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一、单选题
1.糖类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乳糖是动物体内特有的二糖,葡萄糖和蔗糖只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B.人体可水解食物中的淀粉,并能利用其彻底水解的产物合成肝糖原
C.DNA、ATP与RNA彻底水解的产物中都含有核糖
D.细胞膜外表面的糖被是由糖类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形成
【答案】B
【分析】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等不能水解的糖称为单糖;由2个单糖脱水缩合形成的糖称为二糖;多糖有淀粉、纤维素和糖原,其中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
【详解】A、乳糖是动物体内特有的二糖,蔗糖只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动物和植物都含有葡萄糖,A错误;
B、淀粉的彻底水解产物是葡萄糖,人体能利用葡萄糖合成肝糖原,B正确;
C、DNA彻底水解的产物中含有脱氧核糖,ATP与RNA彻底水解的产物中含有核糖,C错误;
D、在细胞膜的外表面,糖类可以与蛋白质、脂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和糖脂,这些糖类分子称为糖被,D错误。
故选B。
2.胶原蛋白是生物大分子,是动物结缔组织中的主要成分,也是哺乳动物体内含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功能性蛋白,占蛋白质总量的25%~30%,在某些生物体内甚至高达80%以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经处理后,可用来检测某食品是否含胶原蛋白
B.脸上涂抹胶原蛋白,可直接被吸收,达到美容效果
C.胶原蛋白在核糖体中被合成后,可直接进入高尔基体中被修饰加工
D.胶原蛋白的特定功能仅仅取决于其特定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答案】A
【分析】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都含有NaOH和CuSO4两种成分,且所用的NaOH溶液浓度都是0.1g/mL。
【详解】A、斐林试剂中甲液为0.1g/mL的NaOH,乙液为0.05g/mL的CuSO4溶液,可以将乙液稀释成双缩脲试剂B液(0.01g/mLCuSO4溶液),用于进行蛋白质的检测,A正确;
B、胶原蛋白为生物大分子,必须水解成其单体氨基酸,才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B错误;
C、胶原蛋白首先在核糖体合成,随后由内质网进行加工折叠,形成较成熟的蛋白质,内质网以囊泡的形式将蛋白质运送到高尔基体,随后由高尔基体进行加工、修饰,形成成熟的蛋白质,C错误;
D、每一种蛋白质都有与它所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独特结构,其独特结构是由其氨基酸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空间结构决定的,所以胶原蛋白的特定功能不仅取决于其特定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也取决于其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空间结构,D错误。
故选A。
3.地球上的细胞可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含有细胞壁的细胞一定是真核细胞B.能进行光合的细胞一定是植物细胞
C.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一定不是植物细胞D.含有线粒体的细胞一定不是原核细胞
【答案】D
【分析】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根本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原核生物无核膜,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真核细胞有核膜,细胞质中有多种细胞器,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常见的原核生物菌、放线菌、支原体、蓝藻和衣原体。
【详解】A、含有细胞壁的细胞不一定是真核细胞,如大多数原核细胞,A错误;
B、能进行光合的细胞不一定是植物细胞,如蓝细菌,B错误;
C、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也可能是植物细胞,如植物的根部细胞,C错误;
D、原核细胞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故含有线粒体的细胞一定不是原核细胞,D正确。
故选D。
4.科学家发现,逆转录现象既存在于部分病毒繁殖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健康人体内。又已知某些tRNA分子 (如tRNA'p),可以作为mRNA逆转录的引物。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mRNA逆转录时,需要四种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材料
B.逆转录结束时,tRNA可直接成为产物的一部分
C.独立的tRNA分子含有氢键,独立的mRNA分子不含氢键
D.逆转录和转录过程,均发生在细胞内
【答案】B
【分析】逆转录过程:逆转录酶以RNA为模板,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为原料,合成互补DNA,互补DNA合成后,逆转录酶水解作为模板的RNA,模板RNA水解后,逆转录酶以互补DNA为模板,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为原料,最后合成双螺旋DNA。
【详解】A、mRNA逆转录时,以RNA为模板形成DNA,需要四种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材料,A正确;
B、逆转录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即RNA指导下的DNA合成,因此产物是DNA,tRNA不是直接产物,B错误;
C、独立的tRNA分子是三叶草的结构,部分碱基互补配对形成氢键,mRNA呈单链结构,不含氢键,C正确;
D、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逆转录现象主要发生在部分病毒繁殖过程中,病毒营寄生生活,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繁殖,据此可知逆转录和转录过程,均发生在细胞内,D正确。
故选B。
5.某课外兴趣小组观察洋葱根尖细胞(2n=16)的有丝分裂,拍摄照片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镜检时,可以看到从b时期到a时期的变化过程
B.实验顺序是根尖染色后置于载玻片上,捣碎,盖上盖玻片,镜检
C.a为分裂后期细胞,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
D.培养根尖时抑制DNA复制,分裂间期细胞所占比例升高
【答案】D
【分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便于染色)、染色(用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详解】A、b细胞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a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但制片过程解离时,细胞已经杀死固定,故镜检时,不能看到从b时期到a时期的变化过程,A错误;
B、将已经染色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后,用镊子将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后用拇指轻轻按压,使细胞分散开,再进行镜检,B错误;
C、图示细胞为洋葱根尖细胞的分裂图,a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现象,C错误;
D、间期时进行DNA分子复制,若根尖培养过程中抑制DNA复制,细胞停滞在间期,无法进入分裂期,故分裂间期细胞所占比例升高,D正确。
故选D。
6.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界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后,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一定会改变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移接,细胞中的基因总数可能不变,但个体的性状可能会变
C.单倍体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是奇数,染色体数可能是偶数
D.基因重组指控制不同性状的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答案】B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 A、基因突变只是基因中的碱基变化,突变后产生了新基因,没有改变基因的位置,所以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不会改变,A错误;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移接,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细胞中的基因总数可能不变,但个体的性状可能会变,B正确;
C、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因此含有的染色体组数可能是奇数,也可能是偶数,染色体数也可能是奇数或者偶数,C错误;
D、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D错误。
故选B。
7.下图所示各结构表示参与电子传递的蛋白质复合体或脂溶性物质复合体,用于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反应。假设只要电子最终能传到H2O中,释放的总能量不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A侧为线粒体内外膜间隙,B侧为线粒体基质
B.电子在I、Ⅲ、IV之间传递过程中有能量的转化
C.若UCP不能发挥作用,ATP的生成效率将下降
D.如图,若电子e-更多的是通过Ⅱ和AOX传递给O2生成水,则ATP生成量下降
【答案】C
【分析】分析图形:UQ (泛醍,脂溶性化合物)、蛋白复合体(I、Ⅲ、Ⅳ)可以传递有机物分解产生的电子,同时又将H+运输到膜间隙,使膜两侧形成H+浓度差;H+通过ATP合成酶以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线粒体基质,并驱动ATP生成;H+可以通过UCP蛋白由膜间隙跨膜运输到线粒体基质。
【详解】A、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有机物的进一步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基质,第三阶段反应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故图示A侧为线粒体内外膜间隙,B侧为线粒体基质,A正确;
B、H+通过I、Ⅲ、Ⅳ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说明电子在I、Ⅲ、ⅣV之间传递过程中有能量的转化,B正确;
C、若UCP不能发挥作用,H+不能通过UCP蛋白由膜间隙跨膜运输到线粒体基质,膜两侧的质子(H+)势差升高,ATP的生成效率也将升高,C错误;
D、若电子e-更多的是通过Ⅱ和AOX传递给O2生成水,大量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因此最终产生极少量ATP,D正确。
故选C。
8.如图所示,移位子是一种位于内质网膜上的蛋白质复合体,其中心有一个直径大约2纳米的通道,能与 信号肽结合并引导新合成的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若多肽链在内质网中未正确折叠,则会通过移位子运回细胞质基质。 GTP 与GDP的转化同ATP与ADP的转化相类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新合成的多肽链进入内质网时未直接穿过磷脂双分子层
B.经内质网加工后的蛋白质也是通过移位子运送到高尔基体
C.SRP能重复性地与DP(内质网膜上SRP受体)结合,发挥相应功能
D.细胞一边翻译多肽链, 一边通过移位子将多肽链送入内质网
【答案】B
【分析】内质网对核糖体所合成的肽链进行加工,肽链经盘曲、折叠等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通过一定的机制保证肽链正确折叠或对错误折叠的进行修正。
【详解】A、新合成的多肽链进入内质网时是通过通道进入的,没有通过膜结构,因而未直接穿过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
B、经内质网加工后的蛋白质是通过囊泡运送到高尔基体的,只有加工失败才通过移位子运回细胞质基质,B错误;
C、据图可知,SRP与内质网膜上SRP受体(DP)结合,之后一起与内质网膜的移位子结合,SRP脱离了信号序列和核糖体,返回细胞质基质中重复使用,肽链又开始延伸,因此SRP能重复性地与DP(内质网膜上SRP受体)结合,发挥相应功能,C正确;
D、据图可知,当核糖体合成一小段肽链后,通过SRP与内质网膜上受体结合,使肽链通过移位子转移至内质网中,在内质网中继续翻译,D正确。
故选B。
9.细菌病毒(即噬菌体)可通过两种途径(如图所示,原噬菌体状态和裂解状态)复制,这两种生长状态 是由病毒编码的cl和Cr两个转录调控蛋白控制的。在原噬菌体状态,cl表达;在裂解状态,Cr表达。当细菌用紫外线轻度照射后,cl蛋白被降解。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基因表达时,均需要大量的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材料
B.由图可推测,除了调控其他基因表达外,cl是Cr基因转录的阻抑物,Cr蛋白是cl基因的激活物
C.紫外线轻度照射后,Cr基因转录会增强
D.噬菌体在细菌中的繁殖过程可表示为:吸附 → 注入 → 组装 → 合成 → 释放
【答案】D
【分析】1、基因的表达包括遗传信息的转录和遗传信息的翻译。
2、转录
(1)模板:DNA的一条链;
(2)原料: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3)能量:ATP水解提供;
(4)酶:主要是RNA聚合酶。
3、翻译
(1)模板:mRNA;
(2)原料:21种游离的氨基酸;
(3)能量:ATP水解提供;
(4)酶:多种;
(5)转运工具:tRNA。
【详解】A、基因的表达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不需要脱氧核苷酸,A错误;
B、由题干中“在原噬菌体状态,cl表达;在裂解状态,Cr表达”可知,cl是Cr基因转录的阻抑物,Cr蛋白也是cl基因的阻抑物,B错误;
C、紫外线轻度照射后,Cr基因可以进行正常转录和翻译,而不会增强,C错误;
D、噬菌体在细菌中的繁殖过程可表示为:吸附 → 注入 → 组装 → 合成 → 释放,最终导致细菌裂解死亡,D正确。
故选D。
10.研究发现,有高血压病史或过度劳累等原因可导致内皮素(ET,21肽激素)增高,而ET能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增殖,并产生大量黑色素;ET拮抗剂可以竞争黑色素细胞膜上的ET受体,使ET作用减弱。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黑色素细胞内黑色素积累增多,可能诱导癌变
B.可通过口服或涂抹ET于面部,实现皮肤美白
C.ET拮抗剂与ET受体结合后,能抑制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
D.控制合成ET和ET受体的基因只在黑色素细胞中选择性表达
【答案】A
【分析】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ET能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增殖,并产生大量黑色素,则黑色素细胞内黑色素积累增多,可能诱导癌变,A错误;
B、ET是21肽激素,口服后被分解为氨基酸不能发挥作用,所以口服不能实验皮肤美白,B错误;
C、ET拮抗剂与ET受体结合后,能抑制黑色素细胞的增殖,C错误;
D、ET不是在黑色素细胞中合成的,D错误。
故选A。
11.某研究团队发现年轻胃癌患者有更多的CDH1基因突变;而老年胃癌患者往往有更多的TP53、NOTCH1和FAT4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无致癌因子时,癌变便不会发生
B.基因突变只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成熟时期
C.基因TP53可能属于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
D.癌细胞膜上的脂蛋白减少,导致细胞易分散和转移
【答案】C
【分析】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致癌因子可以分为三类,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详解】A、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所以无致癌因子时,癌变也可能会发生,A错误;
B、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B错误;
C、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由题意可知,老年胃癌患者有更多的TP53、NOTCH1和FAT4基因突变,所以基因TP53可能属于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C正确;
D、癌细胞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D错误。
故选C。
12.研究人员用三种不同颜色的荧光物质分别给基因型为eeGg的雄牛基因e、G、g进行标记,再观察其分裂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中有3种颜色4个荧光点
B.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3种颜色4个荧光点
C.一 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可能有3种颜色4个荧光点
D.一 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有3种颜色4个荧光点
【答案】D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由于在间期已经进行了DNA复制,该细胞基因型为eeeeGGgg,所以该细胞中有红、黄、绿3种颜色8个荧光点,A错误;
B、有丝分裂后期细胞的基因型为eeeeGGgg,所以该细胞中有红、黄、绿3种颜色8个荧光点,B错误;
C、初级精母细胞中的基因型为eeeeGGgg,所以细胞中有红、黄、绿3种颜色8个荧光点,C错误;
D、由于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但如果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交叉互换,其基因型可能为eeGg,则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可能有红、黄、绿3种颜色4个荧光点,D正确。
故选D。
13.已知物种乙和丙均由甲演化而来,形成过程如图所示(乙和丙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图中A、B、C分别表示不同的3个地区。E/e位于常染色体上,G/g位于X染色体上。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物种乙和丙存在生殖隔离,不能交配
B.迁入与迁出一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若种群丙中XGXg约占32%,则雄性中XgY可能占80%
D.若种群乙中E和e的基因频率相等,则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的数量相同
【答案】C
【分析】遗传平衡定律也称哈迪一温伯格定律,其主要内容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该理想状态要满足5个条件:①种群足够大;②种群中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③没有突变发生;④没有新基因加入;⑤没有自然选择。此时各基因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存在如下等式关系并且保持不变:设A=p,a=q,则A+a=p+q=1,AA+Aa+aa=p2+2pq+q2=1,其中p2代表AA的基因型频率,2pq代表Aa的基因型频率,q2代表aa的基因型频率。
【详解】A、物种乙和丙存在地理隔离,不能交配,A错误;
B、迁入与迁出也不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自然选择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错误;
C、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设XG=p,Xg=q,XG+Xg=p+q=1,2pq代表XGXg的基因型频率,若种群丙中XGXg约占32%,求得Xg=80%或20%,则雄性中g的基因频率为80%或20%,雄性中g的基因频率与XgY的基因型频率相等,故雄性中XgY可能占80%,C正确;
D、若种群乙中E和e的基因频率相等,则A基因频率=50%,则EE的基因型频率=0.5×0.5=25%,Ee=0.5×0.5×2=50%,ee=25%,显性个体数量是隐性的3倍,D错误。
故选C。
14.研究发现,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可能会通过与伴侣蛋白结合而被“扣留”在内质网中,直到正确折叠,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错误折叠的蛋白可作为信号,调控伴侣蛋白基因表达
B.伴侣蛋白mRNA和转录因子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C.伴侣蛋白能使错误折叠的蛋白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D.蛋白质A和伴侣蛋白由细胞核中的不同基因编码
【答案】B
【分析】识图分析可知,图中错误折叠的蛋白使内质网膜上的受体活化,进而促进转录因子的形成,转录因子形成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调控伴侣基因的表达过程;内质网中错误折叠的蛋白形成后,与内质网中的伴侣蛋白结合而被“扣留”在内质网中,在伴侣蛋白的影响下形成正确折叠的蛋白。
【详解】A、图中错误折叠的蛋白使内质网膜上的受体活化,进而促进转录因子的形成,转录因子形成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调控伴侣基因的表达过程,A正确;
B、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的通道,识图分析可知,转录因子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伴侣蛋白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B错误;
C、错误折叠的蛋白与内质网中的伴侣蛋白结合而被“扣留”在内质网中,在伴侣蛋白作用下能使错误折叠的蛋白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形成正确折叠的蛋白,C正确;
D、基因决定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 A 和伴侣蛋白由细胞核中的不同基因编码,D正确。
故选B。
15.研究发现,ap-B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在肝肾细胞中有4563个氨基酸,但 在小肠细胞中有2153个氨基酸,原因是小肠细胞中的脱氨酶将ap-B的 mRNA上的一个碱基C转变成U,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脱氨酶可进行基团修饰,导致ap-B基因发生结构改变
B.脱氨酶具有特异性,能识别并结合于RNA上的特定序列
C.由题意可推导,UAA是终止密码子,导致翻译提前终止
D.该机制可导致同一基因控制合成出不同种类的蛋白质
【答案】A
【分析】1、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可分为:①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②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③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
2、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3、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控制细胞代谢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A、脱氨酶在小肠细胞中使mRNA序列改变,使终止密码子提前,脱氨酶并没有进行基团修饰,A错误;
B、小肠细胞中的脱氨酶将ap-B的mRNA上的一个碱基C转变成了U,故与RNA结合的脱氨酶能识别并结合RNA的特定序列,B正确;
C、由于只有ap-B的mRNA上替换了一个碱基,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氨基酸数目就减少了,故推测UAA是终止密码子,C正确;
D、图示机制导致人体同一基因控制合成不同蛋白质,D正确。
故选A。
16.据科学杂志报道,囊性纤维化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CFTR基因突变导致,会产生错误的CFTR膜载体蛋 白。而氯离子跨膜运输的正常进行是由膜上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决定的,并且需要消耗能量。下列相关 表述正确的是( )
A.CFTR转录时,以基因的两条链作为模板
B.氯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吐
C.RNA聚合酶结合起始密码子后,开始翻译
D.囊性纤维病是由于CFTR的基因结构改变所致
【答案】D
【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
【详解】A、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A错误;
B、氯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B错误;
C、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后开始转录过程,翻译过程是核糖体与mRNA上的起始密码子结合后开始的,C错误;
D、基因突变是DNA分子的碱基发生增添,替换,缺失,从而引发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囊性纤维病是CFTR的基因结构改变所致,D正确。
故选D。
17.“单亲二体性”(UPD)是指受精卵的23对染色体中某一对的两条染色体都来自父亲或母亲,下图为某种UPD的形成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次级卵母细胞若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发生异常,可能形成二体卵子
B.“三体胚胎”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可能造成流产或胎儿发育异常
C.若“二体精子”与“单体卵子”结合,丢失一条染色体后也可能形UPD
D.若某女性UPD个体患有红绿色盲,则其父亲也一定患红绿色盲
【答案】D
【分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详解】A 、二体卵子中某一对的两条染色体都来自父亲或母亲,说明可能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也可能减数第二次分裂后由同一条染色体形成的子染色体没有移向细胞的两级,故次级卵母细胞若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发生异常,可能形成二体卵子,A 正确;
B 、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较正常胚胎细胞多出一条染色体称为“三体胚胎”,该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可能造成流产或胎儿发育异常, B 正确;
C 、受精卵的染色体来自精子和卵细胞,若“二体精子”与“单体卵子”结合,可形成“三体胚胎”,若丢失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后也可能形成 UPD ,C 正确;
D 、红绿色盲属于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该女性“单亲二体性”个体的两条含红绿色盲基因的X染色体均来自母方,则其父亲可能不含有红绿色盲基因,不是色盲患者, D 错误。
故选D。
18.果蝇的翅型中,长翅对残翅为显性,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B/b基因控制,不含翅型基因的个体无法发育。 下图为果蝇培育和杂交实验示意图,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如图,60C照射使得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
B.F1中有果蝇含有异常染色体
C.F1中个体必须要通过染色体的检测观察,才能筛选出含异常染色体的个体
D.F2中长翅果蝇与残翅果蝇的比例为2∶1
【答案】D
【分析】图乙的染色体发生了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是由射线照射引起的,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详解】A、60C照射,乙细胞内在含B基因的常染色体与X染色体之间发生了染色体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
B、甲产生的配子为bX,乙产生的配子种类以及比例为BXB:BY:OXB:OY=1:1:1:1,则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XBX:BbXY:bOXBX:bOXY=1:1:1:1,其中BbXBX、bOXBX和bOXY的个体染色体异常,F1中有3/4果蝇含有异常染色体,B错误;
C、则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XBX、BbXY、bOXBX、bOXY,雌性全含有异常染色体,雄性中残翅含有异常染色体,故还可观察性别和显隐性关系筛选出含异常染色体的个体,C错误;
D、F1中异常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BX或bOXBX,产生的配子有BXB、bXB、BX、bXB、OXB、bX、OX、bX,异常雄性果蝇的基因型为bOXY,产生的配子有bX、bY、OX、OY,已知不含该等位基因的个体无法发育,所以F2中长翅果蝇:残翅果蝇的比例为20:(12-2)=2:1,D正确。
故选D。
19.镰状细胞贫血症主要流行于非洲疟疾高发地区,在血红蛋白(α2β2)分子的4条肽链的574个氨基酸残基 中,两条β链中的两个谷氨酸残基分别被两个缬氨酸残基所代替,即能引起严重的疾病。杂合子(Aa) 个体在氧含量正常的情况下并不表现出贫血症状,因为该个体能同时合成正常和异常的血红蛋白,并对疟 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该基因型的个体很多,频率也很稳定。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镰状细胞贫血症可通过光学显微镜检测出来
B.基因通过控制血红蛋白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C.基因型为Aa个体的血红蛋白均有一条β链不正常
D.Aa频率稳定的原因可能是显性纯合子比杂合子更易感染疟疾
【答案】C
【分析】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后转录形成的mRNA上的密码子发生改变,使翻译形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生物的性状;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基因突变的有利还是有害是相对的,取决于生存环境。
【详解】A、镰状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结构发生改变,可通过光学显微镜检测出来,A正确;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正常血红蛋白的两条β链上的第6位谷氨酸被缬氨酸所替代,这说明基因通过控制血红蛋白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B正确;
C、分析题意可知,杂合子(Aa) 个体能同时合成正常和异常的血红蛋白,其正常的血红蛋白中β链正常,C错误;
D、分析题意,Aa 个体对疟 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故Aa频率稳定的原因可能是显性纯合子AA比杂合子Aa更易感染疟疾,D正确。
故选C。
20.铁皮石斛富含某些糖类和生物碱,可以用来提取药物,科学家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来培育它,取得显著 成果。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为提高植株品质,可切取一定大小的茎尖进行培养,获得脱毒苗
B.培养过程中,由于培养细胞一直处于不断增殖的状态,更容易受影响而产生突变
C.为增加生物碱提取产量,可向铁皮石斛试管苗培养基中滴加蔗糖
D.若想获取铁皮石斛原生质体,可用蜗牛消化道提取液来处理石斛细胞
【答案】C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为: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经过脱分化(避光)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需光)过程形成胚状体,进一步发育形成植株。
【详解】A、由于植物顶端分生区附近(如茎尖)的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因此,切取一定大小的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再生的植株就有可能不带病,从而获得脱毒苗,A正确;
B、在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中,由于培养细胞一直处于不断增殖的状态,因此它们容易受到培养条件和诱变因素(如射线、化学物质等)的影响而产生突变,B正确;
C、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蔗糖除供能之外,还具有调节培养基内的渗透压等作用,向铁皮石斛试管苗培养基中滴加蔗糖有可能导致培养基渗透压过高,不利于组织培养,不能增加生物碱提取产量,C错误;
D、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根据酶的专一性原理,要分解植物细胞壁应该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蜗牛消化道提取液含有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因此用蜗牛消化道提取液来处理石斛细胞,可以去除铁皮石斛的细胞壁,从而形成原生质体,D正确。
故选C。
二、综合题
21.雌性蝗虫体细胞(2N=24)有两条性染色体(XX型),雄性蝗虫体细胞仅有 一 条性染色体(XO型)。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相关实验:
(1)基因型为FfXRO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 ________ 条性染色体,该细胞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可能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甲、乙、丙、丁为雄性蝗虫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四个细胞,如图表示这些细胞内着丝粒数与核DNA数之比,以及染色体组的数量关系:
①甲细胞有 ________ 对同源染色体,乙细胞__________ (填“可能”或“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有 套遗传信息
②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 ________ 细胞 → ________ 细胞过程中。(均填“甲”“乙”“丙” 或“丁”)
【答案】(1) 0,1,2 FXR,fO,FO,fXR
(2) 0 可能 2 丙 甲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1)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性染色体X随机进入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则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1条(即X)性染色体或不含性染色体(即O);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短暂加倍,此时含有2条或不含性染色体。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可知,该细胞产生的精子基因型可能为FXR,fO,FO,fXR。
(2)①甲中着丝粒/核DNA数=1,含2个染色体组,此时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无同源染色体。乙中着丝粒/核DNA数=0.5,含2个染色体组,此时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若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交叉互换)或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可能发生基因重组,含有2套遗传信息。
②由①可知,甲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图可知,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粒分裂导致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丙细胞→甲细胞的过程中。
22.胰岛素对物质代谢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与各种组织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从而降低 血糖。下图是其作用机制,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的囊泡上,在胰岛素的刺激下,经过一系列信号转导作用之后被转移到细胞膜上,这一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
(2)图中葡萄糖经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转运以及K+等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分别是 ______________
(3)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多并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 _______________功 能。 若该过程激活了酪氨酸激酶,会使其 ___________________ ,并引起受体效应物活化,促进氨基酸和K+等进入细胞核,驱动 ______________ 的表达,进而促进葡萄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降低血糖浓度。
(4)已有研究表明,PI3K是胰岛素受体效应物之一,PI3K/PKB信号通路是胰岛素调控血糖平衡的关键通路之一。当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后,经过一系列信号转导使PI3K激活,激活后的PI3K又介导蛋白激酶 B(PKB)基因高效表达,最终促使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显著增加。据图推测蛋白激酶B(PKB)的作用效应可能是_____
【答案】(1)流动性
(2)主动运输
(3) 进行信息交流 自体磷酸化 靶酶基因 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及转化为非糖物质
(4)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大量表达,增加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
【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血糖偏高时,能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使血糖降低;同时,高血糖也能刺激下丘脑的某区域,通过神经控制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血糖偏低时,能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更多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同时,低血糖也能刺激下丘脑的另外的区域,通过神经控制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
【详解】(1)含有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的囊泡和细胞膜融合在一起,两种膜结构都能运动,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2)葡萄糖经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转运,K+等离子进入细胞需要通过载体蛋白,同时消耗ATP,是主动运输。
(3)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多并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靶细胞膜接受到胰岛素带来的信息,反映了细胞膜的进行信息交流的功能。据图,酪氨酸激酶可催化胰岛素受体自体磷酸化,引起受体效应物活化,经过一系列效应,驱动靶酶基因的表达,靶酶合成后,能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及转化为非糖物质,从而降低血糖。
(4)当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后,经过一系列信号转导使PI3K激活,激活后的PI3K又介导蛋白激酶 B(PKB)基因高效表达,蛋白激酶 B(PKB)促使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显著增加,据图,蛋白激酶B(PKB)的作用效应可能是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大量表达,然后附着在囊泡上,囊泡和细胞膜融合,增加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
23.现代遗传学研究表明,近交可引起隐性有害基因的纯合,导致近交衰退。超过60%的被子植物具有自交不亲和特性。某科研团队进行了不同品种枸杞的相关杂交实验,请完成以下题目:
(1)枸杞的自交不亲和性是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S1,S2,S3,S4… Sn)控制,以上复等位基因的出现是 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同时也体现了该变异具有 ________________特点。
(2)研究发现,枸杞自交不亲和性与S位点的基因型有关,机理如图所示:
①据图分析,落在柱头上的枸杞花粉萌发后,花粉管是否能穿过花柱到达胚珠与卵细胞结合取决于 _______
②图中杂交实验进行人工授粉前,母本 ________ (填“需要”或“不需要”)去雄处理。
③将图中基因型为S1S2和S1S4的亲本进行反交的子代基因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交不亲和现象有利于防止自交退化,保持枸杞的 ____________多样性。
(4)科研人员已将某抗病基因P成功导入基因型为S2S4的枸杞体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后获得成熟的抗病植株。如下图所示,已知P基因成功导入到S2所在Ⅱ号染色体上, 但不清楚具体位置。若利用杂交方法判断P基因的位置是插入到S2基因中还是S2基因 之外的其他部位,实验设计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子代表型确定P基因的具体位置。(说明:题中所涉及的各种基因型的植株均可供选择。)
预测现象并得出结论:
① 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P基因插入到S2基因中。
②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P基因插入到S2基因之外的其他部位。
【答案】(1) 基因突变 不定向
(2) 花粉中S位点的基因组成中是否具有与卵细胞相同的类型 需要 S2S4、S1S2
(3)遗传多样性
(4) 以该植株为父本与基因型为S1S2的个体杂交 后代抗病与不抗病的比例为1∶1 后代全为不抗病个体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卵细胞是S1和S2时,S1和S2的花粉不能受精而S3和S4的花粉能受精.所以雄配子不能给相同基因组成的雌配子受粉。
【详解】(1)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型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产生的,由于产生的等位基因多,所以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2)①据图分析,落在柱头上的枸杞花粉萌发后,花粉管是否能穿过花柱到达胚珠与卵细胞结合取决于花粉中S位点的基因组成中是否具有与卵细胞相同的类型。
②图中杂交实验进行人工授粉前,为了防止自身花粉的干扰,则母本需要去雄处理。
③若基因型为S1S2的花粉授予基因型为S1S4的烟草正交,则反交为卵细胞为S1和S4,所以只能接受S2的花粉,子代基因型为S1S2和S2S4。
(3)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自交不亲和现象有利于防止自交退化,保持枸杞的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
(4)科学家将某抗病基因P成功导入基因型为S2S4的烟草体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后获得成熟的抗病植株。如图,已知P基因成功导入到S2所在的II号染色体上,但不清楚具体位置。现以该植株为父本,与基因型为S1S2的母本杂交,根据子代中的抗病个体的比例确定P基因的具体位置。若后代中抗病个体占50%,则说明P基因插入到S2基因中使该基因失活;若后代中无抗病个体,则M基因插入到S2基因以外的其他位置。
24.青蒿素主要用于恶性疟疾的症状控制以及耐氯喹虫株的治疗。为了快速检测青蒿素,科研人员利 用细胞工程技术制备了抗青蒿素的单克隆抗体,其基本操作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前必须给小鼠注射青蒿素— 牛血清白蛋白结合抗原,该处理的目的是 __________
(2)为了完成过程②得到细胞乙,需要取该实验小鼠的 ________,将其剪碎后用 ____________处理,使其_____,再加入培养液。
(3)图中过程③需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细胞培养,其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过程④含多次筛选,筛选的目的是为了得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使细胞丁大量增殖,培养方法中操作更简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促进小鼠产生具有特异性的B淋巴细胞
(2) 脾脏 胰蛋白酶 分散成单个细胞
(3) 只有杂交瘤细胞可以生存 筛选出由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杂交瘤细胞
(4)将细胞注入小鼠腹腔进行培养
【分析】在制备单克隆抗体时,首先要给小鼠免疫,产生相应的浆细胞,然后将浆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经过选择培养基两次筛选,最后获得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使用了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细胞融合等动物细胞工程技术。
【详解】(1)制备单克隆抗体前,需要给小鼠注射青蒿素— 牛血清白蛋白结合抗原,促进小鼠产生具有特异性的B淋巴细胞。
(2)为了完成过程②得到细胞乙,取小鼠的脾脏剪碎,用胰蛋白酶处理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加入培养液制成单细胞悬液。
(3)图中过程③需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细胞培养,目的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即该培养基上只有杂交瘤细胞能够生存;图中过程④含多次筛选,筛选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由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杂交瘤细胞。
(4)若要使细胞丁即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大量增殖,可采用的方法有将细胞丁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或体外培养,其中操作更简便将细胞注入小鼠腹腔进行培养。
三、实验题
25.水稻是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约为全球半数以上的人口提供热量和营养。大气组分变化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水稻产量的潜力。某科研团队以杂交籼稻‘汕优63’为材料, 设置了4个组:室内对照组(CK,模拟室外环境)、高浓度CO2组(大气CO2浓度+200μml·ml-1)、高浓度O3组(大气O3浓度的1.6倍)和高浓度CO2+O3组,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分别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测定稻叶的净光合作用速率(Pn表示O2释放速率),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水稻叶肉细胞通过光合作用在 _________________ 中合成三碳糖(C3),在细胞质基质中转化为蔗糖后运输到发育的稻谷种子中转化为淀粉贮存。
(2)高浓度CO2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合理解释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考虑CO2浓度对呼吸速率的影响)。
(3)由图可知,高浓度O3对水稻光合速率的作用效果为 _______ (填“促进”或“抑制”),其中作用效果最明显的生育时期是_______ (填“拔节期”“抽穗期”或“灌浆期”),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
(4)比较高浓度CO2+O3组与高浓度O3组,可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科研团队将进一步探究环境中更高水平的CO2浓度能否进一步提高杂交籼稻‘汕优63’不同发育期的净光合速率,请绘制该实验结果记录表______(说明:大气CO2浓度基础上每增加100μml ·ml-1为一个水平,在以上实验基础上选择2个水平进行探究)。
【答案】(1)叶绿体基质
(2)高浓度的CO2使C5合成C3变多,促进了卡尔文循环,消耗NADPH、ATP多,同时促进光反应,进而促进了光合作用。
(3) 抑制 灌浆期 在拨节期与抽穗期都略低于其它条件而灌浆期大幅下降
(4)CO2可有效解除O3对水稻净光合作用的抑制效果
(5)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
1、光反应阶段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将水分解为氧和H+,氧直接以氧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H+与氧化型辅酶Ⅱ(NADP+)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Ⅱ(NADPH)。还原型辅酶Ⅱ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同时也储存部分能量供暗反应阶段利用;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提供能量促使ADP与Pi反应形成ATP。
2、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在特定酶的作用下,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三碳化合物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三碳化合物,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三碳化合物,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形成五碳化合物。
【详解】(1)水稻叶肉细胞通过光合作用形成三碳糖是暗反应过程,该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2)高浓度的CO2使C5合成C3变多,促进了卡尔文循环,消耗NADPH、ATP多,同时促进光反应,进而促进了光合作用,故高CO2组能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
(3)高O3组与其他组进行对比,其净光合速率均下降,尤其是灌浆期,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最大,由此可见,O3能抑制水稻的光合速率。
(4)高浓度CO2+O3组与高浓度O3组进行对比,发生在拨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净光合速率都有所上升,说明CO2可有效解除O3对水稻净光合作用的抑制效果。
(5)在大气CO2浓度的基础上每增加100μml ·ml-1为一个水平,可设置大气CO2、大气CO2+100μml ·ml-1、大气CO2+200μml ·ml-1、大气CO2+300μml ·ml-1、大气CO2+400μml ·ml-15个水平,选择拨节期、抽穗期两个发育期设计表格如下:
拨节期
抽穗期
大气CO2
大气CO2+100μml ·ml-1
大气CO2+200μml ·ml-1
大气CO2+300μml ·ml-1
大气CO2+400μml ·ml-1
拨节期
抽穗期
大气CO2
大气CO2+100μml ·ml-1
大气CO2+200μml ·ml-1
大气CO2+300μml ·ml-1
大气CO2+400μml ·ml-1
2023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生物试题 PDF版: 这是一份2023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生物试题 PDF版,共9页。
2023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