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07 生物的进化(B卷)(解析版) 练习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2(2022年)

    专题07 生物的进化(B卷)(解析版) 练习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2(2022年)第1页
    专题07 生物的进化(B卷)(解析版) 练习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2(2022年)第2页
    专题07 生物的进化(B卷)(解析版) 练习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2(2022年)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7 生物的进化(B卷)(解析版) 练习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2(2022年)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7 生物的进化(B卷)(解析版) 练习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2(2022年),共17页。
    生物的进化(B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20题,每题2分,满分40分)
    1.科学家经长期观察发现,海洋生物的进化速度比陆地生物缓慢,其原因是( )
    A.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相对稳定,新的变异基因不容易被选择
    B.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稳定,生物变异少
    C.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低等
    D.海洋中生存斗争激烈,被淘汰的生物较多
    【答案】A
    【详解】
    A、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相对稳定,新的变异基因不容易被选择,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缓慢,导致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的进化速度缓慢,A正确;
    B、海洋生物变异并不少,只是环境变化较小,被选中的变异类型较少,B错误;
    C、海洋生物不一定比陆地生物低等,C错误;
    D、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相对稳定,生存斗争较缓和,D错误。
    2.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答案】A
    【详解】
    A、根据基因频率的定义可知,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A正确;
    B、生物进化实质在于基因频率的改变,故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能说明物种的进化,B错误;
    C、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C错误;
    D、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是因为男性只要X染色体带色盲基因就会患病,并不意味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D错误。
    3.下列有关DNA分子作为生物进化证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可以应用DNA—DNA杂交技术,根据不同DNA分子间的杂合程度来判断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B.不能根据某生物DNA分子的数量来判断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C.可以根据DNA分子的碱基序列的相似程度来判断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D.可以根据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数量和种类来判断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答案】D
    【详解】
    A、若两个物种的DNA样本经处理后形成的杂合DNA区段越少,则两物种的亲缘关系越远,杂合DNA区段越多,则两物种的亲缘关系越近,A正确;
    B、不能根据某生物DNA分子的数量来判断物种间的亲缘关系,B正确;
    C、可以根据DNA分子的碱基序列的相似程度来判断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相似程度越高,亲缘关系越近,相似程度越低,亲缘关系越远,C正确;
    D、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种类只有四种,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的脱氧核苷酸种类都是相同的,所以其不能作为判断物种间亲缘关系的证据,D错误。
    4.下图是使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该杀虫剂未能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
    B.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
    C.连续使用该杀虫剂,效果会越来越差,可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的杀虫剂来避免这个问题
    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型
    【答案】B
    【详解】
    AB、观察题图可知,②类某些个体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就已经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抗性基因,杀虫剂在此只起选择作用,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是其本身不含抗性基因,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可来源于遗传或基因突变,A正确,B错误;
    C、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抗性基因的频率越来越高,昆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故杀虫剂的效果会越来越差,交替使用不同的杀虫剂效果更好,C正确;
    D、使用杀虫剂后,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故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型,D正确。
    5.一对等位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查,某兔群中雌兔的基因型及其频率为FF(30%)、Ff(60%)、ff(10%);雄兔的基因型及其频率为FF(20%)、Ff(40%)、ff(40%)。假设该兔群中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且后代生活力一致,则子代中( )
    A.基因型频率改变,说明该群体发生了进化
    B.Ff基因型频率为52%
    C.F基因的频率在雌兔中为60%、在雄兔中为40%
    D.雌兔、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方向不同
    【答案】B
    【详解】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子代基因型频率改变不能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A错误;
    B、由题意可知,雌兔的基因型频率为FF(30%)、Ff(60%)、ff(10%),雌兔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是F=30%+(1/2)×60%=60%,f=10%+(1/2)×60%=40%;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为FF(20%)、Ff(40%)、ff(40%),雄兔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是F=20%+(1/2)×40%=40%,f=40%+(1/2)×40%=60%,因此随机交配后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所占比例是FF:Ff:ff=(60%×40%):(60%×60%+40%×40%):(40%×60%)=24%:52%:24%,B正确;
    C、随机交配后子代的基因频率为F=24%+(1/2)×52%=50%,f=50%,子代中F的基因频率在雌兔、雄兔中相同,均为50%,C错误;
    D、子代中雌兔、雄兔的基因型频率相同,进化方向一致,D错误。
    6.对某村庄人群的红绿色盲情况调查发现,共有500人,其中XBXB占42.2%,XBXb占7.4%,XbXb占0.4%,XBY占46%,XbY占4%。一年后由于出生、死亡、婚嫁等原因,该村庄男性红绿色盲患者增加了5人,女性携带者增加了6人,其余类型人数不变。则一年后该人群中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约为( )
    A.9.39%,90.61% B.8%,92%
    C.92%,8% D.90.61%,9.39%
    【答案】D
    【详解】男性红绿色盲患者基因型为XbY,男性红绿色盲患者增加了5人,则b基因增加5个;女性携带者基因型为XBXb,女性携带者增加了6人,则B基因增加6个,b基因增加6个。原来女性共有500×(42.29%+7.4%+0.4%)=250(人),则男性共有500-250=250(人)。由于女性每人有2个B(b)基因,而男性每人只有1个B(b)基因。因此,原来(B+b)基因总数为250×2+250=750。b基因频率=b基因总数/(B+b)基因总数×100%=(500×7.4%+500×0.4%×2+500×4%+5+6)/(750+5+6×2)×100%=72/767×100%≈9.39%。根据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则B基因频率=1-9.39%=90.61%,ABC错误,D正确。
    7.下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某些个体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3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答案】D
    【详解】
    A、在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能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但不是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错误;
    B、甲、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组成有明显差异,但两个种群的基因库组成并不是完全不同的,B错误;
    C、乙、丙是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频率不一定相同,C错误;
    D、甲、乙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正确。
    8.下列关于物种和种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群正在空中飞行的家燕是一个种群,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也是一个种群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C.一个物种不一定只有一个种群,一个种群不一定只有一个物种
    D.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
    【答案】A
    【详解】
    A、一群正在空中飞行的家燕是一个种群,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也是一个种群,A正确;
    B、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B错误;
    C、一个物种不一定只有一个种群,一个种群一定只有一个物种,C错误;
    D、个体的进化不能决定种群的进化,个体产生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只是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错误。
    9.古生物的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 )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或生活遗迹
    B.地壳岩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顺序
    C.化石可反映出古生物的某些形态结构
    D.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
    【答案】D
    【详解】科学研究发现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D正确。
    10.如图表示某小岛上蜥锡进化的基本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B.蜥蜴新种和蜥蜴原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C.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同属一个物种的蜥蜴很快就进化为不同的物种
    D.小岛上蜥蜴新种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蜥蜴新种的基因库
    【答案】C
    【详解】
    A、图中X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Y是自然选择,形成新物种经过的Z是生殖隔离,A正确;B、根据题图,经过Z过程后,产生蜥蜴新种,说明与蜥蜴原种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B正确;
    C、地理隔离一旦形成,不一定会进化为新物种,必须形成生殖隔离才能形成新物种,C错误;
    D、一个种群内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D正确。
    11.下图表示施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类个体大多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某种杀虫剂是否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
    B.抗性基因根本来源是可遗传变异,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
    C.若连续使用杀虫剂,抗某种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1
    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型,且此选择作用应属自然选择而不是“人工选择”
    【答案】B
    【详解】
    A、变异与杀虫剂无关,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①类个体大多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某种杀虫剂是否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A正确;
    B、抗性基因根本来源是可遗传变异,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来源于遗传或自发的基因突变,B错误;
    C、若连续使用杀虫剂,抗该种杀虫剂的个体被保留,抗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1,C正确;
    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在使用杀虫剂后,活下来的虫子不是人工想要的品种,只是由于其抗病基因的存在,在杀虫剂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了下来,故不是“人工选择”,D正确。
    12.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B.种群“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中,λ表示增长率
    C.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形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
    【答案】B
    【详解】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A正确;
    B、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λ表示增长倍数,增长率应该是λ-1,B错误;
    C、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C正确;
    D、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的增长率应该是一直降低直至为0,D正确。
    13.一岛屿上有某植物种群a,由于地壳运动,种群a被分割成两个不同的种群b和种群c,若干年后,植物种群b和种群c的花期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花期不同,种群b和种群c不能相互传粉
    B.若种群b和种群c植株的形态没有显著差异,则二者仍属于同一物种
    C.该实例说明,长期的地理隔离是一切新物种形成的必备条件
    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大环节
    【答案】A
    【详解】
    AB、由于花期不同,种群b和种群c不能相互传粉,种群b和c已产生了生殖隔离,不是一个物种,A正确,B错误;
    C、不是所有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C错误;
    D、突变和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大环节,D错误。
    14.自然界中,猎物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捕食者的存在对猎物的种群进化是不利
    B.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猎物和捕食者之间仅存在捕食者对猎物的单向选择
    D.猎物和捕食者实质上是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答案】D
    【详解】
    A、捕食者的存在对猎物的种群进化是有利的,可以使得猎物往更强的方向进化,A错误;
    B、捕食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可以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存在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错误;
    C、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存在捕食者和猎物的双向选择,C错误;
    D、猎物和捕食者实质上是相互影响,共同进化,D正确。
    15.下列哪项形成了新物种( )
    A.二倍体的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
    B.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s(黑色)95%
    C.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
    D.克隆多莉羊
    【答案】A
    【详解】
    A、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三倍体是高度不育的,表明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属于不同物种,A符合题意;
    B、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s(黑色)95%,表明生物发生了进化,黑色和灰色的桦尺蠖仍为一个种群,没有产生新物种,B不符合题意;
    C、马与驴交配产生的骡没有生育能力,不能算是新物种,C不符合题意;
    D、克隆羊多莉属于细胞核移植,和提供细胞核的亲本性状相同,属于同一物种,D不符合题意。
    16.对于突变与进化的关系,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利的突变太少,不能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突变可以增加等位基因的数量,但突变了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
    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D.不同细胞增殖过程中发生的突变传给下一代的机会可能不同
    【答案】D
    【详解】
    A、突变的有利与有害性是由环境决定的,突变频率虽然低,但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
    B、突变可以增加等位基因的数量,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故突变了的基因不都是隐性基因,B错误;
    C、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C错误;
    D、不同细胞增殖过程中发生的突变传给下一代的机会可能不同,如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突变传给下一代的机会较大,D正确。
    17.在美国南部森林中生活着一种绿色变色蜥蜴,当人类在这一地区引入一种褐色蜥蜴后,褐色蜥蜴占据了森林地面上的区域,绿色蜥蜴被迫迁移到树上生活。研究发现仅仅经过20代的繁衍,绿色蜥蜴就长出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帮助它们在较高的领地上定居。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树上的绿色蜥蜴种群中一定产生了新的基因
    B.环境改变导致绿色蜥蜴突变,从而形成适合在树上生活的护趾
    C.护趾的变化表明绿色蜥蜴经过20代的繁衍已经进化形成新物种
    D.绿色蜥蜴出现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详解】
    A、树上的绿色蜥蜴种群中不一定产生了新的基因,但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A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改变只是把绿色蜥蜴突变产生适合树上生活的护趾这种变异选择出来,B错误;
    C、褐色蜥蜴的入侵导致绿色蜥蜴种群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所以不一定形成了新物种,C错误;
    D、绿色蜥蜴出现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有利于他们在树上生活,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1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物种的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B.协同进化的结果是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判断一个种群是否发生进化的依据是,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
    【答案】C
    【详解】
    A、物种在群落中会与其它物种构成一些种间关系,一个物种的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例如:如果狼灭绝了,那么羊会因为天敌减少而导致进化速度变慢,A正确;
    B、协同进化的结果是形成了生物多样性,B正确;
    C、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一定是形成了新物种,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判断一个种群是否发生进化的依据是看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D正确。
    19.假设羊的毛色由一对基因控制,黑色(B)对白色(b)为显性。一个随机交配多代的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频率各占一半,现需对羊群进行人工选择,逐代淘汰白色个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淘汰前,该羊群中黑色个体数量与白色个体数量相等
    B.淘汰前,随着交配代数增加,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增加
    C.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羊群中BB和Bb的频率均逐渐增加
    D.白色羊至少要淘汰2代,才能使b基因频率下降到25%
    【答案】D
    【详解】
    A、淘汰前,该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频率各占一半,但黑色个体数量与白色个体数量不一定相等,A错误;
    B、随机交配不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因此淘汰前,随着交配代数增加,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不变,B错误;
    C、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羊群中基因B的频率逐渐增加,但基因型Bb的频率不是逐渐增加,C错误;
    D、淘汰一次后,BB:Bb=1:2,再自由交配一次,BB:Bb:bb=4:4:1,淘汰掉bb,BB:Bb=1:1,b的基因频率是1/2×1/2=1/4,D正确。
    20.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着13种地雀,这些地雀的喙差别很大,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经研究推测,这些地雀的共同祖先来自南美洲大陆,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后,因不同岛上的生存环境不同,地雀的鸟喙出现了显著差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13种地雀的全部基因构成了地雀种群的基因库
    B.不同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是相同的
    C.鸟喙大小的差异是造成地雀进化的动力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地雀个体影响其种群的基因频率
    【答案】D
    【详解】
    A、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A错误;
    B、不同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是不同的,B错误;
    C、自然选择是造成地雀进化的动力,C错误;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地雀个体影响其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题,每题3分,选不全得1分 ,选错不得分)
    21.科研人员调查某地不同植物花冠筒的深度与昆虫口器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昆虫口器的不同长度是吸食不同深度花冠筒花蜜造成的
    B.花冠筒的不同深度有利于减弱昆虫间生存斗争的强度
    C.各种昆虫口器长度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D.昆虫口器不同长度、花冠筒不同深度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答案】BCD
    【详解】
    A、昆虫口器的不同长度是与花冠筒植物共同进化的结果,A错误;
    B、通过图示可知,花冠筒的不同深度有利于减弱昆虫间生存斗争的强度,B正确;
    C、各种昆虫口器长度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C正确;
    D、昆虫口器不同长度、花冠筒不同深度是长期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22.随着科学发展,人们对生物进化的认识不断深入,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①环境通过选择个体的表型而使生物发生进化
    B.②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C.③大肠杆菌可以通过基因重组而发生进化
    D.④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答案】ABD
    【详解】
    A、环境无法识别生物的基因型,是通过选择表型来选择适应环境的个体的,A正确;
    B、基因突变会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从而使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正确;
    C、基因重组只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大肠杆菌不进行有性生殖,不能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
    D、自然选择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使种群发生定向进化,D正确;
    23.对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能产生等位基因并通过基因重组提高后代的遗传多样性,为选择提供更多的原材料
    C.自然突变频率很低,对种群基因库的影响很小
    D.多数对生物体有害,不利于种群的生存和进化
    【答案】ACD
    【详解】
    A、突变只能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并不能决定生物进化方向,因此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错误;
    B、基因突变能产生等位基因并通过基因重组提高后代的遗传多样性,为选择提供更多的原材料,B正确;
    C、自然突变的频率虽然很低,但由于个体数目多,种群中的基因突变频率并不低,因而对种群基因库的影响较大,C错误;
    D、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当发生基因突变后,出现新的生物体性状往往与环境是不相适应的,突变对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害的,但是有的基因突变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且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有利于生物进化,D错误。
    24.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的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我国部分地市对新生儿进行免费筛查并为患儿提供低苯丙氨酸奶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检测出携带者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B.在某群体中发病率为1/10 000,则携带者的频率约为1/100
    C.通过染色体检查及系谱图分析,可明确诊断携带者和新生儿患者
    D.减少苯丙氨酸摄入可改善新生儿患者症状,说明环境能影响表现型
    【答案】AD
    【详解】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检测出携带者可以大大降低后代发病的风险,A项正确;该病在某群体中发病率为1/10 000,则隐性致病基因频率为1/100,正常显性基因频率为99/100,则携带者的频率为2×1/100×99/100=198/10000,B项错误;该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不能通过染色体检查来诊断,C项错误;减少苯丙氨酸摄入量可改善新生儿患者症状,说明环境能影响表现型,D项正确。
    2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随机交配使种群的基因库发生改变
    B.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型
    C.抗生素可以诱发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
    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答案】ACD
    【详解】
    A、随机交配不会改变种群的基因库,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会改变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
    B、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型,B正确;
    C、细菌本来就存在抗性突变,抗生素只是对其起到选择作用,C错误;
    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错误。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5分)
    26.(12分,每空2分)如图表示长期使用某一种农药后马铃薯甲虫数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曲线下降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C段曲线上升是因为马铃薯甲虫中存在___________ 的个体,这种个体的出现是在使用农药之___________(填“前”或“后”),从而说明___________是不定向的。
    (3)农药的长期使用对马铃薯甲虫起了___________作用。
    (4)BC段所经历的时间不长,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多数马铃薯甲虫不具有抗药性而被农药杀死 具有抗药性 前 变异 选择 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到,使用某一种农药后马铃薯甲虫数量的变化,开始使用的1至6年效果较好,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效果越来越差,因此曲线AB段下降的原因是:大多数马铃薯甲虫不具有抗药性而被农药杀死。
    (2)实验证明,曲线BC段上升,是因为马铃薯甲虫中存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在未使用某一种农药之前,马铃薯甲虫有些个体已具有这种抗药性,因为变异是不定向的,而随着农药的继续使用,具有这种抗药性的马铃薯甲虫越来越多,导致农药效果越来越差。
    (3)农药的长期使用对马铃薯甲虫起了选择作用,这种选择作用是定向的,使马铃薯甲虫的抗药性增强。
    (4)长期使用某一种农药后马铃薯甲虫的数量先减少后再增加,且BC段数量增加所经历的时间不长,说明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27.(10分,每空2分)许多生物特别是动物,在不同生活季节中,数量有很大差异;春季繁殖,夏季数量增加到最多,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种种原因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又由残存的少量个体繁殖增多,因此形成一个如瓶颈样的模式图(如图所示),这一瓶颈部分即为冬季数量减少的时期。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生物种群是否发生进化?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年夏季中(●)基因频率为2%,但是在越冬时,残存的个体中(●)基因频率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变为3%,第二年夏季中(●)基因频率即为3%,在第二年越冬时携带这一基因的个体都被冻死了,能够越冬的个体都没有这一基因,结果第三年夏季中这一基因变为0,这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自然选择是否矛盾?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敏感性个体大多被杀死了,保留下来的大都是抗性个体,这是由于农药/杀虫剂的选择作用,其实质是增加了_______________的频率,而在自然越冬无杀虫剂作用时,敏感性个体反而被选择,导致下一代害虫中敏感性基因频率升高,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该种群进化了,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 矛盾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而当种群太小时,某些偶然因素可导致该种群基因频率出现较大的波动,这不是选择的作用 抗药性基因 变异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在冬天敏感型个体适成性强于抗药性个体
    【详解】(1)在如图所示的三年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说明该生物种群发生了进化。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图中种群太小时,某些偶然因素导致该种群基因频率出现较大波动,这不是自然选择的作用,因此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自然选择不矛盾。
    (3)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由于农药的选择作用,增加了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变异的有利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在冬天敏感性个体适应力强于抗药性个体。因此越冬后存活下来的个体中敏感性个体增多,导致下一代害虫中敏感性基因频率升高。
    28. (14分,每空2分)桦尺蠖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灰色,它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蠖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蠖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1)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
    ①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非工业污染区B。
    ②收集桦尺蠖,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若干(有色颜料不影响桦尺蠖被鸟类捕食的概率)。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段时间后诱捕桦尺蠖,记录、统计结果。
    (3)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内数据绘制A、B两地区不同体色的桦尺蠖回收率的柱形图。____________
    桦尺蠖释放数和回收数表
    地区
    项目
    灰色桦尺蠖
    黑色桦尺蠖
    工业污染区A
    释放数
    400
    500
    回收数
    52
    150
    非工业污染区B
    释放数
    500
    600
    回收数
    60
    30
    (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与讨论
    ①人们观察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知桦尺蠖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进一步探究桦尺蠖的黑色与灰色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将一对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杂交,F1中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的数量比为1:1。请利用F1的桦尺蠖,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实验完成探究。
    a.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结果与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蠖数量占优势 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桦尺蠖释放到上述两地区 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蠖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灰色桦尺蠖数量占优势 工业污染区和非工业污染区的树皮颜色不同,使停歇在树干上不同体色的桦尺蠖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 选择F1的大量雌雄黑色桦尺蠖杂交,观察、记录后代的体色 若后代出现灰色桦尺蠖,则黑色为显性性状;若后代全部是黑色桦尺蠖,则黑色为隐性性状
    【详解】(1)实验假设是根据实验目的而定,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可假设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
    (2)桦尺蛾的体色与环境颜色差别越小,被鸟类捕食的几率就越小,所以在工业污染区的树木颜色黑色蛾被捕食的几率降低,在释放后被回收的比例更大。为了证明这个结论,可以在工业污染区和非工业污染区中释放黑色蛾和灰色蛾,然后进行回收实验进行验证。
    (3)根据表格所给数据,绘制柱形图即可,注意要有图示说明,如下图:


    (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较多,在非工业污染区灰色蛾数量较多。(5)①工业污染区树皮变黑,黑色蛾与周围环境一致不易被捕食,数量较多;②选F1多对黑色蛾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观察、记录后代的体色。若后代出现灰色桦尺蠖,则黑色为显性性状;若后代全部是黑色桦尺蠖,则黑色为隐性性状。
    29.(9分,每空1分)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蠖蛾体色受到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叶以前,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20世纪则上升到95%以上。据此分析回答(1)~(2)题:
    (1)从遗传的角度分析:
    ①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_____出现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
    ②S基因频率增高的遗传基础是_____。
    (2)试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①19世纪,桦尺蠖蛾的栖息地(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种群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_____。
    ②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长,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_____。
    ③上述事实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_____,经过长期的_____,其中不利变异不断_____,有利变异则逐渐_____,从而使种群的_____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基因突变 原材料 含S基因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浅色(ss)桦尺蠖蛾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捕食,后代繁殖的个体生存下来的多,所以其基因频率高 黑色个体在污染成黑褐色的树皮上不易暴露而生存下来,导致S基因频率升高 不定向的 自然选择 被淘汰 积累 基因频率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否 没有产生生殖隔离
    【详解】(1)①真核生物体内等位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②S基因频率增高的遗传基础是含S基因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2)①19世纪,桦尺蛾的栖息地(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浅色桦尺蠖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体色浅的桦尺蛾更易适应环境,故种群浅色基因s的基因频率变化趋势是增加(或上升)。
    ②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长,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浅色个体容易被鸟类所食,桦尺蛾体色深的更易适应环境,故种群深色基因S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是增加(或上升)。
    ③上述事例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的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