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兰亭集序教课课件ppt
展开题破山寺后禅院①□ 常 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②。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③此俱寂,但余钟磬④音。
【注】 ①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江苏常熟县虞山北麓。禅院:指寺院。②“竹径”二句:此二句系千古名句,常被后人引用。意思是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山光”二句: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③万籁:指一切声响。④钟磬:寺院中诵经、斋供的信号,动用钟,止用磬。【鉴赏提示】 这首诗记在破山寺后禅院的所见所闻。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读后有使人身临其境之感。
【答案】 (1)ɡuǐ (2)jī (3)xì (4)shānɡ (5)chěnɡ (6)shānɡ (7)hái (8)jiē (9)yú (10)tuān (11)qì (12)jiē dà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趣舍万殊(____通____ ________)(2)悟言一室之内(____通____ ________)【答案】 (1)“趣”通“取”,选取 (2)“悟”通“晤”,见面
3.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答案】 (1)屋顶/极点/到达/穷尽/非常、十分/最多、至多 (2)至、及/一周年/约定 (3)情趣/达到/招致 (4)旁边/下一等/按次序/临时驻扎和住宿 (5)面对,引申为阅读/迎/面对/将要 (6)高/长/修建/整治、治办
4.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
【答案】 (1)往,引申为达到,得到/代词,代指前面所说情况/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2)代词,代曲水/代词,指“他们”/代词,指“他们”/代词,指人们的
【答案】 (1)这个地方 (2)物品,物类 (3)形容时间短暂 (4)襟怀抱负 (5)以此用来…… (6)把它作为 (7)这次集会的诗文
6.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1)名词的活用①映带左右________________②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___(2)形容词的活用①齐彭殇为妄作________________②群贤毕至________________③少长咸集________________(3)动词的活用所以游目骋怀________________
(4)副词的活用足以极视听之娱________________(5)数词的活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答案】 (1)①带:名词作动词,环绕 ②觞:名词作动词,喝一杯酒 (2)①齐: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做相等 ②贤:形容词作名词,贤士 ③少,长:形容词作名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3)游,骋:动词使动用法,使……放纵,使……奔驰 (4)极:副词作动词,穷尽 (5)一:数词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
7.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死生亦大矣________________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________________(2)倒装句①亦将有感于斯文________________②当其欣于所遇________________③不能喻之于怀________________
(3)省略句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________________②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________________③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没有标志的判断句 ②用“为”作判断词,构成判断句 (2)①介词结构“于斯文”作动词短语“有感”的补语,翻译时放到动词的前边 ②介宾结构“于所遇”作“欣”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欣”的前面 ③介宾结构“于怀”作“喻之”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在动词的前面 (3)①(众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省略主语) ②又有清流激湍,映带(于)左右(省略介词) ③或取诸怀抱,悟言(于)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于)形骸之外(省略介词)
8.文学常识填空。王羲之(321~379),字________,________(朝代)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他是古代著名的________家,其笔势“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之称。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因为他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代又称他为________。文学作品有著名的《________》,既是佳篇,又是名帖。文章书法相得益彰,辉映千秋,流传广远。【答案】 逸少 东晋 书法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书圣 王右军 兰亭集序
9.名句名段填空。(1)此地有崇山峻岭,__________,__________,映带左右。(2)______________,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致一也。【答案】 (1)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2)仰观宇宙之大 (3)齐彭殇为妄作 (4)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
1.作者介绍。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2.文体简介(有关“序跋”)。序也写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3.联系文章内容,积极思考作者如何得出“死生亦大矣”这一观点。明确: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都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提出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
4.深入思考,作者因何而悲,为何而悲?明确:(1)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若合一契(死生亦大矣); (2)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崇尚虚无(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所以作者悲为古人、为时人、亦为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5.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6.探究性阅读训练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1~7题。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解析】 A.因,依、随着。【答案】 A
【解析】 A.用,介词;B.来,表目的,连词;C.因为,介词;D.认为,动词。【答案】 C
【解析】 C项“之”为动词,往,到达;其他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答案】 C
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译文:原先高兴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译文:本来知道把生和死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解析】 B.读古人文章时没有不叹息哀伤的,可是又不能从内心里明白是什么原因。【答案】 B
5.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产生很多感想。C.后世的读者,也会对这次集会的诗文产生同样的感慨。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解析】 C.“斯文”应该指这次集会的诗文,而不是指作者的文章。【答案】 C
6.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B.本段段首,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引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流行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D.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语作结,有无穷逸趣。【解析】 D.“旷达的话语作结”错。【答案】 D
7.对下列句子的出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B.死生亦大矣。(《论语》)C.其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 D.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解析】 B.语出自《庄子》。【答案】 B
苏教版必修五逍遥游(节选)教案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苏教版必修五逍遥游(节选)教案配套课件ppt,共3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渔夫课文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渔夫课文配套ppt课件,共46页。
语文苏教版此情可待成追忆(文本研习)执子之手长亭送别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苏教版此情可待成追忆(文本研习)执子之手长亭送别评课ppt课件,共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