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必修二六国论教学设计
展开一、基础知识(每题4分,共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
A.eq \b\lc\{\rc\ (\a\vs4\al\c1(①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②数见不鲜))
B.eq \b\lc\{\rc\ (\a\vs4\al\c1(①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②暴秦之欲无厌))
C.eq \b\lc\{\rc\ (\a\vs4\al\c1(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D.eq \b\lc\{\rc\ (\a\vs4\al\c1(①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②谨食之,时而献焉))
解析 A项,①读“shù”,②读“shuò”;B项,①读“pù”,②读“bà”;C项,①②都读“sànɡ”;D项,①读“shí”,②读“sì”。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解析 A项,“暴”同“曝”;C项,“厌”同“餍”;D项,“当”同“倘”。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患:忧患。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使:以前假使。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洎:及,等到。
解析 C项,速:招致。
答案 C
4.下面句中加点的“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解析 题干和D项的“于”都表示比较,可译为“比”。A项,引出对象,不译;B项,到;C项,在。
答案 D
5.下列加点的词语和“理固宜然”中的“理”字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
A.日削月割 B.会盟而谋弱秦
C.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始速祸焉
解析 A项,名词作状语,“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B项,使动用法,使……弱。C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完整地存在。D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招致。
答案 A
二、阅读精练(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人未尝赂秦 未尝:不曾。
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不免:免不了。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革灭:割占。
解析 D项,“革灭”是“消灭”的意思。
答案 D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用法上相同的两项是( )(3分)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解析 “日”“月”“下”都是名词作状语,“礼”是名词作动词,“礼待”,“小”“大”是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 BC
8.对下面两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eq \b\lc\{\rc\ (\a\vs4\al\c1(能守其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eq \b\lc\{\rc\ (\a\vs4\al\c1(李牧连却之,存亡之理))
A.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B.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C.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D.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解析 两个“其”分别代“他们”和“赵国”;两个“之”,第一个是代词,代“秦军”,第二个是助词,可译为“的”。
答案 C
9.将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2)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3)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六国论
苏 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出身:挺身而出。
B.韩、魏塞秦之冲 塞:冲锋,攻击。
C.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休息:休养生息。
D.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排斥,弃绝。
解析 B项,“塞”为“阻隔”。
答案 B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以二国委秦
②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
B.①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②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C.①而蔽山东之诸侯
②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
D.①夫韩、魏不能独当秦
②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解析 A项,①应付、对付;②抛弃。B项,①缘故;②所以。C项,①遮蔽、掩护;②阻挡。D项,都是“抵挡”的意思。
答案 D
12.苏氏父子二人同题作文,可谓千古佳话。同是分析战国时六国被秦消灭的原因,但又观点不一。(请用原文的话作答)(4分)
(1)苏洵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辙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13.将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2)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参考译文】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责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它,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取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三、语言表达(8分)
14.下面是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考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4分)
我不想知道你的电脑多么高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
我不想知道你的语言有多么华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想知道你的理想多么远大,我只想知道他是不是你学海航行的灯塔。
解析 本题采用仿写的形式,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得体、把握语意以及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答案 ①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与人沟通的桥梁
②我不想知道你的藏书有多么丰富
③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通向成功的阶梯
15.安晴同学一直想参加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一天,安晴向协会组织委员李华同学询问相关情况。下面是他们交谈的部分内容,请你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4分)
安晴:(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华:当然可以,欢迎你加入!
安晴:(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华:下周六正好有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
安晴:(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华:我们打算赠送一些书籍、文具,还要给他们辅导功课呢。
安晴:哦,我有一些书,正好可以带过去。
李华:(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晴:好的,我出个小节目。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同学们交谈运用口语,使用商量的口气,根据上下文推断内容。
答案 (示例)(1)你好!我想加入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可以吗?(2)请问协会近期有什么活动?(3)我想参加,有哪些内容呢?(4)太好了!我们还打算跟他们联欢呢,你能出个节目吗?
高中16.2 *六国论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16.2 *六国论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第二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六国论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六国论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六段,小结课文特色,完成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