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年级下册1. 认识图形(二)第3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一年级下册1. 认识图形(二)第3课时教案,共6页。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第3课时单元综合复习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复习课。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5个平面图形,并会对多个同一图形或多个不同的图形进行简单的拼组。本节课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梳理。设计时充分考虑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发现规律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中发现规律,培养空间观念。针对各知识点适当的设计了有层次的习题,注重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平面图形进行拼组的能力,从而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教学目标:通过整理和归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的理解与掌握。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感悟图形内在联系的逻辑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面图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感悟图形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知识梳理 回顾平面图形的特征。(1)这个单元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追问1:是长方形吗?说说你的理由。追问2:是正方形吗?说说理由。小结:要根据平面图形的特征去辨认,图形摆放的方式虽然不同,但它们的特征是相同的。(2)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2.回顾图形的拼组。(1)同一个图形的拼组。(2)不同图形的拼组。(七巧板) 根据课件出示的图片说出平面图形的名称,对斜着放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进行辨认。 回答各个图形的特征。 生1: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生2:两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生3:四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生4:四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生:用七巧板拼成了一艘帆船。 练习与复习回顾相结合,设计有趣的小飞飞带着平面图形飞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感受。环节二综合练习 补墙练习。(1)找规律。你看到了什么图形?有什么规律吗?(2)自主练习。(3)反馈方法。①算。②画。 生1:由长方形拼组成的。生2:横着看,第1、3、5、7行是一样的。第2、4、6、8行是一样的。生3:竖着看。边是隔开一行互相对齐。 反馈方法。方法1:根据每排砖空白的长度和一块砖的长度估计出缺了几块砖。方法2:先对照隔层相同的方法画线段,再数一数。“补墙”练习是一道非常好的练习,能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这道题可能有些难度。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反馈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允许学生有一个理解、感悟的过程。 长方体各个面的特征练习。(1)说一说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特征。(2)自主练习。(3)反馈。生:长方体上面和下面一样,前面和后面一样,左面和右面一样。 根据特征连线。先说一说长方体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理解“面在体上”,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正方体各个面的特征练习。(1)读懂题意。(2)画一画,折一折,找规律。(3)反馈。 学生理解题意。对面就是相对的面,前面对后面,左面对右面,上面对下面。 学生画一画,折一折,寻找规律。发现对面就是隔开一个面。生:1的对面是2,6的对面是5,4的对面是3。 图形的认识离不开学生的直观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多种感官。通过直观发现特点,双耳倾听获得知识,语言叙述理解强化,动手操作体验感受,是学生对知识充分理解吸收。环节三拓展练习 正方形的拼组。(1)把一张正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你能想出几种剪法?①折一折,剪一剪。②反馈不同剪法。(2)把一张正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4块,你能想出几种剪法?①折一折,剪一剪。②反馈不同剪法。 学生操作,尝试不同的剪法。反馈:剪法1:剪成2个相同的长方形。剪法2:剪成2个相同的三角形。剪法3:剪成2个相同的梯形。学生操作,尝试不同的剪法。反馈:剪法1:剪成4个相同的正方形。剪法2:剪成4个相同的三角形。剪法3:剪成4个相同的长方形。剪法4:剪成4个相同的三角形。剪法5:剪成4个相同的梯形。每组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要尊重学生的发现,哪怕只是一点点。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环节四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面图形的特征。2.知道了图形之间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有哪些认知上的冲突,遇到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 数据收集整理第2课时教案,共6页。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括号第3课时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 观察物体(三)第3课时教案设计,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