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十讲粮食安全(共37张PPT)
展开知识梳理: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或食物安全) 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这一概念 主 要涉及粮食的供给保障问题,它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1974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义为: 粮食安全从根本上讲指的是人类目前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即“应该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未来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它强调获取足够的粮食是人类目前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1983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对这一定义作了修改,提出粮食安全的目标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知识梳理:粮食安全的理解 这个概念包括: 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 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 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正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梳理:中国粮食安全 作为粮食生产大国和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同样处于这一危机的阴影之下。相关研究初步发现,温度升高、农业用水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将使中国2050年的粮食总生产水平比2005年下降14%-23%。研究亦指出,如果夜间温度升高1℃,水稻将减产10%。再者,受气候变化影响,温度升高将加剧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特别是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情况更为严重,干旱使得农作物的生长缓慢或甚至停止,造成欠收或绝收。气温升高同时对害虫的繁殖、越冬、迁飞等习性产生明显影响,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
知识梳理:世界粮食安全 第一,粮食供给处于紧平衡。据FAO的数据显示,全球粮食储备在2008年只有4.05亿吨,降至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仅够全球人食用8至12周。 而从2009年的情况分析,美国农业部的报告认为,2009年世界谷物产量可达到22.16亿吨,而在需求量可能达到21.76亿吨的情况下,供大于需只有4000万吨。 第二,粮食价格滞留于高位。借助于需求增加和大宗资源价格上升的力量,国际市场粮价最近几年一路扶摇直上。虽然金融危机的爆发让粮食价格发生“夭折”,但目前仍处于历史高位。据OECD和FAO联合发布的《2009-2018农业展望》报告,粮价总体水平目前远高于10年平均水平,一些粮食的价格比1998年—2008年的水平高出了一倍。 第三,饥饿人口有增无减。据联合国公布的最新数据,2009年全球每天忍受饥饿的人数将达到10.2亿人,扭转了过去40年中饥饿人口持续减少的趋势,而且这一数字将继续增加。
知识梳理: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据白皮书显示,中国人口占世界的近1/5,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这既是中国人民自己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贡献。 白皮书指出,当前,中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供应充足、市场稳定,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展望未来,中国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从中长期看,中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从需求形势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均口粮消费将稳中略降,饲料和工业转化用粮消费继续增加,粮食消费总量刚性增长,粮食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知识梳理: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 (1)人口快速增长,粮食需求巨大。在我国人口达到16亿、人年均需求粮食460 kg时,共需粮食七亿三千多万吨。与现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差额为两亿五千多万吨。 (2)资源环境问题: ①农业缺水,年少产粮食2600万吨左右; ②耕地减少(东部沿海和发达地区耕地锐减),质量下降(优减劣增); 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引发环境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④灾害频繁(洪涝、干旱、蝗灾等)。 (3)粮食生产投入不足,种粮效益低,产粮区经济条件差,粮农缺乏积极性。 (4)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生产条件、经营方式、粮食转化程度、区域矛盾、贮存和流通安全等均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知识梳理: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 1、人口因素 在影响粮食安全的各种因素中,人口因素应当是最为直接和最为重要的因素。但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影响并不只表现在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导致对粮食供给的压力,还表现在生产要素、结构变动等多个方面: 第一,粮食需求的膨胀。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依照全球150个国家的人口指数预测,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91亿,粮食需求随之将增加50%。 第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恶化。 第三,粮食分配与消费的严重不均。 第四,消费结构升级加剧了粮食供给压力。
知识梳理: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 2、气候生态 粮食生产与气候生态保持着高度的因果联系,特别是在目前生态环境遭遇一定程度的伤害、极端天气反复发作的条件下,气候变异已经成为直接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对此,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报告指出,今后20年至50年间的农业生产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并进而严重影响全球超长期的粮食安全。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各国各地区的气候条件也发生相应改变,全球水资源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显著,旱涝灾害加剧,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加大。具体到我国,气象变化导致区域性干旱、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多发频发态势。
知识梳理: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 3、偶然性因素 除了人口、气候等常态因素直接作用于粮食生产外,偶然性因素也会对粮食安全形成冲击。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其对世界粮食生产的投入、市场交易乃至未来走向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有可能具有长期性和深入性。 第一,流动性紧缩抑制粮食生产的资金需求。 第二,粮食价格的持续走低抑制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三,投机资本可能搅浑粮食市场。
知识梳理: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 4、金融因素 无论是在农业问题还是在非农业问题上,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存在着非常明显的自我保护主义倾向,而且这种保护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甚嚣尘上,粮食问题也就在这些以邻为壑与“零和”博弈的生态中被罩上极度不安的阴影。 第一,农业补贴。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每年为本国农民提供高达3000亿美元的补贴,扭曲了农产品贸易的条件,直接伤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 第二,贸易限制。为了保证本国的粮食供应,从去年以来,阿根廷、乌克兰、印度等国政府先后推出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 第三,生物加工。为了减轻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压力,不少国家走上了替代性生物清洁能源的道路。第四,海外屯田。出于规避高额进口成本和粮食出口限制所导致的市场担忧,日本、韩国、印度及中东国家等近年来大举在海外购买耕地种粮。
知识梳理:粮食安全的对策 1.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粮食生产布局。 2.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加快科技兴粮步伐。 3.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 4.调整农业保护政策,给予农业以符合国际多边协议的有效保护。 5.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以密切注意国际粮食市场动态及我国粮食安全状况.
知识梳理:受疫情影响,中国粮食出现的问题 受疫情影响,国际粮食市场的确出现了一些波动:部分国家近日陆续发布粮食出口禁令;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称,疫情致使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中断,或将影响一些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传导到国内后,民众对粮食安全的关注度上升,网络上关于粮荒、涨价的传言推波助澜,部分地方甚至出现市民抢购、囤积粮食的风潮。 目前我国谷物库存保持较高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较为坚实。2019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同比增加594万吨,增长0.9%。总体看,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近年来粮食储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充足,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知识梳理:受疫情影响,中国粮食出现的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全力做好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推动粮油加工企业复工复产,保障粮食物流运输通畅,粮油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国内粮油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疫情前期,群众居家不外出多购买储存一些粮食,由于超市、卖场等零售市场货源充足,短暂的群体性集中购买也得到了基本满足。目前居民采购米面油心理稳定,受餐饮业等消费需求减少影响,国内米面油消费总体偏弱。
知识梳理: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 第一,有助于更好地适应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和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我国总人口的不断增长,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家庭购买原粮数量、农村居民口粮消费总量都会不断增加,特别是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直接消费的口粮和间接消费的饲料粮数量迅速提高,再加上种子用粮、工业用粮和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等不可避免的损耗,粮食消费和消耗总量数量庞大。如此庞大的粮食消费消耗规模,必须尽早谋划,才能做到主动。
知识梳理: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 第二,有助于避免在粮食连续多年丰收后出现粮食生产大滑坡。当前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较高。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已经突破6亿吨,粮食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粮食库存充裕,粮食供给宽松。同时,国际粮食市场对我国进口也十分有利。但是,过去经验表明,我国粮食生产明显滑坡往往都出现在粮食增产后各地放松粮食生产。新形势下,面对国际国内粮食供给形势,提出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安全,对于各地继续抓好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知识梳理: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 第三,有助于处理好工业化和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关系。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期,经济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耕地。节约土地,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在基本国情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知识梳理: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 第四,有助于协调好当期和未来粮食安全。在充分肯定新时期粮食十连增成效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为此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和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的不可持续性。为了增产粮食,各地普遍过多地施用了化肥,还有一些地方开垦了山坡地。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水平上去了,粮食自给率却下来了,这些地方的粮食等农产品消费越来越依靠北粮南运。这种利用农业资源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不仅威胁到我们子孙后代的粮食安全,而且削弱了农业生态功能,加剧了环境恶化。为长久计议,建议这些地方也应该承担起粮食安全责任,加上适度进口等途径,缓解粮食主产区农业资源过度利用压力。
知识梳理:三大风险干扰我国粮食安全 一是气象灾害风险。中国气象局预计,今年农业气象年景总体偏差,降水呈现南北多、中间少的分布特征,涝重于旱。黄淮西部、江淮、江汉、江南北部等地可能出现高温热浪,给稳定粮食生产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 二是病虫害风险。去年入侵的草地贪夜蛾已在我国定殖,虫口密度明显增加,预计今年会继续“北伐”,暴发灾害几率增大。东北地区农民非常担心草地贪夜蛾夏天进入,迫切需要相关的防虫害技术。同时,沙漠蝗也来势汹汹,逼近西部边境,需要密切关注。 三是国际市场风险。据OECD与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0年全球谷物产量预计在23.67亿吨,较2019年的26.66亿吨将下降11%,全球供需平衡再次收紧。加之近日越南、哈萨克斯坦、印度等国对大米、小麦等实施出口限制或者放缓出口进度,会进一步引发恐慌心理、推高国际粮食价格。
知识梳理:粮食安全的目标任务 一要稳定种粮面积。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已连续3年减少,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迫在眉睫,要遏制住面积进一步减少的势头。一方面,中央要依据粮食净流入量、粮食生产资源消耗,对标全国人均GDP水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加大对主产区和处于销区、平衡区产粮大县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另一方面,要切实压紧“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主产区要压实重担,从南到北各提前谋划粮食春播计划,多种粮、多产粮,确保打赢今年粮食生产首仗。除京津沪外的销区,要把常住人口稻谷口粮用途消费完全自给作为粮食安全保障底线。对于平衡区,要把稻谷基本自给、饲料用粮基本自给作为粮食安全保障底线。确保销区、平衡区粮食自给的目标和发展粮食生产的相应举措,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知识梳理:粮食安全的目标任务 二要稳定粮食产量。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粮食集成技术推广,以优质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农机转型升级为两翼推进“藏粮于技”发展,实现技术到田、技术到村到户。通过公益性全程技术服务对接规模种植大户,提供技术指导、病虫害及农业灾害监测预报、统防统治、科学施肥等。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夯实粮田高产稳产基础。 进一步提高专业化防治队伍和广大农民群众科学防病虫害技术水平和应急防治能力,遏制华南及西南草地贪夜蛾境外迁入虫源,加强成虫诱杀;重点扑杀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迁入种群,诱杀成虫,扑杀本地幼虫,压低过境虫源基数;加强黄淮海及北方地区迁飞成虫监测,主攻低龄幼虫防治。
知识梳理:粮食安全的目标任务 三要稳定粮农预期。多措并举提高支持政策力度和覆盖范围,稳定政策预期,提高粮食生产者补贴标准。在粮食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的最后一年总结推广经验,扩大覆盖范围,让更多粮食生产者享受到保险的兜底作用。推广“银行+保险+风险保证金”模式,加大对种粮主体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等扶持政策。支持发放种粮中长期贷款,对中长期的贷款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扶持政策,有效降低金融成本。
知识梳理: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威胁 其一,是供给减少。由于疫情影响,致使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中断,全球粮食产量必然要受到影响,导致供给减少。 例如,马来西亚最大棕榈油产地沙巴已命令关停3个区域的棕榈园,原因是一些员工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 其二,是产业链断裂。受疫情影响,全球运输不畅通,必将影响到全球粮食交易。更为麻烦的是,一些国家由于担心粮食安全,开始禁止出售粮食;此外一些国家出现抢购囤积现象,也是导致全球产业链断裂的重要因素。
知识梳理:中国为什么不会出现“粮荒” 一是不断强化的粮食生产基础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把强化粮食生产的基础能力作为抵御自然风险、保障粮食安全的首要路径,通过不断改善粮食生产面临的农田、水利、农业机械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客观条件,不断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在城镇化与工业化快速发展,耕地资源愈发有限的背景下,我国确定了必须严守的18亿亩耕地红线,划定了永久基本农田,在耕地数量上保障了粮食生产的基础能力。同时,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力“减肥减药”,推行休耕轮作试点,恢复与提升耕地地力,在耕地质量上保障了粮食生产的基础能力。
知识梳理:中国为什么不会出现“粮荒” 二是优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推进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国不断探索出新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粮食生产,保障了粮食安全。“三权分置”改革不断放活承包地经营权,鼓励土地流转,逐渐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同时,在“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上,既强调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又不断引导小农户通过社会化服务、农业生产托管等方式,实现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努力实现粮食安全的“双主体”保障。
知识梳理:中国为什么不会出现“粮荒” 三是不断深化的粮食市场体制改革。70年来,我国的粮食流通体系经历了从“自由贸易”到“统购统销”再到“市场化收购”的发展历程,显现了主要由行政推动向市场引导的动力变革。 在粮食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仍坚持对于粮食的宏观调控,强化国家规划对粮食安全的引领作用,有效发挥中央与地方储备粮在我国粮食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推动粮食增长与保障粮食安全进程中,粮食市场化改革发挥的关键作用在于,不断完善粮食的价格形成机制,不断消除对粮食价格的扭曲,提高我国粮食的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大量的外国粮占据我国市场、威胁我国粮食产业的安全,确保中国人饭碗中装的是自己的粮食。
知识梳理:中国为什么不会出现“粮荒” 四是不断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21世纪初,我国进行了农村的税费体制改革,于2006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2016年全面推开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整合了过去的“三项补贴”,更加精准有效地减轻了种粮农民的负担,以更加符合WTO贸易规则的方式稳定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整体上,取消农业税与建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一方面减轻了种粮农民的负担,保障了农民种粮的收益,提高了其应对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的能力,保障了国内的粮食产量安全。另一方面,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完善对于农业与粮食的支持保护,进而降低农民种粮的成本负担,是有效提高我国粮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能够确保我们的饭碗里装的是自己的粮食。
知识梳理:后疫情时代,如何守护我国粮食安全 1、“引进来”:注重引进种质资源、技术和智力 加快推动种质资源国际合作,引进别国优异种质资源、国际技术和管理经验。深化改革,推动我国种子企业、科研单位与农业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种子企业、科研组织开展国际交流。 2、“走出去”:促进农业对外直接投资,保障粮食安全 建立农业“走出去”专项基金,建立和完善保险体系,建立境外投资农业企业数据库,对这些企业进行跟踪了解,做好咨询服务。
知识梳理:后疫情时代,如何守护我国粮食安全 3、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粮食产业的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实现粮食全产业链的增值增效。 4、树立全球化视野,培育我国国际粮商 作为我国的大粮商,要树立全球化视野,加快推进跨国经营,掌握第一手的粮源,直接参与世界粮食市场竞争,防止通过价格传导冲击国内生产和农民增收。
知识梳理:粮食安全警钟常鸣 尽管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但从中长期看,中国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这次全球疫情就是一记警钟。 一方面要继续坚持正确的粮食安全方针,实现从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迈进。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国减贫经验,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为发展中国家争取粮食定价权、话语权,确保在应对一切客观和主观的粮食安全威胁时立于不败之地。
2017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达到13.827 1亿人,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 222万hm2,粮食总产量61 791千万kg。下图为1820年中国各省粮食总产量与单位面积产量统计图(注:单位面积产量已考虑复种指数的影响)。据此完成7~9题。7.与新疆相比,I类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显著优势是( )A.人均耕地面积较大B.水热条件优越C.农业发展历史悠久D.市场需求量大8.对比1820年,目前东北三省提供的商品粮总量已远远超过I类地区中的各省区,其主要原因是( )A.复种指数高B.区域人口密度增加C.耕地面积扩大D.农业生产经验丰富9.影响1820年和2017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力投入B.农业技术水平C.自然灾害D.机械化水平高
解析:1、由图可知,I类地区中的各省区多位于长江流域,所处纬度较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新疆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所以与新疆相比,I类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显著优势是水热条件优越。2、影响商品粮总量的主要因素有粮食播种总面积、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1949年以来,随着我国对东北地区垦荒力度的加大,其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增加,加之该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使其提供的商品粮总量不断增多3、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高低主要受生产要素的影响,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土壤、自然灾害、劳动力、科学技术、农业机械、农田基本建设、化肥、农药、地膜等。其中,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影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主导因素,1820年为我国清朝时期,农业技术水平较低,而现在我国农业技术水平较高。
答案:1.B 2.C 3.B
典例探究: 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20年我国力争全国建成8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下图为我国商品粮基地分布图。材料二 我国中长期粮食消费预测表。
(1)判断甲、乙两商品粮基地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
答案:甲属于商品谷物农业,乙属于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2)与丙相比,甲商品粮基地发展农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答案:距海近,降水丰富(或水热组合好);河网稠密,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经济发达,工业基础好;交通便捷;接近市场。
(3)由材料二分析我国粮食消费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答案:趋势:粮食总消费量和人均消费量都上升。原因:人口增加,粮食总消费量上升;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人均粮食消费量上升。
(4)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应采取哪些措施保障粮食安全?
答案: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做好粮食储备工作;拓宽粮食进口渠道等。
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十九讲新零售(共34张PPT): 这是一份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十九讲新零售(共34张PPT),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典例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十五讲反季节蔬菜(34张PPT): 这是一份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十五讲反季节蔬菜(34张PPT),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典例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十四讲中国新基建(共35张PPT): 这是一份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十四讲中国新基建(共35张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典例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