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课文内容ppt课件
展开1. 作者是怎样描绘桃花源的?有怎样的用意?
为了突出主旨,作者从自然景象和生活情景两方面描绘了美丽祥和的桃花源。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
2.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是什么?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交代了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暗腐朽社会的否定。
3.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结尾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样写并不多余。结尾写刘子骥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探访桃花源没有成行,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1.[发散思维] 本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个理想社会?说说你的想法。
作者虚构了这样一个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和平安宁。这个虚构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的愿望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但需注意:这样一个理想社会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线索明确,层次清晰。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一线贯穿,层次分明,但并不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2.构思巧妙。本文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构思巧妙,富有小说的特色。作者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给读者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设置悬念,又逐层解开,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
3.言简意丰。本文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皆叹惋”,如此简单的三个字,我们却可以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外界社会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一边是战乱纷争,一边是和平安宁;一边是痛苦不堪,一边是怡然自乐……种种对比,蕴含其间,语言简单却意味深长。
原文: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译文:人民吃得香甜, 穿得漂亮,住得安适, 过得快乐,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 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 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年龄称谓来代替。1.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2.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男孩15 岁左右,这时应该去学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之语。
3. 弱冠:指男子20 岁。古代男子20 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4. 而立:指30 岁。《论语·为政》有“三十而立”之语,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5. 不惑:指40 岁。《论语·为政》有“四十而不惑”之语,以后用“不惑之年”作40 岁的代称。6. 知命:指50 岁。《论语·为政》有“五十而知天命”之语。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优秀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情回顾,于是就,从哪里来,同“邀”邀请,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听到听说,妻子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询问打听消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生活状况,社会风气,精神状态,桃花源记,发现桃花林,由远及近由景及人,进出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学习第一段,学习第二段,学习第三段,学习第四段,文章结构,出自本文的成语,文言知识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