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绿叶中的色素不只一种,它们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然而,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2、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详解】A、叶绿体中色素分离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A错误;
B、温特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扩散,B错误;
C、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方法为取样器取样法,其统计方法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C错误;
D、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时,有氧与无氧两组均为实验组,为对比实验,D正确。
故选D。
20. 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生长的植物会表现出不同于正常植株的表观遗传性状(表观遗传现象是指生物体的基因不变,而基因表达与表现型发生变化的现象,与DNA分子的甲基化有关)。科研人员用蒸馏水配成含0(称CK组)、0.5Cd2﹢、5.0Cd2﹢及0.5Cu2﹢、5.0Cu2﹢的培养液(mg/L)分别处理拟南芥植株,测定其基因组总甲基化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中的CK组为对照组,其余组均为实验组
B. 实验中的自变量为不同的重金属溶液和重金属溶液的浓度
C. 实验中不同浓度的Cd2﹢、Cu2﹢均导致拟南芥基因组甲基化水平提高,Cu2﹢导致的提高水平大于Cd2﹢
D. 拟南芥在重金属土壤中出现的表观遗传性状可能增强其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和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的重金属溶液和重金属溶液的浓度,因变量为拟南芥植株基因组总甲基化率。
【详解】A、CK组未经处理为对照组,其他各组均用不同培养液处理为实验组,A正确;
B、分析题图和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的重金属溶液和重金属溶液的浓度,因变量为拟南芥植株基因组总甲基化率,B正确;
C、由图中数据可知,不同浓度的Cd2+、Cu2+均导致甲基化水平提高,Cd2+导致的拟南芥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大于Cu2+,C错误;
D、由题图可知,拟南芥在重金属浓度越高的土壤里,基因组总甲基化率越高,由此可知拟南芥在重金属土壤中出现的表观遗传性状可能增强其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21. 海水池塘生态养殖利用不同营养级生物生活习性,使系统中投饵性养殖单元(如鱼、虾类)产生的残饵、粪便、营养盐等有机或无机物质成为其他类型养殖单元(如滤食性贝类)的食物或营养物质来源,将系统内多余的营养物质转化到养殖生物体内,达到系统内营养物质的高效循环利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投喂鱼、虾的残余饵料可以肥水,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浮游生物反之又成为鱼、虾的天然饵料被有效利用。残余饵料促进浮游生物中的浮游植物繁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水体表层养殖海带后,浮游植物的数量减少。从生物群落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滤食性贝类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调查其种群密度宜采用________________。从取食粪便的角度看,滤食性贝类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利用科学仪器对不同类型的生态养殖池进行水质测定分析,以研究池塘的无机环境。现有以鱼、虾、蟹混养为主的池塘(简称“混养”)和以贝类养殖为主的池塘(简称“贝养”),调查的水质指标有:水温(℃)、溶解氧(mg·L﹣1)、盐度(%)、pH。请设计出合理的表格,对两种池塘水质指标的调查数据记录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饵料经微生物分解后产生N、P等无机盐供浮游植物利用,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繁殖 ②. 海带与浮游植物竞争光照、无机盐等资源,导致浮游植物减少
(2) ①. 样方法 ②. 分解者
(3)
池塘
水温(℃)
溶解氧(mg·L﹣1)
盐度(%)
pH
混养
贝养
【解析】
【分析】种间竟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营养结构由食物链和食物网组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这些无机物排出体外后又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所以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小问1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投喂鱼、虾的残余饵料经微生物分解后产生N、P等无机盐供浮游植物利用,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繁殖。海带与浮游植物之间的关系为种间竞争,在水体表面养殖海带后,海带与浮游植物竞争光照、无机盐等资源,导致浮游植物减少。
【小问2详解】
滤食性贝类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滤食性贝类取食的粪便是消费者的排遗物,属于被其捕食的生物的遗体残骸,因此滤食性贝类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分解者。
【小问3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该调查的目的是分析“混养”和“贝养”的水质区别,其指标有水温(℃)、溶解氧(mg·L﹣1)、盐度(%)、pH。因此,设计表格如下:
池塘
水温(℃)
溶解氧(mg·L﹣1)
盐度(%)
pH
混养
贝养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况,应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根据题干将信息与所学知识点对应起来,利用知识分析解释问题。
22. 研究发现,胰岛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发出的神经支配和血糖浓度的调节。其中血糖浓度是调节胰岛素分泌最重要的因素,当血糖急剧升高时,短时间内胰岛素的分泌量会迅速增高,此过程还与胰岛B细胞内ATP/ADP的比值有关,当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时,能引起胰岛B细胞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血糖急剧升高后,胰岛B细胞能快速将其储存的胰岛素释放进入血液,通过体液运输,与组织细胞的_______(填“细胞膜”或“细胞内”)受体结合并传递信息,通过促进组织细胞___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2)上图中葡萄糖以_____________的方式进入胰岛B细胞,通过细胞呼吸氧化分解,使胰岛B细胞内ATP/ADP的比值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上图分析,当血糖急剧升高时,短时间内胰岛素的分泌量会迅速增高的机制是__________。
【答案】(1) ①. 细胞膜 ②. 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2) ①. 协助扩散 ②. 升高
(3)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使细胞内ATP/ADP的比值升高;细胞膜上的K﹢通道磷酸化而开放,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导致Ca2﹢内流,促使囊泡的形成及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通过细胞呼吸引起细胞内ATP浓度增加,进而导致细胞膜上的K﹢通道磷酸化而开放,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进而触发Ca2+大量内流,由此引起胰岛素分泌。胰岛素通过促进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降低。
【小问1详解】
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细胞内,因此其受体存在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促进靶细胞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浓度降低。
【小问2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葡萄糖通过转运蛋白的协助,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进入细胞内,因此其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葡萄糖通过细胞呼吸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合成ATP,使胰岛B细胞内ATP/ADP的比值升高。
【小问3详解】
结合题图分析可知,当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使细胞内ATP/ADP的比值升高;细胞膜上的K+通道因磷酸化而开放,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导致Ca2+内流,促使囊泡的形成及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胰岛素调节的机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判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3. 某高等植物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如图10甲所示,数字序号表示不同的生理过程,PSⅠ和PSⅡ是吸收、传递、转化光能的光系统。某科研人员以该植物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程度的盐胁追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实验过程中各组呼吸强度不变。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生物膜结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上分布了大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光能的吸收。该膜上还分布有ATP合成酶,该酶可顺浓度梯度运输H﹢,同时合成ATP,如图甲所示,请推测在叶肉细胞中____________________(膜结构)上也存在ATP合成酶。
(2)据图甲可知,PSⅡ吸收光能后,可将水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e﹣,从而将光能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能量形式)。
(3)据图乙所示的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组的NaCl溶液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类囊体薄膜 ②. 光合色素(或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③. 线粒体内膜
(2) ①. 氧气、H﹢ ②. 电能
(3) ①. 0.4%、0.8%和1.2% ②. NaCl胁迫下,叶片气孔导度减小,导致CO2吸收减少,胞间CO2浓度降低,光合作用强度减小,而呼吸强度不变,则净光合速率减小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将水分解为氧和H+,氧直接以氧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H+与氧化型辅酶Ⅱ(NADP+)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Ⅱ( NADPH)。 NADPH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同时也储存部分能量供暗反应阶段利用;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提供能量促使ADP与Pi反应形成ATP。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在特定酶的作用下,CO2与C5(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个C3分子。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和 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 NADPH还原。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形成C5。
【小问1详解】
由图甲可知,图甲所示结构上有色素,进行光反应,因此该结构是类囊体薄膜。类囊体薄膜上分布着大量的光合色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有利于光能的吸收。同时在膜上存在着ATP合成酶,能合成ATP,叶内细胞中其他能合成ATP的结构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
【小问2详解】
由图甲可知,当PSⅡ吸收光能后,可将水分解为氧气、H+和e-,这样就将光能转变为了电能。
【小问3详解】
由图乙可知,实验共分四组,其中NaCl的浓度有0、0.4%、0.8%、1.2%,其中浓度为0的组作为对照组,其余组为实验组,实验目的为研究不同程度的盐胁追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在NaCl胁迫下,细胞失水,叶片气孔导度减小,导致CO2吸收减少,胞间CO2浓度降低,光合作用强度减小,而呼吸强度不变,故净光合速率减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识图分析能力,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能利用已有知识分析图表,进行实验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24. 在家蚕(2n=56)基因组计划完成后,其功能基因组研究成为该领域的重要课题。突变体是功能组学研究的重要材料,研究人员选育出N-12家蚕突变品系并创立了基于该品系的突变检测技术,可通过观察F1和F2代的性状及比例,检测出未知基因突变的类型(如显/隐性、是否致死等),确定该突变基因与可见性状的关系及其所在的染色体。回答下列问题:
(1)雌性家蚕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有_____________种。家蚕的体色非油性(B)对油性(b)为显性、结绿茧(R)对结白茧(r)为显性,控制这2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Z染色体上,其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是基于N-12品系的突变检测技术路线,现选用N-12品雄蚕和诱变后的野生型雌蚕杂交,在F1代中挑出1只雄蚕,与1只N-12雌蚕交配,若得到的F2代没有野生型雌蚕,雄蚕数目是雌蚕的两倍,则F2中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此结果说明诱变产生的Z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突变的基因保存在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家蚕的细胞内。
(3)上述突变基因可能对应下表中的突变:
密码子序号
1…15 …19 25…540
密码子表(部分)
正常核苷酸序列
突变↓
突变后核苷酸序列
AUG…AAC… ACG UUA…UAG
AUG…AAC… ACG UGA…UAG
AAA:赖氨酸
UAG、UGA:终止密码子
…表示省略、没有变化的碱基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某关键蛋白合成异常使胚胎死亡。
【答案】(1) ①. 29 ②. 伴性遗传
(2) ①. 非油性结绿茧雄蚕∶非油性结白茧雄蚕∶非油性结白茧雌蚕=1∶1∶1 ②. 隐性(完全)致死 ③. 非油性结绿茧雄
(3)第25位密码子由UUA→UGA,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肽链变短
【解析】
【分析】由题基于N-12品系的突变检测技术路线可知,P:ZBrZBr(非油性结白茧)×ZbRW→F1:ZBrZbR、ZBrW,ZBrZbR×ZBrW→F2:ZBrZBr(非油性结白茧雄蚕)、ZBrZbR(非油性结绿茧雄蚕)、ZBrW(非油性结白茧雌蚕)、ZbRW(死亡)。
【小问1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雌性家蚕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有19种,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叫伴性遗传。
【小问2详解】
由分析可知,F2雄蚕基因型为ZBrZBr、ZBrZbR,因此F2代中雄蚕的两种表现型分别是非油性结白茧和非油性结绿茧,由于F2代没有野生型雌蚕,雄蚕数目是雌蚕的两倍,此结果说明诱变产生了伴Z染色体上隐性完全致死基因突变,F2中比例为非油性结绿茧雄蚕∶非油性结白茧雄蚕∶非油性结绿茧雌蚕=1∶1∶1,该突变的基因保存在表现型为非油性结绿茧雄家蚕的细胞内。
【小问3详解】
表中突变为第25位密码子由UUA→UGA,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肽链变短。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和致死现象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二)选考题: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25. 某报道指出每张人民币平均含菌量17.8万个,在亚洲众多币种中“鹤立鸡群”,这已成为致病细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为验证该观点,A、B两地大学分别组织一组科研人员进行实验调查。如图是A组和B组的实验流程和实验结果。下表是2种可供选择的培养基配方。
培养基名称
配方
培养基甲
牛肉膏5g,蛋白胨10g,NaCl5g,蒸馏水1000mL,琼脂20g
培养基乙
葡萄糖15g,KH2PO41g,MgSO4·7H2O O.5g,KCl 0.5g,FeSO4·7 H2O 0.01g,蒸馏水1000mL,琼脂20g
(1)经发现,人民币上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如酵母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这两种微生物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达到实验目的,应选择上表中的培养基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为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对实验使用的培养基应使用高压蒸汽灭菌,下列所示的操作步骤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①让压力表的压力降为零
②加热灭菌锅,打开排气阀,排除锅内冷空气
③打开排气阀,排除锅内热蒸汽
④关闭排气阀,让锅内温度上升
⑤向灭菌锅内放入待灭菌物品
⑥到达所需压力时,控制热源,维持压力
(4)如图所示,采取的A、B两地的科研人员均完成实验,但实验结果却完全不同。经过核验检查,两地科研人员所有操作步骤完全正确,对实验结果分析,最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取样面积如图所示,由于人民币上存在各种微生物,为了准确计数平板上的细菌数量,依据不同微生物具有不同的________________加以区分。科研人员将上述菌悬液进行梯度稀释,取0.1mL稀释倍数为102的样品接种到四个平板上,经培养计数,四个平板的细菌菌落数分别是108、10、105、102,则该取样区域细菌密度约为________________个/cm2。
【答案】(1)酵母菌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 ①. 甲 ②. 培养基甲属于天然培养基,可满足多种微生物的营养需要,而培养基乙缺乏氮源,不能满足多种微生物的营养需要
(3)⑤②④⑥①③(4)A、B两地的科研人员取样的人民币不同
(5) ①. 菌落特征 ②. 1×104个/cm2
【解析】
【分析】1、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2、高压蒸汽灭菌的步骤为:向灭菌锅内放入待灭菌物品;加热灭菌锅,打开排气阀,排除锅内冷空气;关闭排气阀,让锅内温度上升;到达所需压力时,控制热源,维持压力;让压力表的压力降为零;打开排气阀,排除锅内热蒸汽。
3、可根据菌落特征进行区分不同的菌落。
【小问1详解】
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原核生物,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酵母菌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 核)
【小问2详解】
由于培养基甲属于天然培养基,可满足多种微生物营养需要,而培养基乙缺乏氮源,不能满足多种微生物的营养需要,所以应选择甲培养基进行培养收集的菌类。
【小问3详解】
高压蒸汽灭菌的步骤为:向灭菌锅内放入待灭菌物品;加热灭菌锅,打开排气阀,排除锅内冷空气;关闭排气阀,让锅内温度上升;到达所需压力时,控制热源,维持压力;让压力表的压力降为零;打开排气阀,排除锅内热蒸汽。即操作顺序应为⑤②④⑥①③。
【小问4详解】
由于A、B两地的科研人员取样的人民币不同,可能导致A、B两个平板上的菌落数不一样。
【小问5详解】
可根据菌落的大小、颜色、隆起、边缘等菌落特征进行区分群落;根据题干数据,取30-300个菌的平板进行计数,细菌密度为(108+105+102)30.110102(715)=1×104个/cm2。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26.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回答下列问题:
(1)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目的蛋白)时,可先提取HIV中的________________,以其作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________________,获取该目的蛋白的基因,然后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最后导入受体细胞。
(2)从受体细胞中分离纯化出目的蛋白,该蛋白作为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可与此蛋白结合的相应分泌蛋白是________________,该分泌蛋白可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检测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IV营___________生活,主要侵入并破坏人体的___________细胞,降低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4)目前常用逆转录酶抑制剂治疗艾滋病,其治疗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RNA ②. cDNA(或DNA)
(2) ①. 抗体 ②.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或抗原—抗体杂交)
(3) ①. 寄生 ②. T(或T淋巴)
(4)逆转录抑制剂抑制了逆转录酶的活性,抑制HIV的逆转录过程,进而抑制了HIV的增殖
【解析】
【分析】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部分T细胞,降低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小问1详解】
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目的蛋白)时,可先提取HIV中的RNA,以其作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cDNA (或DNA), 获取该目的蛋白的基因,然后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最后导入受体细胞中。
【小问2详解】
将抗原注入机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可与该抗原结合的相应抗体,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之一。用抗体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的原理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小问3详解】
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进行生命活动,故HIV营寄生生活;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T细胞,降低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小问4详解】
目前常用逆转录酶抑制剂治疗艾滋病,其治疗机理是逆转录抑制剂抑制了逆转录酶的活性,抑制HIV的逆转录过程,进而抑制了HIV的增殖。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和免疫调节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2022-2023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五)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五)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五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五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七)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八)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八)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