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八讲城市新区(共33张PPT)
展开知识梳理:城市新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地因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城市化伴经济、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城市中出现了一系列随着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建设城市新区,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知识梳理:城市新区的特点 CUDI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学者王超指出城市新区由两个具体出发点不同,一个源于城市扩张与旧城衰落,是指在旧有城区之外规划新建的具备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具有新型城市景观,以某一个或某几个城市功能为主导的新城区。城市新区具有自我的独立性,又依托于城市整体;具有自我的城市功能又与旧城区功能相辅相成;一个立足于郊区化是指地处郊区范围,分担老城区的部分功能,相对于城市传统的中心区、乡村地区,在地域空间上具有相对明确的发展界限的集中城市化区域,具有完整性和独立性的特征的城市功能形态称之为城市新区城市新区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社会组织管理系统上都存在可感知和可被认同的界线,是城市复杂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但本质上都说明了城市新区独立性、系统性,自我城市功能,地域相对独立的特点。
知识梳理:中国城市新区 中国城市新区是城市郊区化发展的产物,是承接中心城区产业、人口迁移的重要载体,具有国外新城的基本特点,但也有其独特性,具体来说表现为: ①是为缓解中心城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压力而开发的城市拓展空间; ②一般设有一级政府或准政府机构,是在政府有组织的干预和推动下开发的; ③开发规模一般较大,在地域空间上位于城乡结合地区; ④新区与中心城区之间存在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
知识梳理:建设城市新区的必然性 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城市化伴随着经济、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绿地面积少,城市环境质量差;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治安问题;贫困、内城衰落;人口老龄化;传统文化风貌被破坏。建设城市新区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知识梳理:城市新区的开发条件 城市新区开发应当具备水资源、能源、交通、防灾等建设条件,并应避开地下矿藏、地下文物古迹。城市新区的选择要满足城市新区建设对大规模、低成本土地开发的需要。要临近老城区,通过合理布局,使新城区与老城区合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知识梳理:城市新区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关系,防止出现新城区膨胀、老城区衰落的问题。 (2)总结老城区建设经验和存在问题,合理规划,发展创新。 (3)处理好新城区发展与农业用地之间的关系,防止因建新城区而出现用地矛盾。 (4)处理好新城区内产业过渡问题,切实解决居民住房、就业问题。
知识梳理:城市新区开发的原则 1、统一规划的要求:要把新区开发纳入城市规划的整体中综合考虑和布署,这是搞好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2、合理布局要求:在实施城市规划管理中。城市各项建设的选址、定点须有利于城市长远发展,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保持生态平衡,保证城市各项功能、各项建设之间关系的协调和集会效益。 3、因地制宜原则要求: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和安排建设项目,要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顾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保持地方特色,利用地势和地貌塑造城市风格。 4、综合开发和配套建设原则要求:新区开发要在制定的合理、可行、系统的配套方案的基础上,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与主体建筑同步建设,提升城市环境与承载能力。
知识梳理:城市新区建设的要求 1、城市新区各项建设工程的选址、定点,不得妨碍城市的发展,危害城市的安全,污染和破坏城市环境,影响城市各项功能的协调。 2、城市新建铁路编组站、铁路货运干线、过境公路、机场和重要军事设施等应当避开市区。 3、港口建设应当兼顾城市岸线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保障城市生活岸线用地。 4、城市新区开发应当具备水资源、能源、交通、防灾等建设条件,并应当避开地下矿藏、地下文物古迹。 5、城市新区开发应当合理利用城市现有设施。
知识梳理:城市新区开发的内容 第一,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它是在城市建成区之外的特定地区,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达到吸收中外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进行横向经济联合的目的。 第二,卫星城镇的开发建设。主要是出于有效控制大城市市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将市区需要搬迂的项目或新建的大中型项目安排到周围小城镇去,从而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发建设小城镇,逐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比较完善的城镇体系。 第三,新工矿区的开发建设。新工矿区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矿产资源开发和加工的需要,在城市郊区或郊县建设大、中型工矿企业,并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工矿区,在统一规划下进行的配套建设。
知识梳理:城市新区的建设意义 建设城市新区是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根本措施。城市化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工业大量集中造成的,所以在制订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时,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分散城市职能、改变布局,将大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工业等向新城区扩散,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知识梳理:国家级新区
知识梳理:国家级城市新区 国家级新区始于1992年,1992年10月上海浦东新区成立,此后一直未再有新区设立。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升格为国家级新区,此后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甘肃兰州新区、广东南沙新区、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四川天府新区、南京江北新区、江西赣江新区等陆续成立。 据统计,2016年,国家级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4万亿元,以占全国0.2%左右的人口和面积,创造了占全国5.4%的经济总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至2017年底,中国至少还有9个城市新区已经提出,要打造国家级新区,分别是:武汉长江新区、合肥滨湖新区、郑州郑东新区、南宁五象新区、乌鲁木齐新区、沈阳沈北新区、石家庄正定新区,以及唐山曹妃甸新区、杭州钱塘新区等。
知识梳理:国家级新区的发展背景 设立国家级新区作为国家战略,是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对特定区域的发展做出重新定位,在进一步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发挥该区域的潜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从而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同构和产能过剩困局,进而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能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根据现在的观察,对于相当一部分国家级新区来说,在其建设过程中将遇到的一个较大难题,是产城如何融合。产业化和城镇化以及二者的互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发展实践来看,如果产业化超前于城镇化,会因城镇配套设施缺乏,出现住房短缺、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知识梳理:国家级新区产城融合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1、产业与城市缺乏合理统一的规划。经济(产业)、社会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间缺乏有机联系与协调;新区规模论证与交通、就业、用地和布局等相脱节;产业功能的差异性不显著;产业园区、商务区和居住区功能分离。 2、土地管理制度问题。居住、工业和商业三类用地价格悬殊,导致土地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土地用途管理细碎,不符合用地综合发展趋势;土地供应结构性宽松,且高耗费,不集约利用土地现象严重;城乡结合部占用大量土地,被低端利用;农村建设用地占用过大。 3、低密度发展模式阻碍了服务业及低碳化发展。各类新城都存在低密度模式,导致土地使用不集约,缺乏当地就业,对服务业需求不足,不利于形成服务业多元化发展;服务价格高,便利性不足;前往中心城区的消费模式则导致出行成本上升,交通拥堵,不利于低碳化发展。
知识梳理:国家级新区产城融合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4、新城的公共服务资源满足不了当地需求。现行财政体制使得公共服务不能随着人口迁移而分散化,导致新城区域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造成生活不便,运行成本高,同时也无法支撑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的发展。 5、新城建设与周边区域发展脱节。“外部资源+特殊政策+异地市场”的开发区模式,容易与周边区域发展脱节,且产业园区、开发区缺乏功能配套,难以成为推动区域整体发展的引擎。
知识梳理:国家级新区产生问题的原因 1、规划体系内在产城分割。规划体系,包括城乡规划、产业规划、土地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生态规划、园区规划等,在工作目标、功能要求、空间范畴、技术标准、运作机制等方面存在交叉和矛盾,工作机制衔接不畅,存在不同步、不同向现象。 2、行政干预介入微观运行。政府对产业、人口、资金、土地等的不当干预,扭曲了资源配置,导致要素聚集及产业发展偏离最优路径,效率低下,债务与金融风险累积;公共服务集中在大城市,使得人口、产业过于向大城市集中,新城往往缺乏公共服务配套。 3、新城扩张缺乏制度、产业支撑与科学依据。土地、户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要素市场扭曲,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新城扩张缺乏制度与产业支撑。
知识梳理:国家级新区建设的社会意义 1、优化发展环境 2、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3、辐射带动区域发展 4、高效节约利用资源 5、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6、强化组织保障
知识梳理:上海浦东新区 上海浦东新区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范围包括黄浦江以东到长江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南面与奉贤区、闵行区接壤,西面与徐汇、卢湾、黄浦、虹口、杨浦、宝山6区隔黄浦江相望,北面与崇明县隔长江相望。全区面积1210.41平方公里。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开发浦东”的决策,浦东新区的城区面貌变化很大。浦东国际机场在新区东临海部建成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进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09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新浦东雄踞东海之滨、杭州湾畔,内连扬子江、外眺太平洋,面积1210平方公里,占全市五分之一左右。
知识梳理:上海浦东新区的区位分析
知识梳理:浦东新区的发展综合分析
知识梳理:浦东新区开发的成功经验
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2017年中央政府决定设立雄安新区,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雄安新区将建成集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读图回答1~2题。1.与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相比,雄安新区①基础设施完善 ②人口密度较大 ③土地价格较低 ④发展潜力较大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2.雄安新区的发展将会使北京A. 生态环境压力减轻 B. 城市用地规模减少C. 第二产业比重增大 D. 城市化的水平下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新区的建设,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特大城市就会出现城市化问题,为了解决城市化问题,可以建设新区和卫星城。1. 雄安新区属于河北省,与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相比,经济基础比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口密度较小,土地价格较低,发展潜力较大,选择D。2. 雄安新区的发展将会接收北京非首都的部分职能,使北京生态环境压力减轻 ,A对;不会减少 城市用地规模,B错;北京 第二产业将向雄安新区转移,北京第二产业比重减小,C错;北京 城市化的水平不会下降,D错。
典例探究: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数据中心的规模以设备运行耗能的多少来衡量,规模越大,运营成本越高。2010年之前,我国的数据中心一般规模较小,主要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2010年之后,一些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布局。位于贵州省中部的贵安新区(国家级新区,位置见下图),因气候凉爽、用电成本较低、自然灾害少等优势,吸引了数十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集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1)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数据中心的主要优势。
答案:通信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较好,有利于数据中心建设和维护;接近用户且有人才优势,方便数据的分析与利用。
典例探究: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数据中心的规模以设备运行耗能的多少来衡量,规模越大,运营成本越高。2010年之前,我国的数据中心一般规模较小,主要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2010年之后,一些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布局。位于贵州省中部的贵安新区(国家级新区,位置见下图),因气候凉爽、用电成本较低、自然灾害少等优势,吸引了数十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集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2)分析数据中心在贵安新区集聚的有利条件与集聚发展的益处。
答案:集聚的有利条件:国家级新区,有政策优惠;有气候、水价和电价等优势,可大幅降低运营成本;临近贵阳和安顺,便于对接或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等。集聚发展的益处:可以共享基础设施,节省个体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行的成本;有利于数据中心之间的联系,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
典例探究: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数据中心的规模以设备运行耗能的多少来衡量,规模越大,运营成本越高。2010年之前,我国的数据中心一般规模较小,主要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2010年之后,一些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布局。位于贵州省中部的贵安新区(国家级新区,位置见下图),因气候凉爽、用电成本较低、自然灾害少等优势,吸引了数十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集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3)如果把数据中心的数据比喻为“原料”,指出贵安新区利用这些“原料”可以发展的产业。
答案: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数据交易、数据服务、智能制造等。
典例探究: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数据中心的规模以设备运行耗能的多少来衡量,规模越大,运营成本越高。2010年之前,我国的数据中心一般规模较小,主要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2010年之后,一些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布局。位于贵州省中部的贵安新区(国家级新区,位置见下图),因气候凉爽、用电成本较低、自然灾害少等优势,吸引了数十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集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4)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数据中心开始采取节能降耗措施。你认为目前贵安新区的数据中心是否有必要这样做?请表明观点并解释原因。
答案:没必要。因为贵安新区气候凉爽,电力资源丰富且电价低,没必要支付节能降耗的成本。有必要。因为节能降耗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可持续发展模式。
典例探究: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基本出发点,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2017年4月1日,我国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我国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先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人口较少,土地面积广,以农业用地为主,是河北省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雄安新区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材料二:雄安新区位置图(下图)
(1)简析我国选择在雄安建新区的原因。
答案:距北京、天津近,有利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转入和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有公路、铁路与京津等地相连,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资源承载力强。多农业用地,开发程度低,新区建设用地充足。
典例探究: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基本出发点,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2017年4月1日,我国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我国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先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人口较少,土地面积广,以农业用地为主,是河北省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雄安新区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材料二:雄安新区位置图(下图)
(2)雄安新区的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必要性。
答案:(北京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业中心),人口众多,交通拥堵,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用地紧张,低价高,城市化问题突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利于缓解北京的城市化问题。
(3)“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是雄安新区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指出雄安新区生态城市建设的合理措施。
答案:保护环境,发展高新产业。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城市景观建设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
(4)位于雄安新区的白洋淀面积336平方千米,是河北省第一大湖泊,有人提出填埋部分湖面以扩大雄安新区用地规模。小李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表示质疑。试为小李的质疑提出论据。
答案:白洋淀为湿地,填埋湖面会造成白洋淀水产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面为卫生防护带,水面减少,会造成雄安新区污染物的能力下降。(雄安新区降水集中性强),白洋淀为水源地,水面减少,会加剧水资源供应紧张。
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六讲两山理论(共38张PPT): 这是一份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六讲两山理论(共38张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典例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十讲粮食安全(共37张PPT): 这是一份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十讲粮食安全(共37张PPT),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典例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十九讲新零售(共34张PPT): 这是一份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十九讲新零售(共34张PPT),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典例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