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一单元检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一单元检测试题,共10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一单元检测试题一、积累与运用(25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1)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wǎnɡ)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2)我有年轻舵(duò)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3)它们在大海上飞窜(cuàn),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4)后死诸君多努力,捷(jié)报飞来当纸钱。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A.驳船 簇新 笑涡 松驰B.胚芽 锁屑 摸索 装饰C.翡翠 稀罕 蜗行 慰籍D.潺潺 荇藻 凌驾 淤滩导析:D A项,“驰”应为“弛”;B项,“锁”应为“琐”;C项,“籍”应为“藉”。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C )A.人生的征途中,有艰难困苦的逆境,也有峰回路转的机遇。B.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C.一提起电影明星赵薇,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她那双扑朔迷离的大眼睛。D.(2018巴中)《诗词大会》竞答过程扣人心弦,主持人风趣幽默,选手对答如流,嘉宾妙语连珠。导析:C 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该成语形容眼睛不恰当。4.按要求修改下面习作。(4分)留点时间来“浪费”学业重要,分秒必争。然而,我想说:何不留点时间来“浪费”?(甲)因为“浪费”,你会发现生活原来那么美好。就拿我来讲吧,只要一有空,我就一定会去打篮球①,我有心模仿姚明的动作,让球在众人瞩目中②跳出漂亮的弧线。尽管姿势很酷,进球却总与我无缘。(乙)③因为打篮球,使我身心愉悦。把时间留一点“浪费”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真好!留点时间来“浪费”。④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有张有弛,生活才能更快乐。(1)第①处标点有误,应改为:句号(。)。(2)第②处动词使用不当,应改为:画。(3)第③句有语病,应改为:“因为打篮球,所以我身心愉悦”或“打篮球,使我身心愉悦”。(4)第④句位置不当,应放在乙(甲、乙)处。5.下列文学常识述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A.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著名女诗人,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始祖鸟》等。B.高尔基,苏联无产阶级作家,代表作品是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C.《风雨吟》的作者沈尹默,是诗人也是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D.戴望舒,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在狱中曾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著名诗篇。导析:C 《风雨吟》的作者是芦荻,《月夜》的作者是沈尹默。6.下列语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2分)( D )①还有摇荡的水草 ②游人从桥上望去 ③那鱼就在水草和石头间滑动 ④可以清晰地看到水下的鹅卵石A.②③④① B.③①②④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导析:D ②是总领句,根据语感从“可以”“还有”“那鱼”等词语中梳理语序。7.仿照下面的句子,续写句子,与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4分)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故乡不息的浪涛;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笔来描绘故乡迷人的景色;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用诗句来表达我对故乡无限的深情。8.综合性学习。(5分)学校准备开展以“我爱祖国”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任务。(1)下面是刘明同学演讲稿的部分内容,请你按照要求帮助他修改。(2分)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度,她美丽而宽广;在世界的东方,有一片广阔的沃土,她神奇而辽阔。奔腾不息的黄河是她的血脉,巍峨屹立的泰山是她的脊梁,她就是我的祖国——中国。请给“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伟大的民族,她勤劳而坚强”这个句子找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句子应该放在“神奇而辽阔”的后面。(2)在这次“我爱祖国”的活动中,主持人穿着一身艳丽的、飘逸的时尚服装(奇装异服)登场,你对他的穿着将作何评价?(3分)答案:这身衣服不得体。因为今天的“我爱祖国”的活动是严肃的,应该穿一些大方得体的衣服,比如西装类。今天的衣服在歌唱会等场合穿比较合适,可今天穿不太相宜。二、阅读理解(35分)(一)(2018乐山)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3题。(18分)总与一缕炊烟有关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唉,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啰,开饭啰!”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9.作者几次写了母亲的“讪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1)作者三次写了母亲的“讪然”。(1分)(2)第⑤段和第⑨段(前两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和无奈心理,体现了母爱的厚重无私;(1分)第段(第三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牵挂。(1分)(这样反复写,突出了母亲良善慈蔼、朴实无私、传统的乡村妇女形象,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理解、感恩和爱戴。)(答出括号里的总体分析,也给2分)10.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4分)答案:(1)内容上:描绘出农村母亲辛苦操劳、守望盼归的感人画面。(2分)(2)结构上: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对慈祥母亲的爱;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叙写;紧扣题目“总与一缕炊烟有关”,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答出任意两点,给2分)11.本文语言蕴含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②段中两个画线的语句。(每小题2分,共4分) ①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②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答案: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混着香味的炊烟”比作“抒情的花朵”。(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和听觉互通,炊烟也有了声音,生动地写出了“我们”的欢快与激动)(1分)该句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带给“我们”的温情,表现了“我和妹妹”下午放学回家时看到炊烟的欢快与激动。(1分)(答出“比喻”及其作用给2分,答出“通感”及作用也给2分。)②“灿亮”,形容光亮耀眼,这里用作动词,有照耀闪亮之意(也可以答使我们的眼睛发光、脸庞发亮)。(1分)用词生动鲜活,形象地写出了饥饿的“我和妹妹”,闻到炊烟里的香甜味道而精神振作、神采奕奕的欢乐情状。(1分)(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将视觉、味觉、触觉互通,这样,炊烟也有了味道和温度,突出了作者当时那种温馨、愉悦之感。)12.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答案:(1)“慈蔼而伟大”,指贫困年代里,那种无法让孩子吃饱而心怀愧疚、牺牲自我、承忍痛苦的母爱,弥足珍贵,愈显伟大,表达的是“我”对母亲的感恩、爱戴和怀念;句中的“母亲”,既指所有传统、朴实、贫困而又慈蔼、谦卑、自责的农村母亲,又象征了贫困却朴素、传统的乡村生活;“消失”指的是时代变化带来的乡村传统文明的消减。(扣一个关键词并分析,给2分)(2)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富裕了,但对母爱、对生活的理解体悟却简单粗浅了,情感也缺乏厚度;表现了作者对乡村传统文明逐渐消失的忧思,抒发了对传统、朴素、温馨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2分)(学生如果联系生活作答,酌情给分。)13.下列对文章的品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文章第~段卒章显旨,点明了写作目的,揭示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作者的情感。B.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C.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D.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导析:D 两个都是虚景。(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7分)沙 枣梁 衡沙枣是农田与沙漠交错地带特有的树种,研究黄河沙地和周边的生态不能不研究沙枣。记得我刚从北京来到河套时就对沙枣这种树感到奇怪。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头一年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新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我一下就想起在香山脚下夹道的丁香,清香醉人。但我知道这里是没有丁香树的。到晚上,月照窗纸,更是香浸草屋满地霜。当时很不解其因。第二天傍晚我又去担水,照旧注意别让枣刺刮着胳膊,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学习直到6月9日才结束。这段时间正是沙枣发芽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我仔细地观察了全过程。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欣喜:干枝有刺/叶小花开迟/沙埋根,风打枝/却将暗香袭人急。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固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倒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皱纹,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第二年的端午节,我到离沙地稍远一点的一个村子里采访。这个地方几乎家家房前屋后都是沙枣,就像成都平原上一丛竹林一户人家。过去我以为沙枣总是临沙傍碱而居,其叶总是小而灰,色调总是暗而旧。但在这里,沙枣依水而长,一片葱绿,最大的一片叶子居然有一指之长,是我过去看到的三倍之大。清风摇曳,碧光闪烁,居然也不亚于婀娜的杨柳,加上它特有的香味,使人心旷神怡。沙枣,原来也是很秀气的。它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上能下,能文能武,能防沙,能抗暴,也能依水梳妆,绕檐护荫,接天蔽日,迎风送香。多美的沙枣!那年冬季,我移居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宋人咏梅有一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有删改)14.作者对沙枣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4分)答案:作者刚开始对沙枣“忽视(不在意)”,闻到沙枣的花香后关注(注意)沙枣,后来喜欢沙枣,最后作者赞美沙枣。(每点1分)15.文章第十一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写沙枣顽强的生命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两个方面。(4分)答案:抗旱力强;自我保护力强;抗盐碱力强。(任选两点作答即可)16.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4分)答案:(示例)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枣高大粗壮,林带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特点,突出了沙枣林防风固沙的作用。17.如何理解结尾句“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的含义?(5分)答案:沙枣外表质朴,性格坚韧、顽强,甘于奉献。(3分,每点1分)我赞美沙枣,更加敬佩沙枣。(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