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地理学案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专题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章末专题复习学案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章末专题复习学案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共7页。
第五章 章末专题复习专题一 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的判读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反映了该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现象,它多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1、图2)呈现,也以某自然带分布高度等值线图(图3)呈现,它们都反映了随着高度不同,水热状况不同,从而导致的自然景观的差异。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同一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6.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应用体验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 500~3 400 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 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1~2题。1.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A.地表蒸发 B.植物截留和蒸腾C.地下径流 D.转化为固态水2.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带专题二 几个特殊的自然带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可以看出,地球表面的各自然带都呈现出有规律的地带性分布,但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在某些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就表现出一种特殊性,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够完整或不很鲜明,现把一些地区自然带分布的特殊性呈现如下:1.四处热带雨林带的分布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虽远离赤道,却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形成了地形雨,从而发育成了热带雨林带。2.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的分布东非高原地处赤道附近,却形成了热带草原带,主要是因为这里地势较高,气温大大降低,上升气流减弱,降水量减少,因而形成了气候凉爽、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3.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荒漠带的分布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这里东侧距海近,并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却形成了温带荒漠带。主要是因为该地处于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的阻挡,雨水较少所致。而同纬度西侧位于西风带迎风坡,降水多,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4.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在沿海地区呈狭长条状分布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呈狭长条状紧靠西海岸分布,地带性自然带的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的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自然带的连接被割断,这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5.我国新疆天山和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荒漠带中呈斑块状分布的绿洲,是由于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该地区按经度地带分布应属于温带荒漠带,但由于天山、昆仑山上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发展了农牧业,形成了非地带性分布的绿洲,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地带,形成了与周围广大温带荒漠的地带性景观截然不同的景色。6.沙漠中的绿色走廊埃及境内按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应属于热带荒漠带,但由于有尼罗河提供的灌溉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沿尼罗河河谷便形成了“绿色走廊”,成为该国重要的农业基地。7.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东西两岸按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热带荒漠带主要分布在大陆的西部和中部,而非洲大陆东北部紧接亚洲大陆干燥区,从那一地区吹来的东北风是干燥的,只能加强而不能减弱非洲北部的干燥程度。所以非洲东北部,即使是濒临红海与地中海的地段也是沙漠区,从而使得撒哈拉沙漠成为东西绵延万里,几乎三面都达海边的沙漠。8.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的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陆地面积很小,因而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应用体验读图,完成1~2题。1.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读印度半岛东西向自然带剖面图,回答3~4题。3.甲地自然带形成的原因是 ( )A.处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B.位于西高止山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C.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少D.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多4.图中①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章末专题复习专题突破热点探究专题一1~2.解析:第1题,根据文字信息可知,该小流域不产生地表径流,水量支出中下渗只占2%,蒸发量占28%,另有70%应该是通过植物截留和蒸腾作用消耗的。这是因为小流域海拔2 500~3 400 m,山地针叶林分布广,森林生长过程中消耗的水分较多,B对,A、C错;小流域海拔2 500~3 400 m不属于冰雪带,降水不会大量转化为固态水,D错。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山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甲地海拔较高,位于1 700~2 400 m,年平均降水量为230~330 mm,故不可能形成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和山地常绿阔叶林带,A、C错;北坡海拔2 400~3 400 m范围内降水较多,形成山地针叶林带。甲位于山地针叶林带下方,年平均降水量230~330 mm,应为山地草原带,B对;荒漠带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200 mm以下,甲地降水量较多,不可能形成荒漠带,D错。答案:1.B 2.B专题二1~2.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及岛屿的轮廓判断,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该岛东部受暖流、东南信风及地形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西部位于山地的背风坡形成了热带草原带,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第2题,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有澳大利亚东北部及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等。答案:1.D 2.C3~4.解析:第3题,甲地位于西高止山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热带草原带。第4题,①自然带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势起伏的影响,降水较多,形成热带雨林带,是非地带性现象。答案:3.B 4.D
第五章 章末专题复习专题一 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的判读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反映了该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现象,它多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1、图2)呈现,也以某自然带分布高度等值线图(图3)呈现,它们都反映了随着高度不同,水热状况不同,从而导致的自然景观的差异。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同一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6.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应用体验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 500~3 400 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 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1~2题。1.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A.地表蒸发 B.植物截留和蒸腾C.地下径流 D.转化为固态水2.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带专题二 几个特殊的自然带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可以看出,地球表面的各自然带都呈现出有规律的地带性分布,但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在某些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就表现出一种特殊性,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够完整或不很鲜明,现把一些地区自然带分布的特殊性呈现如下:1.四处热带雨林带的分布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虽远离赤道,却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形成了地形雨,从而发育成了热带雨林带。2.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的分布东非高原地处赤道附近,却形成了热带草原带,主要是因为这里地势较高,气温大大降低,上升气流减弱,降水量减少,因而形成了气候凉爽、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3.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荒漠带的分布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这里东侧距海近,并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却形成了温带荒漠带。主要是因为该地处于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的阻挡,雨水较少所致。而同纬度西侧位于西风带迎风坡,降水多,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4.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在沿海地区呈狭长条状分布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呈狭长条状紧靠西海岸分布,地带性自然带的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的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自然带的连接被割断,这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5.我国新疆天山和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荒漠带中呈斑块状分布的绿洲,是由于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该地区按经度地带分布应属于温带荒漠带,但由于天山、昆仑山上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发展了农牧业,形成了非地带性分布的绿洲,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地带,形成了与周围广大温带荒漠的地带性景观截然不同的景色。6.沙漠中的绿色走廊埃及境内按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应属于热带荒漠带,但由于有尼罗河提供的灌溉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沿尼罗河河谷便形成了“绿色走廊”,成为该国重要的农业基地。7.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东西两岸按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热带荒漠带主要分布在大陆的西部和中部,而非洲大陆东北部紧接亚洲大陆干燥区,从那一地区吹来的东北风是干燥的,只能加强而不能减弱非洲北部的干燥程度。所以非洲东北部,即使是濒临红海与地中海的地段也是沙漠区,从而使得撒哈拉沙漠成为东西绵延万里,几乎三面都达海边的沙漠。8.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的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陆地面积很小,因而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应用体验读图,完成1~2题。1.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读印度半岛东西向自然带剖面图,回答3~4题。3.甲地自然带形成的原因是 ( )A.处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B.位于西高止山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C.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少D.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多4.图中①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章末专题复习专题突破热点探究专题一1~2.解析:第1题,根据文字信息可知,该小流域不产生地表径流,水量支出中下渗只占2%,蒸发量占28%,另有70%应该是通过植物截留和蒸腾作用消耗的。这是因为小流域海拔2 500~3 400 m,山地针叶林分布广,森林生长过程中消耗的水分较多,B对,A、C错;小流域海拔2 500~3 400 m不属于冰雪带,降水不会大量转化为固态水,D错。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山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甲地海拔较高,位于1 700~2 400 m,年平均降水量为230~330 mm,故不可能形成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和山地常绿阔叶林带,A、C错;北坡海拔2 400~3 400 m范围内降水较多,形成山地针叶林带。甲位于山地针叶林带下方,年平均降水量230~330 mm,应为山地草原带,B对;荒漠带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200 mm以下,甲地降水量较多,不可能形成荒漠带,D错。答案:1.B 2.B专题二1~2.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及岛屿的轮廓判断,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该岛东部受暖流、东南信风及地形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西部位于山地的背风坡形成了热带草原带,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第2题,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有澳大利亚东北部及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等。答案:1.D 2.C3~4.解析:第3题,甲地位于西高止山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热带草原带。第4题,①自然带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势起伏的影响,降水较多,形成热带雨林带,是非地带性现象。答案:3.B 4.D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