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1(谏逐客书 *与妻书)11.1 谏逐客书学案
展开【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3.赏析李斯的这篇奏书的说理艺术,学习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阐发主张。
【重点难点】
重点:
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难点:
学习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类比说理的方法。
【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椐《史记》记载,秦王逐客是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費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岀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二)作者简介: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楚国上蔡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迫令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父子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三)字词:
【通假字】
遂散六国之从(同“纵”)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同“纳”,接纳)
而陛下说之(同“悦”)
西蜀丹青不为采(同“彩”)
河海不择细流(同“释”,舍弃)
藉寇兵而赍盗粮(同“借”)
【一词多义】
一、用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任用)
孝公用商鞅之法(采用)
百姓乐用(用命)
二、取
西取由余于戎(夺取)
退弹筝而取《昭》《虞》(采取,择取)
三、为
犀象之器不为玩好(作为)
江南金锡不为用(表被动)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担任)
四、以
窃以为过矣(与“为”连用,表“认为”)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因为)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用)
却宾客以业诸侯(连词,表顺承)
五、敌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抵挡、对抗)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敌对)
【古今异义】
1.功施到今(古义:延续。今义:给予。)
2.今取人则不然(古义:不这样。今义:现多用于连词,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说的情况,就发生或可能发生下文所说的情况)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西取由余于戎(从西方)
东得百里奚于宛(从东方)
蚕食诸侯(像蚕一样)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在国内;在国外)
2、名词作动词
包九夷(吞并、囊括)
使之西面事秦(面向;侍奉)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当作宝贝)
3、使动用法
强公室(使……强大)
遂散六国之从(使……解散)
娱心意、说耳目者(使……欢乐;使……愉悦)
快意当前(使……愉快)
故能明其德(使……明显)
却宾客以业诸侯(使……成就霸业)
4、形容词作动词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看重;轻视)
【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西取由余于戎(应为“西于戎取由余”)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应为“内自虚而外于诸侯树怨”)
2.判断句
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者……也”表判断)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也”表判断)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者也”表判断)
3.定语后置句
并国二十(应为“并二十国”)
举地千里(应为“举千里地”)
4.省略句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以”后面省略宾语“之”)
5.被动句
江南金锡不为用(“为”表被动)
【巩固练习】
1.下列加粗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A.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B.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C.汝幸而偶我
D.当尽吾意为幸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归顺
B.强公室,杜私门杜:堵塞、封闭
C.适冬之望日前后适:恰逢
D.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肖:相像,类似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遂散六国之从
B.河海不择细流
C.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D.汝幸而偶我
4.下列对文中相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侯、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B.翠凤,以翠羽装饰的风形旗帜。因天子所乘饰以翠羽的凤形车驾,亦借指天子。
C.海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泛指天下。
D.五帝,是对上古时代五位最具影响力的部落首领的尊称。《史记·五帝本纪》中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5.秦王看了李斯这篇《谏逐客书》后,“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请从所处立场、文章内容、语言运用、论证方法等角度分条简述李斯这篇文章能够被秦王接受的原因。
6.《谏逐客书》第三段是如何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
7.《谏逐客书》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 )
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B.宣扬秦国强大富足
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
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译文:那些随俗推移由高雅而变化成娇美妖冶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
B.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译文:从这些情形去看,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
C.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译文:无非是为了取乐于当前,适于观听罢了
D.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译文:现在却放弃百姓去资助敌国
9.下列选项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B.孝公用商鞅之法
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
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今逐客以资敌国
D.江南金锡不为用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10.下列对句中加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藉寇兵而赍盗粮兵:武器
②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举:攻克、占领
③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佳冶:娇美妖冶
④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过:过分
⑤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宝:珍宝
⑥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让:拒绝
⑦藉寇兵而赍盗粮赍:付与、送给
A.①⑥B.②⑦C.③⑥D.④⑤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名词作状语。A.形容词作动词,看重。C.名词作动词,婚配,嫁给。D.形容词作名词,幸事。
2.答案:A
解析:A.来:招致,招揽。
3.答案:D
解析:A.“从”同“纵”。B.“择”同“释”,舍弃。C.“念”同“廿”,二十。
4.答案:A
解析:汉代分王、侯二等。
5.答案:①李斯的这篇文章是从秦国的立场出发,为秦国能“跨海内、制诸侯”着想而发的言论,使秦王乐于接受。②文中列举了秦国的四位君王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历史事实,说服力强,令秦王信服。③在语言运用上,李斯能够注意到秦王的感受,文章开头不说秦王逐客,而委婉地说“吏议”,使秦王易于接受。④在论证上,使用对比论证法,使秦王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用客之利与逐客之弊,令秦王折服。
解析: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治强”的历史,说明秦国若无客卿的辅助未必能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女、乐、珠玉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类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客卿对强国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6.答案:作者用“太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解析:《谏逐客书》第三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逐客的错误,作者以泰山、河海为喻,说明纳客之利;再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说明逐客之害,一利一害,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危害。比喻的手法,使论证真实可感,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7.答案:D
解析:文本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之后发问“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接着进一步指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可见,这样安排是为了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8.答案:A
解析:应译为:那些娴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娇美妖冶的赵国美女,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
9.答案:B
解析:B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的。A项,表转折,但是/表并列。C项,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用来。D项,表被动/动词,作为。
10.答案:D
解析:④“过”,错误。⑤“宝”,珍视。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优秀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优秀学案设计,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导学基础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学案及答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文本解读,素养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导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课时,教学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