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浙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课堂检测
展开第3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1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二)
1.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表述,正确的是
A.把加热杀死的 S 型肺炎双球菌和活 R 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一起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会得 肺炎死亡
B.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 DNA 与 RNA 分开后单独研究各自的效应
C.在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保温时间太长或太短均可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
D.将 S 型细菌的 DNA 与活的 R 型细菌混合,进行悬浮培养,会出现光滑的菌落
【答案】C
【解析】把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和活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一起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会得败血症致死,A错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离开来,单独地、直接地研究各自在遗传中的作用,而不是将DNA与RNA分开,B错误;在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保温时间太长(细菌细胞裂解)或太短(噬菌体没有完全侵入)均可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C正确;将 S 型细菌的 DNA 与活的 R 型细菌混合,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才会出现光滑的菌落,D错误。
2.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相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烟草花叶病毒的RNA能进入烟草细胞
B.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仍具有生物活性
C.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32P主要进入了细菌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将DNA和蛋白质分层
【答案】D
【解析】病毒的核酸只有进入到宿主细胞内才能给完成增殖过程,A正确;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可以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说明其仍具有生物活性,B正确;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根据A项分析,DNA主要进入细菌,C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将噬菌体外壳和细菌分离,D错误。
3.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中,单独使用A 型TMV 的RNA 感染烟草,可从烟草细胞中分离出A型TMV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后未经过搅拌,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下降
C.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S 型菌DNA 整合到了R 型菌的染色体上
D.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从死的 S 型菌中抽提 DNA、蛋白质和荚膜物质,与 R 型菌混合悬浮培养
【答案】A
【解析】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中,单独使用A 型TMV 的RNA 感染烟草,可以从烟草细胞中分离出A型TMV,A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后未经过搅拌,不影响沉淀物的放射性,B错误;肺炎双球菌无染色体,C错误;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从活的 S 型菌中抽提 DNA、蛋白质和荚膜物质,与 R 型菌混合悬浮培养,观察是否出现S型菌,D错误。
4.核酸在遗传上的重要地位的确立,凝结了几代科学家的奋力拼搏,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35S 标记实验中通过搅拌减少了沉淀物中的放射性
B.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 的纯度和细菌的转化效率呈正相关
C.TMV 的感染实验中单用病毒 RNA 也可使烟草出现感染病毒的症状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都是将有机物分开研究
【答案】B
【解析】噬菌体侵染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把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宿主细胞分离,32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在离心时保留在上清液中,减少了沉淀物中的放射性,A正确;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没有证明DNA 的纯度和细菌的转化效率的关系,B错误;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中,用TMA的RAN和蛋白质重建的病毒感染烟草叶片细胞后,可检测到A型病毒,说明RNA是TMV的遗传物质,C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的原理都是将各有机物分开单独的研究,D正确。
5.某科研小组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中搅拌时间与放射性强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如图所示曲线 A、B 分别是不同放射线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的结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充分搅拌可使所有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B.实验过程中被侵染的细菌基本未发生裂解,故曲线 A 上清液中 35S 的放射性不能达到 100%
C.若搅拌 4 min 时被侵染的细菌放射性强度下降,则曲线 B上清液中 32P 的放射性会增强
D.若搅拌时间适宜,该实验能够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答案】C
【解析】充分搅拌可使吸附在细菌表面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A错误;实验过程中由于搅拌不充分,使部分吸附在细菌表面的35S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跟细菌一起进入到沉淀物中,故曲线 A 上清液中 35S 的放射性不能达到 100%,B错误;
若搅拌 4 min 时被侵染的细菌放射性强度下降,说明细菌裂解,被标记的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到上清液中,则曲线 B上清液中 32P 的放射性会增强,C正确;该实验只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
6.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
A.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B.在搅拌器中搅拌,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C.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未被标记的T2噬菌体,一段时间后可得到被35S标记的T2噬菌体
D.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组,离心后上清液中放射性很高
【答案】C
【解析】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A正确;在搅拌器中搅拌,使细菌外的噬菌体及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B正确;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不能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未被标记的T2噬菌体,C错误;35S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离心后上清液中放射性很高,D正确。
7.赫尔希和蔡斯用 32P 标记的 T2 噬菌体与无 32P 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经搅拌、离心得到 了上清液和沉淀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2 噬菌体中含 32P 的成分是磷脂分子和 DNA 分子
B.采用搅拌和离心手段,是为了把蛋白质和 DNA 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C.如果离心前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升高
D.该实验结果说明 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T2噬菌体为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没有磷脂分子,A错误;采用搅拌和离心手段,是为了把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分开,观察噬菌体的DNA是否进入大肠杆菌,B错误;如果离心前保温时间过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升高,C正确;该实验结果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8.下图是“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子代噬菌体中具有放射性的个体占少数
B.悬浮液B中放射性较高的原因可能是②操作不当
C.若C中含大量放射性,可以证明噬菌体的蛋白质留在外面
D.锥形瓶内的培养液中有含32P的物质,以便标记细菌进而标记亲代噬菌体
【答案】A
【解析】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子代噬菌体中具有放射性的个体占少数,A正确;过程②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实验中B对应部分有少量放射性,可能原因是培养时间过短或过长,B错误;若只有C中含大量放射性,不能直接证明噬菌体的蛋白质留在外面,还应设置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作为相互对照,C错误;锥形瓶内的培养液中有不能含32P的物质,不然细菌就被标记了,实验失败,D错误。
9.关于探索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S 型菌中的DNA 可以进入R型菌体内,引起R型菌稳定的遗传变异
B.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从S 型菌中提取的DNA 可以使小鼠死亡
C.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结果发现:单用病毒的RNA就可以使烟草出现感染病毒的症状
D.烟草花叶病毒重建实验的关键思路是将RNA和蛋白质分开
【答案】C
【解析】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但该变异并不能稳定遗传,A错误;使小鼠死亡的是S型活菌,B错误;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结果发现:单用病毒的RNA就可以使烟草出现感染病毒的症状,即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C正确;烟草花叶病毒重建实验的关键思路是将RNA和蛋白质分开后再重新组合,D错误。
10.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比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更严谨,更有说服力
B.肺炎双球菌的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先用液体培养基使其发生转化,再用固体培养基检测转化效果
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不充分影响DNA的去向,侵染时间不恰当影响蛋白质的去向
D.有无荚膜是肺炎双球菌菌体的特征,光滑型、粗糙型是其菌落的特征
【答案】C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同位素标记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别标记进行了实验,比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更严谨,更有说服力,A正确;肺炎双球菌的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先用液体培养基使其发生转化,再用固体培养基检测转化效果,B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不充分会使个别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没有和细菌分离而随其到了沉淀物中。侵染时间过短,少量的被32P标记的噬菌体的DNA没有进入细菌,侵染时间过长,被标记的噬菌体在细茵体内增殖完成,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离心后子代噬菌体分布于上清液中,C错误;有无荚膜是肺炎双球菌菌体的特征,光滑型、粗糙型是其菌落的特征,D正确。
1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部分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中的细菌为子代噬菌体的产生提供了模板和原料
B.上清液出现放射性的原因是搅拌不充分
C.②操作可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D.放射性32P大量存在于沉淀中,即可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①中噬菌体DNA复制的模板是由噬菌体提供的,而原料、能量、酶均由细菌提供,A错误;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上清液出现放射性的原因是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B错误;②操作可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C正确;本实验缺少对照组,不能充分说明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12.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 和放射性同位素32P 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分别用35S 和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用35S 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32P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噬菌体是病毒,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用培养基培养,A错误;分别用35S 和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保温培养,但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B错误;35S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并没有进入细菌内,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若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少数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所致,C正确;因为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所以32P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
13.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离后的悬浮液主要是子代的噬菌体
B.搅拌的目的是把细菌内的噬菌体和细菌分离
C.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上清液中出现微弱放射性的原因是噬菌体裂解
D.用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沉淀中出现微弱放射性的原因是还有蛋白质外壳未脱离细菌
【答案】D
【解析】分离后的悬浮液主要是亲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A错误;搅拌的目的是把细菌外的噬菌体外壳和细菌分离,B错误;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上清液中出现微弱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细菌裂解,C错误;用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沉淀中出现微弱放射性,可能是因为还有蛋白质外壳未脱离细菌,D正确。
高中生物浙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浙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巩固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为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图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浙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节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浙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节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课后测评,文件包含新教材精创522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练习2解析版docx、新教材精创522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练习2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浙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四节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浙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四节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当堂检测题,文件包含新教材精创341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练习2解析版docx、新教材精创341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练习2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