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五报任安书(节选)课时练习
展开1.写文章要围绕一个中心展开,但课文的五、六两段表面上看似与“推贤进士”无多大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在遭受奇耻大辱后,司马迁为什么仍能“隐忍苟活”?
3.文章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自主探究
有人说司马迁是一位悲剧英雄,他在“身残处秽”之时,却能以超人的毅力,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史记》,成就了“功追尼父”的千秋伟业,在民族文化史上构筑了一尊悲剧英雄高高耸立的塑像。请你结合《报任安书(节选)》这篇文章,探讨司马迁的悲剧精神。
文法导析
句式多变,善用排比
在外部形式上,本文句式变化多,有长有短,有散有骈。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手法,有的以三句为一组,有的以四句为一组,有的以六句为一组。最为雄壮的排比句是“四不辱”“六受辱”:“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这组排比句一气贯下,势如排山倒海,酣畅淋漓。此外,文中列举历史上著名人物受罚就刑的态度,历史上发愤著书的事例,《史记》的内容和写作意图等,一事接着一事,一例接着一例,用重叠排比的句式,既显得内容充实,又显得情辞滚滚,闪耀着瑰伟奇丽的光彩。
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选择你熟悉的一个或几个人物,表达你的景仰之情。
要求:注意句式的变化,多用排比句式以增强语势。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司马迁以坚韧不屈的奋斗精神,忍辱负重,终于完成《史记》的著述,实现了他的夙愿。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像。
司马迁为了人生的信念而活着,这使他的生命更为璀璨夺目。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大多不愿谈及自己的理想,现实世界让更多的人归于平庸。选择平庸抑或崇高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人与人的区别也往往体现在人生观选择的差异上。在历史长河中,我们都是渺小的水滴,但为什么有的人能够不朽,而有的人只是匆匆的过客,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
司马迁为被迫降敌的李陵辩护,武帝震怒,将他打入大牢,并施以宫刑。这无疑是弯道的来临,但同时也给他带来了生命的机遇。他明白了:刚正不阿的书生和专横跋扈的君王是水火不相容的。于是,他不再幻想,不再抱怨,以境遇悲惨而德才不凡的历史人物自勉,坚定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决心。
至此,他完成了从御用文人到独立人格的转变。可以说,是弯道带来了他生命的坦途。如果没有这场危机,司马迁也许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太史令,依然是皇帝的喉舌,唯皇命是听,能否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大书就难说了,也许历史根本就记不住这个小人物的名字。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弯道擦亮了他的眼睛,磨炼了他的意志,清醒了他的头脑,让他迸发出强大的生命潜能,从而由弯道走向平坦,走向超越。
文本图解
答案:
【问题导学】
1.提示:第五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六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五段的人物是第六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这两段文字看似与回复内容无关,但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首先,上文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屈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六段作者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其次,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2.提示:(1)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境地中而不肯死,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司马迁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他坚强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4)继承父志。他的父亲临终授命,让他完成修史之重任。他想到父亲的遗命,立志继承父志,于是决定忍辱负重,顶着极大的压力和痛苦去完成《史记》。
(5)明圣盛德。司马迁修史,是为了总结西汉及以前的历史,颂扬圣君贤臣的德行功绩,同时对自己严格要求,这是润色鸿业的自觉举动。
3.提示:作者的矛盾、痛苦和激愤贯穿全文。“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这是何等的矛盾与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这是作者痛苦挣扎的直接倾诉,而在这无比的痛苦与矛盾之中,又蕴含着司马迁对自己受的不公平遭遇、奇耻大辱的激愤控诉。《史记》一书的写作,支撑着司马迁的精神世界。今天我们读这部不朽的巨著时,仿佛看到了作者那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形象,看到了他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看到了他那坚定的“重于泰山”的人生信念和坦荡的胸怀。
【自主探究】
提示:观点一:超越生死的理念。司马迁超越了“士可杀,不可辱”的传统观念,认为为了事业,可以超越生死。他于绝望中看到希望,于黑暗中憧憬光明。这种超越时空的生死观,极大地丰富了民族悲剧精神的哲学内涵。
观点二:忍辱负重的毅力。司马迁在遭受了人生奇耻大辱之后,没有沉沦,没有倒下。相反,他在咀嚼苦难中升华了生命的价值,让生命破茧成蝶。这种忍辱负重的精神,在乞食的伍员身上闪现过,在卧薪尝胆的勾践身上闪现过,在受辱的淮阴侯韩信身上闪现过。他们都不屈服于现实,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观点三:自强不息的斗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就是在这些人身上,频频折射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光辉。
【技法导练】
创意激活
平常作文,许多同学在审题立意、选材方面并无太大的问题,但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则与优秀作文相距较远。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想在作文上有较大的突破,就要注重在语言文字上多下功夫,要把作文当成工艺品一样去精雕细刻,要注意从标题、开头到结尾的每一处细节的深加工。句式的灵活多变,排比句式的运用是使语言富有文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法。
范例展示
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简单不失为一种生活策略。没有简单,哪来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志存高远、淡泊名利;没有简单,哪来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地澄净、潇洒清明;没有简单,哪来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闲适、平淡幽远;没有简单,哪来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人生体悟、深刻哲思。
经历了灯红酒绿的生活,晚年的张爱玲生活趋于简单:房子里没有家具,睡觉就在地毯上,吃饭时甚至用纸做的盘子来装食物。不是说张爱玲落到没有钱买家具的地步,而是,作为一种生活观念,在她生命的最后,取代了现实的纷杂。她说过:花儿开放是为了凋谢。而这样的花儿,凋谢的时候,也由绚烂归为平淡了。
张爱玲的“简单”,不同于那些没有品味,却把“孤苦”和“简单”划等号的人的所谓主张。作为一个在纷争的世界上,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女人,她的内心生活是很丰富的:早年,她把对现实的顿悟都放在文字中间了;晚年,她却身体力行,作为人,行走一生,哪里需要那么多的物品和心思呢?一切归结到底,无非是“简单”两字罢了。回归自然,回归本性吧!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勇敢地面对苦难”“信念”“人生与选择”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逍遥游(节选)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逍遥游(节选)习题,共3页。
语文苏教版渔夫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语文苏教版渔夫课时作业,共4页。
苏教版必修五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苏教版必修五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课时练习,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