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4.1 *修辞立其诚学案及答案
展开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够简述本文的行文脉络和论证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文章观点,体悟该观点对我们立身处世的启发意义。
【课前预习】
知人论世:
张岱年(1909—2004),字季同,河北献县人,著名哲学家。其学术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哲学史的阐释;二是哲学问题的探索;三是文化问题的研讨。在不同的时期,各有不同侧重。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92年4月,深刻阐述了张岱年的治学宗旨。张岱年治学贯彻一个“诚”字。20世纪30年代他提出“哲学家须有寻求客观真理之诚心”;40年代他把“求真之诚”作为哲学修养之基础;他晚年自号“渠山拙叟”(“渠”即张载,“山”乃王夫之),并以“直道而行”示其一生立身之则。冯友兰评价说:“张先生治学之道为‘修辞立其诚’,立身之道为‘直道而行’,此其大略也。”
一、导入
“真”和“善”是人类美好的品格,也是长期以来哲学领域探讨的重要话题。《修辞立其诚》关注的是“真”,《怜悯是人的天性》关注的是“善”。
二、自读
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
2.请画出本文的思维导图。
三、反馈
四、讨论
1.简述本文的行文脉络。
2.简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五、展示
六、精讲
层进式论证结构:
层进式论证结构是指阐释、分析和论证论点的几个层次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俗称“剥笋法”。层进式结构这种剥笋式的分析、挖井式的论证,非常适合于需要寻根究底的论述文,常用于这样几种情况:从现象挖掘本质、从行为推究动机、用结果追溯原因、用偶然论证必然。
层进式结构一般有两种样式:
1.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即围绕中心论点问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简称为“是为怎”的论证结构。这也是层进式论证最常用的方法。
2.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关系,每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表递进的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检测
《修辞立其诚》中作者把“诚”解释为“真”,“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这一观点对你的启发意义。
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在给中国乡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不变的是在乡间闾巷的乡土文化地标上流淌着的汩汩文脉。保护好文化地标,就能守住乡村文脉,守住乡愁。
乡土文化地标记录着一个姓氏的繁衍脉络,牵连着一个家族的成败兴衰,铭刻着一个村庄的迁徙历史,承载着一个社群的共同记忆。乡土文化地标有两类,一类是自然存在的承载家族记忆与典型精神的树石山水。比如,明朝山西南迁江淮的移民世代流传歌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老家名字叫什么,山西洪洞老鹳窝”,谣词中的“大槐树”“老鹳窝”就是典型的乡土文化地标符号。近些年来,山西省洪洞县举办“槐乡寻根祭祖节”,当地政府“抱切切之虔诚,怀殷殷之情意”宣读《祭古槐先祖文》,就是在这个地方。
另一类则是作为人文遗产类的乡土文化地标,包括显于乡村或隐于山林的宫观寺庙、亭台楼阁、浮雕石刻、家族宗祠、名人墓穴等。这些乡土文化地标,凝聚着心血,抟合着智慧,寄寓着精神。作为我们记忆深处标识化、表征化的家乡形象,它们和那些以勒石、铸铜、树牌等形式记录的先祖题刻、名人碑文、古韵匾联等一起,共同构成了我们抚摸乡野之厚重、祖辈之荣光、少时之回忆的一个个锈迹斑斑的符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承载着乡愁记忆的乡土文化地标,正面临着被损毁、破坏甚至消失的危机。缺乏保护主体和保护动力是乡土文化地标面临消亡危机的重要原因。除了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地标能够得到相对有效的保护外,大多数位于农村的文化地标,不管是私人所有,还是乡村集体所有,都没有法律法规明确所有者应该承担保护的义务。再加上基层财力有限,对很多文化地标的保护也就成为“非紧急的事项”。比如,在一些城中村改造中,没有对古建筑进行评估,也没有采取保护措施,致使一些优秀的古建筑被拆毁。还有些乡土文化地标,如宗祠,由于缺乏保护主体,遭到了较大破坏。
乡土文化地标,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要对其进行有效保护,首先要“摸清家底”。我们可从基层做起,各村先摸清自己的家底,然后再到乡镇、县区。乡村文化遗产具有跨越历史时间长、文献资料记载有限等特点,应吸收专业人员深入乡村进行全面认真排查,做好归纳梳理、登记造册、建立台账等工作,从而真正做到掌握家底。
同时,建议政府增加相应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为乡村振兴投入了大量经费,应从这些经费中划拔出乡村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用来修缮保护乡村的文化地标。同时,也应建立村民、企业等多元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提高乡土文化地标保护的资金基数。此外,还要加大对乡土文化地标保护的宣传力度,要把乡土文化地标的保护宣传同当地文化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结合起来,增强群众的乡土文化保护意识。
在遵循保护为先的同时,可适当对一些文化地标进行利用,将景观功能与文化游览、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比如,在浙江不少农村,传统的旧祠堂、旧戏台,经过翻修被改造成农村文化礼堂。这些文化礼堂,不仅有村史乡约的介绍,而且经常举办文娱、宣讲、礼仪、议事、美德评比等活动,已经成为当地新的文化地标和村民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苟德培《保护文化地标,传承乡村文脉》,有删改)
材料二: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层的自信。站在历史交汇点和发展新起点,充分挖掘和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之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乡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是在乡村中所酿生的共性文化积淀,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挖掘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对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乡土文化凝结着乡土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精神寄托,与人民群众具有天然的亲近性,在持续发生的文化传承和经验中不断叠加、累积,有助于增强乡土社会乃至全社会的文化认同。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乡土文化引导人们形成牢固的政治认同,从而形成文化认同固基政治认同、政治认同促进文化认同的生动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乡土文化有助于使“我”变成为“我们”,积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
乡土文化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的有机统一,是符合人性优美的形态实体和精神体验。比如,清纯静谧的乡村美景,独具魅力的民俗民风,以及乡村农舍、古建遗筑、雕塑等民间艺术。这些都直观地反映了人们共同的审美情趣。从某种意义上说鲜活的乡土生活、独特的乡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美学价值,可以使人们得到“真”的享受、“善”的启迪、“美”的震撼,并在真善美统一的基础上通往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因此我们要善于继承和弘扬乡土文化之精华。
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和推进,人们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单向度发展”的倾向,出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身与人心之间的疏离。虽然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这些不良倾向和问题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但它偏离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初心”。作为具有丰富人文精神意蕴的乡土文化,在乡土社会现代化转型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它既可以继续延续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优秀文化基因,使之薪火相传、代代相守,也可以引导人们树立进步的人文精神追求,从而为人们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文化通过与资本、与市场的结合,逐渐解放和发展了乡村社会的文化生产力,从而赋予了乡土文化以巨大的经济价值。近年来,乡土文化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不俗成绩,乡土文化经济规模得到了较大的扩张,已经成为一些地区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古北水镇、乌镇等不少兼顾历史印记传承和文化艺术交流的特色小镇拔节而生,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很多农产品、工艺品摇身一变成为了特色纪念品。借助乡土文化的东风,农村文化产业得以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普及,村民脱贫致富也成为了现实。
(摘编自王耀鸿《挖掘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各级政府主导下摸清家底、拓宽保护资金筹措渠道、加大保护的宣传力度,是对乡土文化地标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举措。
B.实现对文化地标的有效利用,就是要将农村传统的旧祠堂、旧戏台翻修改造成新的文化地标,从而做到更好保护。
C.乡村美景、民俗民风、民间艺术等独特的乡土文化,能够给予人美好的视觉享受和精神体验,满足现代人共同的审美需求。
D.在乡土社会现代化转型发展中,乡土文化在修身养性的人生观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等方面为人们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一个姓氏的繁衍脉络,就必须从民间流传的诸如“大槐树”“老鹳窝”等文化符号中去寻找依据。
B.通过法律法规明确保护主体及所有者应该承担的保护义务,就能使农村文化地标免遭拆毁,从而让乡村中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都重新焕发生机。
C.牢固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形成,得益于对乡土文化现代价值的深入挖掘,最终使“我”变成为“我们”。
D.古北水镇、乌镇等特色小镇拔节而生,体现乡土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乡土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范本。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文化地标符号的一项是( )(3分)
A.城阳区的胡峄阳故居B.胶州市的胶州大秧歌
C.平度市的天柱山“魏碑”D.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琅琊台
4.对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认识不足,是材料一中“乡土文化地标缺乏保护主体和保护动力”的一个深层原因。请结合材料二简析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有哪些。(4分)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4. 第二课时:怜悯是人的天性
【学习目标】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本文破立结合手法的运用,并体会立论、驳论的区别。
文化传承与理解:准确理解“善”的含义,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课前预习】
知人论世:
卢梭(1712—1778),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在性质上,《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其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在“第一部分”中,卢梭进行了一个自然人的假设,认为自然的最初的人,是感知优先于理性的,“自爱之心”与对他人的“怜悯之心”都是人天生就有的,其观点体现了“性善论”的哲学思想。
一、导入
“真”和“善”是人类美好的品格,也是长期以来哲学领域探讨的重要话题。《修辞立其诚》关注的是“真”,《怜悯是人的天性》关注的是“善”。
二、自读
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
2.请画出本文的思维导图。
三、反馈
四、讨论
1.试以《怜悯是人的天性》第二段为例,说说议论文写作时应如何做到破立结合。
2.完成表格:
五、展示
六、精讲
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七、检测
1.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2.锄一恶,长十善。——《宋史·毕士安传》
3.善之端而止之也。——王安石《礼乐论》
4.人而好善, 福虽未至,祸其远矣。——曾子
5.善恶不可以同道。——柳宗元《为裴令公举裴冕表》
6.无伐善,无施劳。——孔子《论语·公冶长》
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8.惩恶而劝善。——《左传》
9.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
10.善人者,人亦之。——管仲
1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传》
12.为富不仁,行善则不富。——泽庵
13.一言之善,重于千金。——晋·葛洪
14.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杨万里
结合本文和以上名言,谈谈在实际生活中你将怎样践行“善”。
八、作业
【拓展阅读】
有一种善良,是体谅别人的不容易
朋友跟我诉苦,说这两天家里上演了一出“闹剧”。朋友的一位堂婶,半年前托她给自己儿子介绍工作。可干了半年没有存下什么钱,堂婶就觉得是人家工资给低了。堂婶带着一股怨气跟朋友说:“你把他带去上海吧,我听说那边工资高很多,但是房租很贵,他又没什么钱,先让他在你那里住一阵子吧。”朋友委屈地说,自己现在是跟别人合租的,房子很小。原本还有点殷勤的堂婶立马变了脸色,说:“你不想帮忙就直说吧。”第二天,堂婶就在邻居面前吐槽,说朋友太不近人情了。朋友很生气也很委屈,没想到费了很大的劲帮忙介绍工作,结果不仅没有得到感激,反而是接二连三的麻烦。
习惯了一件事,有的人就会觉得这是天经地义,殊不知很多时候却并非如此。真正有修养的人,会把握好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懂得将心比心,体谅别人的不容易。
看过这样一句话: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有时就源于习惯用高标准衡量别人、用低标准要求自己。因为没有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所以往往站着说话不腰疼,却没有认真想想如果自己置身于那个情境下,会做得更好吗?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哪怕他对你只有一点好,你也会感激不尽,想要给予回报。可时间长了,哪怕他对你比之前好十倍,你反倒没有了太强烈的感觉,只觉得这一切都是应该的。但其实,即使是再亲近的人,也只有心甘情愿,没有理所当然;即使是家人,他们的付出也应该被看见、被感激。好的感情,不是一味地索取、接受,而是能保持一种平等、良性的循环。我懂你养家糊口的艰辛,你懂我操持家务的不易。
不管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每一份付出都应该被感激。人与人之间其实就像拍巴掌,如果总是一个人单方面地付出而得不到任何回应,巴掌永远不会响。
所以,不要把别人对我们的好当成理所当然,要学会珍惜和善待他人的爱,学会以真心换真心;也要懂得分寸和界限,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能替别人着想,能体谅别人的不容易,是一种善良。
——摘自《人民日报》
第一课时:修辞立其诚
自读部分:
主要观点:
本文基于“诚”这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就“立其诚”的三层含义,由修辞到为人,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进而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对“立其诚”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和批判,强调做人要“说真话、讲实话”,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思维导图:
讨论部分:
行文脉络:
本文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逻辑严密,层次清晰。
①首先,运用引用名言的手法引出中心论点:“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
②其次,阐明“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③然后,阐释“立其诚”的原因:因为“立其诚”符合唯物主义原则。
④接着,阐明“立其诚”的具体做法:要端正学风,要“说真话、讲实话”。
⑤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立其诚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论证特点:
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采用了层进式论证结构,大致遵循“立其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中间也有并列式的结构,如“立其诚”的三层含义。
②论证手法综合多样。多处运用引用论证的手法,文中引用了《易传·文言》《管子·心术上》《汉书·儒林传》等传统经典著作中的语句,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③引论部分新颖巧妙,通过引用《易传·文言》里的名言来引出中心论点。
④论证语言理性严谨、深刻中富含理趣,且具有较高的文学性。
精讲部分:
层进式论证结构
层进式论证结构是指阐释、分析和论证论点的几个层次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俗称“剥笋法”。层进式结构这种剥笋式的分析、挖井式的论证,非常适合于需要寻根究底的论述文,常用于这样几种情况:从现象挖掘本质、从行为推究动机、用结果追溯原因、用偶然论证必然。
层进式结构一般有两种样式:
1.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即围绕中心论点问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简称为“是为怎”的论证结构。这也是层进式论证最常用的方法。
2.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关系,每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表递进的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检测部分:答案略
作业部分:
【潍坊一中高三期中考试试题】1.B 2.D 3.B
4.(4分)①乡土文化具有认同价值;②乡土文化具有美学价值;③乡土文化具有人文价值;④乡土文化具有经济价值。
5.(6分)①文章首先提出保护好文化地标,就能守住乡村文脉,守住乡愁;②然后阐释了乡土文化地标的两个类别;③接着在分析乡土文化地标面临的危机基础上,论述了如何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
第二课时:怜悯是人的天性
自读部分:
主要观点:
本文在批评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观点的基础上,用事实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思维导图:
讨论部分:
讨论一:以第二段为例,说说议论文写作时应如何做到破立结合。
点拨:在写作议论文时,作者常常对某种错误言论进行反驳,进而提出论点,并证明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这就是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答案:①首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对霍布斯理论进行批评,“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唯一的主人”;
进而指出其错误认识的实质,“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
然后进行逐级批驳,“霍布斯没有看出…”“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这是“破”。
②最后,在这些批评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这是“立”。
讨论二:
《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
议论文类型
立论文
中心论点
论证结构
论证手法
论证思路
《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
议论文类型
立论文
有破有立
中心论点
“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
怜悯是人的天性
论证结构
总——分——总
层进式
论证手法
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
论证思路
①首先,运用引用名言的手法引出中心论点:“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
②其次,阐明“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③然后,阐释“立其诚”的原因:
因为“立其诚”符合唯物主义原则。
④接着,阐明“立其诚”的具体做法:要端正学风,要“说真话、讲实话”。
⑤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
“立其诚”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①首先,通过分析自然状态下人性的种种表现,并在对霍布斯观点的否定中得出中心论点:怜悯是人的天性。
②接着列举实例论证观点:动物、《蜜蜂的寓言》中的事例、剧院上演的悲剧等等。
③最后阐述怜悯心的重要性: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和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4.1 *修辞立其诚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4.1 *修辞立其诚导学案,共18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4.1 *修辞立其诚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4.1 *修辞立其诚导学案,共18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4.1 *修辞立其诚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4.1 *修辞立其诚学案及答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