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教材】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比较 导学案 (教师版) —语文统编版(2019)上册

    【新教材】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比较 导学案 (教师版) —语文统编版(2019)上册第1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教材】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比较 导学案 (教师版) —语文统编版(2019)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比较 导学案 (教师版) —语文统编版(2019)上册,共3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比较 导学案【教师版】编写:     审核:高一语文组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从而体会诗歌对青春的吟唱。      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学习重难点】理解并分析诗歌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课时安排1时。第一学时【学习过程】一、思考问题1.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归纳本课四首诗是怎样表达青春的。明确(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诗人借助雄奇的想象,展现宏大、壮观的景象,呼唤大破坏、大创造。所谓大破坏就是反帝反封建,所谓大创造就是建设民主与科学的新中国,这正是五四精神的体现。(2)《红烛》写于1923年。面对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年轻的诗人有像红烛一样的赤子之心。尽管生活中不乏困顿、失望,但诗人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他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黑暗中摇曳的红烛,正是有志青年的象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3)《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雕铸了一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他竭尽全力登上峨日朵雪峰,满身的疲惫,换来对雪峰落日壮丽之景的惊叹。他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也是面对生活和事业积极奋斗的青年的写照。(4)《致云雀》写于18世纪后期。处于黑暗恐怖笼罩的英国社会,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对流离失所的百姓,雪莱表现出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望。他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赞颂了象征光明、欢乐、自由的云雀。通过云雀的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2.本课四首诗所选意象都独具特色,请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其表达的情感。明确(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的巨人,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诗中描写了北冰洋晴空中无数怒涌的白云、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展现超乎寻常的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和非凡之力,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从诗中的呼喊里,我们也能看到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汹涌的激情,这正是五四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2)《红烛》中荧荧的红烛,颜色可与心的颜色相比,蜡做躯体,火点着灵魂,更需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它要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捣破他们的监狱。它心火发光之时,残风来袭,烧得不稳,着急流泪。流一滴泪,灰一分心,创造一分光明。文中的红烛,就是诗人的写照。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荣辱得失,有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3)《峨日朵雪峰之侧》选取峨日朵之雪”“太阳”“石岩壁”“蜘蛛”“登山者等几个意象,描绘了一个凝重壮美的画面:太阳彷徨很久,突然跃入一片山海;石砾滑落深渊,激起巨大的回响;蜘蛛在锈蚀的岩壁栖身;登山者双手紧紧插入石缝,鞋底点点鲜血渗出。意象鲜明,展现了博大的生命意识。 (4)《致云雀》借对云雀的赞美,倾诉了自己对人类美好前途的向往和憧憬。东方欲晓,云雀从地面的巢中一跃而起,平展双翅,穿过曙色初开的云层,在蔚蓝色的天空飞行,开始它每天的征程。诗篇运用一连串美丽工巧、精心选择的比喻来描绘云雀,使读者与他一样获得感性形象。这乐曲像从一条五彩缤纷的彩虹里降落下来的小雨点,万物得此甘霖而从熟睡中苏醒;它像一位富于哲理的诗人,用它触景生情的诗歌,启迪世人,使他们从漠然的状态里崛起,让当时的人们既感到忧惧,同时又感受希望的来临。她像名门少女寂居高楼深宫,弹奏乐曲吐露热恋的心情;这乐音弥漫在高空,绵绵不绝。它又像一只金色的萤火虫,隐藏在鲜花和芳草丛中,仍能在凝露的幽谷中发出熠熠的光辉。它又似绿叶掩映下的一朵红玫瑰,浓郁的芳香使窃香贼痴醉昏迷。3.本课四首诗分别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明确(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气魄宏大,境界开阔,然而却是即景生情、缘物抒怀的即兴诗,即被歌德称之为趁时机”“来自现实生活应景即兴诗。它从眼前北冰洋的情景、太平洋的伟力抒写开去,唱出了不断毁坏和创造的力的赞歌。这首诗很少用陈述句,大多用感叹句。陈述句也是像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样笔力千钧的句子,感叹句则多用排比的短语,短促有力。全诗诗行尽管参差不一,各行字数不等,又不押韵,然而却乱中有法,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2)《红烛》比喻、拟人、象征手法运用巧妙。抒情的感叹词红烛啊多次出现,把红烛当人来写,诗人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比喻恶势力,监狱比喻禁锢人的封建制度。红烛要燃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文中的红烛象征满怀赤诚和热情,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牺牲也在所不惜的青年。(3)《峨日朵雪峰之侧》运用白描手法,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太阳彷徨许久,突然跃入一片山海,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精炼地表现出来。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还有对自身状态的描述: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甚至还有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同在!出人意料,但不得不叹为神来之笔。(4)《致云雀》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云雀这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课后作业(一)课内阅读1.下列对《红烛》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烛》写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它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体现了诗人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B.红烛要用微弱的光和热照亮险恶的前途,烧破世人的迷梦。诗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献身精神。C.《红烛》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D.《红烛》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每节中诗句相对整齐,体现出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2.下列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五四思想影响,郭沫若的诗歌主题多为狂飙突进、摧枯拉朽,呼吁开辟崭新的纪元,本诗集中反映了郭沫若这一主张。B.作者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图景,将茫茫的宇宙,漂浮的白云,广袤无垠的大洋,翻滚奔涌的大浪呈现于面前。C.诗歌从抽象到具体,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势,表现对大自然的憧憬、对力的推崇,这是作者的呼喊,也是时代的号角。D.作者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式,尽情呼唤,歌颂,为摧毁呐喊,为创造呼号,希望把历史的车轮更快推进。3.下列对《致云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的不朽之作,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描绘云雀的形象,也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B.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所写的云雀,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是理想的载体。C.诗中运用比喻、排比、设问、夸张等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如诗人、如少女、如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D.《致云雀》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新明快,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给人向上的力量。4.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凝练,此刻两个词暗示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绝顶,却是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B.落日跃入山海,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视听结合,使落日景象更显壮观。C.小心地探出前额,指关节揳入巨石罅隙,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血滴,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出登山者处境的艰难。D.岩壁上没有雄鹰或雪豹,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因而我攀在雪峰之侧,默享着这大自然的赐予,也有些失落。(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   一句话闻一多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5.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一句话就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是沉淀了五千年的整个民族的心声。B.说出就是祸”“能点得着火等句子强化了一句话的力度,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及赞美之情。C.诗人内心充满了渴望,相信将来总有一天咱们的中国会如霹雳般震惊世界。D.可以不信铁树开花,但要相信这一句话,表现了诗人内心坚定的信念。6.对这首诗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和诗的首句出现的一句话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B.这一句话能带来,能点着,它缄默了五千年,一下子说破,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C.第二节将铁树开花的稀罕与一句话的真实性进行对比,进一步增添了一句话的力度。D.全诗两节,每节换韵,节奏谐畅紧凑,起伏跌宕,配合了诗人激愤式的诘问。课内阅读 答案及解析1.B【解析】B项,不是借景抒情,是象征手法,托物言志。2.C【解析】C项,从抽象到具体错,应为从具体到抽象3.C【解析】C项,诗中没有运用排比、夸张。4.D【解析】D项,没有失落,我和蜘蛛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5.B 【解析】B项,揭露黑暗现实对民意的压制,也寓示着民众积蓄着的巨大的力量。6.D抒发了作者自信、豪迈、乐观的壮阔情怀,充满了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解析】D项,没有换韵,两节都押“Ο”韵。  【教学反思】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