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2 出师表优秀课件ppt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2 出师表优秀课件ppt,文件包含第23课出师表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pptx、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后15分钟巩固练习23出师表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写作背景,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并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1、了解“表”的文体特点,积累文化常识;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质朴、恳切、真情充溢的语言特色。
诸葛亮,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人。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即章、奏、表、议。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采用的表达方式一般是议论和叙事,但往往又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出师表》是诸葛亮于公元227年准备出师北上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一篇奏章。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很欣赏这篇表文,被视为此类文章中的代表作。刘勰赞之为:“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苏轼曾写道:“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文天祥也说:“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要求:认真听读、跟读,注意字的读音和句的节奏。
一读:读响“也”字,感受音乐美: 全文共11句“也”字句,读来朗朗上口,一气呵成,有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音乐美。这些语句或叙述蜀国的现状,或指出刘禅言行中的一些不当之处,或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感叹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示愿意兴师北伐以报君王,言侃侃而情深深。11个“也”字要读得恳切、响亮。 二读:读准节奏,感知情意美: 用词简雅,不尚藻饰,叮嘱谨慎,详密周到。 示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感知诸葛亮临行前希望后主严明赏罚的期望和拳拳忠心。
三读:读好对偶句和四字句,体会韵律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正对,一个意思两句说出,强调了自己的处世态度,渲染了受命时情势危急,在形式上字数相等,音节和谐,句子对称,给人一种整齐的美感。四字句: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八句蝉联而下,音调铿锵,造成一种磅礴气势,突出了北伐的坚定信心。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四读:读清成语,体悟典雅美:文中许多短语后来凝固为成语,找出来说说由它们演变而来的成语极其含义。危急存亡: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作奸犯科: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裨补阙漏:补救缺点,防止疏漏。 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计日可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苟全性命:姑且保全性命。现在用于说贪生怕死。 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临危授命: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不毛之地: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斟酌损益:指处理事物时斟情酌理,掌握分寸。 感激涕零:指感激得掉下眼泪。不知所云:原来是自谦的话,表示自己语无伦次。现在含贬义,不知说的是什么,指言语紊乱或空洞。
译读课文,通晓文意1.利用注释,同桌译读课文;2.标画导学案重要字词语句。3.小组合作研讨疑难语句。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疏通文句 读懂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译文1 臣诸葛亮上表进言: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朝廷上侍卫大臣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地作战,这都是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当扩大听闻,广开言路,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忠诚劝谏的道路。
①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②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③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主要原因是:(1)先帝中道崩殂;(2)天下三分;(3)益州疲弊。
④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疏通文句 读懂课文 第二自然段
译文2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赞扬批评,不应该标准不同。如有做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和丞相府行法不同。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
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内指“宫中”;外指“府中”
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疏通文句 读懂课文 第三自然段
译文3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都是些品德忠良诚实、志向和思想忠诚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去施行,这样一定弥补缺失疏漏,增益实效。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疏通文句 读懂课文 第四自然段
译文4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中的事,我认为 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疏通文句 读懂课文 第五自然段
译文5 (君王)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君王)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到这件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痛惜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祎,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1、亲贤臣, 远小人
语气词,揭示原因,不译。
为节而死,死,为动用法;节,义节
读第3、4段 ,分析理解:
①这两段列举了哪些人?他们的特点是什么?诸葛亮推荐他们的目的?
(1)第3段,宫中(内):人物:郭攸之、费讳、董允等。 特点: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2)第4段,府中(外): 人物:将军向宠。 特点: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推荐文官、武官的目的:安排内政,希望刘禅重用贤臣,使北伐有稳定的后方,无后顾之忧;推荐军事人才,强调武将的品德和先帝的称赞,希望能信任和依靠他们。
朗读第5段 ,分析理解:
①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贤远佞
③诸葛亮为什么以先汉和后汉作对比,有什么作用?
(正面)亲贤臣,远小人;(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②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运用对比,以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历史事实为依据,从正反两方面鲜明地阐述了亲贤远佞的必要性,发人深省,谆谆告诫,意味深长。
(亲贤远侫)亲贤臣,远小人
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①跟吴国通好;②加强内政建设;③平定南方的叛乱。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思考:第一部分:1--5
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亲贤臣,远小人”最重要。亲贤远佞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亲贤远佞”是前两条建议的思想基础,“广开言路”是前提,“赏罚分明”是关键,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诸葛亮共提出了几条建议?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疏通文句 读懂课文 第六自然段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以,来。驱驰,奔走效劳。值,碰上,遇上。
译文6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那里显声扬名,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贱,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用原句回答下列问题。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③“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猥自枉屈、三顾草庐宽宏大度,不耻下问
⑥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疏通文句 读懂课文 第七自然段
1、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7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领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不毛之地,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器军备已经充足,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能竭尽自己驽钝之才,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所应尽的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叙托孤之事,提挈全段;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目标;补笔。
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七擒孟获”,安抚夷人,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诸葛亮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确切的说是哪几句话?)
_____________
说说6、7段在表达方式上与前文有何不同。
前文主要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向刘禅提出建议; 第6和第7段主要用“叙述”(记叙)的表达方式,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
文中列举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是哪两件事: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疏通文句 读懂课文 第八自然段
译文8 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惩处我的罪过,来告慰先帝的英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罚攸之、祎、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当自己思虑谋划,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受恩、感激不尽。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领会第8段的写作思路。
首先,严于律己,立下军令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和后主:“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最后,表白不胜依依之情。
1.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2.作者对贤臣和后主提出的这些要求,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消除北伐的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1.细读课文,品味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深情;2.感悟诸葛亮精神品质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诸葛亮一生信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信念,《出师表》表露诸葛亮的忠肝义胆,抒写他的深情厚谊,其情震撼天地,贯通今古。《出师表》中十三次言称“先帝”,七次称“陛下”,十一次称“臣”,找出这些语句、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诸葛亮十三次称“先帝”:痛悼先帝英年早逝,创业艰难;感念先帝知人善任,治国英明;激励后主发扬先帝美德,继承先帝遗志;追念先帝知遇之恩,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心;表达北伐必胜的决心。在作者的笔下,先帝既是圣明的象征,更是抒发情感的载体。先帝不仅仅承载了自己的抱负,也是后主赖以继存的根基。为此,追思先帝既能达到感动后主接受自己政治主张的目的,也能抒发自己的悲情之苦。一箭双雕,足见诸葛亮劝谏的高超艺术。
(1)欲报之于陛下也(2)以昭陛下平明之理(3)是以先简以遗下(4)愿陛下亲之信之(5)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6)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7)陛下亦宜自谋
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情感;面对后主刘禅的不谙世事,苦心与其闻明治国大计,教导后主要自强、自警、自重。一切无不是为“陛下”考虑,无不是为了“陛下”的事业着想。如此恳切体己的忠言、为“陛下”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了吧。
上书《出师表》时,诸葛亮犹记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惜才之情与识才之义,始终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对刘备、刘禅都是忠心耿耿,言必称臣,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且严守人臣下属的身份。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反复规劝,再三嘱咐。真可谓是“忠言不逆耳,胸中有真情”啊!
关于刘备托孤: 刘备临终前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1.作者者在上表陈情的过程中,反复提及“先帝”,有何用意?①事事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后主易于接受;②处处念及先帝遗德、遗训,既表明自己不忘先帝殊遇的心迹,又能打动后主;③表明自己对刘备父子的忠诚之心。抒发了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饱含着作者发自肺腑的忘身忧国、忠贞不渝的感情,情辞恳切,感人至深,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颂。后世爱国诗人也常常提到它,借以抒情言志。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咏史》诗赞扬《出师表》感激知遇之恩、忠义报国的精神:“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清代文学家张潮的《武侯庙》诗称《出师表》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去实现自己的志愿与抱负:“据州三分非本计,出师二表见初心。独怜星陨荒祠庙,千古忠怀激素襟。”
蜀 相 [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是传说中的“智圣”,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忠心耿耿、淡泊名利、知恩图报、深谋远虑的忠臣形象。对先主刘备忠心耿耿,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为建立蜀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智慧的化身等。
有人说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你怎么看?
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
“表以陈情”,意思是表的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抒情的色彩。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经验教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 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无限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最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天帝之灵”,更是情词恳切,催人泪下,集中表现了他感恩图报的心情。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整个作品贯穿着一条情线,即“报先帝,忠陛下”。文中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发自肺腑,辞情恳切,催人泪下。
表現的父子、君臣之情《出师表》中
指出先帝创业艰难,盼后主能发奋积极多次提及先帝,劝告后主追念先帝遗训,亲贤远佞述身世,表明自己尽忠报先帝及为后主效力
以臣子身份向后主提出建议及推荐人才说明自己北伐的决心及各大臣职責
多次提及先帝的用意《出師表》中
感慨先帝创业艰辛,警惕后主
以父子之情感动激励后主
加强劝说后主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3.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整个作品,按照“分析形势——规劝进言——陈情述志——临表惜别”的结构展开,形势如何、什么建议、什么目标,人员安排和使用,事实与道理都讲述得清楚明白,展现出严谨的结构美。
2.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文章多用四字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在形式上字数相等,音韵和谐,句子对称,给人以整齐的美感。除此之外,作品还间杂用了一些长句,长短句相间,节奏整齐又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形成视觉上的句式美,而且又为听觉上的节奏美与音韵美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政治家,如何衡量他们?你认为一个比较完美的政治家,应该具备那些条件?
1.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2.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洞悉当时国家之形势,针对国计民生症结所在,提出兴利除弊的方案;3.能知人善任,选拔贤才; 4.能集思广益,善于采纳群言,改进工作。请结合本文所学和《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进行评价。
1、概括诸葛亮“忠陛下”的“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积极献言,提出三条建议;②推荐人才,安排内政、军事人才; 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做准备2.诸葛亮追述自己二十一年来的经历有什么用意?请简要概括两点①抒发对先帝的感激之情。②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心,希望后主信任自己。③写出先帝的任人唯贤、为后主树立榜样。④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后主努力进取。3.作者追述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和先帝临终托孤三件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①对先帝的感激之情。②对刘备父子的忠心。③兴复汉室的决心。
4.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首先,为报刘备三顾草庐知遇之恩,诸葛亮出山效命;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刘备临终托孤,他受命以来,早晚忧叹,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后主的职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见他是个感恩图报的人。其次,他能客观准确地分析天下形势、蜀国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等,可见他深谙治国之道,是一个颇具政治远见的能人。
一、实词总结: 1)道:① “中道崩殂”: ② “咨诹善道”: 2)遗:① “以光先帝遗德”: ②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为:① “俱为一体”: ②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③ “众议举宠为督”: 4)论:①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② “每与臣论此事”:
5)无:① “若无兴德之言”: ②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6)行:① “然后施行”: ② “性行淑均”: ③ “必能使行阵和睦”: 7)益:① “有所广益”: ② “至于斟酌损益”:
1、诚宜开张圣听:开张2、不宜妄自菲薄:菲薄
古:扩大; 今:铺面开业
古:轻视,看不起自己;今:微薄
4、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
古:……的原因今:表示结果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
古:痛心遗憾今:很不满意或非常恨
6、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古:出身低微、目光短小今:行为卑劣
7、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感激
古:感动奋发;今:感动感谢
8、先帝知臣谨慎:谨慎
古:认真谨慎;今:做事小心
9、今当远离,临表涕零:涕
10、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
三、通假字裨补阙漏。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表余数。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此皆良实。优劣得所。
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亲贤臣。远小人。攘除奸凶。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
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
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
1)而:①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② “可计日而待也”: 2)于:①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② “欲报之于陛下也”: ③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④ “还于旧都”: 3)以:① “咨臣以当世之事”: ②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③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④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⑤“愚以为宫中之事”。
六、找出本文中的成语并作解释。
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知所云作奸犯科优劣得所计日而待
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指知人善任,使其得到适当的位子。
苟全性命:指日可待:不毛之地:临危受命:亲贤远佞:三顾茅庐:感激涕零:
苟且保全性命。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形容荒凉,贫瘠。形容在紧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亲近贤臣,疏远奸邪小人。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感激得掉下眼泪,形容非常感激。
判断句:此皆良实(这是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也”,判断句标志)倒装句:苟全性命于乱世(状语后置,应为“于乱世苟全性命”)临崩寄臣以大事(状语后置,应为“临崩以大事寄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状语后置,应为“于草庐之中三顾臣”)省略句: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诚”前省略主语“陛下”)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后省略宾语“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受”前省略主语“臣”)
比较阅读:【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③今王诚欲致④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⑥燕。(节选自《燕昭王求贤》,有删改) 【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 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 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由是感激(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遂许先帝以驱驰(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答案:(1)此或“这”,或“这件事”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答应 (4)买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苟全性命于乱世 / 况贤于隗者乎B.受任于败军之际 / 臣闻古之君人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D.遂许先帝以驱驰 /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答案:B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22 出师表优秀ppt课件,文件包含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3出师表课件pptx、三顾茅庐mp4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2 出师表完美版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诸葛亮故事汇萃,②如何具体执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2 出师表示范课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回顾,学习目标,亲自耕种,有名望显贵,辱谦辞,屈尊就卑,感奋激发,动词答应应许,奔走效劳,自那时以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