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六国论课时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六国论课时训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暴霜露,斩荆棘( ) (2)暴秦之欲无厌( )
(3)弊在赂秦( ) (4)洎牧以谗诛( )
提示: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读音的把握,涉及到一些多音多义字,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掌握。
答案:(1)pù (2)bà (3)lù (4)jì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4)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6)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
提示:此题是检查在预习中对文言词语字义的掌握。
参考答案:(1)率:都,皆。(2)盖:因为。(3)速:招致。(4)数:运数。(5)与:亲附,结交。(6)革:改变,除去。
3.《六国论》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北宋散文家,与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文中通过议论六国灭亡,批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此题督促我们对文学文化常识给予关注,首先要落实课本上的知识。
答案:《嘉祐集笺注》 苏洵 苏轼 苏辙 北宋朝廷以钱帛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提示:此题考查对文中涉及到的文言虚词的掌握。A项,“或”,前一个意思是“有人”,后一个意思是“或许、也许”。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译为“就”,后一个译为“可是”。D项,两个“以”,前一个意思是“这才”,后一个意思是“因而”。C项,“固”意义相同,都是“本来”的意思。
答案:C
2.下面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提示:“于”作为重点虚词,要熟悉其用法。A项,引进对象;B项,“至于”连用,“于”理解为“到”;C项,表示“在”;只有D项与例句相同,都表示比较,理解为“比”。
答案:D
3.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提示:本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掌握,此类用法应当注意积累。
参考答案:(1)“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2)“义”,名词作动词,坚守道义。
(3)“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4)“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5)“礼”,名词作动词,礼遇。
4.选出与“洎牧以谗诛”句式相同的一项(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提示:例句为意念被动,意思是“被诛杀”;B句“为……所”表被动。
答案:B
5.作者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论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这个教训是(默写课文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要从作者写作的目的方面考虑。
答案: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下列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提示:B项前后句之间是承接关系;C项前后句是承接关系;D项“则”表明前后句之间是假设关系。
答案:A
2.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最后灭亡,这是善于用兵的结果。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赵国与秦国打了五次仗,败了两次却胜了三次。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到李牧被杀害,赵都邯郸也就成了秦国的州郡。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况且燕、赵处在其他四国快要被秦国完全消灭的形势下,可以说势力单薄,这样打了败仗亡了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
提示:C句应译为“等到李牧由于谗言而被杀,邯郸才成为秦国的郡邑”。
答案:C
3.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选出全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 )
①(齐)与嬴而不助五国 ②丹以荆卿为计 ③牧以谗诛 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⑤智力孤危 ⑥三国各爱其地
A.①②④⑥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④⑤
提示:①②③是说齐、燕、赵三国采取的错误策略,⑥是总结三国方针上的失误。如果他们能够避免这些错误的做法,那么,胜负、存亡究竟是谁,真的很难说。④⑤仅仅是叙述燕、赵所处的客观形势,并不能说明“或未易量”的结果。
答案:C
4.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提示:作者在文中想表达的是,齐、燕、赵虽然没有贿赂秦国,但在基本国策上有失误,齐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是“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是“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项表达错误。
答案: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题。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对比阅读上面三首诗,说说作者对项羽乌江自刎的不同评价。
提示:此题结合历史考查对人物的了解、对历史的评价、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参考答案:杜牧提倡百折不挠的精神,认为项羽应当“包羞忍辱”“卷土重来”。王安石认为项羽人心丧失,“败势难回”,末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李清照盛赞项羽气概豪壮,让人千古仰慕。
(三)(2006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胜。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颍川,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
(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十年,帝议遣使降之,乃谓恂曰:“卿今为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恂奉玺书至第一(第一,高平城名),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恂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后汉书·邓寇列传》,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迫洛阳 迫:逼迫。
B.有牧人御众之才 牧:统治。
C.引耿弇等五营击之 引:带领。
D.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 修:美好。
提示:A项,“迫”是“逼近”的意思。
答案:A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提示:B项的两个“以”都是介词,是“拿、用、把”的意思。A项的“乃”分别是“竟然”和“就”的意思。C项的“为”分别是介词“替”和动词“作为”的意思。D项的“其”分别是表反诘的“难道”和表祈使的“可要”的意思。
答案:B
8.下列句子中反映寇恂机智有谋略的一组是( )
①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②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③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人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④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⑤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⑥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提示:①句是反映寇恂执法严格,⑤句是叙述贾复与寇恂见面的客观情况,不存在反映寇恂机智有谋略的问题。涉及到①⑤的选项都排除,只能选D项。
答案:D
9.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敌人强大,河内重要,寇恂文武兼备,光武才任命他做河内太守。
B.寇恂为了国家利益和不激化内部矛盾,才不想和贾复相见。
C.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
D.寇恂与贾复矛盾的最终解决是因为光武帝出面调解。
提示: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在于他是高峻的心腹、军师,高峻听从他的计策,杀了他,高峻才能顺利地投降。这是寇恂抓住问题要害、掌握全局的高明之处。
答案:C
10.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2)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
(3)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提示:第(1)句的要把“难”的意动用法翻译出来,第(2)句中“带”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要注意在翻译中体现出来,第(3)句“无乃……乎”是个固定句式,要翻译成“恐怕……吧”。
参考答案:(1)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2)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
(3)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深层探究
11.“六国论”意思即为“论六国”。“论”,为“分析、评论”之意。作者在分析六国灭亡的情况时,提出了怎样的论点?又是从哪个角度入手论证的?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作者在分析六国灭亡的情况时,从反面否定与正面肯定两个方面提出论点:六国“非兵不利,战不善”,其灭亡的原因“弊在赂秦”。作者从“弊在赂秦”入手论证,强调了割地事秦——“赂”这一关键的政治因素,为其针砭现实服务。
苏洵论古是为了讽今,目的在于劝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能被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而要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其统治。作者在“呜呼”“悲夫”的反复惋惜、慨叹中点出撰写此文的主旨:如果占有偌大天下的宋王朝如同六国一样被吞灭,其治国的胆量和方略就远在六国之下了。
高考链接
12.标点符号往往能引发人们的联想,例如:“省略号像一条漫长的人生道路,等着你去书写它留下的空白。”请以一种标点符号(省略号除外)为描述对象,写一个比喻句,形象地阐发某种生活道理。
提示:这是一道仿写题,考查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首先要确定一个或几个写作对象,然后结合这个标点外在形象上的特征来思考,它能体现什么人生哲理。既然是语言运用题,就要考虑题干要求,是“比喻句”,要“阐发某种生活道理”,要做到有文采。
答案示例:问号,就像人躬身自问一辈子,因为人生最大的困惑来自我们自身。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二珍爱生命(文本研习)向死而生我与地坛(节选)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依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填空,“闲读梧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苏教版慢慢走,欣赏啊(文本研习)永远新的旧故事*边城(节选)课后作业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解释下列词语,文学常识填空,请结合具体内容鉴赏小说的人情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教版必修二祝福精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解释下列词语,文学常识填空,分析柳妈、四婶的人物形象,是谁杀死了祥林嫂?试分析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