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种树郭橐驼传》(同步习题)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2022年)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62044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1 《种树郭橐驼传》(同步习题)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2022年)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62044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1 《种树郭橐驼传》(同步习题)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2022年)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62044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1 *种树郭橐驼传当堂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1 *种树郭橐驼传当堂检测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夯实知识,情景默写,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对点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莳也若子 若:像
B.移之官理 理:治理、统治
C.早缫而绪 而:通“尔”,你
D.击木而召 木: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木:树”错误。“木”的意思是“梆子”。
故选D。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相如因持璧却立
B.且硕茂,早实以蕃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的能力。
A.两个“因”的意思均为“于是”。
B.并且,而且/将要;
C.因为/所以;
D.但是/这样。
故选A。
3.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A.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B.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C.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D.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介词,把。
A.介词,把。
B.表因果连词,因而。
C.表目的连词,来。
D.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故选A。
4.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不我若也
A.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B.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C.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D.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正常语序为“故不若我也”,为宾语前置句。
A.定语后置句,“为观游及卖果”修饰“富豪”,正常语序为“凡长安为观游及卖果者豪富人”。
B.省略句,“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之”。
C.正常语序为“又以何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是宾语前置句。
D.反问句,“其……乎”表反问语气。
故选C。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B.旦视而暮抚
C.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D.旦暮吏来而呼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意思是:“我并不能使树木长寿而且结果实多”。寿:名词作使动用法,“使……长寿”。
B.“旦”,“在早上”;“暮”,“在傍晚”,名词作状语。
C.“日”,“一天天”,名词作状语。
D.“旦暮”,“从早到晚”,名词作状语。
故选A。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B.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散文创作以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成就最大。
C.《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真实的传记,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
D.《种树郭橐驼传》以郭橐驼种树为喻,阐发了顺应民心,使人民休养生息的政治观点,抨击了当朝统治阶级繁政扰民的做法,表现了要求改革的强烈愿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种树郭橐驼传》不是真实的传记,一般认为郭橐驼是虚构的人物,此文应当作一篇寓言来看。
故选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橐驼植树技艺高超,享誉长安,他种植或移栽的树木成活率高,而且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早而多。许多种树的人虽然暗中观察仿效,但都赶不上他。
B.郭橐驼的种树经验是:对树木要像对自己的子女一样细心呵护,根要舒展,土要勤换,培土要平且捣筑细密,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应树木的生长天性。
C.作者借郭橐驼之口,写“养树”细腻生动,曲折有致,用的是繁笔,目的是为下文用简笔写“养人”作铺垫。有此铺垫,推出“养人”之术水到渠成。
D.作者通过郭橐驼种树来阐明治民之道,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文中两种与郭橐驼截然不同的种树方法,暗喻了作者对“烦令扰民”的时弊的强烈不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土要勤换”是错误的做法。郭橐驼的做法是“其土欲故”,即移栽树木要保留根部的旧土。
故选B。
二、情景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用最后一句“__________”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
(2)《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借郭橐驼之口讲述了种树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提到自己种树的四点秘诀时说道,除了要让树根得到充分的舒展以外,还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2)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3)其培欲平 其土欲故 其筑欲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1)戒;(2)致;(3)培,筑。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语段一: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语段二: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廩,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曰,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覘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二),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飧饔,古时指饭食。其飧指早饭,饔是指晚饭。
B.粟,五谷之一,去壳后叫小米,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到的禄位交还给君主,表示官员辞去官职。
D.薨,死的一种说法,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2)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3)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12.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
【答案】
9.B
10.A
11.(1)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的样子,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
(2)当初您常认为我没有出息,无可依仗,不会治理家业,比不上刘仲勤苦努力。可是现在我的产业和刘仲相比,谁的多呢?
(3)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
12.①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②有效动员官员;③鼓励民众自救;④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在此之前,救灾的都将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给流民煮粥吃,结果导致疾病,以及互相践踏,有的等待救济数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是救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
“前此”是表示插叙以前的做法,可在“前此”后断开,排除AC;“不得粥”是“仆”的原因,二者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飧指早饭,饔是指晚饭”错。飧,晚饭。饔,早饭。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长人者,官吏;烦,使繁多;怜,爱;卒,最终;祸,受到祸害。
(2)无赖,没有出息;孰与,和……相比,哪一个更……。
(3)典故,典章制度;故事,旧例;傅,参考。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富弼的救灾方法有:“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廩,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解决了灾民的吃住问题,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挑选可以使用的官员,以替他们上奏求赏为由,有效动员官员;“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则是鼓励民众自救;“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富弼的做法有效避免了次生灾害的发生。
参考译文:
语段一: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不过是能够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而已。凡是种植的树木,它的本性是:树木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根周围的捣土要紧实。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后就不再管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也就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拳曲着,又换了生土;给树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来望望。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动树的根部来看培土是松还是紧,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种植的树都不如我。我又哪里有什么特殊本领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好你们的布,养育好你们的孩子,喂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唤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增加我们的生产,使我们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语段二: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他从小就热爱学习,气量大度,范仲淹见到他后十分惊奇,说:“这是辅佐帝王的良才啊。”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他。
河朔发生大水,老百姓到处流浪讨饭。富弼规劝所统辖的民众拿出粮食,加上官府府库的粮食,获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处,使流民分散居住,以便烧火做饭。富弼对官吏中已去职的官员、等待任命的官员、寄居的官员都给予俸禄,让他们在老百姓聚集的地方,对老病衰弱者给予粮食,记载这些官吏的功劳,约定到时候替他们上奏请求赏赐。一般五天,就派人拿着酒肉饭菜进行慰问,出于最大的诚心,人人都尽力而为。山里森林池塘出产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都听任流民自行获取,死了的人用大坑合葬,将它叫作“丛冢”。第二年,麦子成熟,老百姓依路的远近接受粮食回家,共救活五十余万人,招募流民为兵达万人。仁宗听说后,派遣使者嘉奖慰问,授礼部侍郎。富弼说:“这是守臣的职责。”辞谢不予接受。在此之前,救灾的都将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给流民煮粥吃,结果导致疾病,以及互相践踏,有的等待救济数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是救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自从富弼确定了简便周到详尽的赈济方法后,天下都学习它,用来作为样板。
至和二年,诏令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那天,士大夫在朝廷互相庆贺。仁宗暗中观察知道此事,对学士欧阳修说:“古人看命观相,有的从梦中和占卜中得知,难道像如今人情这样吗?”欧阳修叩头致贺。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在这时,百官尽职,天下平安。于是请求解除任职,告老还乡,皇帝加封他为司空,进而封为韩国公退休。元六年八月去世,年纪八十岁。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柳侯祠
余秋雨
客寓柳州,住舍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架。中庭植松柏,东厢是碑廊。所立石碑,皆刻后人凭吊纪念文字,但康熙前的碑文,都已漫漶不可辩识。由此想到,宗元离去确已很远,连通向他的祭祀甬道,也已截截枯朽。时值清晨,祠中寥无一人,只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回廊间回响,从漫漶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向漫漶。
柳宗元是赶了长路来到这里的。他的被贬,还在十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
当然会经过汩罗江,屈原的形貌立即与自己交叠起来。他随口吟道:南来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汩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汩罗遇风》)这样的诗句出自一位文化大师之手,读着总让人不舒服。他提到了屈原,有意无意地写成了“楚臣”,倒也没有大错。同是汩罗江畔,当年悲悲戚戚的屈原与今天喜气洋洋的柳宗元,心境不同,心态相仿。
到得长安,兜头一盆冷水,朝廷厉声宣告,他被贬到了更为边远的柳州。
朝廷像在给他做游戏,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移去。不能让你在一处滞留太久,以免对应着稳定的山水构建起独立的人格。多让你在长途上颠颠簸簸吧,让你记住:你不是你。
柳宗元凄楚南回。这年他四十三岁,正当盛年。但他预料,这个陌生的柳州会是他的丧葬之地。他四处打量,终于发现了这个罗池,池边还有一座破损不堪的罗池庙。
他无法预料的是,这个罗池庙,将成为他的祠,被供奉千年。
不为什么,就为他破旧箱箧里那一札皱巴巴的诗文。
屈原自没于汩罗江,而柳宗元则走过汩罗江回来了。幸好回来,柳州、永州无所谓,总比在长安强,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中国,太寂寞。
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逊。他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毕竟劳累,在四十七岁上死去。
柳宗元晚年所干的这些事,一般被称为政绩。当然也对,但他的政绩有点特别,每件事,都按着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依照所遇所见的实情作出,并不考据何种政治规范;作了,又花笔墨加以阐释,疏浚理义,文采斐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筑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在当时的中国,这种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小天地,如果多一些,该多好。
时间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他死后,一代又一代,许多文人带着崇敬和疑问仰望着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重蹈他的覆辙的贬官,在南下的路途中,一想到柳宗元,心情就会平适一点。柳州的历代官吏,也会因他而重新检点自己的行止。这些都可以从柳侯祠碑廊中看到。柳宗元成了一个独特的形象,使无数文官或多或少地强化了文人意识,询问自己存在的意义。
我在排排石碑间踽踽独行。中国文人的命运,在这里裸裎。但是,日近中天了,这里还是那样宁静。游人看是一个祠堂,不大愿意进来。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嘈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嘈杂。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折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皇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全然黯暗。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好吧,你们就这么固执地肃立着吧。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这些碑文。
(有删改)
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三段和一般游记散文开笔并无区别,由介绍所游最点人手,写景状物,然后引出对相关历史文化的思索与探究。
B.文章写柳宗元经过汩罗江,用屈原作对比,以悲衬喜,又以此时短暂之喜来衬迅即到来的再贬之凄,更突显了命运无常。
C.文中加点词“中国,太寂寞”运用反讽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当时中国缺乏文化气息的感慨和对柳宗元文化人格的珍视。
D.文章追溯柳宗元被贬谪的人生命运,并以此为历史背景,来进行文化人格的审视与发掘,也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景仰。
14.请根据全文,理解划线句的含义。
(1)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
(2)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15.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我”参观柳侯祠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13.C
14.(1)柳宗元在永州创作的文学作品创造了华夏文学的高峰,实现了作为文人的价值。但他仍顾虑仕途,希望实现功名的价值。
(2)正是被贬带来的宁静,激发了柳宗元的独立精神,从而形成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这实属“民族的精灵”。
15.①结构上,首尾呼应。以“我”参观柳侯祠作为本文的线索,使文章内容集中浑然一体。
②内容上,通过写柳侯祠的无人问津表达了对当今文化人格的呼唤和反思,使主题意蕴更加深刻。
③表达上,拉开时间距离,运用后人的视角可丰富人物形象,表现对柳宗元文化人格的崇敬。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C.“运用反讽的手法”错误,没有反讽。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1)“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原文“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即柳宗元在永州创作的文学作品创造了华夏文学的高峰,实现了作为文人的价值。但是“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所以他仍顾虑仕途枯荣,想在官场上有更大的建树,这就“迷惘着自己的价值”。
(2)“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重点要理解“民族的精灵”的含义。根据上文“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折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皇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全然黯暗”,可见,柳宗元被贬柳州,但是柳州的宁静让他静下心创作,并激发了柳宗元的独立精神。世代文人由此形成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让民族文化大放异彩,这实属“民族的精灵”。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找到开头和结尾中写“我”参观柳侯祠感受的语句,然后从内容和结构方面来回答。开头部分写到“时值清晨,祠中寥无一人,只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回廊间回响,从漫漶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向漫漶”,结尾“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这些碑文”;内容上,这两处写出了柳侯祠的冷清、无人问津,作者希望当今的人们能够重视柳宗元代表的中国文化人格,表达了作者对此的呼唤和反思,深化文章主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柳宗元文化人格的崇敬之情。结构上,首尾呼应,以作者的感受开始和收束全文,使文章内容集中,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五、对点写作
16.结合《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生活实际,请以“种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答案】
种树的启示
学完《种树郭橐驼传》,我认为作者就是借植树能手郭橐驼之口,揭露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端,阐发了”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但是我更觉得它是一篇教育性的文章,是教育我们生存的一种正确人生态度!
文章中阐述了种树高手种树的经验:”凡植木本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意思就是种树的应顺应自然规律,不可过多的去强求它的根本,既然已经种植完了,就无需过多的去忧虑它的成长,一切顺应自然!待到时机成熟,它必将成”材”!
然而有他植者不能及郭橐驼种树成就的原因却是:”1.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2.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3.抓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然看似很爱护他们的树,实质上却在残害它的生存、阻碍它的生长.
其实回过头想想,在我们的教育生活当中又何尝不似”他植者”呢?人们过多的寄予后望于他们的孩子.看似百般的爱护他们,让其报考补习班,学英语、补中文、练书法、弹钢琴……这样的学习模式使得孩子们负担过重,有时教育的结果就会适得其反.成天在孩子身边周旋,生怕他们有丝毫的欠缺、凡事都为其考虑的好好的,或者可以说孩子的人生早已经被他们的父母所设计过了?
这样的教育模式是否能真正的起到作用?在温室了长大的花朵能否适应现代化社会?或者说我们自己又是如何看待人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我们生命中所出现的一次次经历?在我们面对困难或抉择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摆好心态,而轻松的迎接挑战?
今天上的这堂课,让我一生都受用的文章————!顺天致性,一切追随自然规律!那么明天的我在面对问题、处理事情上会不会就是另一种态度?人生或许就因此而改变许多?
【解析】命题作文审题七法:(一)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如果题目中有代词,则指出具体指代的内容、对象。)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如“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然后取其一点入题。(二)明确重心法(审题眼)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如:“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三)探究寓意法。(比喻象征联想法)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这一类作文,命意的关键在于抓住命题中的核心词素,把抽象命题具体还原,再把具体概念抽象提升;或者把大话题从小处着手,小话题从大处引申。(四)追问法“追问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追问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五)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六)一分为二法“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遇到“中性题目”时,要注意正反思维、辩证思维)(七)巧用材料法有的材料(提示语),蕴含着跟题目有关的丰富的信息。审题时就是充分探究材料,分清层次与角度,结合追问法、添枝加叶法等,明确写作的内容和范围。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11 *种树郭橐驼传测试题,共7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1 *种树郭橐驼传当堂达标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1 *种树郭橐驼传同步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类,文言文阅读,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