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03复式统计表-教案05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69014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03复式统计表-教案05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69014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03复式统计表-教案05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69014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3 复式统计表优秀教案设计
展开第三单元 统计
教学内容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38-45页。 | ||||||||||
单元
教材
分析 |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材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 ||||||||||
单元
教学
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统计图分析数据,了解统计图的作用和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 ||||||||||
单 元 训 练 重 难 点 | |||||||||||
重 点 | 难 点 | ||||||||||
会看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根据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 ||||||||||
单元课 时安排 | 简单数据分析 2课时 平均数 3课时 | ||||||||||
第一课时 | |||||||||||
课 题 | 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 | 主备人 | 陈晓玲 | ||||||||
授课班级 | 三年级 | 授课人 |
| 授课时间 |
| ||||||
教学内容 | 第38页例1 | ||||||||||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绘制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经历简单的数据分析过程,通过分析寻找信息, 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探索、交流画出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分析回答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探究交流画出统计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
教学重点 | 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 | ||||||||||
教学难点 | 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绘制统计图。 | ||||||||||
教学准备 | 教学挂图、横向条形统计图。 | ||||||||||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二次备课 | ||||||||
导入新课
| 出示挂图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分析: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 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
| ||||||||
探究新知
|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4、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5、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6、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7、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 1.回答问题,尝试完成统计图。 2.讨论并说明。 3.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
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
| ||||||||
小结 |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 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作用: 1.展示数据 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 小结 |
| ||||||||
巩固练习 |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 完成练习 |
| ||||||||
课堂小结
|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 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
| ||||||||
教学反思 |
| ||||||||||
第 二 课 时 | |||||||||||||||||||||||||||||||
课 题 | 一种特殊的条形统计图 | 主备人 | 陈晓玲 | ||||||||||||||||||||||||||||
授课班级 | 三年级 | 授课人 |
| 授课时间 |
| ||||||||||||||||||||||||||
教学内容 | 第39页内容及练习十的部分习题 | ||||||||||||||||||||||||||||||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理解起始格与其他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统计的价值。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 ||||||||||||||||||||||||||||||
教学重点 | 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 ||||||||||||||||||||||||||||||
教学难点 | 感受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感受统计的价值。 | ||||||||||||||||||||||||||||||
教学准备 | 一些空白统计图、小黑板 | ||||||||||||||||||||||||||||||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二次备课 | ||||||||||||||||||||||||||||
情境引入
| 1.我们学校的老师非常关心我们同学们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同学们的体重,身高等,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年级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
1.思考交流
2.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
| ||||||||||||||||||||||||||||
讲授新课
| 1.出示统计表和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2.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3.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 (1)你能说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2)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3)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4.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5.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6.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7.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8.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 1.学生观察,讨论、汇报。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补充讨论。
3.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小组进行学习小结。
4.同桌交流、汇报
|
| ||||||||||||||||||||||||||||
巩固练习
| 1.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十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条形统计图的第一格和其他格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十的第3题。 教师:第一格表示90秒,后面的几个小格你想怎么标上数据,根据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4题。 |
|
| ||||||||||||||||||||||||||||
课堂小结 |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
作业布置 | 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 | ||||||||||||||||||||||||||||||
教学反思 |
| ||||||||||||||||||||||||||||||
第 三 课 时 | |||||||||||||||||||||||||||||||
课 题 | 平均数 | 主备人 | 陈晓玲 | ||||||||||||||||||||||||||||
授课班级 | 三年级 | 授课人 |
| 授课时间 |
| ||||||||||||||||||||||||||
教学内容 | 第43页例1, | ||||||||||||||||||||||||||||||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求平均数的过程,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求平均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
教学重点 | 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 ||||||||||||||||||||||||||||||
教学难点 |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 | ||||||||||||||||||||||||||||||
教学准备 |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进行1分钟跳绳比赛,并做好记录。 | ||||||||||||||||||||||||||||||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二次备课 | ||||||||||||||||||||||||||||
情境引入 | 课前活动,提问质疑 : 1.老师拿出10根小棒“老师把这10根小棒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多少根? 2.老师再拿出10根小棒“老师分给一人6根,另一人4根,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 学生讨论得出平均每人分得5根。 3.质疑:这次平均每人分得5根,与第一次每人分得5根,一样吗?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清楚了。 (使学生产生平均分与平均数新旧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 1.学生思考并回答。
|
| ||||||||||||||||||||||||||||
学习新知
| “3月5日是学雷锋日,三月是学雷锋月,雷锋叔叔乐于助人、勤俭节约。” 1.出示例一某班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小明15个,小丽11个,小兰12个,小红14个。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谁收集的最多?谁收集的最少? (2)四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3)平均没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3.理解平均的含义,怎样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一样多? 4.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瓶,小组合作,动脑动手操作,怎样使四个人收集的个数一样多? 5.交流: (1)移多补少法 (2)求平均数法 14+12+11+15=52 52 ÷ 4= 13(个) 6.小结:怎样求平均数? 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的商 7.联系生活、了解作用 :学会了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那么在平时生活中你遇到过平均数吗? 8.拓展提高: 课前老师出的两道分小棒的题,你能说一说前后两个5,意思一样吗? (1)是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人实实在在获得5根小棒,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 (2)是把10根小棒分给2名同学,其中一人6根,另一人4根,平均每人分的5根,5是6、4的平均数。 “平均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意义不是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
1.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3.汇报
4.小结
5.拓展提高,理解平均分和平均数的区别。
|
| ||||||||||||||||||||||||||||
巩固练习 | 1.课本练习一的第10.11. 15题. 1、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1题。 (1)请小组长拿出课前统计的本组同学的身高统计表。 (2)老师要想知道哪个小组同学的身高高,由于我们每个组的人数不一样,我们不能比身高总数,那要比什么? (3)在计算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分工进行,算完以后把你们的平均身高填在表格的最后一栏中。 (4)看到这些组的平均身高,你想说点什么? 2.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
|
| ||||||||||||||||||||||||||||
课堂小结 |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 ||||||||||||||||||||||||||||||
作业布置 | 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 | ||||||||||||||||||||||||||||||
教学反思 |
| ||||||||||||||||||||||||||||||
第 四 课 时 | ||||||
课 题 | 两种平均数据的对比 | 主备人 | 陈晓玲 | |||
授课班级 | 三年级 | 授课人 |
| 授课时间 |
| |
教学内容 | 第44页例2 | |||||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轰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 |||||
教学重点 | 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 |||||
教学难点 | 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 | |||||
教学准备 | 课件投影 | |||||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二次备课 | |||
情境引入
| 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 王强是欢乐队中最高的队员,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信息就下结论欢乐队总体身高比开心队高吗?为什么?
| 1.思考并回答问题。
|
| |||
讲授新课
| 1.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 (1)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2)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3.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 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
看到你们这么勤奋好学,又学得那么有水平。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发现和自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其实“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也很广,你们回忆得起来吗? 对我们上课的评分,也可以来比较,哪一周课堂得分高、哪一周课堂得分低?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 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第一周 第二周 [板书: 100分 98] [板书: 99分 99] [板书: 98分 99] [板书: 100分 100] [板书: 96分 98] [板书: 98分 100] 你们认为那一周的课堂效率高呢? | 1.计算平均数。 2.思考回答问题
3.比较总结,汇报交流。
4.计算平均数,比较并回答问题。
|
| |||
巩固练习 | 统计你们小组每个人的身高,计算平均身高,并比一比。 | |||||
教学反思 |
| |||||
第五课时 | ||||||
课 题 | 练习 | 主备人 | 陈晓玲 | |||
授课班级 | 三年级 | 授课人 |
| 授课时间 |
| |
教学内容 | 练习题 | |||||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独立思考完成练习,巩固知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
教学重点 |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 |||||
教学难点 |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 |||||
教学准备 | 教学练习题。 | |||||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二次备课 | |||
复习 |
| 回答问题 |
| |||
练习 | 1.完成教材44页第一题 (1)分组统计各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 (2)计算平均数 (3)分析比较。 2.完成教材45页第四题。 (1)分析题意,看懂统计图。 (2)分析数据,回答问题:已种饼干销售量越来越大的原因。 (3)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出什么信息? 3.完成课本45页第五题。 (1)读懂题意。 (2)计算每天行走的路程,填入表格。 (3)计算每天平均行走的路程。 |
1.统计数据,完成练习。
2.分析统计数据数据,计算。 3.回答问题。 4.认真读题,计算并填好表格。 |
| |||
巩固练习 | 上图是李芳家下半年用水量统计图,请根据上图判断以下信息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李芳家8月份用水量最少,11月份用水量最多。 2.李芳家下半年各月用水量均不相同。 3.李芳家下半年各月用水量最多相差5000千克。 4.李芳家第三季度用水量是20吨。 5.李芳家下半年一共用水47吨。 |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交流汇报。 |
| |||
课堂小结
| 同学们,整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没有什么问题? | 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
| |||
作 业 | 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 | |||||
教学反思 |
| |||||
2021学年3 复式统计表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2021学年3 复式统计表公开课教案及反思,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时间安排,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三年级下册3 复式统计表优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三年级下册3 复式统计表优质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精品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新授,巩固,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